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130句中医一百句名言精选好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10-10 09:14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中医经典名句格言

1、中医名人名言100句

(1)、医学是一门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医务人员不应不懂装懂,更不应知错不改,任何时候都要牢记对病人健康所应当担负的道义责任。——张孝骞

(2)、桃花谢了以后便开始结果,而未成熟的果实干燥后,叫“碧桃干”,是一种收涩类中药,味苦,性平,入肺、肝经,具有敛汗涩精、活血止血、止痛等功效。主治盗汗、遗精、吐血、疟疾、心腹痛、妊娠下血等病症。

(3)、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

(4)、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5)、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在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6)、暑必挟湿,二者皆伤气分。(《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

(7)、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8)、1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9)、阳德乃敷,阴功乃积,南宫度名,北斗落籍。孙思邈

(10)、凡做学问都有一个精与博的辨证关系,属于基础理论部分,必须要达到精通、精纯的程度;非基础的,但直接或间接与本学科有关的以及一般知识,便须博览,要广泛地涉猎。

(11)、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笑,乃有进步也。

(12)、注释: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变化密切相关。阳气在白天主司与体表。一天之中,早晨、阳气开始升发;中午,阳气为隆盛;太阳西下时,阳气渐渐潜藏于里,汗孔随之关闭。说明对于阳气的保养,要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根据阳气初升、隆盛、潜藏的不同时间,调节起居,安排作息,违背这个规律,将导致形体的困顿、衰薄。如黄昏时分劳动筋骨,则阳气难以收敛而耗散;或置身于雾露之中,则寒湿之邪易侵袭人体,损伤阳气。养生者对此不可不知。

(13)、燥者润之,急者缓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4)、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15)、注释:这是一种调节血分有病而生风之证的方法,在临床上饮用广泛。如血虚而引起的肝风内动,以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之证,可采用养血熄风、佐以活血化瘀,这就是从血分治风之例。又如皮肤痒证,多由血燥生风或血虚生风所致,前者当凉血润燥以祛风,后者当养血熄风收效往往良好。

(16)、《内经》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四时之五脏。清.恽铁樵

(17)、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

(18)、人之处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

(19)、注释:各种脏腑的里实证,多与有形之邪内结有关。要想调节这些疾病,就必须审证求因,针对那些相结的病邪,而施以恰当的方药,才能奏效例如,病人口渴而小便不利者,是由于阴亏水热互结所致,调节用猪苓汤育阴清热利水,就是“随其所得而攻之”的具体例证。其他的疾病,都要仿此类推。

(20)、“顾医之难也,非读书识字则不能医,非格物穷理则不能医,非通权达变更不能医。”——清唐容川《医学见能〃原序》

2、中医一百句名言

(1)、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素问·至真要大论》)

(2)、技术与人文是医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技术,医学没有躯干;没有人文,医学没有灵魂。

(3)、3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虑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续附·养生要诀》)

(4)、 给每一个病人带来细致、认真的检查,这就是我的工作。

(5)、 中药西药苦口是良药,勤政廉政自律树品牌。

(6)、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7)、盖医出于儒,非读书明理,终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变化。

(8)、饮食有常节,超居有常度,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孙思邈

(9)、注释:鼻为面王,内应于中央脾土,故鼻是面部望诊重要的部位。肝木属青色,望诊见鼻头色发青,是肝木横逆来克伐脾土之像,一般主腹中疼痛;如果在兼见极度怕冷,则属脾阳衰败,阴寒内甚,主病势危重,预后不良。黑为肾水之色,鼻头出现微黑色,是肾水反侮脾土之象,故主有水气内停。黄为脾土之色,面色发黄,是脾阳不运,是聚停饮之像,故主胸膈间有寒饮。面色苍白,是失血过多,血色不能上荣于面所致,故面色白主亡血;如果亡血之人见面色微红,又不当火气当令的夏季,则为阴血外脱,虚阳上浮之像,多数预后不良。望诊见两目圆睁直视,眼球不能转动者,是痉病,病势危重难治。此外,望诊见面色发青,是寒盛血瘀之象,一般主疼痛;面色发黑,是肾精亏损,本色外观,一般见于虚劳病;面色红赤,是风阳化火之像,一般见于风热病。面色发黄,是脾土郁滞、湿热蕴结之像,一般主大便困难。见面部浮肿,色泽鲜明者,是水饮内停,上泛于头面之像,故主水饮留滞。

(10)、思想要乐观,性格要开朗。饮食要清淡,起居要有常。

(11)、喜怒伤气,寒暑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2)、注释:寒邪在表为表寒证,由人体触冒寒气所致,寒气束表,卫气被郁,故恶寒。寒微阴邪,易伤人阳气,阳气的温煦作用减弱,则见身寒,四肢厥冷。寒凝则气血迟缓,而见面色青惨。寒邪阻滞气机,气不化津,可见浮肿。冬令严寒,体质稍有不实,即易感犯,故此证多见冬季。寒邪郁于肌表,可以化热而转为表热,也可郁曷里热而成表寒里热证。若寒邪由络脉而入经脉,凝结隧道,即可转变为痛痹之证。

