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129句明心见性 本自具足的意思精选好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10-10 08:03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明心见性

1、明心见性行止由心

(1)、这里的功德包括福慧两个方面。下面分三个方面来说明:

(2)、一切无住,虽空而不落断灭,妙用宛在。幻心非无,是名无生。

(3)、818:生死轮回真是太苦了!请看这个真实的轮回故事!

(4)、明心见性在生活中的妙用多,首先人不再有烦恼了,即使是有烦恼,也只是相上的烦恼,不会入心。

(5)、站在体、相、用的角度来讲,众生如果不见性,他就见不到真实的体,也没有用真心在修行,而是用意识心在修行,就是妄体,妄其实没有体,那是妄相,执着于虚妄的假象,也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6)、822:学佛人不吃葱、蒜、韭菜、圆葱等五种菜,是什么原因?

(7)、知道所达到的境界是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志向,有了确定的志向才能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安稳泰然,安稳泰然才能行事思虑精详,行事思虑精祥而后才能达到善的高境界。想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将事物的原理一一推究到极处才能彻底的了解事物的本质。只有彻底的了解了事物的本质,然后才能意念诚实;只有意念诚实,然后才能心正不邪;只有心正不邪,然后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只有提高了自身的品德修养,然后才能整治好家庭;只有整治好家庭,而后才能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太平。

(8)、智慧是每个人所具有的,是共性的,本质上没有你我之区别。他能穿越语言的界限而相互交融。明心见性,智慧会让你看到人智慧的本质,看透了人的智慧性以后,也就会去帮助人。因为大智之下必有大爱,爱是付出不是索取。帮助别人是先知帮后知。

(9)、出处:《西游记》第八十回:“却说三藏坐在林中,明心见性,讽念那《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忽听得嘤嘤的叫声‘救人’。”

(10)、明心见性简单说就是破执去惑、放下一切无明烦恼等,回归本具的清净自性,开般若智慧。至于如何破执去惑方法就很多了,可以参考自己的根机或者善知识的推荐,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觉知能力。

(11)、如果你把哲学理解为一门专门的学科,那么我认为,明心见性、寻找自我,不一定要学习哲学,事实上,很多明心见性的智者大师,都不是哲学专业出身;而哲学专业出身的人,心智迷茫者也不在少数,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关系。就像你在问题中所说的,你要寻找的是你自己,而不是哲学;而人生的幸福也在于我们活出自己,而不是活出哲学。所以,明心见性,不一定要学习哲学,但一定要花时间研究你自己。

(12)、都是本自具足的,信为能入,只要去掉妄心,真心自然显现,乃至根本不需要去刻意寻找...

(13)、都是凡夫俗子的个性,哪有办法进入明心见性的阶段呢?所以个性不改,那么就白费了修行。譬如说你以前脾气特坏,那么就应该改一下、修正一下,发脾气对了生死、成佛道没什么帮忙的,可以用更缓和的、柔软的、慈悲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对于跟我们角度、看法不一样的,这些佛教的宗派,或者是修行的方法不一样的,这些居士或者法师,我们就尊重人家,这是一个基本的东西。尊重,也不要给对方一个压力,除非他要听我们的,跟我们有共同的理念,否则谈起来,他拜的师父跟你拜的师父也不太一样,二个人理念也不一样,一讲起来,脸都绿了,这个就谈不下去了。

(14)、总觉得诸佛是神话般的存在,众生只能烧香祈求..这都是阻碍开悟、见性乃至证道的业障..

(15)、答:你讲得很对,心和性是一个东西,讲明心见性,明性见心,明心见心,明性见性都是一样的。但是,无分别不妨分别,一般呢,心是表本体,性是表妙用。

(16)、出处:《红楼梦》第一一五回:“他说了半天,并没有个明心见性之谈,不过说些什么‘文章经济’,又说什么‘为忠为孝’。”

(17)、806:两青年砸蛇后车祸惨死,一领导默许后经商巨亏!

