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147句顾炎武全集 pdf网盘精选好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10-12 09:37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顾炎武全集

1、顾炎武全集 豆瓣

(1)、头一个,便是顾炎武,他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还是少年那会便参加了著名的反宦官组织“复社”,所以他确实是一个出了名的反政府活动家——当然他此时反对的是宦官,等到清兵南下之际,他便开始反清,曾参加昆山和嘉定的反清起义,当然终这些书生担当的军事活动终都失败了。

(2)、    以顾炎武名字命名的炎武小学更是全方位展现责文化内涵,不仅确立了以“责”为本的校风校训,还通过建设彰显炎武“责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宣传体系、强化“责”字中心的教育纲领、锻炼以“责”为价值观的优秀师资队伍三大举措,继承和发扬顾炎武思想中的责任与担当。

(3)、天不假年,亭林欲将《日知录》续写杀青(“绝笔”)之志未能遂其愿。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初旬,先生上马失足坠地,迅即撒手而去,实足年龄不及七十。挚友王弘撰在江东惊闻先生之歾,十分意外,深以不获抚棺一哭为憾。兹后两度赴千墩镇,拜谒顾亭林之墓,泣云“独拜荒丘淒宿草,更挥老泪问遗书”(详参王山史《山志》),为先生殁后的孤寂伤感。生前,至友、信从者固不少,亭林名声亦卓然在外,但死后,清廷对顾氏的肯定只集中于经学考据,而对其经世致用则有严厉的批评:“炎武生于明末,喜谈经世之务,激于时事,慨然以复古为志,其说或迂而难行,或愎而过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香港大学何冠彪博士有专文考证,认为在清初不管是三大儒还是四大儒的名号,都不包括顾炎武。先生世俗地位的“时来运转”,则是从道光二十三年(1843)京师何绍基等建祠、公祭揭开绪端,离先生逝世已161年矣。故乡昆山县级的建祠、公祭则还要晚一些。

(4)、顾炎武从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和文学,从小就是一个特别勤奋的孩子,11岁的时候,祖父也就是蠡源公严格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他深知读书学习时必须要踏实做的事情,必须要认真忠实地对待它,于是自己采用了“自督读书”的措施:给自己每天都定一个计划,阅读多少卷数,而且读完还要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做好笔记,写下阅读心得。顾炎武的诗顾炎武是历史上是一位伟大的横跨两朝的经学家,顾炎武还研究天文仪象、河漕、典制,对郡邑掌故、兵农及经史百家都有研究,并通音韵训诂。在清朝初期创立了新的治学方法,从而成为清代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而且顾炎武在历史上也是一位好作乐府诗人。

(5)、吴伟东是顾炎武的扮演者之主要负责第一回和第四回。他认为,两回书中年龄的跨度是表演时需要克服的首要困难。第一回中的顾炎武30岁出头,反清复明、满腔热血、报国之志,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而第四回中的顾炎武已经是70岁高龄,所以唱腔设计也会随之改变。此外,胡磊蕾在这部作品中,使用了很多有别于传统评弹的创作手法。除了基本的七字句唱词以外,还有三字句、五字句,甚至是四字句。吴伟东在排演中,通过对作品的不断打磨,对人物角色的分析,终实现了唱腔设计上的突破,展现了《顾炎武》作品中的创新意义。

(6)、“‘历世三四’下有‘家业已析,墓下之田且鬻之异姓,而’十四字。” 

(7)、手不释卷就是形容顾炎武爱书的程度,原文大概是这样说的:凡先生出游。所导致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和平时所闻的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8)、虽然他足迹未尝履及湖南,但有一首长诗《浯溪碑歌》言及湖湘之地。

(9)、《谷梁传·定九年》:“得宝玉大弓,恶得之?得之堤下。”

(10)、亭林著作十分富厚,两地理书、文集七论(郡县论、钱粮论、生员论、军制论、钱法论、田功论、形势论)和读史札记《日知录》,都是为研究“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而作。亭林看重《日知录》,自许此书“绝笔之后,藏之名山,以待抚世宰物者之求”。先生与黄宗羲无缘谋面,然心灵呼应,相互视为“同志”。黄宗羲托人相赠《明夷待访录》,文内有“待王者起”之语。故先生致书曰:“天下之事,有其识者未必遭其时,而当其时者或无识。古之君子所以著书待后,有王者起,得而师之。”两先生坚信“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寄希望于后世“王者起”,以民为本,“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与黄太冲书》)

(11)、顺治五年顾炎武还作有《拟唐人五言八韵》六首。张穆评云:“六诗皆非泛拟。《乞师》,悲往事也。《击筑》、《投笔》,明素志也。《渡泸》、《闻鸡》,以不忘恢复望诸公也。《归里》,则知时之不可为,而倦飞思还也。云‘拟唐人’者,曾膺唐王之诏,受其冠带也。”

(12)、潘耒《游浯溪记》:“亭台故迹,废兴不而其废而复兴、不终湮没者,实以元、颜二公名节风裁,使人思慕,非徒林壑之美而已也。”

(13)、此前,顾章志曾任湖广按察司副使,未赴任,行至九江而返,居家养亲三年。此后到万历五年(1577),顾章志曾任广西按察使,有再次经过浯溪的机会,但他仍未赴任,居家优游七年。顾章志先曾躲避权相严嵩父子(权相分宜父子),后则躲避权相张居正江陵权相,卒保终始。

(14)、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15)、很少有人知道,林散之常用印章“江上老人”,为薛翔年轻时所篆刻。林散之老人表示满意,为了感谢薛翔,林散之即草书《赠薛翔诗》赠与薛翔,并题“宜从笔法追刀法,更向前人认后人;我念扬州桑愉子,门人今已逼先秦。薛翔同学刻石力追两汉可嘉。”薛翔时年十七岁。

(16)、总之,亭林所思所论,以天下苍生为念,给后人以亲切的感觉,不能不肃然而起敬。或许因乡贤缘故,多有偏爱,我以为亭林的学术里头已经包含有“历史社会学”或“经济社会学”的神韵,其议论重心在民间,在平民百姓,较之今日某些阔气的经济学精英,更多普世关怀、菩萨心肠。此说虽不无拔高的嫌疑,若论其精神,我以为还是可以切身体味得到的。