(13)、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以成七窍之用,故头为精明之府。(明·张介宾《类经·疾病类》)

(14)、养心莫善于寡欲。(战国·孟子《孟子·尽心》)

(15)、李氏据此阐发内伤热中(由于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复损伤脾胃所致的气虚火旺之证)之证,指出其所表现的发热、头痛、恶风、烦渴之证,虽与外感风寒所致的发热、头痛、恶风、烦渴之证相似,但实质迥然不同。内伤热中证系脾胃内伤,元气虚而阴火(阴亏而导致虚火亢盛的病理现象)上冲所致,外感风寒因六淫侵袭人体而为病。内伤以元气亏虚为本,属不足之症。脾胃气虚,内伤发热,当用“甘温除大热”一法,可补中益气等方调节。外感以外邪客于形体为主,属有余之证。当以祛风散寒为主。

(16)、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7)、科学上的许多重大突破,都是一点点细微的成绩积累起来的。我现在只是在生物遗传的基础理论研究上,为同代和后代人做一点铺路的工作,就象一捧沙土,一粒石子,让别的科学家踩在我的身上继续前走。就是失败了,让别人能吸取我的教训,绕开这条道,也有好处。——童第周

(18)、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9)、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养生要集》)

(20)、肥人湿多,既病暑者多;瘦人火多,既病热者多。——喻嘉言

3、中医经典名句格言有哪些

(1)、闻善言则拜,告有过则喜,有圣贤之气象。坐密室如通衢,驭寸心如六马,可以免过。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立功。

(2)、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呕,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3)、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4)、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唐)孙思邈

(5)、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是怒。(《老老恒言》)

(6)、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7)、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元·朱震亨《脉因证治·杂证》)

(8)、注释:薄,迫也。定名为“薄”,有气血被迫上逆之意。因气血上逆而致的昏厥为薄厥。病由大怒引起,怒则气上,血随气升,郁于头部而致昏厥。《素问》中的“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复返则死”相联系。对后世医家阐发卒中病机颇多启迪。

(9)、解读:这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中兴”养生理论,指的是中年是身体由盛转衰的时候,人应当抓住中年时期元气尚未大虚之机,认真地加以调理,使元气得以复常,而人身之根本得固。

(10)、译文:高坐在九重宫殿上的天子,和那些诸侯们,都是天底下尊贵的人了,但又怎比得上那个身穿布衣,能够日日坦然喝酒,不求名利的平民呢?因为他已经放弃了人间的执著,得到了大自在,他的命和运,都不受这个人世间所限制了。

(11)、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黄帝内经》

(12)、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孙思邈《大医精诚论》

(13)、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4)、夫温病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清.吴有性

(15)、养性必先知自慎,慎以畏为本。孙思邈故士无畏则简仁义;农无畏则惰稼穑;工无畏则慢规矩;商无畏则贷下殖;子无畏则忘孝;爷无畏则废慈;臣无畏则功不立;君无畏则乱不治。孙思邈

(16)、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17)、 用我的爱心点燃您生命之火,用我的医术解除您疾病之苦。

(18)、因其故居有条美丽的小溪,名“丹溪”,学者遂尊之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

(19)、6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养生要集》)

(20)、解读:饱食即卧,食物停聚未及消化,积而淤滞,气滞不行,脾胃受伤,气血痰食积聚而致百病丛生。

4、中医名言200句

(1)、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唐.孙思逊,见《旧唐书.本传》

(2)、解读:指养生应该首先从合理饮食开始,“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吃对食物比仙丹灵药更有用。

(3)、甜酸苦竦宜尝遍,是非好恶总由人。出死入生宁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4)、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5)、牢齿之法,早朝叩齿三百下为良。--《养生要集》

(6)、李杲认为脾胃为元气生化之源,若饮食失节,劳役过度、七情所伤等因素交互影响,则会造成脾胃虚损。脾胃内伤则脾胃之气不足,是无形质之元气受病;而外感六淫,风寒之邪客于筋骨形体,此属形质受病。

(7)、解读:中医理论素有“三分治七分养”之说,平时保养得当,不仅身体健康,还可免遭服药之苦。

(8)、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9)、气之来也,既以极而成灾,则气之乘也,必以复而得平。物极则反,理之自然也。

(10)、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

(11)、4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太平御览》)

(12)、2养心莫善于寡欲。欲不可纵,欲纵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衰。(《养生四要》)

(13)、薪薄薪厚皆为百姓血汗,位卑位尊同是人间天使。

(14)、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壮,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

(15)、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一一元·朱丹溪

(16)、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

(17)、温者清之,清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18)、解读:这是古人论及的高级养生术,即是借助各种方式来全方位修身养性,调理身体:美妙动人的琴声,让人听了心旷神怡,有助于养心;

(19)、解读:我国古代医学家早就懂得衣着与养生的关系,认为衣服的厚薄应该随时节且适度。暑天不可穿太薄,寒天不可穿太厚。衣服要和外界气候,有个适应度,不可过于极端。并进一步指出:“寒热之时,妄自脱着,则伤于寒热矣。寒欲渐着,热欲渐脱。”