(18)、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天下平。

(19)、明心见性不仅仅在于见解之上,见解成熟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第性格改良;第烦恼减少;第出定的时候能时时护持正念;第梦光明之境界。

(20)、所谓消业、积福、勤修戒定慧..就是让这个如来智慧德相得以显现..

2、明心见性 本自具足的意思

(1)、原来所谓心者,并不是我们胸膛里的肉团心,而是我们对境生起来的念头和思想,佛经称为六尘缘影,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落谢的影子,简称曰集起为心。

(2)、“明心”,明的对立面为无明。佛教认为人的心本来是清静的。心本来是开放包容的,具备智慧的,所以经常用光明来比喻。因为妄想,分别,执着而失去了本来的样子,变得没有光芒了,就是无明。

(3)、否则,就像禅宗惠能大师说的:“善男子,世人终日口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头谈论般若的人比比皆是,但真正证悟到自性般若的人太少了。所以修行要实实在在一些,一步一步来。平常根据个人条件不管修什么法,见解有没有增长,功德有没有增上,就看性格有没有改变,烦恼有没有减少,出离心、信心和菩提心有没有增上?当一切修法与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分割的时候,即便当时状态有多么好,都与解脱无关。

(4)、被孙中山先生称之为中国有系统的政治哲学《大学》中有这么一句话:

(5)、明心是发现自己的真心;见性是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了,所以说是直指本心。明本心,见不生不灭的本性。乃禅宗悟道之境界。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从而顿悟,悟到自己这念心、悟到觉性、悟到人人都有佛性、悟到人人都能成佛。

(6)、自评是一以贯之又有所升华,称得上是明心见性,透过现象看本质。

(7)、答:不一定,要看你都修什么法门呢。把《法华经》《楞严经》搞懂了,开悟了,即悟即证,悟道就是见道。这样的人可以登台讲经。他就是讲得颠三倒只要把道理讲明白就是成功的。

(8)、从作用方面来说,就是妄用,就是能所不断,追求五欲六尘,追求男女的感情,而不是追求智慧,看看哪里有什么好吃的?哪里有什么好玩的?无明所发出来的,就跟五欲六尘的魔的心相应,执着于五欲六尘就会越走越偏,不能了生死的。

(9)、由此可见,六度作为大乘修行的总持法门,实际上已经统摄了悲与智、福与慧、功德修养与明心见性两个方面。在这里,功德修养与明心见性,非但互不排斥,相反,还互相促进,互为增上,互即互入。明白了这个道理,作为修禅的人,就应当自觉地行持六波罗密,加强功德修养,不要人为地将二者对立起来,好象修养功德不是真正的修行似的。若急于事功,不合时宜地自绝于人群,不去修养功德,恐怕烦恼起来了,难以敌住,更不用说明心见性了。总之,修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发长远心、广大心、精进心,积累好福德资粮,脚踏实地地默默无闻地去行好每一步,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好高鹜远,不要有有所得心。若能以无所得心去践行六度,去修养功德,无上菩提也就为期不远了。

(10)、以极强之慧力,见到本来,由此得少分之定,如禅宗入者。或由定力强,启发般若,见到本来,如心中心密法之修入者。

(11)、为什么祖师们都一致地强调要修养功德呢?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法,修行也不例外。要获得一个好的外在修行环境和内在修行素质,自己不去努力地与人为善、自觉利他、培福修慧,又怎么可能得到呢?更何况,障蔽人心、使人不能明心见性的许多烦恼习气,如贪、瞋、痴、慢、疑等,若不依止于修养功德,如慈悲利他、布施忍辱等菩萨行,是很难消除的。修行人若一开始执于空慧,自我封闭,拒斥正常的社会交往,厌弃正常的世俗事务,对周围的人不闻不问,麻木不仁,这样做,会给自己的修行带来许多逆因缘和诸多烦恼。

