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138句黄碧云经典语录是书吗精选好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10-08 08:38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黄碧云作品有哪些

1、黄碧云的作品

(1)、值得一提的是,在黄碧云刚刚进入内陆读者视野的同时,内陆亦有一个出尘宁谧的女作家走入大众的视野,并因她自身的神秘与静重而得到大批文艺青年疯狂地追捧与热爱。她们的风格有三分相似,七分出入。但显然黄碧云的文字更精致耐读,更粗犷血性,更黑暗孤独。但其宿命却并无以上两个女子的好,还是仅仅只有小部分人知悉她的文字。究其根由,不得不说还是因为香港地域太过狭小,香港的文化更为统一稳定,说不好听些,便是太过单一:纯港式的相似文风太多(即使黄碧云仅仅只有部分作品是被定义为纯港式的)。而常年浸淫在资本主义文化下的香港人的文学鉴赏眼光便会因此出现疲软,如此,书自然卖不动。而相比之下,内陆正处于文化大繁荣时期,青春文学又刚刚兴起,而读者基数又比香港高出不知多少倍。理所当然地,当一种新兴的文风出现时,便会受到热烈的追捧,且不论这文风是否成熟。如此说来,黄碧云在一定程度上,是可悲的。而让我感到新奇的是,就在我以为这两个女子本不会有任何交集时,在2011年,我在书店竟然看到了由这名内地女子主编的杂志上,竟看到了黄碧云的名字赫赫在目。刊于那本杂志的《末日酒店》便是黄碧云新的作品了。故事依旧荒凉,文字依旧黑暗,但跳脱得更为轻盈,更为灵动。让我见到这已年过半百的女人更为沉静的生命体悟。我知,她还将以向死而生的姿态继续写下去,舞下去,温柔地活下去。直至如今,只要提到她的名字,我心中仍旧有欣喜与动容与疼痛,就像一个甜蜜的伤口。

(2)、(22)郑政恒:《一九六黄碧云:香港还有故事未说》,(原题:卢麒与时代的幻灭),《明报》(香港)2018年4月15日。

(3)、    黄碧云对笔下人物的人生设置,一向非趋于完满。《微喜重行》中的“缺憾“题旨,一如黄氏往作,带有鲜明的个人选择烙印。作者借男主人公父亲之口,道出其与时代之间的联系是“乱世浮余”。“大巧若拙”,指示了主人公的主体性格基调。他以不间断的主动放弃为姿态,实现了对这城市主流价值观以及利益架构的挑战,避免落入了世俗成功的窠臼。“我会尝试由一个很普通的人、没有大经历:他的成长、他后来结婚、生孩子、移民…..那些很生活化的事,写进了他的里面。” 在黄碧云以往的作品中,这种对“普通感”的念兹在兹,构成了作家独特的“反智”倾向。黄碧云早期的作品,题材往往剑走偏锋,与其专业背景相关。黄毕业于香港大学,获社会学系犯罪学硕士,并供职传媒界多年。理论而言,法律界出身的作者对司法与犯罪系统化的认知(专业方面的因利就便)经常导致作品向推理风格靠拢,比方里查德•帕特森(RichardPatterson)、约翰•格里斯厄姆(JohnGrisham)和斯考特•特洛(ScottTurow)。这类作品中往往存在关于“法”与“理”交互作用的基本模式。但黄早期的作品即离弃甚至消解了这种倾向,颠覆某种关于“法”的思维定势或者价值判断,呈现出题材选取与小说主题之间微妙的制衡与反差。“颜纯钩曾经如此评价:“这个香港的小女子黄碧云﹐年纪轻﹐却对丑陋与邪恶兴趣盎然﹐而且又用的是这样一种漠然和茫然的笔调﹐就好像整个世界已经地老天荒﹐失去了价值判断也用不着价值判断” ,比方在〈罪与罚〉中,她写道:执法者可以是犯罪者,狱卒可以是凡人。” (〈双城月〉中陈路远的形象诠释了这一点)。司法界的多年浸淫,犯罪学专业知识的熟稔造就其人物群落的复杂与特异,然而黄的笔触恰将之堕入凡尘。建基于智性的逻辑化叙事元素被稀释,代之以凡俗的欲念错乱与日常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体现在道德尺度层面,在作品中造就一种令人畏惧的克制性文字表达。如在〈失城〉中﹐陈路远杀死了妻子赵眉与四个孩子﹐请邻居见证:

(4)、但你不会忘记我,你不需要忘记我,我对于你来说是那么轻,你可以将我当做是星期日下午的棉花糖一样不时吃一下,调调生活的味儿,你一个人的时候你会想念我,想念我对你的执念,想,我遇到一个热烈的女子。我却要花一生的精力去忘记,去与想念与希望斗争,事情从来都不公平,我在玩一场必输的赌局,赔上一生的情动。——黄碧云《无爱纪》

(5)、    黄碧云在《微喜重行》中,以恬淡的文字,构建了与以往作品有异的的小说书写格局。在语言、题旨及意象阐释方面,均可见对往作之承继与嬗变。然我们可见作者因阅历积淀,在文本所表达生命观的辩证之美:“我们当初所有,就是肉体,后所余,无他,也是肉体。” 通达至斯,禅意氤氲。