(20)、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5、中医名句集锦

(1)、解读:养生之道,要顺应自然和规律。善于养生的人,不违背日月自然的规律,不违背岁月年龄的特点。

(2)、这是《本草纲目》的“枸杞篇”,收集的是唐朝刘禹锡的诗作。刘禹锡不但是诗人,而且颇通医理中药,著作《传信方》。

(3)、动摇理想信念,必然迷失方向;追求骄奢浮华,终将身败名裂。

(4)、会感恩的人,才懂得珍惜;会珍惜的人,才能够快乐。

(5)、中医来源于民间,发展也当然在于民间了,一个零基础的小白想踏踏实实的学号中医首先还是要回到民间去。

(6)、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素问·六节脏象论》)

(7)、学习中医一定要掌握的就是经络和穴位,所以推荐中医针灸学,学习基本的穴位主治还有经络

(8)、补汤宜用熟,泻药不嫌生。(明·傅仁宇《审视瑶函·用药生熟各宜论》)

(9)、益寿之方,全凭导引;安身之计,惟赖坐功。明.李渔

(10)、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1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吕氏春秋·尽数》)

(12)、注释:肾中之精气,上交于心中,化为心中真液颐养心神,心神得以守舍而藏于心。精可养神(在此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精盛则神旺,精衰则神疲。若思虑过度,心神过用,精气(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脏腑功能和新陈代谢的水谷之精)耗损,则心神失守。精不化气则气不归经,就可出现心烦、失眠、心悸、脉象细数无力等症。心、肾俱伤,精、气、神俱耗,则百病丛生。

(13)、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4)、治血之法有五:曰补,曰下,曰破,曰凉,曰温是也。清.李用粹

(15)、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缓缓想。想得时切莫缓,便要急急行。处天下事,只消得安详二字,兵贵神速,也须从此二字做出。然安祥非迟缓之谓也,从容详审,养奋发于定之中耳。

(16)、督脉统络诸阳,任脉通络诸阴,以为十二经络阴阳之纲领故也,清.张介宾

(17)、注释:胃气受伤则五脏六腑无从禀气,脏腑精气皆虚,所以虚证蜂起。

(18)、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眩晕》)

(19)、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

(20)、欲救人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不可。——(清)徐廷祚

(1)、盖医者人命所关,固至难极重之事,原不可令下愚之人为之也。——清徐灵胎《医贯砭卷上伤寒论》

(2)、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卫生宝鉴》

(3)、注释:这句话简明地提出阴阳学说的基本观点,即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自然界一切事物都存在阴阳二个方面,并且由于阴阳的运动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这种可贵的认识能执简驭繁,指出阴阳是分析,归纳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纲领,能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理出头绪。并否定了神灵主宰自然万物的迷信思想,为中医理论体系正确世界观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此联为山西名医傅山和其友所对。嵌十六味中药。

(5)、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支,德逾于此。——孙思邈

(6)、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7)、注释:痰是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痰可随气流行全身各处,即可影响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功能,又可影响气血津液的生成和运行,痰即可流窜为害,亦可停滞为害,致病极为广泛且复杂多变,故怪病多痰,病多属痰。暴病,起病急,病势重,如暴盲、暴注(腹泻)、暴聋、暴厥、暴暗、暴发、火眼(风火眼)、暴痫等,多于火热有关,故说暴病多属火。

(8)、黄牛虽老,余力犹存,霜染鬓华,壮心愈迫。——张香桐

(9)、天无一岁不寒昌,人无一日不忧喜。——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10)、 越是艰难越要走在前,想在前,干在前。

(11)、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12)、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为雅操。

(13)、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清·叶桂《外感温热篇》)

(14)、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理虚元鉴·心肾论》)

(15)、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

(16)、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金匮要略》

(17)、江苏徐州有华佗纪念墓;沛县有华祖庙,庙里的一副对联,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总结了华佗的一生:“医者刳腹,实别开岐圣门庭,谁知狱吏庸才,致使遗书归一炬;士贵洁身,岂屑侍奸雄左右,独憾史臣曲笔,反将厌事谤千秋。

(18)、大喜荡心,微抑则定;甚怒烦性,稍忍即歇。--《退庵随笔》

(19)、学贵有常,又贵日新。日新若异于有常,然有常日新之本也。

(20)、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五藏别论》)

(1)、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汉·张机《金匮要略》)

(2)、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3)、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素问·五藏别论》)

(4)、注释: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和自然科学的限制,《内经》虽然对脏腑的形态结构也有所论述,但其重点并不在于此。《内经》偏重于对功能气化的认识,偏重于五脏与四时的相应关系。比如《内经》所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就不是对脏腑位置的论述,而是指气机的升降。圣人面南而立,肝应春在东,其气主升,故在左;肺应秋在西,其气主降,故在右。由此可知《内经》之脏腑,非实质之脏腑。

(5)、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6)、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7)、解读:古人自古讲究饭后养生,这里提到用餐后要做三件事情,即饮茶、散步、揉腹,如能长期坚持做下去,必有益身体健康。

(8)、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是怒。--《老老恒言》

(9)、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10)、喘病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喘》)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