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杜牧清明改写作文400字【文案100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2-26 08:09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一、杜牧清明

1、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2、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3、原文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而又美丽的境界。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4、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1)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5、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吗?不是的。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

6、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7、酒家何处,去杏花村。五言句清明

8、qīng míng shí jié yǔ fēn fēn , lù shàng xíng rén yù duàn hún 。

9、池州是现今的安徽贵池。



10、据《中国文化史》上说,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中祭祀节日之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11、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由于这首诗的广泛流传,“杏花村”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号。

12、《清明》这首诗全诗色彩清淡,情感悲冷,但淡而有趣,悲而不伤。全诗语言简单明了,犹如一篇小日记,人读人懂,所以流传千古,妇孺皆知。

1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

14、杜牧清明古诗的意思

15、由于杜牧的诗集中,没有这首诗,而且还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七言句清明

16、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17、销魂时刻,路人生出一个念头:“借问酒家何处有”他要找到一个小酒店,小饮三杯,避雨、歇脚、暖暖淋湿的衣衫,更要排遣渐行渐浓的愁绪。“牧童遥指杏花村。”路边的牧童信手向远处一指:杏花深处,小村隐约,挑(三声字)出一副酒帘。

18、《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而写人们悲伤情绪的就是“路上行人欲断魂”。

19、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0、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



二、杜牧清明改写作文400字

1、有一首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因为在小学三年的语文课里都学过了。

2、结句写道:“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人在结句中,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牧童。而“牧童遥指”中,一个“遥”点名了空间距离是很远的。诗人问的是酒家,而牧童却回答了杏花村,不但很有情趣的,而且有极为的画面感。杏花村是美的,在诗人看来,杏花村就是自己的理想,或者希望,是一个可以借酒愁解愁的美好的地方。这样结尾,不但回答了诗人的问题,引出了美好的杏花村,而且给读着留下了极为开阔的审美想象空间。

3、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但是用来写雨,却是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种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倾盆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4、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5、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原来清明节小长假是自古而来的,而杜牧作为市长在放假期间亲自体察民情是认真负责的,据史料记载,池州在杜牧去之前就是一个老大难的地区,天灾人祸,匪患猖獗,民不聊生。杜牧奉命整治这一地区,他先是力剿匪贼、大兴水利,后又兴建翠微亭、重修萧相楼,这一系列的举措,打击了邪气,弘扬了正气,发展了经济,稳定了民心,营造了一个太平盛世。由此可以看出杜牧为池州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6、是向谁问的路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

7、接着第三句一转,诗人写道:“借问酒家何处有。”“借问”即请问。诗人也在“路上行人”中,也在“雨纷纷”中,自然的寒气,加上漂泊羁旅,游子他乡而不能与家人团聚,融景伤怀,心寒意冷。

8、唐代诗人杜牧所作的这首《清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并且成为中国诗歌史上被变体多的一首古诗。有人通过对原诗文字的断句、或者文字的省略、变化和标点符号的变化,将其改为短剧本、词、散文小品、戏曲小品、三言诗、四言诗、五言绝句、六言诗等。这些改动,虽然形式各异,但匠心独具,变体后的内容大都不离原诗歌的意境,让人深感《清明》一诗的魅力。

9、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10、常世伟——现任国际城市文学学会朗诵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联合国非官方事务办公室23位签约朗诵艺术家之中国新诗百年朗诵艺术家。获得第二届国际城市文学论坛暨大型《仓央嘉措史诗朗诵音乐剧》特别贡献奖。中国文艺家协会会员。

11、qīng míng清明táng dài:dù mù唐代:杜牧qīng míng shí jié yǔ fēn fēn , lù shàng xíng rén yù duàn hún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jiè wèn jiǔ jiā hé chù yǒu , mù tóng yáo zhǐ xìng huā cūn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3、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14、在回来的时候,天已经接近中午,他们踏着泥泞的小路,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车子,累的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的。他们感到饥又饥,渴又渴的,就想借酒消愁解乏,正在此时,看见地里有一个放羊的孩子。

15、但是简单的诗歌绝不意味着简单的内涵。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简单的诗句却那么脍炙人口,富有情趣。读《清明》这首诗,可以从中感受到千年前的杜牧隔空指点后人如何过清明节。

16、清明杜牧的这首古诗表达诗人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以及触景生情凄惨凄凉之情,失踪前两段写出时间背景,利用清明时节需表达出悲伤凄惨的气氛,后两段用饮酒表达诗人内心的伤心和惆怅的心情,整个诗的作者完整的细腻,手法表达的淋漓尽致。