(6)、2016年,5月8日至2016年5月30日,水墨大师范昌乾遗作展在新加坡艺术之家举行(ArtsHouseGallery)。

(7)、特蕾莎与萨比娜代表着“重”与“轻”,同样的,她们还代表着“灵”与“肉”。托马斯有个习惯,就是每次做爱后从不留人过夜。因为他认为:“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对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即便是萨比娜也从不被允许过夜。

(8)、他半生颠沛,早岁师从名家大师,对绘画特别钟爱与寄情,为人谦和低调。

(9)、黄碧云的《失城》中有两条线索,主线表现香港人的“失城”,副线写英国人的“失城”。泛论殖民地的失去对于殖民者来说原是咎由自取是容易的,但对于每一个在香港工作的英国人来说情形则要复杂的多,或者可以说他们其实也是受害者。

(10)、虽然李庆山这个角色不讨喜,但是不得不说演员任帅把这个角色演绎得很成功,精湛的演技,把李庆山那种不分青红皂白,甚至胡搅蛮缠的劲儿演绎的入木三分。

(11)、她写命运,就写不堪,就写强硬,就写沉沦,就写耽溺,就写无奈与奢望。

(12)、链接:https://pan.baidu.com/s/1G0iPEIfSbrh0OGtMgxUuDA提取码:ct5q  内容:书静初见方国楚的时候,是一个秋日的下午。不知道是因为微扬的秋色,还是他稍偻的背影,抑或是他办公室书架上过了时的硬皮书,熏出来那种陈旧的气息,她记得那是个秋日的下午,忘不了。

(13)、     在上述段落里,可以体会到作者将对“衰老”的反思,置于跨越代际的审视之下。“疾病”亦由此成为父子辈间血脉/基因传承的凭据。陈若拙因其父陈朗越对家庭的背离,耿耿于怀半生,却在进入老境之后,确诊患上父亲曾患的肝癌。而朗越在临终见了女儿微喜后一面,题书韩愈〈秋怀〉:“羲和驱日月,疾急不可恃,浮生虽多途,趋死惟一轨。” 以表心迹。从某种意义而言,疾病与死亡成为“薪火”,在一度陌路的两代人之间传递,彼此戚戚,达至和解。微喜赶赴乡间,将父子二人合葬,可视为象征性的终结。

(14)、黄碧云生于一九六一年的香港。这一年在香港出生的还有张学友、刘德华、吴镇宇、叶倩文、林夕、钟伟民……仿佛是前生约定好了似的,要佐证这一年是人才集中降生的一年,才赶集般的钻到一九六一年的人间香港。

(15)、原该如是,太平盛世,个人经历大的兵荒马乱不外是幻灭。——黄碧云《盛事》

(16)、于我而言,她的文字代表了2000年前后海派文化的一个分支;相比于乡土文学,在她构建出的文学世界中,都市边缘人物的生活状态阴郁,无可奈何;人物面孔多变,桀骜不羁。这也是她一直被人诟病的地方:她笔下的主角一般都不为生计及未来发愁,在情爱欲望中游走,也会保留清澈纯净的眼神;只需要穿着棉布裙子和帆布鞋,披着海藻般的长发游戏人间。

(17)、    送邻居出门﹐则说﹕“对不起﹐我满脚是血﹐还是不送了。孩子不知死掉没有﹐我上去看看”

(18)、我竟然动手打她。明明放学回来,小二和小远都饿了,他们就在厨房吃点什么。

(19)、又或许在她的《桃花红》一文中对赵氏七姊妹的处境的描摹,多多少少是对其自身的一种不完整隐喻。赵氏姊妹,幼时母亲出走,从生命中缺失,而父亲赵得人亦非良人,沉闷暴戾。或许这些都曾在黄碧云身上上演。即便并非如此,她于这文字的隐约之中,为人所展现的也是:她所经遇之事并不比她笔下人物的简洁顺淌多少——从而为她日后精神行为上的孤独与对暴力死亡的热衷埋下伏笔。

(20)、范昌乾先生作品中题跋多为自作诗词,文字、诗意与图像相合相生,通过笔墨交会表现脱俗的意境。

2、黄碧云经典语录是书吗

(1)、此外还有《秦香莲》中的秦香莲、《打金枝》中的升平公主、《三凤求凰》中的蔡兰英、《杨柳恨》中的柳容春、《边关审子》的苏贞云等诸多经典女性角色。

(2)、为爱建一座城池,自此不让你的心,流落他方。

(3)、     醒来我便决定回日本。我已经离开日本二十多年,我以为我永远不会再回去,但昨天我接到化验报告:确实我患了晚期乳癌,而且癌细胞已经扩散,调节也没用,对于一个男人,患乳癌仿佛是一件无中生有的事情,但癌细胞已经扩散全身,我侧耳静静想着,仿佛全身都开了美丽的罂粟花。我便决定返回日本。 

