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俗字的繁体字
1、大众的;通行的;习见的:约定~成。通~。
2、写字技巧
3、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气。~习。~物(某地特有的景物)。~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4、(1)规劝天子改正过失之官。就是谏官。《韩非子·八经》:“设谏以纲独为,举错以规奸动。”设置谏官来纠正大臣的独断,列举错误来观察奸臣的动静。
5、部首亻笔画9五行金繁体俗五笔WWWK
6、沈乐平|敦煌遗书百讲(3):藏经洞封闭的年代及原因
7、常用繁简字实用指南,孙国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8、(拼音)t(súrén)
9、沈乐平|敦煌遗书百讲(23):论行草书的源流与传承
10、誎的小篆写法如图:
11、犹滥竽充数。
12、趣味不高的;令人厌恶的:庸~。~气。
13、 以这些标准衡量,有些简化字是值得商榷的。裘锡圭先生在《从纯文字学角度看简化字》中的指出,从“艸”“阑”声的“蘭”简化为“兰”,从“旨”“尚”声的“嘗”简化为“尝”,从“頁”“豆”声的“頭”简化为“头”,从“鸟”“凡”声的“鳳”简化为“凤”,从“示”“齊”声的“齋”简化为“斋”,都破坏了形声字的表意表音作用。从“盧”(卢)声的“蘆廬爐驢”简化为“芦庐炉驴”以后,声符成了跟字音明显不同的“户”,表音作用被破坏,而笔划相比于“卢”只减少了一划。有些简化增加了一些基本构件,如“堯”草书楷化的简体字“尧”,上部就既不是“戈”也不是“弋”,增加了学习和记忆的困难。有些简化增加了多音字,如“髒”“臟”都简化作“脏”,“脏”就成了有平、去二音的多音字。还有些简化字部首不能类推,打乱了文字的系统性,如“節櫛”简化为“节栉”,但“癤”却简化为“疖”。这些简化字是否得当,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另外,有些简化字字形相近也容易造成误认,如“设”和“没”、“阴”和“阳”手写体容易相混。到底是“内设空调”还是“内没空调”,恐怕要仔细辨认,这还无伤大雅,如果把医学化验报告上的“阴”“阳”认错,那就是性命关天了。
14、五行水
15、初唐《道德经义疏》
16、è làn )
17、 乍看起来,有点莫名其妙,“壞”和“壞”不是一样的吗?仔细想想才发现,原来是繁简转换出了问题,两处“壞墙垣”都应作“坏墙垣”,“坏”和“壞”在古代是两个不同的字,这里“坏”音péi,是“培”的假借字,“坏墙垣”就是加固墙垣,“壞”的简化字正好和“坏”péi同形,就造成了一简对多繁的现象。这里本来是要辨析“坏”和“壞”不同,自己却先把“坏”误成了“壞”。当然,这是无心之错,该书第二版已经改正了。但由此也可以看出,一简对多繁实在是个陷阱,一不小心就会出错。
18、我先用快的速度把作业写完,接着我就开始忙活了。
19、古同“讽”,讽刺。
20、五笔WWWK
二、俗字繁体字草书
1、《辞海》“俗字”条:“异体字的一种。旧称流行于民间的多数为简体的文字为俗字,别于正字而言。区分正和俗的标准,往往随时代而变迁。”
2、姓。
3、指民歌、歌谣:国~(《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
4、事实上,纯粹而标准的“两汉式”隶书在敦煌写本中已不多见,这些情况也主要是出现在晋末、五凉时期的写本中,我们将大体上具有隶书体态和隶书笔法的字样归入此类,其实也正是隶楷转变之初期的字型,或可暂称之为“类隶体”俗字,检选出特别有代表性的,如“愛”(敦研042)、“辟”(敦研118)、“尼”(敦研220)。
5、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王力、郭锡良等,商务印书馆,2005年。
6、
7、基本释义
8、艳艳做事很有恒心,常常不把作业写完不休息。
9、笔画4
10、沈乐平|敦煌遗书百讲(22):论《篆书千字文》
11、繁体俗
12、沈乐平|敦煌遗书百讲(1):敦煌书法研究之意义
13、証的小篆写法如图:
14、沈乐平|敦煌遗书百讲(12):隋代的敦煌书法(581—617)
15、沈乐平|敦煌遗书百讲(2):敦煌历史概说
16、中医学指某些疾病:~瘫。~湿。
17、繁体字,也称繁体中文,欧美各国称之为“传统中文(Traditional Chinese)”,一般是指汉字简化运动被简化字所代替的汉字,有时也指汉字简化运动之前的整个汉字楷书、隶书书写系统。
18、
19、潘重规在《敦煌卷子俗写文字与俗学之研究》里就指出:很多佛教道教的经典是由专业经生写的,尤其是经过了校对勘正的写卷,但“俗文学如变文、曲子词等,多半是经俗手写俗字而流传下来的”。所以说,在俗文学写本和世俗日常文本中,俗字的应用是相当广泛的——不仅在数量上所占比例大,而且在使用上也是情况各异、类型多样。
20、《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俗体”条:“俗体(vulgarform)指民间手写的跟字书写法不合的汉字字体。例如,盡作尽,備作俻、答作荅,覓作觅、變作变,敵作敌,顧作顾,獻作献。俗体字从六朝已入碑刻,到隋唐时代俗体字更加增多。俗体字大的特点是改变笔画,而有的字声旁也有更改。如燈作灯,墳作坟,驢作驴,遷作迁等字都是俗体。唐代颜元孙《干禄字书》和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切韵》里所收俗体字极多。宋元以后在戏曲小说刻板书里还经常应用一些俗体字,其中很多字一直到现在还在应用,有不少已作为正式的简化字。”
三、俗字的繁体字多少画
1、为什么胥声训为智呢?
