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黄鹤楼崔颢拼音【文案100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2-26 09:13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一、黄鹤楼崔颢

1、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2、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3、《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

5、晴川历历沼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6、朗读,陶冶情操,升华修养!

7、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8、觉得还不错要拉到文末点(在看)哦!

9、崔颢,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千古佳作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韵译):传说中的仙人早乘白云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10、原文唐代: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11、后来他乘黄鹤重游旧地,黄鹤楼应当记得他的仙风道骨。那黄鹤自然也是得道的仙鹤了,自那次飞过眼前这一片天空后,再上,还是属于人间。

12、那么崔颢的这首诗为什么他的后半段用律诗的写法呢,前半段要用古体诗的写法来创作呢?这就说到第三个千古争讼的问题了,就是崔颢的这首《黄鹤楼》他的内容和他的情感,情绪指向到底是怎样?这一点的争议啊,事实上在诗史上、在研究者里头,其实争议的、争论的比头两点还要大。

13、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

14、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15、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

16、点上方“唐诗宋词朗读者”,再点击“关注”。

17、本诗的后四句转换角度,写登上黄鹤楼俯视江汉所见所感。本诗人居高临下,如从天上观察人寰一般,油然而生超然物外之慨,这感慨也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展开。

18、依《图经》的记载说:「昔费袆登仙,尝驾黄鹤还憩于此,遂以名楼。」认为黄鹤楼命名的由来,是指费袆尸解为仙后,曾驾着黄鹤回来,并在这栋楼休息,所名为黄鹤楼。

19、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20、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黄鹤楼崔颢拼音

1、崔颢写下这首诗后,唐代诗人竞相传唱及仿真,想与崔颢一较长短,有诗仙之称的大诗人李白,有一次来到黄鹤上,也写下一首〈鹦鹉洲〉诗想与崔颢比赛,传说李白觉得自己写得不如崔颢好,便在黄鹤楼上题下一首打油诗:「一拳击碎黄鹤楼,两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2、“何当共读香云帙,是诗情画意时!”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和我一起共同品读一生不可错过的唯美诗词。

3、《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崔颢其前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名著当时。《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4、晴空下,汉阳城历历在目,那将心中芳草茂盛的地方便是有名的鹦鹉洲。

5、事实上,我们也知道时间为神秘,时间为永恒。我们反复多次说过,我研究华夏文明史,认为华夏文明大的特点,不是擅长于空间的拓展,而是擅长于对时间的延续、对时间的理解,所以随着时间的延展和收束,诗人的思绪犹如羽化登仙的缥缈,盘旋而起、飞旋而起。

6、《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

7、《黄鹤楼》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8、已在这首诗里就是早已的意思。表达的是一种时间和空间感,强化传说中的仙人早已经乘黄鹤飞去的意思。

9、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10、黄鹤这一去将不再回来,人们只能看见那白云飘飘荡荡。

11、这首诗的作者崔颢,便是借着这些美丽的神话与传说,写出他在暮霭苍茫中,登上黄鹤楼,遥望乡关,只见水天浩荡,渺茫无际,更加添了怅惆迷离的感伤,想着曾经驾鹤来此休息的仙人,永远不再回来,就算作者想放下人世的种种忧愁,随着仙人归去,也不可能了。

12、这里是朗读者的聚集地,你来朗读,你来倾听!

13、可见本诗人之“愁”有丰富的内涵,不是单单为了乡愁。后四句中,写景比较突出,但都是信手拈来的眼前景,作者并非着意刻画。

14、使生活中的快乐、忧伤及

15、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16、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17、所以前四句为什么要用古体?为什么说金圣叹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就是,这样才能体现出毫无拘束,一下子就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尤其是时间的局限。事实上,盛唐、唐诗也一直在面对着时空与心灵的问题。所以虽然“黄鹤一去不复返”,连用六个仄声,而“白云千载空悠悠”,居然以三平调煞尾,但你念起来一点都不觉得牵强,一点都不觉得别扭,就觉得这十四个字好像是一个长句,一气贯穿,因为他一下子把时空尤其是时间长河勾连了起来,仿佛一下子那种情感一泻千里而出。