(17)、在整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胡磊蕾觉得自己写到第三回书才渐入佳境,对顾炎武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从而在写第四回的时候,才似乎真正地走入了顾炎武的精神世界。所以相比前两回,胡磊蕾更喜欢自己写的后两回。尤其是第四回书,是对顾炎武一生的总结。因为顾炎武人物分量很重、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又极复杂,近三十年的北游生涯对他的学术成就和思想高度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学曲艺出身却又受过戏剧创作专业训练的胡磊蕾,打破了传统评弹的写作方法,采用了浪漫主义意识流的创新手法,以一个梦境,让顾炎武和其嗣母王氏上演一出精彩的对话,来总结他困顿、抗争、执着、艰守的一生,揭示他在北游以后人生观念所发生的转变和思想境界的卓然升华,以及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新的诠释。

(18)、“‘为册’下无‘工人’字,有‘信工人之能,遂以付之,乃’十字。”

(19)、昆山千灯人,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人称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经学家、史学家。顾炎武先生是与黄宗羲、王夫之齐名的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他倡言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后世影响很大。人民日报将其评为中华72伟人之一。

(20)、就目前所见记载而言,顾炎武早年得自其曾祖顾章志的包括《大唐中兴颂》在内的汉唐碑拓八九十通,早开启了顾炎武的金石之学。

2、顾炎武全集 pdf网盘

(1)、我以为,思想家的历史命运,思想、学说的传播流行,似有一种娇嫩的体格,过冷也不是,过热也不是,极难伺候。过热,则全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明中叶李卓吾就提出过抗议,非自“五四”始有反省。过冷,竟至“打倒孔老二”,连带传统的纲常伦理尽数踩踏,是时有识者预感社会将可能失序,至今体味也确非杞人忧天。暂按下这种当下颇讨人嫌的大话,只说他们都有一种通病,就是对主人公不是真正的恭敬,放着原著不屑遍读,不求甚解,更不愿意遵循知人论世的起码规则,深刻认识主人公的角色命运,认真对话覆勘。他们往往无限放大自我,以一己之臆断排挤学术诠释的应然。行为不端者,甚且挟古人以自重,兜售自己的私货;或将古人当其敌对者的替身,大战风车,指鹿为马。如此崇贤或诛贤,均不免以闹剧作结。

(2)、中国之大,古称君临天下,皇恩浩荡,实则布衣百姓的日常生计不离乡镇聚落,国家行政管理的后一站在州县,那里才是社会的根底、民生的基础。亭林对各地府县“方志”资料的搜集整理蔚为规模,堪称翘楚,究其实质,表明先生“史眼”已经从京城大都转向府县乡聚,从君臣权宦下移至平民百姓。

(3)、《大唐中兴颂歌有序》:“万历元年,先曾祖官广西按察副使,道经祁阳,得唐元次山《中兴颂》石本以归。为颜鲁公笔,字大径六七寸。历世三家业已析,墓下之田且鬻之异姓,而此碑独传之不肖山佣。岁旃蒙作噩,山佣之南京,命工装潢为册。信工人之能,遂以付之,乃不知碑自左方起,而以年月先之,遂倒盭不可读。归而尤之,则曰请重装,已而兵乱工死,不复问者三年。而碑固在旧识杨生所,一旦,杨为重装以来,则文从字顺,焕然一新。有感于先公之旧物,不在他人而特属之其嗣人之稍知大义者,又经兵火而不失,且待时而乃成,夫物固有不偶然者也。为之作歌。”

(4)、罗含《湘中记》:岣嵝山在衡州府北,“是山有玉牒,禹案其文以治水,上有禹碑”。

(5)、华忱之点校《顾亭林诗文集》,王遽常辑注、吴丕绩标校《顾亭林诗集汇注》,收集顾炎武诗甚备,可惜均不恢复抄本之旧,仅充校注,王冀民《顾亭林诗笺释》、黄珅、严佐之、刘永翔主编《顾炎武全集》诸书相沿,遂使原作不甚彰显。

(6)、一代宗师顾炎武虽然有着辉煌的历史成就,但婚姻生活并不幸福,19岁就结婚,妻子王氏是江南望族是母亲的之女,婚后也是一直未生育。原因不明,历史也无详细记载,推测原因可能是因为和妻子王氏聚多离少,后又因为顾炎武北上之后,妻子王氏也是孤身在家,比顾炎武早去世两年,当时顾炎武还山西汾州,闻其妻子死讯后,作诗五首吊念亡妻,“地下相烦告公姥,遗民犹有一人存。”就是代表句子。

(7)、870 顾炎武 (1613-1682) 画呈山史先生 局部

(8)、“‘一旦’下有‘杨’字,‘为’下无‘余’字。”

(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0)、“一旦,为余重装以来”,“一旦”当断句,谓忽然有一天,有出人意料之意,如连读为“一旦为余重装以来”则索然无味矣。

(11)、今日者拯斯人于凃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故一病垂危,神思不乱……今有一言而可以活千百万人之命,而尤莫切于秦陇者,苟能行之,则阴德万万於于公矣(以下建议政府赋役征收粮食本色,贮藏于官库,待来年青黄不接时出售于民,略)何也?目见凤翔之民举债于权要,每银一两,偿米四石,此尚能支持岁月乎?……然恐不能行也。《易》曰:“牵羊悔亡,闻言不信。”至于势穷理极,河决鱼烂之后,虽欲征其本色而有不可得矣。救民水火,莫先于此。

(12)、 顾炎武 (1613—1682),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他一生辗转,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

(13)、私人斋号;筑居金陵;以研究与收藏古代文化与艺术品为主旨。

(14)、叶昌炽《语石》卷九:“诸山摩厓题名诗刻,往往自左而右,蜀碑尤甚,盖其风气然也。”

(15)、      作品中的三首诗著录于《顾炎武全集——亭林诗文集诗律蒙告》第392/493/494页。

(16)、除《游浯溪记》外,潘耒又有《游永州三岩记》、《游南岳记》。《游浯溪记》云:“湘江两岸多小山,连绵靡迤,少奇崛之概,间有危矶峭壁,石色皆焦枯,鲜秀润。其崭然特异者,为浯溪。远望之,石壁嶙峋,如屏如阙。近视之,嵌空玲珑,叠峰而多穴。石质类太湖,复类灵壁,而背皆奇,随步异态,设穷人巧,为假山未有能髣髴者。崖畔槎枒老树,交柯垂阴,苍藤倒挂,璎珞百千。清溪一线注于江,触石而坠,有声锵然,境致清绝。”《游永州三岩记》云:“江行入永州界,始见石山棱棱露骨,与潭、衡诸山绝异。距永十里,入潇江,水益清,石益瘦。郡西门外有浮梁,梁之两崖皆白石,巉巉齿齿,如花圃中物。”今永州境内摩崖石刻密布,已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七处,究其原因,首先是地质上的丹霞地貌,由石灰岩形成溶洞,古人称为“水石相胜”。对此,潘耒的描述为真切生动,以出于外来游历者之眼光,至与江南豪贵人家“花圃中物”相比拟,可谓能欣赏潇湘沿岸水石之珍之美。