(4)、有时我想,爱不过是小恩小惠。我以为我可以独自过一生,我还是被打动了。

(5)、其实你并不比别人更痛些,只是你表达的更精彩。——黄碧云

(6)、2004年“我理解的‘后’甚至带点邪气、不恭,广东话就说好‘阴湿’,所以我的‘后’是愉快的。”黄碧云对后殖民的理解尽管与前殖民地男性(知识分子)的理解与实践方式不同,但言语间洋溢着沾沾自喜的女性“阴湿”特权,以非男性的“邪气”暗中抗拒,依旧将自己留在后殖民思维当中。殖民思维是东西方之间“是与不是”“我与他”之二元秩序的建构,后殖民则以“暴烈”作为情感动力,以“对抗”作为策略,以“革命”“自由”“解放”作为解殖的途径和理想。后殖民写作拒绝被定义,被归纳,被典型化。黄碧云的后殖民书写视域是宽广的,并不局限于香港,她以跨国视野书写的殖民地历史与故事因而有其独特性与深刻性——“犹疑的第三立场”,“第三立场是暧昧不定的创世”。然而后殖民之后呢,回归以后,香港解殖之宏大叙事的正当性某种意义上已经失效。经历“失城”(香港)、“环游”(世界)、“回流”(香港),理智之年重返香港文坛的黄碧云思考走出后殖民写作之必须与必要:沉默的不只是“她者”,也是“他者”,非殖化不意味着解放,后殖民抗议写作可能因对象的宏大而陷入无目标性的情绪宣泄。走出后殖民写作即是对性别对立、强弱、中心边缘之立场的修正与调整,不再局限于对殖民历史、女性历史的“逆写”,也不泛泛书写世界范围内后殖民的普遍状况,而是以非虚构写作的介入姿势深入香港当下的现实:既写都市的(湾仔)地方志、无声的被忘却的底层,也触及香港日益尖锐化的青年问题。

(7)、我独自到了欧洲,又回到了香港。我无法再背负爱情的十字架。

(8)、没有甚么事情是长久的。我们说爱,但我们自己的命运都不能够把握,细弱的生命独自飘摇,每个人拼尽全力都不过保着自己不致毁灭。我们从来不可能照亮其他人。——黄碧云《无爱纪》

(9)、  只是在我心智尚未健全的唏嘘年少,因为阅她,所以不出其右地学会了轻易的绝望与不经意的伤感。

(10)、     在浴室里我找着了她。她选择了残酷的方法结束她自己。或许折磨我。 

(11)、“我们还是不要想回香港的事了。”赵眉又转念道,“因为我又怀孕了,路远。”

(12)、我不知她是否也会于某个莫名伤感的黄昏,或是突如其来的暴雨夜,概叹自己的小众与“怀才不遇”。

(13)、(21)黄碧云:《卢麒之死封底语》,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18年版。

(14)、第一届于2006年颁出,授予了陕西作家贾平凹的《秦腔》,评委们当时在董启章的《天工开物》与这本书之间抉择良久,后授予了有三十余年创作经验的贾平凹。

(15)、2019年8月份期间,小编制作了(忆念与拾遗)系列——潮籍已故老辈艺术家范昌乾先生与李开麟先生合辑。

(16)、好欲、懒惰,是肉身之罪,而妒忌、忿怒、贪婪,是心罪。我的生命里我第一次感到歉疚:为我所为,为我所没所为。为我的贪欲:我以为是热情;为我的冷漠与疏离:我以为那是存在的疑惑;为我的叛逆与敌对:我以为我之为我,为自我毁灭所完成。我以为我思我在,我就是世界的定名。我是智慧,是意志,是生命。直至虚无和孤独将我灭绝。——黄碧云《七宗罪》

(17)、“她后来跟了一个意大利人。她去意大利前跟我做后一次爱。背上的孔雀已经毁掉,她原来优美的背部灼了难看的疤痕。我一边做爱一边流眼泪。她只说:意大利人对我很好,远比你对我好。我这样比较幸福。请原谅我。我不能再背这爱情十字架。”

(18)、如果我们的人生一无所获,那是因为我们以为的爱将我们虚耗殆尽。——黄碧云

(19)、因为有了因为,所以有了所以。既然已成既然,何必再说何必。

(20)、(26)郑政恒:《一九六黄碧云:香港还有故事未说》,(原题:卢麒与时代的幻灭),《明报》(香港)2018年4月15日。

3、《黄碧云经典语录》

(1)、人为甚么要有感情,而感情又是那么的纠缠不清。在这无法开解的夹缠当中,每个人都不由自主。——黄碧云《无爱纪》

(2)、(28)黄碧云:《给死者的一封信》,《后殖民志》,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217-218页。

