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一句历史论断名言
1、孟子著名论断
(1)、 (1)郑观应对西方富强原因进行分析得出,不在船坚炮利,而在西方的议院制度。(2)设议院也就是实行君主立宪制,是国家富强的根本途径。出自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
(2)、B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处理好整体和局部关系
(3)、刘熙载在《艺概·文概》里指出:“昌黎(韩愈)以‘是’、‘异’二字论文,然二者仍须合一。若不‘异’之‘是’,则庸而已;若不‘是’之‘异’,则妄而已。”这种主张,实在起于孟子的影响。孟子在提出“生于忧患”这一“是”命题的同时,也提出了它的“异”命题:“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国外患”。在内没有能干的大臣,时时注意修明法度;没有敢于直谏的贤士,处处提醒国君克己慎终。在外又没有敌国的抗衡、外寇的侵扰。如此安适的环境,首先带来的必然是精神的怠惰和意志的消沉。这是精神上的死亡。紧接着必然是物质上的死亡——“国恒亡”。
(4)、(解读)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法家人物商鞅说的一句话。意思是说,法令得不到执行,关键是上层有人犯法,是上层有头有脸、有权有势、有恃有宠的人带头不执法、违法甚至犯法。
(5)、A、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②④
(6)、A、片面 B、形而上学 C、孤立 D、联系
(7)、A.季布 B.吕不韦 C.赵孟頫 D.杨
(8)、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9)、(解读)纵览历史风云,细细品味历代王朝兴衰,我们惊奇地发现:历代王朝创造繁荣的过程极为相似,其衰亡也经历了惊人相似的轨迹。
(10)、(赏析)孟子的这句话是其民本主义的集中体现。民众是天下国家的根本,民众决定国家的安危之乱,天子、国君和大夫要按照民众的意愿本事。这句话承认了人民大众在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
(11)、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12)、奢靡之风绝非小事,在古代是腐败现象得以滋长蔓延的温床,在现代则严重侵蚀d的肌体,削弱d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历史上有很多古人身体力行反对浪费,倡导节约,下列哪位人物是节俭的典范?( )
(13)、“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这告诉我们( )
(14)、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入则无法家拂士
(15)、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的条件
(16)、2013年5月4日,同志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说:“要牢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道理,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要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带头学雷锋,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热诚关爱他人,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意思是学好难如登山,学坏则易似山崩,多用于劝人向善,将恶行扼杀在萌芽状态。以下名句,表达类似含义的有( )
(17)、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远望之襄王而不似人君,言无人君之威仪也;就而近之而不见所畏焉,言无人君操柄之威也
(20)、 C对立统一是普遍现象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2、孟子的论述
(1)、A.《论语》 B.《孟子》 C.《大学》 D.《中庸》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反一正,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两面。既不使人因正面说教而感沉闷,又不为邀人眷顾而故发惊人之谈;既娓娓动听,又给人警策;既不庸,又不妄。
(3)、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4)、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强调个人品德修养,并从多方面论述了自身修养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以下哪一名句是出自《孟子》?( )
(5)、C.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6)、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给人哲学思考是( )
(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8)、D.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9)、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0)、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2)、B.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1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孔子出名的`一句话。下面我分享了更多孟子说过的名言,希望大家喜欢。
(14)、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
(15)、①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在认识理论上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③批判了那种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感性的活动的观点④肯定了人的抽象思唯能力和预见能力
(16)、A.第二段列举历史上明君贤臣的事例,论证了人才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17)、本文的作者为_______时期的思想家______。(2分)
(18)、第2层(故天降……其所不能):论述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
(19)、①举案齐眉 ②琴瑟和鸣 ③玉友金昆 ④共挽鹿车
(20)、C、人要有物质生活,更要有精神生活 D、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想
3、孟子历史评价
(1)、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B事物是运动的,学习无止境
(2)、(赏析)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寻求人的道德,要寻求从先天带来的本真。在后天将这种本真加以引导,不使思想、行为变坏,就成为了君子。
(3)、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4)、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畎,田间水渠。
(5)、A.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B.感性认识必须发展到理性认识
(6)、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7)、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8)、(解读)出自《增广贤文(下)》人不走不亲,水不打不浑。三贫三富不到老,十年兴败多少人。解读:两岸同胞同根同祖,虽然有一道台湾海峡将我们隔开,但是我们应该像亲戚一样常来常往,增进感情。
(9)、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10)、第二部分(第4段):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患则往往遭灭亡的道理。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分三层)
(11)、孟子在选文第1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名言?
