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水调歌头苏轼【文案100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2-26 09:15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一、水调歌头苏轼

1、像中秋佳节如此明月几时能有?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高遥在上的宫阙,现在又是什么日子。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烟火暖人心肠。

2、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4、公元1074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5、(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6、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苏轼转任山东密州太守,但仍没能与久别七年的胞弟相见。中秋佳节,倍感思亲,苏轼遂作此词。整首词弥漫着浓厚的哲理意味,笔墨自由地出入于宇宙、人生、自然之间,迸发着奋发向上的精神。

7、bù yīng yǒu hèn ,hé shì cháng xiàng bié shí yuán ?

8、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9、熟练掌握与苏轼相关的重点文学常识。



10、刚喝了长沙的水,又吃着武昌的鱼。我在长江上横渡,举目眺望舒展的长空。哪管得风吹浪涌,这一切犹如信步闲庭,今天我终于可以尽情流连。

11、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12、景:月、酒、青天、风、琼楼玉宇、朱阁、绮户。

13、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14、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15、这些景与月有什么关系?手法是什么?

16、本文详细描述《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教会学生鉴赏诗词的一些方法,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理解诗人借咏月表达人生感悟的方式,学习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17、(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18、通过演唱更深入的理解苏轼及其作品《水调歌头》。

19、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强烈、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20、总结,结束本课学习。



二、水调歌头苏轼

1、(水调歌头):词牌名。本文选自《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2、水调歌头,词牌名。唐朝大曲有《水调歌》,据《隋唐嘉话》,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

3、这些景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吗?这使用了什么手法?

4、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八月十五日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熙宁七年(1074)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熙宁九年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5、这是词人的感性占了上风,也是情到深处的不自觉语。但是接下来理智让词人发出感慨,人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都是正常现象,自古以来就是如此。既然你我分处两地,那就让月光带着我的思念,到达你的身上吧。

6、gāo chù bù shèng hán 。

7、让学生立足文本,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高于文本,能触类旁通,丰富知识、开拓视野。

8、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9、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10、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11、教学设计赏析|《与妻书》—林觉民

12、师生合作学习的方式,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13、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14、在这首词当中,哪几句话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始终保持一致吗?

15、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16、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shèng)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7、1、学生结合词前小序和之前两个学习活动探究作者情感的变化。

1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9、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该词为例,学会鉴赏诗词的一些方法,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三、水调歌头苏轼原文翻译赏析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轼当时40岁

2、cái yǐn cháng shā shuǐ , yòu shí wǔ chāng yú 。

3、(不胜)胜(shèng):承担、承受。经受不住。(古代读shēng,现在一般读shèng)

4、②要求学生自由读,读对节奏。读准字音。

5、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学习的效果和理解的准确性。

6、míng yuè jǐ shí yǒu ,bǎ jiǔ wèn qīng tiān 。

7、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节,当时苏轼正任密州知府。在《水调歌头》中,苏轼将感情转入理智,化悲怨而为旷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表达了作者乐观的态度,即只要人常在,纵然千里阻隔,也能同赏一轮明月。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契合人事。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本词意境虚虚实实,文字在幻想与现实中穿梭,思绪在天上与人间中徘徊。

8、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

9、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10、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11、准备好展示朗读,如无机会,认真听他人朗读,联系自己朗读体验点评。

12、人 有 悲 欢 离 合 ,月 有 阴 晴 圆 缺,

1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14、教师用王国维的对文学界旷世不遇的奇才的论述导入。“天才者,或数十年一出,或数百年一出,而又须济以之学问,师之以德性,使能产生真正之文学。其屈子、渊明、子美、子瞻等所以旷世而不一遇也。”

15、(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并称“三苏”。

16、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17、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熙宁七年(1074)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熙宁九年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18、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好的一首。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19、讲授虚实结合的手法。

20、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axxzhouaxxyyflongdd】四、水调歌头苏轼歌曲

1、诵读法、合作探究、品评鉴赏

2、2、课堂展示,和老师交流沟通。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6、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7、通过教师的介绍传递给学生这部作品的重要性,让学生心中产生困惑,进而更进一步激发出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8、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

9、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10、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11、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12、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八月十五日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1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组学习)

14、(千里共婵娟)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同一个美好的月光。

1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

16、qǐ wǔ nòng qīng yǐng ,hé sì zài rén jiān !

17、(10)何似:一说何时;何如,哪里比得上。

18、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19、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0、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axxzhouaxxyyflongdd】五、水调歌头苏轼写作背景

1、作者:苏轼由于作者与当权者政见不合,被排挤到密州去当地方官,心情很抑郁,同时他已七年不见弟弟子由,心里十分怀念,种种思绪通过此词来抒发。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2、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

3、朗读PPT上展示的时间

4、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

5、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予人玫瑰之手经久犹有余香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击好评☆。

6、进一步形成良好朗读习惯。

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9、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

10、引导学生,四读诗歌:

11、湿青红:谓漆色鲜润。平山堂: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在扬州所建。醉翁:欧阳修别号。倒碧峰:碧峰倒影水中。一叶:指小舟。

12、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

13、(达旦)至早晨;到清晨

14、shuǐ diào gē tóu (sū shì)

15、转 朱 阁 ,低 绮 户 , 照 无 眠 。

16、全词意境清远,笔调深婉,表现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胸襟。表达出作者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达到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留给后人无尽温暖与美好。

17、如学生有不会的或遗忘的,教师及时讲解。

18、南国本潇洒,六代浸豪奢。台城游冶,襞笺能赋属宫娃。

19、播放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

20、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上一篇:爱情的诗句现代【文案100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