(17)、“字大径六七寸”,《大唐中兴颂》单字字径约20公分,将近8寸。

(18)、2018年10月21日,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市评弹团副团长盛小云牵线,江苏省文联、苏州市文广新局、苏州市文联与千灯镇人民政府四方联手打造的中篇弹词《顾炎武》将在昆山当代昆剧院剧场举行首演。

(19)、“‘道’下无‘浯溪’字,有‘经祁阳’三字。” 

(20)、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顾炎武全集怎么样

(1)、经过大量实践与思考后,顾炎武发明了一种有效的读书治学方法,即将治学与经世相互融合,使其相互统而不是相互独立。而顾炎武本人也是一直都在采用这种方法读书,因此顺利地摘取了多种学科成果,为后世留下了一本又一本经典的学术著作。这些著作涵盖了多个学术领域,比如经学、音韵等,由此可见顾炎武之博学程度。

(2)、在明末清初时代,顾炎武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地位高,被后人誉为“一代宗师”。在顾炎武清贫的一生里,读书是重要的一件事情,因此他才能成为博学洽闻的人才,并在多个学科领域都达到较深造诣。顾炎武的治学方法是很有开创性的,这也是其能成为博学多才型人物的重要原因。在明末清初,顾炎武所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这与其经世致用观念息息相关。

(3)、复旦大学教授、文史研究院院长葛兆光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和研究方面都有新的认识,浙江大学的古籍所束景南教授也评价全书解决了“汉学与宋学之争”、“顾氏是否崇信朱子理学”、“顾氏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学术争论。

(4)、    今年一季度,千灯镇民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3亿元,同比增长7%;新增企业248家,同比增长6%,其中千万元以上企业24家,同比增长6%。

(5)、其代表作有:“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出自顾炎武的《精卫》“清切频吹越石笳,穷愁犹驾阮生车”,出自顾炎武的《又酬傅处士次韵》;“雾灵山上杂花生,山下流泉入塞声”;出自顾炎武的《古北口》,“东临真定北云中,盘薄幽并一气通”出自顾炎武的《五台山》,“白下西风落叶侵,重来此地一登临”出自顾炎武的《白下》,“长看白日下芜城,又见孤云海上生”出自顾炎武的《海上》,“丰碑遥见炳奎题,尚忆先朝宠日殚”出自顾炎武的《过苏禄东王墓》,“秋山复秋山,秋雨连山殷”出自顾炎武的《秋山》,“昔日金枝间白花,只今摇落向天涯”出自顾炎武的《赋得秋柳》等等。

(6)、“唐元次山自道州归,家浯溪,作《大唐中兴颂》,凡三百字,颜鲁公大书,摩崖刻之,今所谓‘浯溪诗’者是也。唐自天宝失政,禄山乘精锐之卒,电击飙发,二十四郡开门乞降者相继。而平原太守嗔目一呼,天下响应,挫贼势以待王师,中兴之功,不在郭李下。及河岳效灵,社稷再造,次山亦以其忠义之气,慷慨磊落,放为诗歌,铿鍧炳耀,与日月争光,何其壮也。史称次山逢天宝之乱,忧道悯俗,与世聱牙。其文辞义幽约,如古钟磬,不谐俗耳,而可寻玩。若是诗作于《雅》《颂》衰颓之日,骎骎乎与《江汉》《常武》诸诗相颉颃,实为昌黎《平淮颂》、柳州《平淮雅》之先声。虽以冠有唐,作者何愧焉?鸣乎!自天宝迄今,盖千数十年矣,其间丰碑深刻,樵夫牧竖之所刬削、兵戈劫火之所煨烬者何限?而浯溪片石,屹立于蛮烟瘴雨之中,走蛟龙而捎魑魅,忠义之遗,固如是哉!然则谓古今文字之传有幸不幸者,皆妄也。”

(7)、亭林引《论语》有子之言:“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表明他在财政问题上所持的是“以民为本”立场。他反对厚敛重赋,主张“藏富于民”。以“苏松二府田赋之重”为例,不仅《日知录》列有专条,地理书也备录东南各项赋役,痛陈不胜正税、杂税、增耗、加派等繁冗负担之苦。先生说江南农家勤,“然有终岁之劳,无一朝之余”。

(8)、脍炙人口的亭林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原话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寓意更为深刻。一个政权拥有领土,称为“有土”;能让老百姓衣食有余而知荣辱礼义,是谓“保民”。有土且保民,方可称之为“保天下”。先生经历的晚明,士风浇漓,汲汲于功名,不以民生为念,遂致“仁义充塞,以致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明之所以亡,与其说是为清人所占夺,不如说大明君臣自身丧失“保天下”责职,以致中国“土崩瓦解”,千里饥馑,血肉横飞。故“甲申之变”,在先生看来,不只是政权易手的“亡国”,实乃祸国殃民的“亡天下”,真正遭难的是无辜百姓(《日知录·正始》)。

(9)、山史先生称其为“万字如一”。说的是其超凡的功夫,此功夫是从大量的著作过程中写就的,而不像后来的所谓书法家:装模作样地练了几年毛笔字,就已经自我进化到目无黑白的仙境。

(10)、潘耒不仅跟随顾炎武注意金石学,而且亦雅好游历,所至多补顾炎武之未至,又往往撰为游记,文笔精雅,见解独到。

(11)、上述“顾学”的变迁,说明作为历史人物,顾炎武的形象,不只是由自身炼铸成的,而且还会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地被时代和被他人所塑造。在我当助教的年代,陈守实先生在史学会作过有关蔡著《王荆公年谱考略》的学术报告。听后,先生有个巧妙的比喻存留于我脑海里,一直未被时间消磨掉。犹记得大意是:历史人物评价的高低变化,有如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格始终有变动,或涨或跌,但它永远只是在价值中轴线的上下波动而已。我当时的意会,这“价格波动”是因为供求规律,由学者、包含时代的“需求”在其中起作用。

(12)、徐嘉以“零陵”“临桂”合注,则是以为零陵、临桂二县。王冀民曰:“原钞本‘零’作‘临’,误。临桂不过桂林府一县名,不足以当文意。……‘桂’当指桂阳。”今按,顾炎武此句乃是化用汉张衡《四愁诗》“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隐括“欲往从之”之旨。“零桂”谓秦汉零陵郡、桂林郡也。

(13)、亭林虽生于富庶之区,看重东南经济开发对中国全局的意义,但并非是一个偏狭的“地方主义者”。先生“上下五千年,纵横一”(阎若璩赞语),晚年长期寓居山陕,对西北经济尤详加考察。

(14)、钱仲联认为,“《浯溪碑歌》,发抒中兴希望”。武润婷、徐承诩认为,“诗中对当时仍在西南抗清的永历帝寄托了很大的希望”。可知《浯溪碑歌》的内容与主题,在阐明顾炎武一生事业与志向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15)、董逌《广川书跋》:“颜太师以书名时,而此尤瑰玮,故世贵之。今数百年,藓封莓固。远望云烟外,至(者)仰而玩之,其亦天下伟观耶!”