(3)、后殖民语境中的香港故事一向很难讲,香港本土作家一直致力于自我表述的探索。后殖民理论是前殖民地知识分子擅用的反抗武器,它意味着弱者可以凭此颠覆改写权力关系,意味着主体身份的自觉与自省。然而,当前殖民地知识分子过度地依赖这种理论时往往陷入自我怜悯的情绪当中,反而内在的巩固了其作为弱者的心态。具体体现在香港本土作家的文学书写上,一是写作意图的理论先行,二是“逆写”文本策略的普遍运用。“一向以来,一些人在谈论或追求文学的本土特色时,常常会流于狭隘的理解,以为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地采访,作‘立此存照’式的地方书写,就具备了本土色彩。这是一种肤浅的认知。在我看来,文学是为生命立传,而不是为街头或地名立碑,真正的本土性更应表现一种人本关怀,一种由生活出发形成的人文经验与情怀,经内化而形成的观照方式与表达方式。”(32)蔡益怀委婉的批评指向是香港后殖民本土写作流于景观化的肤浅。事实上,香港后殖民书写尤其要警惕的是学院派作家的“内倾性”写作:精英化、小众化。董启章、陈智德与黄碧云都是势头正劲的香港本土中生代作家,他们都擅长以后现代技巧表达后殖民的书写困境。董启章《地图集》《博物志》以考古方式挖掘香港的实存,陈智德《地文志》追忆香港地方与文学,而拿捏好学院派作家炫技式的后现代技巧很重要。黄碧云“走出后殖民”的非虚构转向是香港文学出现的新品格,指向文学的公共性、开放性与介入性。刘大先在论及八十年代以来形成的中国文坛纯文学话语的现状时指出,“它腾挪辗转的空间即便没有全然封闭,也已经变得极其狭小,而至其末流,则使得文学写作从形式到内容都日益趣味化和风格化,从而丧失它的公共性,失去它在现代以来的文化参与性潜能,而重新退缩降解为前现代时期的形式卖弄、个人抒怀表达或后现代式的娱情遣兴和被资本所驱遣的消费。”(33)这种情形与后殖民香港书写有类似之处。

(4)、*不管你在深夜有多么抑郁,有多少负能量,早晨醒来生活还要继续,这个城市依然车水马龙,成长本来就是一个孤立无援的过程,你要努力强大起来,然后独当一面。

(5)、去见你想见的人吧。趁阳光正好,趁微风不噪,趁繁花还未开至荼蘼,趁现在还年轻,还可以走很长很长的路,还能诉说很深很深的思念,趁世界还不那么拥挤,趁飞机还没有起飞,趁现在自己的双手还能拥抱彼此,趁我们还有呼吸。

(6)、网络上的“写作圈”则乱象丛生:在我的朋友圈中,基本上每隔几天就会收到一个“提高写作技巧”和“如何用写作养活自己”的微课分享邀请,这些写作者的语言风格和主题无所不用,其中不乏跟风之作,什么火写什么;写出的文章同质化严重,评判文章好坏与否的标准就是点击量和转发量;认真的写作和思考越来越少,多的是吸引眼球的“标题d”和“爆文”。

(7)、《恋爱的犀牛》中的马路说:“忘掉是一般人能做的的事,但是我决定不忘掉她。”黄碧云的《温柔与暴烈》中说:“我对于你,如鲸向海,似鸟投林,无可避免,退无可退。”

(8)、理解得越多,就越痛苦。知道得越多,就越撕裂。

(9)、新作即享|朱文斌《海外华文文学史料观与文学史编纂之思考》摘述

(10)、相反,当负担完全消失,人就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托马斯原本是轻飘飘的。

(11)、作画之余,喜琴棋书法吟咏,所作画多题自作诗,温文尔雅,风流蕴藉。

(12)、1962年,范昌乾先生与恩师王个簃先生离别三十载后复见其近作,不由赞叹:“笔精墨妙,艺近乎道,兰竹秀雅拔俗,书诗金石俱能自辟町畦。”

(13)、(39)曾瑞明:《非虚构小说的权利和义务——评黄碧云》,《立场新闻评书》2019年2月19日。https://www.thestandnews.com/book/

(14)、“你忘记了吗?陈路远。关怀,爱,温柔。”——何以至此。我原来想爱她,关怀她,给她一个温柔的家。

(15)、黄碧云并不掩饰她的不再年轻。“我今年五十岁了”,她不止一次地说。

(16)、她就伏在窗前,无声的笑了。笑的凄凄凉凉满地都是没流的泪水,化成光。温柔事物,轻若不存在但想必长久坚定。沉默空间有金苹果落在银网子里,有鹤欲飞,有思念悠悠转转,一个陌生女子在给前生写信;有温柔,有婉约,有阴寒春日旋转木马前失忆人拉奏的手风琴;有泪。——黄碧云《无爱纪》

(17)、其实你们不知道,只要有一个人睡着了,在梦里认真想念另一个人,天上就会亮起一颗星。所以后半夜应该会有那么壮阔璀璨的星河。

(18)、《失城》里陡然对人生感到倦累而杀了妻儿的陈路远,他给自己的托辞是“无法背爱情的十字架”;《盛世恋》里爱情逐渐陷入淡灭沼泽的程书静与方国楚,终不得不走向离婚境地;《呕吐》里患上怪病神经质的叶细细,后烧了与詹克明做爱的那条沙发;《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中叶细细原以为可以与许之行厮守终生,后仍不得不对她说:“之行,如果有天我们淹没在人潮中,庸碌一生,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活得丰盛。”……

(19)、《媚行者》因为是一个脚伤的故事,所以我很想自己跳一点舞。当时舞跳得那种幼稚程度居然胆敢表演,这个我到现在还觉得很神奇。在台上我看到下面有一个观众沉闷无聊地转过脸去。我到现在还经常想起那张别过去的脸。