(12)、明心见性与功德修养实际上是一个互相依存、互相推进的过程。这一点可从六波罗密中看出。

(13)、如习染浓厚,妄执深重,虽明斯理而历境心生,则不无辛勤绵密扫荡之功!又如仅明众生本来是佛之理,并未亲见自性,只为将来成佛之因,则更须勤恳修习,以期亲证。切不可开大口,说大话,自欺欺人,拨无修证,而致莽莽荡荡遭殃祸也。

(14)、假如世界只有两个人。你要跟另外一个人要保持什么关系,是朋友还是敌人?要不要沟通?(两个人之间相互需求,那个才是重要的)。至少得相互扶持,相互尊重,相互照顾直到终老才能活出生命的意义吧。

(15)、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与天地一起奋斗就会感受到无穷的快乐,同样的与其他人一起奋斗也会感受的无穷的快乐。这种战天斗地与其他人共同奋斗共同前进的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就是人不断战胜自我认识自我升华自我的精神。

(16)、哲学家伽达默尔有一句名言:世上都是路,通向自我认识。哲学是其中的一条路,但哲学不是的道路。可能对于我个人来说,因为学生时代开始就对哲学感兴趣,所以哲学对我的自我发现、自我成长很有益处;但哲学之外的途径还有很多,比如对一些人来说,是艺术让他明心见性;对一些人来说,是他现在正在从事的工作帮助他看清了他自己;还有一些人,可能是在与爱人的相处过程中更了解他自己;另外一些人,可能是在一次无意间的对话中借着别人的话,读懂了他自己。

(17)、因为时时都在这个清静的状态里,所以一切相因为没有了人为的妄想,分别,执着,人就会看到事物的本来的样子,即是见性。

(18)、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    “法华之家”,再点击“关注”,后设置星标⭐️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

(19)、《功德藏》中云:“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修行有没有进展,就看出离心有多少进展,慈悲心有多少进展,信心有多么普遍,贪嗔痴烦恼减少了多少,而不在于你平常做了多少善事。尤其在从事善法的同时要反观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功德是否增上?功德的大小,也是在于烦恼减少了多少,信心、慈悲心、出离心增长了多高,以此作为衡量,而不在于做了多大的善事,念诵的咒语有多少,修行的时间有多长,这些不是衡量标准。

(20)、佛教语。谓屏弃世俗一切杂念,彻悟因杂念而迷失了的本性(即佛性)。

3、明心见性的下一句是什么意思

(1)、问:明心见性的心和性是什么关系?如果心和性是一个,为什么不说明心见心,还要说明心见性呢?

(2)、从作用方面来说,就是妄用,就是能所不断,追求五欲六尘,追求男女的感情,而不是追求智慧,看看哪里有什么好吃的?哪里有什么好玩的?无明所发出来的,就跟五欲六尘的魔的心相应,执着于五欲六尘就会越走越偏,不能了生死的。如果是明心见性,明本心见本性,本心是什么呢?本心就是佛心,本性是什么呢?本性就是我们的本体,就是不生不灭的本体。如果用明心见性的这颗心来修行,下手处统统是毕竟空,毕竟空就能够了悟无念、无相、无住。

(3)、问:有人对我讲想要登台,就必须有证道位的功夫,没有修证,讲得再好,也是瞎耽误功夫,往生不了。请师父开示,是这样的吗?

(4)、能‘由止而观’后,便进而修‘止观’同时修,称为‘止观双运’;且由止观双运纯熟,便能到达‘止观平等’或‘定慧等持’;若达‘定慧等持’,便是得到‘三摩地’或‘三昧’(Samadhi)。而得三昧就是修习禅定的高成就。

(5)、817:这就是我不吃肉的原因:暖到哭的瞬间!

(6)、808:千万不要把自己的福报吃完(建议大家都看看吧)

(7)、清净平等的自性,这就是佛性,也就是那个如来智慧德相..人人本有,只不过暂时没见、没证..