18、诗的主旨在描写登楼望远时,心中寂寞思乡的感慨,作者从仙人乘黄鹤来此游憩的美丽神话,点出黄鹤楼,接着由仙人已离去,永远不再回来,只留下黄鹤楼及晴川、芳草、汉阳树、鹦鹉洲,与白云共悠悠千载,寄托思家的情结。

19、当本诗人第一眼看到黄鹤楼时,无穷的遐想中突出的印象是昔人于此升飞的故事。那位“昔人”本来也是凡夫俗子,由于学仙得道,羽化登入仙境。

20、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此诗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三、黄鹤楼崔颢

1、所以要论七律的用律,我们知道,杜甫“老来渐于诗律细”啊,在七言律诗上,那是没有人超得过杜甫的,尤其是在用律上。但杜甫的七律,用律是规范的用律,但崔颢的《黄鹤楼》确实也别出机杼(别:另外;机杼:织布机,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指写作另辟途径,能够创新。宋·洪迈《容斋诗话》第四卷:“诗文当有所本。若用古人语意,别出机杼,曲而畅之,自足以传示来世。”),所谓古律相配,浑然一体,遂难以超越。

2、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

3、“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楼头目送,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二句,由遐想回到现实,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4、与寥廓的宇宙空间相比,人世间的距离感应该是微不足道的,晴日下,辽阔的江汉平原上景物历历在目;鹦鹉洲芳草萋萋更在眉睫之前,但我的乡关却很遥远,非目力可及。

5、关于这则美丽的神话故事,历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这位仙人是黄子安,第二种说法认为是费袆,第三种说法没有仙人的名字,一一介绍如下:

6、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7、点上方绿标收听唐诗宋词朗读者

8、出自:《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原文:

9、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10、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11、其实,我个人倒认为这正是我们中国作为一个诗的国度,诗词文脉千古相传的一个特点所在。我在讲李白的《静夜思》里就讲过了,我们就是李白,李白就是我们。诗歌流传的过程中,其实就是一个全民参与的二次创作的一个过程,这正体现了华夏文明的文脉,文脉延续、薪火相传中的那种全民融入的特点,这也是它的生机和活力所在。不过话说回头,虽然从版本的角度,从文献的角度确实“昔人已乘白云去”的可能性更大,但是我个人倒觉得金圣叹的分析有一点特别值得欣赏的地方,就是因为这首诗它是变体的七律,我们知道它是古体加律体的糅合的变体七律。那么前四句,有三个“黄鹤”反倒更能体现出它的古体特点来。

12、以为是仙人黄子安:

13、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14、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15、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16、唐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17、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18、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19、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0、暮色苍茫,我的心在哪里?江面上烟雾迷茫,真使人不胜忧愁。

【axxzhouaxxyyflongdd】四、黄鹤楼崔颢写作手法

1、崔颢的《黄鹤楼》表达了作者想念自己的家乡却有家难归,为此充满迷离之愁绪,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黄鹤楼》全文如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舍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将思念亲人的狭义乡愁与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有机结合,使得本篇的韵味和风骨跨上了同类诗作的高峰巅。

2、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楼头送目,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不是别的,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3、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4、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5、面对白云,本诗人意识到宇宙中时间的永恒和人生的短促。虽然没有发生一连串《天问》式的感慨,但读者已感觉到本诗人心潮的起伏。

6、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作者)崔颢(朝代)唐代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7、依《南齐书州郡志》记载:「古代传说,有仙人子安尝乘黄鹤过此,故名。」指出黄鹤楼命名的由来,是因为曾有一位名子安的仙人,乘黄鹤经过此地,所以命名为黄鹤楼。以为是仙人费袆:

8、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9、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10、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11、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辛先生上前致谢说,我愿意照您的意思供养您,客人笑着回答说:我那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一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画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白云飞上天去了,辛先生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便在此盖了一栋楼,取名黄鹤楼。

12、日暮乡关何处是本题考查的都是直接性默写。默写时根据下句对出上句或根据下句对出上句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13、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14、译文从前的仙人已经架着黄鹤飞去,如今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

15、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思想结晶

16、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17、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18、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扩展资料: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

19、颢苦吟咏,当病起清虚,友人戏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诗瘦耳!”遂为口实。天宝十三年卒。有诗一卷,今行。(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他诗名很大,但事迹流传甚少,现存诗仅四十几首。崔颢曾为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20、崔颢的名作黄鹤楼这首诗的后两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两句诗,运用的手法是设问和首尾呼应。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拖音。