2、写:动词。形声。从宀,舃( xì)声。本义:移置;放置。
3、
4、sú
5、详细解释
6、 有些错误是使用繁体字时完全依赖电脑繁简转换,不去仔细检查造成的。例如有一本《古代汉语》教材的“绪论”里有这么一段文字:
7、làn。同“谰”。诬妄。《集韵·换韵》:“谰,诋谰,诬言相被也。或从柬。”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8、沈乐平|敦煌遗书百讲(5):遗书的流散与去向:1905—1925
9、写,汉语常用字。读作xiě,即《说文解字》:“写,置物也。从宀、舄声”依据古人书法省笔简化。本义为用笔作字引申指“描摹、叙述”,又用作姓。
10、(谏的小篆写法)
11、等候
12、约晚唐五代年间 云谣集
13、写完了作业,我就帮助爸爸誊写文稿。
14、如果从书法字型构造的一般标准和结体空间的基本原则去分类的话,主要有两种情况:按书体来分,
15、关,普通话读音为guān。“关”的基本含义为闭,合拢,如关门;引申含义为拘禁,如关押。
16、同本义
17、 当然,现行简化字也并不是无缺的。周有光在《中国语文的现代化》中提出,简化有十诫:约定俗成好,约未定,俗未成不好。新字跟原字相比,轮廓相似、容易辨认好,否则不好。不增加形近字好,否则不好。手写不容易跟别的字相混好,否则不好。不使一字多音多调好,否则不好。新造声旁能准确表音表调好,否则不好。草书楷化,不增加笔划形式好,否则不好。原来笔划不顺手,改成顺手好,否则不好。简化常用字好,简化罕用字不好。这里还应补充一条,即简体字应尽量不破坏或削弱字符的表意作用。
18、(魏征像)
19、作者介绍
20、俗字小篆
四、俗的繁体字多少画
1、唐与五代写卷中,书写速度迅疾者,局部偶有出现今草样式的俗字,这种类型的俗字一般在形式上与标准小草差别不大,如“所”(S.343)、“寒”(S.545)、“喰”(S.4128)、“當”(P.2305)、“得”(P.2133)。从书法角度而言,草字的正俗体之间的界限是比较模糊的(相对于正书)。
2、晚上我写完作业,轻手轻脚地回到卧室睡觉。
3、《简化字总表》实收2274个简化字及讠(訁)、饣(飠)、纟(糹)、钅(釒)等14个简化偏旁,简体字来源包括俗字、古字、草书等,也包括合并汉字,比如“後面”的“後”和“皇后”的“后”,在繁体字中本来是两个字,而为了省略笔画,就统一用笔画少的“后”替代了。
4、| 章草俗体字
5、
6、这样看来,旧时很多证件上的“证”字,都用得不规范。
7、你要有点耐心哦~~
8、(証的小篆写法)
9、証。读zhèng。《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証,谏也。从言,正声。”形声字。本义是谏正,直言劝谏。也就是当处于尊上之位的人言行有所偏离正道时,以语言劝谏使之归于正。《广韵·劲韵》:“証,谏証。”《战国策·齐策一》:“齐貌辨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証靖郭君,靖郭君不听。”高诱注:“証,谏也。”齐貌辨为人不拘小节,因此门客们都讨厌他。有个叫士尉的人曾为此劝谏靖郭君(赶走齐貌辨),靖郭君没有接受他的意见。
10、描摹:写生。
11、誎。读音有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读音为sù,即“束声,桑谷切”。但今读统一读为cù。即《广韵》“七玉切”,可能是因为结合字义,读cù更为合适吧。
12、部首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