(12)、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④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3)、(解读)出自2016年4月15日在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基本、普遍的愿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
(14)、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5)、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在《人类之天性》中引用中国古代名人的言论来论述有限的个体小我与无限的神圣大我的关系,这句名言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句话的作者是( )
(16)、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从哲学观点看( )
(17)、孙叔敖(áo):蒍姓,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春秋时为楚国令尹(宰相)。本为“期思之鄙人”,期思在今河南固始,偏僻之地称为鄙。
(18)、越是生活在忧愁祸患的环境之中,人就越会得快速的成长和进步,因为在环境的逼迫下,人的潜力才容易被激发出来。而在安逸享乐的环境中,人就很容易颓靡堕落,走向灭亡。
(19)、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20)、C、人类社会是否具有客观性问题 D、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
4、孟子的一句历史论断名言是什么
(1)、孝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国古代有很多关于孝顺的故事,比较有名的是“二十四孝”。其中,“扇枕温衾”讲的是( )的故事。
(2)、这句话体现了孟子的气魄和勇气。为了道义,为了真理,即使前面有千万人阻挡,我也会勇往直前,绝不退缩。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赏析)第一乐,是家庭之乐,人情之乐;第二乐,是自身之乐,道德之乐,第三乐,则是奉献之乐。人有自我需要的满足,有社会尊重的满足,尽现于此矣!
(5)、A.流言蜚语 B.诽谤之木 C.三人成虎 D.以讹传讹
(6)、(解释)爱护别人的人,别人总是爱护他;尊敬别人的人,人们总是尊敬他。
(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8)、①它揭示了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笔直的 ②它揭示了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 ③它不懂得新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④它看不到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9)、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10)、法国作家雨果说:“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这句话强调的是
(11)、(解读)出处孙中山建国方略之三 《民权初步·社会建设》。民权初步,孙中山为了要实现民权主义,特别重视议事法则。是《建国方略》三书之一。
(12)、(解读)形容同心同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满园芬芳美景。引申为团结一致创造更好地状况。
(13)、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A、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1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6)、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明他已经( )
(17)、(解读)出自《礼记·礼运》,在政治上的高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就是人们所共有的,(人们)把品德高尚的人、德才兼备的人选举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儒家思想中美好的大同社会。
(18)、他从"致天下之治"的政治目的出发,揭示了人才、教化、学校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一是为什么要重视教育。胡瑗认为,治理好国家关键在人才,人才要通过教育培养。二是如何办教育的问题。
(19)、A.《论语》B.《史记》C.《汉书》D.《后汉书》
(20)、2014年7月9日,同志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提到:“近1000年前,中国宋代文学家苏轼说过:‘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发展中美关系要顺时应势、与时俱进。”下面哪一句名言与苏轼的话意思接近?( )
5、孟子的一句历史论断名言什么义战
(1)、(解读)出自《论语·卫灵公》。释义: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
(2)、C、在事物发展中,内外因同等重要
(3)、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C学习书本知识比实践来得重要 D对事情要有所耳闻
(5)、(1)(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 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6)、说明:本知识竞赛共50道选择题,均为单选题。每题2分,满分100分。
(7)、 “欲张国势,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8)、马克思说:“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这句话说明( )
(9)、A忧患与安乐、逸乐与灾祸是矛盾的 B要反对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
(10)、世人大的毛病,就是很容易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却看不到自己身上的缺点,所以总是自以为是,喜欢教导别人。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2)、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3)、A、① ② B、② ③ C、② ④ D、③ ④
(14)、(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15)、d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腐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决心和意志,“苍蝇”“老虎”一起打。官员腐败,往往因为他们经不住外在的诱惑,下列名言警句有助于提高抵抗外在诱惑能力的有( )
(16)、贤者而後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孟子语录
(17)、(解读)出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1898年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主张效仿列强通过立宪法,开国会,实行权力制衡,建立起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拉开了近代中国的制宪序幕。
(18)、《论语》中记载: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段话的意思是为政必须( )
(19)、①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 ②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③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④自然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认识了前者也就认识了后者
(20)、C美与丑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