(8)、“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9)、801:前世情人讨债化作人面疮,因果不虚,轮回可怕,阿弥陀佛。

(10)、知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1)、在佛教里,心性的别名很多,如‘本来面目’,‘如来藏’、‘法身’、‘实相’、‘自性’、‘真如’、‘本体’、‘真心’、‘般若’、‘禅’等等。这无非是用种种方法要吾人认识自己。

(12)、明心见性:见(xi an )读四声(现音),對于字的认知不同,则谬之毫厘,差之千里。(2)实修实证明心见性是通过修行悟道的,还需要进一步的证道。例如:禅宗的六祖慧能大师,在五祖弘忍大师那里悟道(即明心见性),後听五祖大师所嘱,一路南逃;逢怀则止,遇会则藏;在岭南的猎人队里,修行了15年并证道,即证悟了空性。明心见性即心性即空性。禅宗讲不立文字,即在师父指导下注重实修。(3)看到想到的未必是真,又如何去确定?眼睛看到的是有局限的,比如说只能看见白天看不见黑夜;一元硬币,看见前面的同時则看不到背面。當看东西時就动了眼根了,當想问题時便动了意根,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悟道要到心死時,即所谓狂心歇息,六根清净心清净。明心见性是靠修行得来的,唯有实修实证才能得到,所谓得到是不得而得。

(13)、洞真,通玄达妙,明心见性;洞玄,穷极变化,通天彻地;洞神,普度众生,功德入圣。

(14)、就是性在起作用,懂不懂啊?所以我们在讲心的时候,如果只有一个心,要解释为心和性;如果只有一个性,也一样解释;有时心和性同时出现,心表体,性表用。明心见性,既懂得我们的本体叫明心,又懂得我们本体的妙用叫见性。

(15)、为达到‘明心见性’的悟的境界,首先必须先令心平静下来;为了令心平静,因此习禅者也就必须‘坐禅’(即俗称的‘打坐’)。

(16)、前段时间我遇到一位居士,他说平常爱打坐,由于长时间训练的原因,现前每一座可以入定安住几个小时。我问他:“你如是安住的目的是不是生活当中有很多烦恼,暂时为了逃避烦恼而在无分别状态安住?”他说不是的。若是为了解脱的话,这个无分别状态与解脱没有丝毫关系。无分别状态在闷厥和酣睡状态也能做得到,永远要铭记这一点,出世间禅定永远没有离开出离心、信心和菩提心,这三殊胜法是成办解脱的要点。不管是起心动念还是超越起心动念,必须具备三殊胜法。

(17)、第无念:大彻大悟的人没有妄念,没有执着的念头,没有分别的念头,没有愚痴的念头,没有无明的念头,内心充满着智慧。第无相: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人,了悟诸法都是妄相,所以,他们心中无相,不着于相。简单讲,离一切相则万法皆如,我们之所以万法不如,是因为心没有办法保持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拼了老命也要执着于某一种相,而相在脑子里面就是一种妄想,叫做影像。就像看电影一样,看了很激动,有的哭、有的笑、有的赞叹、有的悲戚,可是,电影演完了,只是一块萤幕而已。我们就是因为没有见到这块无相的萤幕,所以,在萤幕上投射的影像,误认为是真的,我们现在就是过这种日子。

(18)、慧律法师答:见性就是见到不生不灭的本体,见性就是见本体,见本体就是见性,只是名相不同,境界都一样的。见性就是我们的本心。站在体、相、用的角度来讲,众生如果不见性,他就见不到真实的体,也没有用真心在修行,而是用意识心在修行,就是妄体,妄其实没有体,那是妄相,执着于虚妄的假相,也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我们这颗心来自于无明,那么,我们就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山河大地相、鸟兽虫鱼相、宇宙万有万相,统统是执着,叫做来自一颗无明的心。