17、“遥”,字面意义是远。但我们读诗的人,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18、那天下起了泼火雨,细雨纷纷。身在雨丝风片之中,诗人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

19、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少时家道中落。晚唐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豪健跌宕,骨气遒劲,精致俊爽,风调轻利,代表晚唐诗的高成就。

20、杜牧的《七绝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就是关于清明节的诗。



三、杜牧清明的意思

1、在这一天,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等。但是诗人杜牧所写的清明节是不见阳光,而是“雨纷纷”的。这样,诗人首先就给诗歌营造了一个凄清的氛围。

2、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6岁,进士及第。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3、杏花村是美的,在诗人看来,杏花村就是自己的理想,或者希望,是一个可以借酒愁解愁的美好的地方。这样结尾,不但回答了诗人的问题,引出了美好的杏花村,而且给读着留下了极为开阔的审美想象空间。

4、指的就是路上的人,特指上坟的人;原诗奉上:《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您看此文用分秒,转发只需1秒哦~

6、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的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7、接着写道:“路上行人欲断魂。”“欲断魂”即形容愁苦极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因为清明节,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自然之中。所以,诗人就由上句写客观景物转入到写主观情感意绪,把写作的重点落在写人上了,而且特别表现了人的主观情感。当然,这与节日的目的,以及环境是联系起来的。其中,“欲断魂”三字就是表现出了路上行人因悼念逝去亲人所表现出来的悲思愁绪,同时也暗示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8、“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是可爱俏皮的,一个“指”字既回答了诗人的问话,又不破坏肃穆的寂静,于是,远处那盛开的杏花丛中充满了温暖和希望还有美好……一直一直到今天。

9、原文:《清明》唐代: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翻译: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10、诗里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家,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展开了一处远比诗篇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11、“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

12、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杜樊川”。京兆杜氏自魏晋以来就是名门世族,杜牧的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所撰《通典》一书,开典章制度专史的先河。杜牧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在江西、宣歙、淮南等地军府任幕僚多年。

13、江南的清明销魂,阳春三月,柳绿花红,明媚春光撩动着天下游子的情思。更有霏霏细雨,酥润缠绵,“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美丽而又凄迷。在美丽和凄迷中,人们阖家团聚、祭祖扫墓、游春踏青……

14、我来给你说一个有文学性的“改词之作”: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5、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16、此诗第一次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自于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的《千家诗》、清康熙的《御选唐诗》。《江南通志》曾有记载:杜牧在担任任池州刺史的时候,曾经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就是指这个地方。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名胜。

17、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18、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19、清明时节,阴雨连绵。唐代诗人杜牧有首脍炙人口,深为历代人们所喜爱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只需改变几个标点,就可以变成为三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后来又有人将其改为四言诗:清明时节,行人断魂,酒家何处?指杏花村。宋代,词胜于诗,有人又将其改为词:清明时节,雨落纷纷。断肠人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不远杏花村。再后来,又有人仅改变几处标点,就成一首小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0、“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axxzhouaxxyyflongdd】四、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在哪里

1、三言诗为古代诗歌体裁,全篇每句三字或以三字为主。我国古代诗歌体裁的划分,鲜有论及三言诗的,这是否说我国古代就没有三言诗呢?不仅有,而且产生的时代较早。《礼记·大学》中所载的《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全由三言句写成。东汉初年苏伯玉妻作《盘中诗》,一个圆盘里写满字,从中央周四角,大体可整理成一首三言诗:“山树高,鸟鸣悲。泉水深,鲤鱼肥。空仓雀,常苦饥。吏人妇,会夫稀。

2、táng dài:dù mù

3、当然,这与节日的目的,以及环境是联系起来的。其中,“欲断魂”三字就是表现出了路上行人因悼念逝去亲人所表现出来的悲思愁绪,同时也暗示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5、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王孙公子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6、意思: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清新、明快。全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7、《清明》杜牧里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约在阳历四月五日左右。欲断魂:指心里忧郁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样。遥指:指向远处。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赏析: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清新、明快。

8、人民日报海外版旅游部官方公号,期待与你察世观道,体悟自然之魅;秉烛探幽,洞悉人文之美;说古道今,镜鉴历史之思。

9、《清明》杜牧〔唐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10、作者停下车子,大声喊道:“牧童你好!我们是行路人,又累又饿的。