(16)、通过发掘中国传统思想之精华和对古代典籍作创造性的诠释,阐发与西方政治哲学相同或相似的观念,并以此建立民族文化的自尊和自信,是顾炎武回应西方政治哲学东渐所表现出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征。

(17)、这种学说对于社会而言是很有积极意义的,它鼓励人们认真地探索,力求以实际证据来分析验证各种问题,如此才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沉溺于空谈。因为有了这种学说的影响,当时的学风也逐渐沾染了更多朴实气息,浮夸不实之风一统天下的局面逐渐发生改变。

(18)、首先,他以 “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来规定 “王政”之本质,虽与传教士宣传的亚里士多德的 “王政”理论相通,但在表述上却显示了比传教士更高的概括能力和直探事物本质的理论思维水平。

(19)、终,康熙帝命地方官“以礼敦请”黄宗羲赴京修《明史》,老黄谢绝了。开博学鸿儒科,招致明朝遗民,顾炎武也以死坚拒推荐。而吴三桂称帝衡州之际,也曾下重金求王夫之的劝进表,被王夫之一口拒绝。所以这么讲吧,他们三个人真的是不想出来混了,而不跟着你混,就该杀该抓吗?清朝官府仔细琢磨了一番,算了,还是由他们去吧!

(20)、胡磊蕾,苏州人,南京大学艺术硕士,国家一级编剧。江苏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三八红旗手,苏州市政协委员,姑苏宣传文化领军人才,中国文联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代表作有长篇评弹《赛金花》,中篇评弹《徐悲鸿》《绣神》《雷雨》等,南北曲艺说唱组合《看今朝》芭蕾舞剧《唐寅》,戏剧小品《小泥人》等。作品四次获得中国曲艺高奖牡丹奖,三次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助,两届江苏省文华奖编剧奖、文华大奖,中国小品大赛高奖金狮奖,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等六十多项省部级奖项。

4、顾炎武全集电子版

(1)、从内容上看,《浯溪碑歌》首先是用典不少。诗末有顾炎武自注2条:

(2)、在明朝晚期,文坛是盛行空疏之风的,在这种风气下诞生的官僚当然也不会用心为国家百姓办事,因而社会腐败程度严重,并终导致了这一朝代的灭亡。而经世致用的主张一问世,文坛也逐渐发生变化,清代很多优秀学者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从而促进了清初文化的繁荣发展。

(3)、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南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葛匡世,初名云萝,字贞侯,号奇又号见田,江苏昆山人,康熙三十年进士,康熙三十三年任零陵知县,著有《实政录》、《顿邱诗钞》。道光《永州府志》、光绪《零陵县志》、道光《昆新两县志》、同治《苏州府志》、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有传。

(5)、“倒盭”,谓前后颠倒。《大唐中兴颂》原刻为左行(自左向右书写),即标题在左,年月署款在右。装裱工误以为常见之自右向左书写,遂使册页内文前后颠倒而不可读。

(6)、然而,这种时代的局限,有时却更能映衬出贤者“先知先觉”的智慧。在《郡县论》里不难看到许多有别于传统教条的思想火花。例如,先生认为追求私利的原则是人类行为的出发点,“圣人者因而用之,用天下之私,以成一人之公而天下治。”如果县令能够为民众的利益着想,把有利于民生的各项服务事业做好,民众也必然全力支持你的事业,把你看作是全县“公”的化身或代表,县令职务给你带来的“私”(俸禄)也就得到了。同理推论,成全各府县之“私”,而天子之“公”不期而然,“故天下之私,天子之公也”。先生进而论证,什么样的县令能成就民众之“私”呢?当然首推本乡本土人士,全县经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县令家族、亲友、睦邻、乡亲的利益,就可以避免来自外地“流官”的“短期行为”,或只对上级负责、不为地方利益着想的“官僚主义”。后,他和盘托出自己的改革方案:需要纠正中央过度集权、过多干预的习弊,“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奖,行辟属之法,所谓寓封建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后之君苟欲厚民生、强国势,则必用吾言矣”。

(7)、亭林路,为纪念顾炎武(亭林)而得名。贯穿老城区,南北走向,南接前进路,北通亭林园。在马路东面有闻名全国的百年老店“奥灶馆”,每天早上往来的行人,都喜欢去奥灶馆吃碗奥灶面。

(8)、可见,顾炎武是很会读书的,而且也确实读了很多书。他与当时醉心科举的书呆子是不一样的,他们只是满口空谈,而顾炎武却十分务实,是很注重知识的实际用处,而不是利用这些知识去炫耀或发牢骚。在明末清初那种浮华不实的时代,顾炎武的思想是可贵的,因而他的宗师地位也是实至名归的。顾炎武手不释书顾炎武,生于明朝16死于清朝1是横跨两朝的杰出思想家、史地学家、经学家、音韵学家,为清朝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代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对于天文仪象、河漕、典制、郡邑掌故研究,并精通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晚年自己开创了清代朴学风气,著作了很多以悲伤壮观的诗句。

(9)、地点:北京富力万丽酒店三层(朝阳区东三环61号)

(10)、潘重规指出:“石洲之言,可谓能探亭林心志。推之集中《大唐中兴颂歌》(刻本作《浯溪碑歌》,此据钞本《蒋山佣集》),当亦与拟唐人诗同旨。此序特详碑文传授之经历,诗末复云‘此物何足贵,贵在臣子心。援笔为长歌,以续中唐音’,反复致意于续兴唐室,亦足明亭林之微旨矣。”

(11)、对亭林的学以致用,《四库总目提要》作者当年的判语是“喜谈经世之务,激于时事,慨然以复古为志,其说或迂而难行,或愎而过锐”。这班人,实与亭林近乎同一时代,清楚亭林所受的“时事刺激”是什么,却忽而说他的主张迂腐,忽而又说过于激进。他们太明白朝廷的立场了,深知人臣横议时政兴革,有似“轿子里打拳”,必不受待见。于是对亭林所说的“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不敢正面直视,装作看不懂,学得皇帝御批样,居然以“不合用”三字压服天下,御用得实在猥琐可怜。