(19)、见自本性,知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

(20)、一个大智慧,一个小聪明。一个博大,一个局限,您选那个?希望大家不要像《心经》里说的一样“颠倒梦想”……

4、明心见性的境界是什么

(1)、出自唐·王叔通·《唐故了缘和尚灵塔铭》:明心见性,厥为了缘。

(2)、要想解脱,对世间所有的碰到的一切境界,不要做太多的情绪化,这样老死都不能解脱。所以不要等到临命终,现在就得大解脱,现在就得大自在。

(3)、见性就是见到不生不灭的本体,见性就是见本体,见本体就是见性,只是名相不同,境界都一样的。见性就是我们的本心。

(4)、所以说看到想到未必是真,也不需要你确定什么。开悟的人不会告诉你他开悟了,如果谁说他自己开悟了,大多是在骗人。修行是自己的事,冷暖自知。总结如果不去实修实证,仅依靠语言文字去解释明心见性;即以有爲的心,想要了解無爲的法是不可能的,是与明心见性背道而驰的。一切有爲法,

(5)、第无住:《金刚经》里面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应当对一切相不执着,对一切法也不执着,就是我们今天所修的这个法,也没有东西可以执着,只是方便利用这句佛号来打破无明,来开智慧;利用诵经、持咒来打破无明,来开智慧。

(6)、彻悟心性,一法不立,无佛无众生,整日如痴如呆,任运随缘,皆是佛事。所谓嬉笑怒骂、謦颏掉臂,皆是海印放光;穿衣吃饭、运水搬柴,无非神通妙用!其间无所取舍,无所倚重,故谓之归无所得也。

(7)、804:31岁美女博士临死前的自拍,震惊全国!

(8)、你这个学佛念佛,单单你把这个个性改掉,那就不得了了。欲明心见性,先改个性,把你那个刚强无知的个性改一下,你就会发现,你的品德每一天都在进步当中。

(9)、另一方面,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船若等功德修养,若不是以无求、无得、无分别心去行,便只能算作是有漏的三界善业,不能导引出离轮回,不能称为“波罗密多”。换句话来说,唯有见性之后,以无所得、无所求、无分别心去行布施等六波罗密,其所得功德才是清净的,圆满的。

(10)、人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人生的过程就是不断战胜自我的过程。每一次的战胜自我,就会取得一份欢乐与满足感所带来的幸福感,人生就会向前迈进一大步。毛主席在他伟大不朽的一生中就曾经经典的总结到这么一句话:

(11)、这里的“性”指的是智慧(灵魂),“空”不是空洞,虚无。指的是空灵。人性本空是指人的智慧的空灵性。每个人的灵魂都是宽广的,博大的,有深度的。我们的想象可以穿越时空到达宇宙的边缘。

(12)、归纳起来,儒家智者乐水,道家讲上善若水,佛家讲智慧如海。

(13)、能了悟自己的心性,就能了悟一切众生、乃至诸佛的体性..

(14)、倘若觉得高不可及,那这就是无明妄心自设障碍..怀疑真心自性..这就是业障..障碍明真心、见自性...

(15)、所以,开悟、证道、明心、见性..这些要求高不高啊?

(16)、其次,你会看清身边所有的人和事,因为心的清静无为,所以一切有为的人事都会显出“性”来。

(17)、再打个比方:拳头变成手掌,当变成手掌的时候,我们只看到手掌之相,是不是啊?这个时候,眼睛没有看到的拳头,那就是体,那就是心。明白了吗?心为什么能看到拳头啊,这就是智慧妙用,这就是性。没有性能不能见到心啊?