(20)、对于黄碧云而言,强调非虚构写作的实践意义,并不以牺牲文学性,以及作家本人独具个性的风格化的表现与思考为前提,避免介入现实的非虚构文学沦为政治或商业的附庸。与内地非虚构写作强调“真实”与“在场感”,作家的“元叙事”话语的频频出现相比。“在具体的叙事中,作家们不仅充当了事件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材料的搜集人和甄别者,还通过叙事本身不断强化自身的情感体验、内心感悟、历史质询或真相推断,从而在大程度上保障作品的真实感,使作品体现出一种灵活而开放的审美特征。”(36)黄碧云的非虚构创作《卢麒之死》恰恰要以大量的原始材料(新闻报道、殖民档案、口述历史、采访、庭审记录)并陈、镶嵌、拆解的方式,质疑真相——《一九六六年九龙骚动调查委员会报告书》的结论以及庭审判决:谁令卢麒吊死?历史的真相就是没有真相,但对真相的追求却是一种普世价值。《卢麒之死》大量运用制造文字、符号的迷宫,“引语镶嵌术令《卢麒之死》成为黄碧云小说技艺的一次展演”,制造的是一种香港1960年代的不安与躁动的情绪。真相本身并不重要,但还原历史氛围,从历史中获得某种经验却是必要的。“所谓历史,对黄碧云而言,不是客观证据来引证‘五仙的小轮加价,引发了一场香港青年大杀的大骚动’,也不是卢麒死于自杀抑或他杀,重要的是把众人扭结在一起走上街头,却终结于混乱、自杀与崩溃的情感动力(affect)。”(37)当然,黄碧云也没有忘记思考群众运动的“表演性”。

4、黄碧云是谁

(1)、  ——仿佛在生命的沃土之上,并没有开出一朵命叫做希望的花。但她及她笔下的人物依旧活着,抱着满满的绝望,以受伤而又酷似坚强的姿势活着。活得那样丰富而不堪,活得那样温柔而暴烈:以万千触目惊心的姿势,活着。

(2)、     我如何变成这种人,我也不大清楚。我狠狠的掴了裕美很多巴掌,她没有反抗,只是静静地看着我。我记起我母亲那双眼睛。 

(3)、(29)黄家轩:《黄碧云笔下的香港与图:论韧性、性别群体,与历史唯物主义》,魏欣宁译,《黄碧云第五届红楼梦奖评论集》,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16年版,第93页。

(4)、这是黄昏的太阳,我们却把它当成了黎明的曙光。

(5)、就这样,生活那么大,可以挤掉任何言语,任何任何伟大而虚假的事物。我只是觉得倦,以为睡着了便没事。——黄碧云

(6)、此窗不同彼窗,日子过去她已经成为一个不哭泣的女子;她就伏在窗前,无声地笑了,笑得凄凄凉凉满地都是没流的眼泪,化成光。——黄碧云《无爱纪》

(7)、成年人的眼泪,从来不是恳求。——黄碧云《捕蝶者》

(8)、与辛夷坞齐名的实力派作家目非代表作(网络原名《急景流年》)网友争相推荐转载的超人气作品。

(9)、    黄碧云谈及此,声言如今文字,或是十年习学舞蹈经历的赋予。“音乐强调一种对比,动静之间,极少的动作与静止,爆发、空白至静默。这是我以前理解为语言的节奏感。长句与短句之间的胶着,如今放大至情感上的层面。这本新的小说,前面简淡,后则诗性。前面是少年的轻盈,后半部反省生命,多一些内在的东西。欣赏后生的舞蹈,如此密集有力。有一位舞者RocioMolina,爆发力很强,不间断地爆发,大概也一如我当年的文字感觉。如今已不是这样了。” 由此可见,作者通过对语言的掌控与变革表达生命态度。

(10)、《魔镜》(幽默故事,黑龙江少儿出版社,1988);

(11)、    黄碧云的节制感,体现为对作家自我身份的漠视与谨慎。作为一个文本特质相当强烈的书写者,黄碧云在这部小说中极力地收敛了曾经熟稔的言语表征乃至语法结构,甚而规避了一系列见解性及涵盖价值判断的文字,以“独白式”叙事的纯粹性。这一经营的结果是,小说整体言语基调貌似单一而粗粝,却更为浑然与可信,呈现出了类似寻访类纪录片的独立审美品格。

(12)、就发声的位置而言,小说文本采取的语言策略是重要的考察对象。作为非虚构小说的作者,黄碧云在写作《烈佬传》和《卢麒之死》过程中或经历了漫长的跟踪采访或资料收集。即便如此,作者并不认为自己获得某种授权,可以以者为一个弱者或死者去代言。对作家发声的权利,以及采访者的见证权利。反思后殖民不仅看到弱势者的可堪悲悯的人生,也提防“慈善人士”(通常是西方人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社会精英(学院派知识分子)抒发道德优越感的人道主义,警惕人道主义变成另一种一种矫情。《烈佬传》《卢麒之死》都有一双新闻/法律记者的眼睛,只是《烈佬传》隐身其后,《卢麒之死》直接亮相于文本——藏身于其它语言的间隙中。如何处理“新闻之眼”必须谨慎。谁在看?谁在发问?