(12)、此外,顾炎武还有很多著名观点,比如利国富民。其实,这与经世致用之说是相通的,都是主张务实而批判空谈,都是号召读书人为国家为百姓多做实事,而不是做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文字游戏。总之,顾炎武是一心救世的伟大文人,其学说在当时很有开创意义,他本人也是名符其实的“一代宗师”。顾炎武全集顾炎武是明末清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史地学家、经学家、音韵学家,和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黄宗羲并称为“三大儒”,还对于国家典制、天文仪象、河漕、郡邑掌故、音韵训诂之学,兵农及经史百家都有一定的研究。晚年为当时的清初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从而成为清代的一代宗师。他的作品记录了明朝时期走向灭亡和清朝时期渐渐走向富强的过程。

(13)、三百多年过去了,到现在,后生小子检读顾炎武的书已经不难,但欲深窥先生文字寓意,读懂先生的心思,窃仍以为非属易事。返观历来前贤对亭林先生的理解与认识,约略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14)、顾炎武著名的学说之便是经世致用之说。在很多教育场所,都可以看到顾炎武的名言,比如学以致用等。具体说来,就是主张做学问时应以务实为标准,不管是学习什么知识,都应该以致力国事为目标,而不能不切实际,不能沉迷于空虚无用的知识当中。

(15)、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16)、意思是:只要是先生外出或者旅行,均会用两骡三马来载着书跟随,路中遇到险要的地方,就会叫更随的人员去看看情况,如果打听来的情况和自己预想的不一致,就会到住宿的店里面打开书核对矫正,有的时候,走到了平原开阔的地方,没有值得欣赏的东西或者事情,就会在马鞍上默默的背诵各种经典著作,偶尔发现自己遗忘了文字,就会在客店翻阅书本认真复习。

(17)、据《顾亭林诗谱》统计,顾炎武一生所作赋诗428首332篇,据推断顾炎武的诗清顺治年间二十余篇,其中可以断定为作品的有――包括议论文6篇――“(1645年)乙酉四论”、(1646年)《庙号议》、(1646年)《庙讳御名议》,(1660年)《顾与治诗序》等等。顾炎武说在明末清初时期,虽然国家大局已定,可是各种斗争依然存在,因此也就催生了大量风云人物,而顾炎武便是其中著名的人物之一。其实,顾炎武的主战场是在文坛,他是清学当之无愧的泰斗,是具有宗师风范的文人。这样的人物一定都是博学洽闻的,而且也都乐于著书立说,顾炎武也是如此。在读书与著书的过程中,顾炎武便形成了其独特的学说主张。

(18)、顾炎武《日知录》,清康熙34年(1695)遂初堂刻本

(19)、  敬请关注中央纪委网站推出我市制作的系列动漫片(据典话廉)第十一集 顾炎武《与公肃甥书》

(20)、拓本由顾炎武的曾祖父顾章志旧藏。万历元年(1573),顾章志出任广西按察司副使,由家乡苏州出发,经湘水水路穿过湖南,达到广西,途中游历了浯溪,并获得了这幅拓本。

5、顾炎武全集 百度网盘

(1)、《钞书自序》又载:“炎武嗣祖太学公,为侍郞公仲子,又益好读书,增而多之,以至炎武,复有五六千卷。自罹变故,转徙无常而散亡者,什之六其失多出于意外。二十年来,赢幐担囊,以游四方,又多别有所得,合诸先世所传,尚不下二三千卷。其书以选择之善,较之旧日虽少其半,犹为过之,而汉唐碑亦得八九十通,又钞写之本别贮二麓,称为多且博矣。”可知顾炎武早年的所有藏书,包含了顾章志、顾绍芾、顾同吉的三代递藏,也包括了刻本、抄本和拓本三种类型。

(2)、顾炎武从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和文学,从小就是一个特别勤奋的孩子,11岁的时候,祖父也就是蠡源公严格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他深知读书学习时必须要踏实做的事情,必须要认真忠实地对待它,于是自己采用了“自督读书”的措施:给自己每天都定一个计划,阅读多少卷数,而且读完还要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做好笔记,写下阅读心得。顾炎武的诗顾炎武是历史上是一位伟大的横跨两朝的经学家,顾炎武还研究天文仪象、河漕、典制,对郡邑掌故、兵农及经史百家都有研究,并通音韵训诂。在清朝初期创立了新的治学方法,从而成为清代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而且顾炎武在历史上也是一位好作乐府诗人。

(3)、清军入关,王朝更迭,中国进入了一个剧烈动荡的时代。马士英、阮大铖等在南京拥立福王建立南明政权,被征聘为兵部司务的昆山志士顾炎武带上其撰写的救危复明之策《乙酉四论》欲赴金陵任职。然而昏聩荒淫、同室操戈的弘光朝廷使其梦碎当场,毅然回到昆山组建义军,誓抗“剃发令”,投入到了血雨腥风的家乡保卫战中。起义失败,至亲惨死,顾炎武又因长期觊觎其田产的乡人叶方恒的陷害锒铛入狱,幸得好友归庄鼎力相救方解危困。当其得知归庄是以代投门生帖求至二臣钱谦益门下才出囹圄,竟一意孤行,金陵索帖,让文坛领袖恼羞不已,深陷尴尬。国仇家难交相煎迫,在大势已去、复国无望的现实中,为了寻找出一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民本经世之路,顾炎武读万卷书、行路,谒师访友,著书立说,开始了二十五年的不归之旅……

(4)、郑观应《盛世危言》,清光绪二十二年上海书局石印本

(5)、找到台北王汎森先生的大文(《清代儒者的全神堂》,史语所集刊第79本,2008),读后大有收益。经王氏缜密的考证,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清学第一”之类的影子,早或可追溯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但也只是在经学考据工夫上做文章,谓先生“博极群书,精于考证,国初称学有根底者,以炎武为”(《左传杜解补正》,请注意,只是指“国初”!)。而后,阮元在嘉庆中期抓住了这个官方性的话头,将“国初”改成“国朝”,靠一字之易,转动大门把手,“一大群人便冲开大门蜂涌而入”,打开新局面。汎森先生认为从这个公案中,可以看出道光中期两种顾炎武形象之间的推移,一种是纯粹的经史考证,一种是结合经济以明道救世,后一派逐渐胜过了前一派,恰恰反映了“道咸年间时代思潮的变化”。