11、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想象空间突出、画面明了,自然和谐;其次,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再次,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和谐统一。

12、还原古人歌诗乐调传播古典诗词之美

13、诗到了这儿戛(JIA二声)然而止,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通篇语言畅晓如话,生动优美,起承转合,流畅自如,又余韵悠长。诗作似乎通篇都在写清冷,戛然而止之际却令人不由得心头一暖,正是这一丝暖意,才真正拨动了天下一切游子之心。

14、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问谁,没有点明。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15、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呢?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要紧的是,借此也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16、女童指,杏花村。四言句清明雨淋,路人断魂。

17、吟唱:刘冬颖曲调来源:安徽民歌调

18、《清明》是杜牧的一首经典诗作,可谓是家喻户晓,千百年来广为传颂。这首小诗主要描写了诗人杜牧在清明春雨中的所见所感。短短二十八个字,便将清明时节的自然现象和人物凄迷纷乱的心境描绘的淋漓尽致。全诗语言通俗易懂,宛如天成,没有一点造作的痕迹。

19、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之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经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20、清明是一个见亲情的日子。然而,总会有人在这个见亲情的日子里不得不远离亲人,天涯孤旅,行色匆匆,雨丝风片,春衫尽湿,自难免触景伤情。本来,佳节出行已经有难言的心事,触目春光更撩人情思,凄迷春雨纷纷扬扬又平添无尽愁绪。断肠人在天涯,冒雨趱(ZAN二声)行,心境倍加纷乱凄迷。时节、美景、春雨令人销魂,如此美景,如此时节的天涯孤旅,更令人销魂。销魂之人自觉时节销魂,销魂的春光又使销魂之人心绪难堪……所以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中国古典诗词典型的情景交融境界。

【axxzhouaxxyyflongdd】五、杜牧清明作文

1、然而,这个春天,除了“雨纷纷”的忧伤,还有“杏花村”的浪漫,除了满腔愁绪,还有欢乐踏青,所以诗人“借问酒家何处有”,不要那么悲伤了,活着的人还有更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担当,逝去的亲人他们也是希望活着的人们珍惜拥有的一切,好好享受,好好奋斗。

2、这个是七言,只有七言和五言之说,没有四言之说。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好评,谢谢。”

3、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

4、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5、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历任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6、出自:《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7、总策划人、出品人:刘冬颖

8、jiè wèn jiǔ jiā hé chù yǒu , mù tóng yáo zhǐ xìng huā cūn 。

9、全诗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翻译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注释①清明: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②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③借问:请问。

10、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11、杜牧《清明》好就好在他写出了当时的天气和人们的心理,让你读了这首诗,感同身受。

12、清明时节雨纷纷 ,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 ,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13、这首诗是杜牧在池州刚上任时所作,杜牧选择在这个时候作诗也是有深刻含义的,初来乍到,在没有移动通信,没有WiFi,没有大数据的时代只能靠眼去看,靠耳去听。选择清明节也是有原因的,清明节在当时来说是比较重要的节日,人们选择在当天踏青赏花、出行游玩、祭奠先祖等。总之在这一天由于不限行,高速免费等节日福利,大家基本都会出行,不会宅在家里,这样就更方便杜牧体察民情了。

14、有人仿造杜牧《清明》而写了这么一首诗:清明时节沙纷纷,路上行人满面尘.借问青山何处有,学童遥指盆景中.这首诗对什么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_沙尘暴现象_

15、杜牧清明诗符合七绝“平起首句押韵”的平仄:清明时节雨纷纷,平平仄仄仄平平,(时字可平可仄)路上行人欲断魂。仄仄平平仄仄平。借问酒家何处有?仄仄平平平仄仄,(酒字可平可仄)牧童遥指杏花村。平平仄仄仄平平。(牧遥二字可平可仄)韵脚分别是“纷fen、魂hun、村cun”三个字,但这三字依据《平水韵》不属同一韵部,纷属“十二文”部;魂村二字属“十三元”部。出韵这种情况犯了“出韵”大忌。不过《平水韵》这本韵书是在杜牧写诗几百年之后才出的,不算是杜牧犯错;至于这首诗的对仗关系因绝句类诗不是很讲究对仗(只有七律的第四句及第六句才很讲究对仗),所以这四句诗之间不存在对仗。

16、编曲:何洋录音、混音:郎士波

17、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18、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

19、这一天正是清明节,诗人杜牧在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20、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上一篇:外国现代诗【文案100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