(18)、所谓见性,并不是用眼睛去看见什么东西,而是心地法眼亲切深彻的体会与神领。心是集起虚妄的,并无真实来处,一经追问,即便化为乌有。但念虽息空而能(即性)不灭,会者即于此际,猛著精彩,回光荐取,即为见性。

(19)、得定后,心水便不会随便晃动,才能进而修‘观’,如实观察、照见自我身心及内外的一切法,因而如实了知一切实相,这叫作‘由止而观’。

(20)、个性要改一改,不要出家修行了好几年;或者居士听经闻法已经很久了,老是那一副个性,这样不好。个性改一改,讲话不要太大声,不是你凶,人家就怕你;是你很有修行、很谦虚,人家才怕你。你大声,人家也大声;你用大声,人家装麦克风;你骂前面,人家骂你后面,不是一样平等吗?所以,我们要了解,你现在很凶,人家表面上怕你,背后把你说得一文不值,那不是负面的吗,赔本的生意吗。所以,待人处世还是好一点,小声、轻声细语好好的讲。不要用嗔恨心,要不然,会堕阿修罗道。

5、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1)、明心见性是指开悟,即悟道;但虽悟得还没有证得,即证道。

(2)、出处:《西游记》第八十回:“却说三藏坐在林中,明心见性,讽念那《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忽听得嘤嘤的叫声‘救人’。”

(3)、迷悟虽有差,本性则无异。如黄金是但可制耳环、戒指、手镯等各种不同之金器,故金器虽异,实一黄金耳。明乎此,心与性名虽不同,实则皆吾人之本体也。

(4)、指研究哲理的人,能洞明心性的本源。也指摒弃世俗,大彻大悟,显现人的本性,明白人生真谛。

(5)、当你见到那个凭空出现的人,你就会情不自禁的泪流满面,同时知道你的前shi是什么,你的亲人前shi是什么,你和你的亲人是因为什么原因今Sheng 再次相聚,在这一刻你的心就彻底止住了。

(6)、大智慧。“人性本空”。虚怀若谷:只有空,才显的大。

(7)、就像看电影一样,看了很激动,有的哭、有的笑、有的赞叹、有的悲戚,可是,电影演完了,只是一块银幕而已。我们就是因为没有见到这块无相的银幕,所以,在银幕上投射的影像,误认为是真的,我们现在就是过这种日子。

(8)、815:天天喊穷的人会有这些果报,看完就明白了

(9)、“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禅宗的提法,“成佛”的“佛”不是用肉眼而见,如同《金刚经》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有能见就有所见,能见、所见的佛就不是真实的。

(10)、如果我们这颗心来自于无明,那么,我们就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山河大地相、鸟兽虫鱼相、宇宙万有万相,统统是执着,叫作来自一颗无明的心。

(11)、“见性”,因为通过修行,懂得了心是如何与外在的相,相互作用的道理,心在各种相中,便有了自主的能力,不再被染污,时时都在清静的状态了,就是不着相。

(12)、智慧:世界上只有两个人,因为智慧的共性,其实他们是一个人。

(13)、明心是发现自己的真心;见性是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了,所以说是直指本心。明本心,见不生不灭的本性。乃禅宗悟道之境界。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从而顿悟,悟到自己这念心、悟到觉性、悟到人人都有佛性、悟到人人都能成佛。

(14)、805:七种不能杀,可惜我们以前不知道呀!

(15)、血劫既出,生灵涂炭;从善如登,从恶是崩;明心见性,十载悟道;缘尽宝殿,直追本心;自龙背来,从云山去;痴行天下,得道于渊;聚则成形,散则成风。

(16)、见性并不排斥功德修养。一方面,功德修养可以成为明心见性的助缘,甚至是明心见性的基础;另一方面,只有真正明心见性了,功德修养才能够达到究竟圆满的境地。禅宗强调明心见性的重要,并没有否定功德修养的价值,相反,其目的倒是要求修行人要站在明心见性这一更高的角度,来完成功德修养,以便趋向无上菩提。因此,我们千万不要认为明心见性之后,便万事大吉,一了百了。还有一个“悟后起修”的过程。明心见性仅仅相当于唯识宗五位修行中的通达位(即见道位),离究竟位(佛果)相去甚远,中间还必须经过修习位(即修十波罗密,断十重障,超越十地)。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成佛必须是福慧圆满;有慧无福不能成佛,有福无慧同样不能成佛。圆满的福体现在自利利他,圆满的慧体现在自觉觉他。所以古人讲,修行要福慧双修。福慧双修就是悲智双运。所谓修悲者,就是要恒顺众生,利乐有情,拔众生苦,即修养功德是。所谓修智者,就是要定慧等持,止观双运,体道证真,即明心见性是。