(6)、山西的顾炎武并不甘清闲,作文写字日课不缀,一些重要的思想与学问,都是在这一段时期里萌发而完成的,避离了江南纷繁杂乱的语境,他反而落得一份可以深思熟虑的清静。他不仅涉足水利、矿产、农耕,他也写《天下郡国利病书》,透露其救国资政的心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被转换成一种自觉的个人行为实践——一种自省的意念,开一代“国民精神”之先河。

(7)、(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苏州市评弹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

(8)、当然,读书人的议论,再大胆再骇世惊俗,也只是文字而已。大清国文字狱固然严苛,却查不到这三个人的是非,因为他们不是要复明,而是要谋求一个全新的世界(但是他们也不付诸实践)。而且这三个人还都淡泊明志,你花钱抬轿子请他们,他们都不乐意出来。

(9)、《后汉书·吴佑传》:“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10)、评话是只说不唱,弹词是有说有唱。王池良是评弹团中的评话演员,也是第二回书中的技艺担当。当要展现顾炎武突围情节,带领三千军队为六百多名弟兄报仇时,王池良会展现出他娴熟高超口技功力。在此期间,他将穿插模仿马嘶、马蹄、战鼓、军号等声音,为现场观众献上一种身临其境的别样享受。

(11)、“零桂山水深”,《顾亭林诗集汇注》作“临桂山水深”,恐误。《顾亭林诗文集》、《顾炎武全集·亭林诗文集》均作“零桂”,道光《永州府志》卷二上《名胜志》录此诗亦同。

(12)、话说,在1645年的那个夏天,家乡遭到沦陷之后,他的嗣母王氏绝食10天而以身殉国,后说的话就是:“我虽是一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的忠贞臣子,没有负这世世的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顾炎武悲愤欲绝,将母亲的遗命谨记心里,这也是顾炎武后一直反清复明之举的根源影响,后记载在《先妣王硕人行状》中。

(13)、《四库总目提要》评价说:“《金石文字记》六卷,国朝顾炎武撰。前有炎武《自序》,谓‘抉剔史传,发挥经典,颇有欧阳、赵氏二录之所未具者’。今观其书,裒所见汉以来碑刻,以时代为次,条下各缀以跋,其无跋者亦具其立石年月、撰书人姓名,证据今古,辨正讹误,较《集古》、《金石》二录实为精核,亦非过自标题也。”

(14)、“信工人之能,遂以付之”与“归而尤之”,为顾炎武责备装裱工人之语,与政治背景无关,潘耒删去之,大概有减弱文字的气愤情绪之意。

(15)、顾炎武,优秀的的思想家还有我们了解到的经学家还有音韵学家,对于国家典制、天文仪象、河漕、音韵训诂之学,郡邑掌故、兵农及经史百家都有相对研究,知识渊博,但一生辗转反侧,为清朝初期创立了新的治学方法,被誉为清学的”开山始祖“,成为一代影响力的学术宗师。

(16)、王冀民评:“本篇六十四句凡五易韵,已属罕见。”(“六十四句”当作“五十六句”。)

(17)、失败之后他便全国溜达,尤其是去北方,据说对边防和西北地理还特有一番研究,同时也没忘了联络同道,谋求兴复大明江山,终在山西去世。

(18)、    近年来,千灯中心校实施“顾炎武实践教育课程进课堂”课程改革项目,通过编制《顾炎武家风家训》校本教材,开设国学课程,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校内展馆、顾炎武故居等地的参观体验和实践活动,组织征文、演讲、书画比赛等活动的方式,将顾炎武精神内化到每个学生的心中。

(1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20)、欧阳修《集古录》云:《大唐中兴颂》“书字尤奇伟,而文辞古雅,世多模以黄绢为图障”。现名“浯溪碑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存历代石刻近500方。

(1)、《顾炎武全集》是2012年2月14日第一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籍,总共7300页,此书收录了顾炎武现存可证实的全部著述。样样精选顾炎武的底本,其中就有《天下郡国利病书》重要代表著作,但整理难度比较大,所以列为次要整理。

(2)、顾章志喜藏书,卒后藏书分给四支。《亭林诗文集》卷二《钞书自序》:“先曾祖历官至兵部侍郞,中间莅方鎭三淸介之操虽一钱不以取诸官。而性独嗜书,往往出俸购之,及晚年而所得之书过于其旧。……其书后析而为四。”可知《大唐中兴颂》拓本是经由分家析产,有幸得到的。

(3)、张穆,号石洲,山西平定人,著有《顾亭林先生年谱》。杨锺羲,号雪桥,著有《雪桥诗话》、《圣遗诗集》、编刊《八旗文经》、《白山词介》、《骈体文略》等。

(4)、包氏“顾学认知”之中,“凭臆之讥”、“术疏之诮”八个字,机巧含蓄,形似说顾包两人事,实有所指,随感而发,只是不明揭人事而已。我们如若把它置于“百余年来言学者必首推亭林”,乃至儒学近世传播的长过程里,就能发现此语吃紧,关系到如何准确认知和正确应用传统优秀文化的一些基本规则,“非属细故”!

(5)、《顾炎武全集》收录了顾炎武现存可证的全部著作,包括经部9种、史部17种、子部5种、集部3种等共34种,约1200万字。该套书涉及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内容,全面反映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及成就,为学术界研究顾炎武及其思想学术奠定了基础。

(6)、 山史先生 即王弘撰(1622—1702),华阴人,字文修,一字无异,号太华山史。博学工书,对书画金石精鉴别。著《易象图述》、《山志》、《砥斋集》等。顾炎武称王弘撰为"关中声气之领袖"。王弘撰一生酷嗜金石、书法和绘画,勤于书法创作,与傅山、郑簋、孙承泽、周亮工、戴本孝、“金陵八家”、吴门画派后裔等书画家、收藏家来往密切,在明末清初的金石书画圈中的影响很大。

(7)、    作为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故里,近年来,千灯镇将顾炎武思想融入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反腐倡廉等方面,在传承与发扬中引领经济社会实践,探索出了一系列具有千灯特色的工作方法与机制。

(8)、从文体上看,《浯溪碑歌》为歌行体,共五十六句,二十八韵,中间转韵五次。首十二句六韵,用下平声阳韵。其次八句四韵,用上声马韵。其次八句四韵,用入声职韵。其次十二句六韵,再用下平声阳韵。其次十六句八韵,用下平声侵韵。

(9)、优秀文化对于提升一座城市的软实力极其重要。中篇苏州弹词《顾炎武》的亮相演出,使先贤文化在这个时代得以进一步发扬,让千灯“亭林故里”“曲艺之乡”的美誉更加深入人心。