(13)、二十世纪末,黄碧云在香港文坛因连连获奖,而已负盛名。先后出版了小说集《其后》、《温柔与暴烈》、《沉默••暗哑•微小》,散文集《扬眉女子》,杂文集《后殖民志》等作品,其中《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得以在内地出版。

(14)、初的时候有网友说菊开那夜的出名得益于她的这个网名,时至今日,应有改观。

(15)、我不知如何将事情解释清楚。到底是我毁了她们,还是她们毁了我,还是我们都是牺牲者。小四生长得很健康,跟每一个婴儿一样哭闹发脾气。我们一家6口,跟每一个香港家庭一样,在暂时的恐怖的平静里生活。赵眉也像每一个妻,送孩子上学,记得食品价格,见学校老师会精心打扮。明明学会多话,用电视肥皂剧主角的嚣张态度说黑社会术语,小二不停摔破家里的所有玻璃,小远毫无倦意地生病,肚泻,发热,皮肤敏感。生命像一张繁复不堪的药方,如是二钱,如是一两。而我案前的草图堆积如山,周末还得和建筑商和发展商唱卡拉OK,吃含重金属及各种毒素的海鲜,急于花钱又急于赚钱。我忽然怀念在美加那种真实的孤独与恐惧,因为清醒,但我已别无选择。

(16)、1937年至1945年之间,范昌乾先生受聘于香港华南中学、普宁县立师范,揭阳师范学校,因为日军侵华,所任教学校被炸而离职。

(17)、我们曾在高朋满座中 将隐晦爱意说到尽兴 而我只看向他眼底 千万人欢呼什么 我不关心。

(18)、《卢麒之死》不只是一宗命案的调查始末,而是关于一个时代。卢麒之死没有多少人在意,他是自杀还是谋杀也无足轻重。“对香港来说亦无意义,香港是借来的时间、借来的地方,很少持份者想讲真正的历史,不同的持份者各有不同的利益、不同的记忆,这段历史或多或少令他们感觉耻辱。”(24)如果想要放大文本发表后所可能产生的社会效应,作者不会选择1966年发生的“九龙骚动”。因为对大历史而言,“九龙骚动”完全被1967年的“六七暴动”所覆盖,成为后者爆发的引信之一。它小到引起骚动的原因是“五仙”的调价。即便是谈论九龙骚动,社会大众关注的也会是始作俑者话题人物“烧肉和尚”苏守忠。黄碧云选择卢麒作为非虚构小说的主角也违反了新闻讲求社会效应的原则。“殖民地的历史、卢麒的历史,不分大小,都有书写的必要与需要。”

(19)、后殖民主义是论述权力的转移。后殖民写作是论述权力转移过程中的一种抗议写作,它将自己定位为弱者。走出后殖民写作,意味着写作姿态与发声位置的调整。就作者的写作姿态而言,一方面作者不以自己为弱者去逆写、颠覆、改写。另一方面,警惕从弱者逆转为强者的“凝视”,“如果弱者和少数人被界定为弱者和少数人,当他们有了弱和小的身份以后,弱小无聊的都可以成为大”。(5)黄碧云先期以极端个性化的暴烈残酷炫技般的“怨女”写作确立其“扬眉女子”的香港文坛身份。为何要替女子扬眉发声?黄碧云如是说:“女子和殖民地居民,同样是客体、是他者,在历史和知识论述之中,静默无声。”(6)然而,内部的性别宰制使殖民地男女无法结盟。殖民地女子遭到内外的“双重宰制”——“那个操的国度,操的语言,从来不属于我们。那是一个入侵、征服、破坏、强暴、控制的语言国度。被入侵、征服、破坏、强暴、控制的他者,可以是黑大陆,可以是‘处女地’,可以是女子──殖民地是女子”;(7)“殖民地子民──连殖民地子民这么委屈的身分,都是传男不传女的。殖民地子民愤怒了:帝国主义者、种族主义者,将我们女性化、矮化、儿化、无知化、无力化。对这些屈辱的殖民地子民来说,女性和矮、儿、无知、无力,意义一样,都伤害了他们高贵的自尊。他们的高贵自尊里面,只有他们自己,知识分子,男性,专业人士,一家之主;工人、无产者、同性恋者、伤残者、女性、异教徒、儿童,都没有份儿,他们不知道她/他们的存在──后殖民论述,原来没有联合阵线的。各人自求多福。”(8)“后殖民思维有没有女性的语言?”黄碧云曾经找到了后殖民思维中的女性语言即——为了温柔而暴烈,“温柔与暴烈,并非装饰性美文,修辞学的对比。我讨厌装饰性美文。温柔与暴烈的意思是,如何以温柔去包围暴烈。不是征服,是包围。不是操,是满足。”(9)黄碧云试图使女性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结盟,将帝国与男性他者化,以期达到对殖民地女性“双重否定”的“双重抗议”“双重改写”。这种抗议写作集大成者为《烈女图》(1999)——“从世纪初的残酷,到世纪末的狂欢,香港女子的百年故事,一切都指向孤寂,具代表的命运之书。”(10)