【axxzhouaxxyyflongdd】五、黄鹤楼崔颢原文

1、《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2、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3、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4、这个传说的记载比较详细,出自《报应录》。原文是:「辛氏昔沽酒为业,一先生来,魁伟褴褛,从容谓辛氏曰:许饮酒否?辛氏不敢辞,饮以巨杯。如此半岁,辛氏少无倦色,一日先生谓辛曰,多负酒债,无可酬汝,遂取小篮橘皮,画鹤于壁,乃为黄色,而坐者拍手吹之,黄鹤蹁跹而舞,合律应节,故众人费钱观之。

5、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6、不会是高中考试题目吧好久不做了再发挥发挥当年做试卷的灵感吧,希望让你满意前者表示是“只,唯”的意思,后者是“空荡,空旷”的意思;前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伤感之情,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情感描绘的淋漓尽致后者的空描绘的是一幅景象,空荡荡的白云,寓情于景“愁”字诗人借景抒情,在黄鹤楼所看到的一切萧瑟之境,无不诱发了诗人那颗“愁心”,”日暮乡关何处是”,黄昏时分,夕阳西下,白云空悠悠,心也空悠悠,远处的家乡啊,到底在何处;“烟波江上使人愁”,浩渺烟波,一派瑟瑟,独身一人在这浪涛上,怎能不使人愁啊。诗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看着眼前的景色,将自己的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7、点点滴滴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8、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9、你看他写“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你想想仙人羽化而去的那个场景,他的方向,他的格调,他的情绪其实是什么?哎,其实是向上拔诗词,是他自己登高望远,登上黄鹤楼之后,随着这个登楼的过程,举目四望,忽然间胸次阔大,恨不得自己也要“我欲乘风而去”,可是做得到吗?做不到啊。“黄鹤一去不复返”,徒有“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其中就生发出岁月流逝而不再来,仙人已去而不可见之憾了,所谓仙去楼空,唯有天际白云,悠悠千载,古今无异。

10、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11、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2、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13、转眼之间便是百年,一个人的一生就过完了,比起“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的冥灵来,已经短得可怜;比起“天上方七日,世上几千年”的神仙来,更不可同日而语。

14、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5、金圣叹的这种说法在后世影响很大,所以后人认为啊,金圣叹的这个说法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沈德潜的名作《唐诗别裁》,还有《唐诗三百首》,于是都选作“昔人已乘黄鹤去”;加上《唐诗三百首》这样的选集的影响,后来“昔人已乘黄鹤去”遂大兴于世啊,于是这首《黄鹤楼》就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样子。事实上,一直到现在有关这个白云、黄鹤之争,在这个崔颢的黄鹤楼研究中还是一个争得头破血流的问题。

16、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7、《太平寰宇记》则说:「蜀费文袆登仙,尝驾黄鹤憩此。」此指出费袆是蜀人,而与前面的费袆多了一个「文」字,《三国志蜀传》中有一位名叫费袆的人,字文伟,尸解为仙的费袆、费文袆,是不是就是这位蜀人费文伟,因不见其它记载,不得而知,但是因为都是神话传说,年代久远,记载会有一些出入。

18、此文抒发的是作者的思乡感情,是作者登楼观景引发的感触,作者是崔颢。不过上面第一句应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19、所以我们有理由,至少从版本学和文献学的角度相信这首诗的原貌,就和李白的《静夜思》一样,它初的样子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而后来变成今天我们看到的“昔人已乘黄鹤去”呢,其实是和这个清初的金圣叹——这个大才子关系很大,他在选批《唐才子诗》(《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的时候,力主“昔人已乘白云去”大谬不然。说这首诗,好就好在“正以浩浩大笔,连写三“黄鹤”字为奇耳。”甚至他还提出一个疑问,其实昔人若乘白云,则此楼何故乃名黄鹤,此意理之浅显者。就是说如果是“昔人已乘白云去”,那凭什么这个楼叫黄鹤楼啊?应该叫白云楼啊。这就牵扯到内容上一个巨大的纷争啊。

20、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上一篇:孟郊登科后【文案100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