(10)、“‘不可读’下有‘归而尤之,则曰请’七字。”

(11)、这部作品中有顾炎武的原则和执着,也有踟蹰和犹豫,更有家国和责任担当。在吴伟东看来,在扮演顾炎武时,不仅要展现顾炎武的爱国情怀,还要传达他在30年的游历中坚持学习、坚持创作的精神。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普遍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对于艺术行业来说,也应该像顾炎武一样活到老、学到老。

(12)、《一统志》:永州府灵陵县,汉泉陵县。又桂林府临桂县,汉始安县。(王蘧常按:“‘灵陵’应作‘零陵’。”)

(13)、今读《游浯溪记》,如称“颂辞高简,为次山集中第一。字势雄伟,为颜书中第一”,不啻为浯溪格言。又辩驳黄庭坚之诗意云:“山谷一诗著名,诗意乃谓肃宗不当攘取大物,上皇西内凄凉,次山有痛于中,而以颂托讽者。细审颂文,初无此意。……唐室再造,上皇还宫,为臣子者,宜何如庆幸,何如颂扬,而乃微文刺讥乎?”凡此皆足以表彰古人忠臣孝子之大义,而于发明顾炎武以诗言志为有功。

(14)、刘国黻,字禹美,号后斋,江苏寳应人,康熙二十一年进士,选庶吉士,迁户科都给事,累官至鸿胪卿。著有《碧梧翠竹山房诗钞》、《刘后斋集》、《刘都谏诗文集》。潘耒曾任会试同考官,刘国黻为应考生,“余承乏礼闱得士十二人,惟君少”,故以“门人”相称。后刘国黻年四十八而早卒,潘耒为撰《鸿胪寺卿刘君墓志铭》。《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康熈二十六年七月辛卯,“以刑科掌印给事中刘国黻为广西乡试正考官”。

(15)、亭林园位于江南水乡昆山城内西北隅。园中玉峰山形似马鞍,百里平畴,一峰独秀。1906年始辟地为马鞍山公园,1936年为纪念顾炎武(号亭林)改名亭林公园,2000年更名亭林园。

(16)、他偶尔也作画,史书未提及,大概是其传世罕见的缘故吧。天渡楼还珍藏其山水画扇面一帧,上题“画呈山史先生赐正”,也是给山史画的。画作意趣天然,无丝毫作家习气;笔迹近书迹,浑然而灵动,错落层次,别具一格,颇近吴门风情。笔者甚至臆断:顾先生一定还会几手昆腔吴调,否则,漫长的书写,漫长的异乡生活又会是多么的乏味。可惜,这已是史无实证的推理了。

(17)、话说,在1645年的那个夏天,家乡遭到沦陷之后,他的嗣母王氏绝食10天而以身殉国,后说的话就是:“我虽是一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的忠贞臣子,没有负这世世的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顾炎武悲愤欲绝,将母亲的遗命谨记心里,这也是顾炎武后一直反清复明之举的根源影响,后记载在《先妣王硕人行状》中。

(18)、(江苏省曲协副主席、苏州评弹学校校长、苏州市评弹团团长孙惕)

(19)、《金石文字记》卷六“补遗”首有潘耒小序,潘耒《遂初堂集》卷十一题为《书金石文字记后》,云:“古金石刻,不独文词之典雅、字画之工妙为可爱玩,而先贤事迹、前代制度不详于史者,往往著见焉,其有资于博闻多识不细矣。而其为物,散在天地间,日亡日少,好古之士荟萃成书者十数家,收之博而辨之精,无若欧、赵二《录》。《欧录》之目千,《赵录》二千,皆据其实有者籍记之。他书循名泛列,固不辨其存亡也。亭林先师实甚好古,游辙所至,旁搜博采,著成此书。惟就碑刻现存及收得拓本者录之,得三百余通,其数少于欧、赵,而考论详核不啻过之。夫今之去宋,仅五百余年,而十亡七则过此以往,又当何如?以彼亡佚者为可惜,则其幸而存者可不知宝重哉!耒夙有此好,孜孜访求,所得有在兹编之外,并欧、赵所未录者,不忍使其无闻,谨附载于后,以见古碑之亡于通都大邑,而留于荒村穷谷者,尚多有之。搜罗表章,无令泯灭,是所望于后之君子。”文中称道“亭林先师”,末署“门人潘耒谨识”,发掘表彰顾炎武金石之学,不遗余力。

(20)、罗含《湘中记》:“湖岭之间,湘水贯之,无出湘之右者,凡水皆会焉。与潇水合则曰潇湘,蒸水合则曰蒸湘,沅水合则曰沅湘。”

(1)、先生《金石文字记》:“山谷一诗著名,诗意乃谓肃宗不当攘取大物,上皇西内凄凉,次山有痛于中,而以颂托讽者。细审颂文,初无此意。禄山作乱,明皇既失天下,肃宗提一旅复两京,大物已落盗手,取之何咎?抚军监国,平世事耳。灵武之事,非正位号不足以鼓士气而收人心,勉从拥戴,事出权宜,旋乾转坤,所济者大。唐室再造,上皇还宫,为臣子者宜何如庆幸,何如颂扬,而乃微文刺讥乎?”

(2)、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

(3)、《游南岳记》云:“余来南楚,专为衡岳之游,留滞潭岳间,忽忽岁暮。己卯春正六日,乃自湘潭泛舟,三宿抵衡山县。”可知潘耒游湘,在康熙三十七年至三十八年间。

(4)、《金石文字记》是顾炎武的代表作之成书于顾炎武晚年。清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金石文字记》六卷(翁覃溪校本):此本经翁覃溪朱墨校勘,并手题云:‘亭林至华阴在康熙十六年丁巳,时年六十五矣,此书当是其晚年所作。’”

(5)、徐嘉《顾亭林先生诗笺注》颇能引用金石文献、方志文献及诸家笔记,这部分注文能体现湖湘文化的独特风貌。

(6)、   《顾炎武全集》由黄珅、严佐之、刘永翔三位先生主编,古籍所教师参与编撰,全书历时八年而成。本书还曾获得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第七届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上海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7)、复旦大学教授、文史研究院院长葛兆光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和研究方面都有新的认识,浙江大学的古籍所束景南教授也评价全书解决了“汉学与宋学之争”、“顾氏是否崇信朱子理学”、“顾氏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学术争论。