(20)、底层何在?沦为黑帮吸毒者的烈佬固然是,但更容易为人忽视的也更具有爆发力量的潜在的底层已经形成。1960年代的香港淡化了冷战色彩,与内地的隔绝使香港人口逐渐稳定下来,新一代本土出生的香港青年成为香港社会力量的重要构成。“青年卢麒1947年5月1日香港出生、卢景石1947年11月香港出生、何允华1951年12月香港出生。24名在海棠道被拘留的童犯,多数〔十八名〕是香港出生的。所以,‘香港’就是问题本身。(〔如果卢麒不在香港出生〕〔香港出生。我们。但我们那么不一样。〕)”(25)这一群香港本土出生的青年人不再如他们父辈一样北望内地,而是以香港为家,关注在地的民生问题。在那个“艳情年代”(黄碧云语),青年人的情感表达直接。“一九六六年的九龙骚动不单是一场反抗运动,也是情感的大爆发。当时的人政治意识相对不太强,事件与左派右派没有很深的牵连,而是直接的情感爆发。……骚动过后不久,天星小轮得到港英政府批准加价,社会基本上毫无反应。回头看九龙骚动,只是一班人随心所欲,表达自由的感觉。”(26)《卢麒之死》不是一个来自底层的小人物的故事,而是被沦为底层的一代香港青年人压抑情绪的整体爆发。因此,《卢麒之死》写作的真正指向不是卢麒自杀/他杀事件本身,而是要质问谁在制造底层,谁让年青人沦为底层。此外,作者也对运动中的激情与运动后的人性进行拷问。群众运动看似轰轰烈烈,无论破坏力还是自毁性都极强,但作者更希望让读者看到的是运动过后暴露出的人的软弱、人的出卖。黄碧云对社会运动的冷峻观察与思考其精神资源来自鲁迅。

5、黄碧云书籍

(1)、而在我逐而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之后,渐渐能更为理性地判断她的一生与文字。无关耽溺,只关欣赏。

(2)、大哥在客厅里煮茶。热水细细的泡着,水气氤氲,外面“哒”的下了大雨。茶泡开了,炒米一粒一粒的浮起来,茶香扑鼻。大哥开始讲母亲死后的事情。他说他就在这客厅看见母亲穿着莲青粉荷和服,跪坐在此煮茶,她年纪很轻,才三十七岁。恰如我的梦境。后来他就请了和尚超渡亡魂,大哥的大女儿当下发了七天的高热,在高热里她梦游,夜半起来切腹,幸得大嫂起来,将她打昏,醒来大女儿忽然大哭。我当下一算,此时正是裕美逝世之时。 

(3)、(36)洪治纲:《论非虚构写作》,《文学评论》2016年第3期,第62-71页。

(4)、我发觉我留意她的衣服、气味多于性情气质──可能她没有性情气质,我忽然很惭愧,这样我和其他男人有什么分别呢,我一样重声色,虽然我没有碰过她;或许因为大家都不肯道破,我与她从来没有什么接吻爱抚这回事,也没有觉得有这需要──所谓女同性恋哎哎唧唧的互相拥吻,那是男人们想像出来搅奇观,供他们眼目之娱的,我和之行就从没有这样。我甚至没有对之行说过“我爱你”。但此刻我知道,我是爱恋她的;爱恋到想发掘她有没有性情气质的地步。——黄碧云《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

(5)、移民不过是一个虚假的希望。而希望从来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6)、若逢新雪初霁,满月当空,下面平铺着皓影,上面流转着亮银,而你带笑地向我走来,月色和雪色之间,你是第三种绝色。

(7)、所以,书中给了他们一个相对美好的结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一个村庄、一只狗、一个大卡车、一片田地就支撑起了他们的生活,多美好啊。在托马斯身上,灵与肉,终还是归为了统一。

(8)、《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说:“我不埋怨你,我爱你,爱的就是这个你,感情炽热、生性健忘、一见倾心、爱不忠诚。”爱情可以是热烈的,一见倾心的,惊涛骇浪的,无可避免的,退无可退的,甚至也可以是爱不忠诚的。

(9)、(38)黄念欣:《末日之后、若寄浮生——笔记黄碧云》,《信报》(香港)2011年7月9日。

(10)、命运就象沙尘暴,你无处逃遁,只有勇敢跨入其中。当你从沙尘暴中逃出,你已不是跨入时的你了。

(11)、“流落到街上生活;足以让我明白,这个世界并不需要我。我存活在这个世界,是一个多余的人。 

(12)、如果有来生, 要做一棵树, 站成永恒, 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土里安详, 一半在风里飞扬, 一半洒落阴凉, 一半沐浴阳光, 沉默骄傲, 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13)、曾在《长江文艺》、《广州文艺》、《山花》、《朔方》上发表多篇小说,诗作辑入《复旦历代诗人诗选》。已出版《雪融化后是春天》、《穿过青春所有迷路的日子》、《要有多勇敢,才能念念不忘》、《没有什么永垂不朽》等作品,与辛夷坞、顾漫、匪我思存、舒仪同被视为都市言情小说的写手。

(14)、她是托马斯一个完全摒弃“三”的原则,并且保持了大半生的情人关系的人,哪怕在托马斯和特蕾莎婚后都是如此。

(15)、“但没有用。你知道,我是个警察。我是英国人。我无法拒绝殖民地的诱惑。”

(16)、(3)黄碧云2011年在香港书展名作家讲座系列“黄碧云——小说语言的隐秘”。

(17)、     我开始申请转移到加拿大去实习,找房子,找钱。这时我遇到赵眉,赵眉是一个中法混血女子,我迷恋的是她一双尖牙以及近乎光头的短发,鼻上戴了一只小钻石,颈旁纹有一朵红玫瑰。 