(17)、其实人活着就只是为了活着。是因为真爱,生命才显的有了意义。

(18)、明白真心自性与佛无二无别、本自具足..有这个信心,就有成佛的可能..

(19)、没有狂歌当哭的勇气,却在倒地时明心见性,瞥见风沙之上,有人沉腕拨镫,疾书一行字:“相忘于江湖”。

(20)、反问一下自己,不管是独处还是在众人面前,能护持正念吗?尤其是做梦的时候,时时都能做到我们平常修法之清明状态吗?是自己控制梦境,而不是被梦境牵着走。

(1)、当然,这并不排斥,功德修养到一定阶段,隐迹专修,用功加火。当福慧资粮具备了,为了摆脱爱欲、名利、世务的缠绕,而主动地摒弃外缘,独居静处,用功参究,以期明心见性,这是必要的。但是要明白、摒弃外缘、独居静处,只是方便,不是究竟,更不是目的。

(2)、第无念:大彻大悟的人没有妄念,没有执着的念头,没有分别的念头,没有愚痴的念头,没有无明的念头,内心充满着智慧。

(3)、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明心,帮心做减法,因为心的本体被遮蔽了,所以要明,由外向内是渐修,一层一层的破。由内向外,就是顿悟,直指人心,当下即显,这需要很深的慧根。

(4)、明心见性简单说就是破执去惑、放下一切无明烦恼等,回归本具的清净自性,开般若智慧。至于如何破执去惑方法就很多了,可以参考自己的根机或者善知识的推荐,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觉知能力。

(5)、其实,哲学不只是一门学科,任何对于超越个人世俗生活比如宇宙、人生、意义等问题的思考,已然都在哲学范畴内。因此,哲学不在书本里,也不在哲学家创造的理论中,生活才是哲学的源头,它包含了一切深奥的哲理。所以读懂生活至关重要,因为读懂生活,也就读懂了哲学;读懂生活,就是读懂了你自己。其实,生活当中每一件触动你内心的事情,每一句触动你内心的话,都是一条明心见性之路,启发你看清你内心真实的需要、真实的渴望,引导你看清真实的你。

(6)、比如说:12345这个相在没有讲没有想之前,它在不在心里啊?在。虽然在,有没有形相啊?没有,虽然没有形相,可真实存在,所以心是本体。那么我这个心的本体怎么样变出相来了?

(7)、这些假相投射到我们的清净本性,我们对这个假相拼了老命起执着、起贪心,或者事情不顺遂就起嗔恨心,其实是同一颗心,同一个清净心。我们的清净心如果没有开采出来,那用的统统是妄心,就没办法达到无相,二六时中统统有相。

(8)、出处:《红楼梦》第一一五回:“他说了半天,并没有个明心见性之谈,不过说些什么‘文章经济’,又说什么‘为忠为孝’。”

(9)、比如说,晚上你想怎么做梦就怎么做。在酣睡状态中提起正念,把这个梦境转变到另一个境界上来。梦里看见的是山河大地,突然想要转变成西方极乐世界,就自由自在地转变成西方极乐世界,因为已经明心见性。但是真正能做到的有多少人呢?所以修行还是要实在一些。

(10)、810:一个女子的奇怪梦境(看懂的人有福了)