(8)、亭林经世之学未能幸遇纳用其说的“后王”,但确有一些“抚世宰物者”逐渐为之心动。令先生稍感慰藉的,假如说嘉定黄汝成是雅善知音,那么泾县包世臣则可谓体贴的知己。包氏自十八岁于南京初见书贾新雕的《日知录》(八卷本),始知先生大名,便“爱其书”,惜力不能购。随后用三十余年的时间,历乾、嘉、道三朝,四处寻觅借阅,终于遍读当时所能见到的全部亭林遗书(除《肇域志》外),反复玩味,钦服之心跃然纸上,入知天命之年,由衷叹曰:“窃以为百余年来,言学者必首推亭林,亭林书必首推《日知录》。”(详参氏著《艺舟双楫·读亭林遗书》,成书于道光九年)包氏《读亭林遗书》近1500言,诵读再愈益觉得可作为如何读懂顾炎武,扩而充之,如何宣传弘扬传统文化者作为楷范。古人有云:问道有正,有不正。何谓有正?出于真心诚服。包氏在书店初读亭林书,翻阅首页,即起爱慕之意,神似心有灵犀一点通,不是因随众而影从,“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也没有因一见钟情,便“情人眼里出西施”,滥秀恩爱,放弃独立思考,而是经历长期搜寻,遍读全书,反复咀嚼,体味其长,亦不讳其短,坦言:“尽读《日知录》三十卷,叹为经国硕猷,足以起江河日下之人心风俗,而大为之防。唯摘章句以说经,及畸零证据,犹未免经生射策之习。欲删移其半,别为外篇,以重其书而未果。”后又把自己放进去,与亭林的家世、经历、学问进路乃至诗文特点一一“对话”,确认互为知己,遂严肃而郑重地推出他独特的“顾学认知”:“要之,亭林之学成于责实,予之学出于导虚,使得周旋几席,以上下其论议,则予可免凭臆之讥,而亭林亦少术疏之诮矣。”

(9)、第三回 《索帖》马志伟  陆人民  张建珍

(10)、顾炎武晚年远游四方,致力于寻找反清根据地,结交反清志士和地理的研究。据《顾炎武年谱》记载,谱主至华阴,则与王山史结交,成为志同道合的挚友,而王家也成了他常年留住,来往频繁的地方。

(11)、孙惕透露,在排演初期,作者和演员间有过交锋和争论,但经过演员们一轮又一轮的舞台化、口语化的二度创作过程,作品得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排演出来,还到千灯面对老百姓进行了试演。通过演出看现场的效果,作者与演员再次进行调整和修改,终才达到文学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三位一体的佳呈现。这部作品,可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12)、由此可知,像顾炎武这样一类的著名历史人物,自身的“价值”是既定的,是一条稳定的中轴线,本于其整体的人格表现与终生志业的成败得失,所以对他们的评价,终究要以还原价值“本真”为准绳。与此同时,也必须随时关注那些上下错落的“价格”浮动,探究背后的供求关系,弄清其所以然。且不说抹黑或妖魔化之类负面性的评价,即就推崇宣扬而言,对被推崇者的思想与人格,读懂读不懂,解说正与歪,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严重偏离其价值本身胡言乱语者亦有之,不能不加以辨识。须记住,越是拉高调门,气势汹汹,越是需要提高警觉,冷静处之。

(13)、一个半月前,盛小云由于身体原因遗憾不能参演。经过沟通,第四回中的原定由盛小云扮演的角色交给了张建珍。中篇弹词《顾炎武》作品的文学性很强,尤其是第四回,故事情节不多,唱词很唯美。怎么使文学性的词句得到通俗化的表现,这就需要张建珍在排腔中的二度创作。

(14)、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

(15)、顾炎武是明末清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史地学家、经学家、音韵学家,和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黄宗羲并称为“三大儒”,还对于国家典制、天文仪象、河漕、郡邑掌故、音韵训诂之学,兵农及经史百家都有一定的研究。晚年为当时的清初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从而成为清代的一代宗师。他的作品记录了明朝时期走向灭亡和清朝时期渐渐走向富强的过程。

(16)、评弹是口头艺术,评弹的文学本,是根据史实和艺术的结合。孙惕认为,在创作中作者更侧重史实,而演员更侧重的是表演,所以文学本和演出本的转换,演员和作者之间是对立的统一体。怎么把两者弥合,寻找到一个契合点,使作品既有文学的精髓,又能体现演员的表演亮点,这个在技术层面必须取得的突破。

(17)、“装潢为册”,谓由整幅拆开为散张,然后装裱成册页。《大唐中兴颂(有序)》摩崖石刻约为正方形,高、宽各约450公分,共21行,每行20字,共计288字。颂文每句四言,三句一韵。《大唐中兴颂》散页一般每二字装裱一页,共约144页。

(18)、第三个是王夫之,湖南衡阳人。明朝灭亡后,他也起兵抗清,结果被打败,跑到岭南投奔桂王,结果桂王也被打败,他便隐藏在湘西地区的苗瑶山洞里,自称瑶人。

(19)、“激浊扬清”,其根本在于培养并保持廉洁的美德。匡正祛邪,激浊扬清,是传统文化中的从政之德,也是营造一个良好政治生态的题中之义。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对于手握公权的领导干部来说,如何在新时代,有新气象,创新作为值得所有人思考。

(20)、《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炎武著,是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

(1)、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青玉案》)

(2)、孙毓修校补小序云:“亭林先生诗集,毓修见一钞本,题《蒋山佣诗集》,与刻本异同甚多,且多诗十数首,乃知刻本多为潘次耕窜改,亦当时有所避忌故也。……”

(3)、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李白《长干行》)

(4)、令人揪心的是,顾炎武的生命里,七年之中他竟六度拜谒明陵,不忘身份的醒觉。他能做的,大概也只能如此。

(5)、康熙间,顾炎武诗文集由其学生潘耒(字次耕)刊刻。但刊本对诗文字句有大量删改。其中《浯溪碑歌》自序删改10处,正文删改2处,甚至标题也完全改写。

(6)、马寅识路真疲路,蝉到吞声尚有声。(黄景仁《杂感》)

(7)、优秀文化对于提升一座城市的软实力极其重要。作为新江苏建设的排头兵,昆山的经济发展走在前列,文化也要与之适应。“顾炎武”作为昆山特有的文化资源,理应得到更好的开发与利用。随着昆剧《顾炎武》、中篇苏州弹词《顾炎武》等优秀艺术作品的陆续亮相演出,顾炎武的伟大思想将在这个时代得以进一步发扬,让千灯“亭林故里”“曲艺之乡”的美誉更加深入人心。

上一篇:125句韩寒青春读后感2000字精选好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