(11)、明心见性,是智慧的特征,放下“我见”“我执”是重要的前提。

(12)、心:思想感情。性:本性。原为佛教用语,指清除世俗杂念,大彻大悟,尽显人的本性。后泛指领悟人生,了解人生的真谛。

(13)、释迦摩尼睹明星而开悟,其实看到的是又大又圆的明月。达到以上这几条你就是明心见性就是开悟,然后才能悟后起修。要想明心见性就背《心经》,至于成不成就看个人的机缘巧合了。

(14)、佛法的法门虽然很多,归纳起来有方便法门、感应法门、究竟法门,从修行的方法又可分为:渐修与顿悟两个法门。

(15)、内心里面是真正的依教去奉行,有的心性,有的包容,欲明心见性,先改个性,我们把个性改一改,改得那么柔软的腰、柔顺的心情,是如此的慈悲,如此的包容,如此的爱心,有爱心的人。

(16)、807:老人去世前请了这只流浪狗吃顿饭,结果狗狗居然

(17)、在佛教中,明心见性,超越了凡夫的认识层面。也就是说,不应以常规思维去理解。禅宗有这样一个公案:六祖惠能向五祖求法后就离开了。五祖弟子中有个慧明,是将军出身,觉得六祖尚是白衣,怎么有资格将祖师衣钵拿走呢?他很不服气,就去追赶。

(18)、所以,任何的法门都必须回归到本心和本性,这个叫做根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说应当对一切相无所执着,而生清净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了解当体即空。

(19)、六波罗密不仅是修养功德的具体过程,同时也是明心见性的用功方法。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践行六波罗密,既可以对治自身的无明烦恼,消除宿世的业障,同时又可以饶益有情,摄受众生;而这些正是明心见性、成就无上菩提的必要条件。例如,六度中的第一度布施可以用来对治悭贪,利益众生;持戒可以防非止恶,奉行众善;忍辱可以灭尽瞋怨,增长慈悲,不损恼众生;精进可以对治懈怠,远离诸不善法;禅定可以对治昏沉、散乱,引得内心安住;般若可以对治愚痴、不正见、契入诸法实相,树立正信、正见、正行等。由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能够净化我们的心灵,拓展我们的心胸,提高我们的定力,开发我们的智慧,所以,欲求明心见性,非行六度不可,而这行六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修养功德的过程,二者是二而一的关系。

(20)、跟正法不相应,对自己没信心,只想朝心外求取,有得有失、有生有灭..此是钝根;

(1)、所以,修学佛道,就是尽己之力,竭己之心,修行尽分,那么,度众就随缘,要看他有没有跟我们有缘,没有缘,一切众生如果没有听到圆满的法,他就会固执某一个角度。他就不知道说法无定法,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2)、儒家讲堂堂正正做人,道家讲真真切切做人,佛家讲清清白白做人。

(3)、坐禅有许多法门必须学习,不是自己随便把腿盘起来,就能称为坐禅或打坐:重要的是要学习、懂得于坐中如何‘摄心’,摄心不乱,心才能平静下来;这心的平静状态,佛法中称为‘止’,指止息烦恼,或止息‘心湖’中不平静的‘心波’或‘心浪’;

(4)、简介:佛教经典视频,正能量网剧,咒语梵唱和大德法师的开示讲座等,等你来观看。

(5)、您可以点击本文底部的“写评论”发表下个人看法哦!

(6)、之所以现在还没证到,就是因为无始无明、颠倒认知..不信自性、习惯外求、不愿向自心性用功夫...

(7)、《莱根谭》的一句话“石火光中,争长兢短,几何光阴?蜗牛角上,较雌论雄,许大世界?”

(8)、而能不能显现出来的关键,就看能不能认识自己,相信佛性本自具足,且与佛一般无.

(9)、跟正法相契合,明信自己本具佛性,不怀疑、有信心自己能修、能成..这叫利根。

上一篇:81句7一9岁儿童画交通安全内容精选好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