(18)、爱之所以为爱,或许在乎缺失。——从不可得,因此思念终生。——黄碧云《无爱纪》

(19)、“一定非要孩子不可。”赵眉缓缓地答,很缓慢,但很坚定。我知道她决定了。

(20)、而人间,其实并未到不得不的田地。我们不过是生在太平年代,过于渴望被害,从而达到佐证自己青春的别致与无可比拟,而她毫无疑问地成全了我这可笑的臆想。

(1)、她仍旧写人生的幻灭、命运的动荡、爱情的荒凉、亲情的疏漏,甚至更沉迷于对无望和黑暗的描写……或许可以如此断定:她压根儿就没写过有关美好的事物。又或许她根本连打算都未曾打算过,因她看不到,感受不到。

(2)、  在所有的结局之中,她并没有给自己一个了结。她对人间仍旧抱有淡灭的希望(且不论这淡灭的希望是否就等同于绝望)。她仍旧选择着生,或惨怛、或浓烈、或明灭、或温柔的生。

(3)、使用经过重塑的粤语方言体现作者不再愤怒之后对零度情感的追求,也造成必要的间离效果,与主人公周未难非主流的监狱人生、吸毒人生相合,而与港片黑社会人物设定相异,形成反戏剧性效果。“我希望能够做到《史记》一样简洁,但始终是白话文,写极都无法像《史记》,但每一个版本,愈写愈小,抒情近无,情节愈简。”(19)对至简至拙的语言的追求还可以从《烈佬传》的插画艺术进行验证。画可视为另一种形式的语言,《烈佬传》是“粗糙”的,是黄碧云刻意追求木刻的效果。《烈佬传》封面、封底、插图都使用木刻印刷,作者解释为:“用木刻是因为鲁迅。木刻是农民的手艺,粗糙原始。《烈佬传》很粗。”(20)显然,语言也罢,插画也罢,作者用意在——一切为了人物的需要(尊严)。《烈佬传》语言不再是后殖民的混杂语言,当然也非纯正中文,却是适合的香港本土文学语言。

(4)、我只是一个安份的女人,想与一个人,发展一段单纯的感情关系。何以世皆不容我。——黄碧云《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

(5)、黄碧云:我没什么人生规划的,读犯罪学是偶然。采访到的一个朋友给我一张报名表,我就填了。初是有想过借此多了解一些深层次的犯罪心理,但之后觉得还是表面的。真正影响你的东西是……从很早就在你生活里植根的那些。

(6)、他说他一共有个两百多个女人,并且解释道:“我和女人大概打了二十五年的交道,用两百除以每年差不多八个新的女人,这不算多。”他对女人坚持“三”的原则:“可以在短期内去会同一个女人,但绝不要超过三次;也可以常年去看同一个女人,但两次幽会间至少得相隔三周。”

(7)、遍观有生,唯人长生。蜉蝣及夕而死,夏蝉不知春秋。倘若悠游度日,则一岁的光阴也就很是长闲了。如不知餍足,那么虽过千年也不过一夜的梦罢了。在不能常住的世间,活到老丑,有什么意思?

(8)、一家之主由王砚辉、闫妮领衔主演,这两位都是娱乐圈中生代戏骨的代表,都是活跃在荧屏上的大忙人,佳作不断,如今二人合作夫妻,也充满了新鲜感。

(9)、注:昨天本文的作者被小编写成“李碧华”,多亏有热心的读者提醒,小编一番求证才发现,原来此文是黄碧云的作品,为此,小编向大家道个歉,以后一定会认真核实作者再发文上来。

(10)、第三届于2010年颁出,授予了台湾作家骆以军的《西夏旅馆》,这是有台湾作家获奖。这部小说以一座怪诞的旅馆切入,以十一世纪神秘消失的西夏王朝来隐喻,表达了对中国现代化的看法。

(11)、1981年,(华翰书画研究会)举办《范昌乾作品欣赏会》

(12)、“投身于积极而深刻的精神活动,才能带来对生命的真实认识”。

(13)、我本是槐花院落闲散的人,满襟酒气。小池塘边跌坐看鱼,眉挑烟火过一生。

(14)、我曾看到一个时间旅人,从身上拍落两场大雪,由心底携出一篮火焰,独自穿过整个冬天。

(15)、她只是“啪”的刮了我一巴掌。我轻轻地掩着一边发热的脸。

(16)、你知道吗?我下了班不说话,有时在兰桂坊喝整个黄昏的酒,光听人家在吵。不说话是一种奢侈。“陈路远看着我了,不知在聆听,还是在想。

(17)、在这弱肉强食的生存游戏里,我是幸存者,我为什么要伤心。——黄碧云

(18)、“她回去过爱尔兰。我带着大卫儿到她姐姐处找她,我什么也没有说,她只是抱着大卫儿在哭。”

(19)、    在当代华文文学界的作家谱系中,黄碧云无疑是特质十分清晰的一位。其语言的高辨识度以及早年文学立场的独特鲜明,为其赢得“扬眉女子”的美称。然而,晚近作品《微喜重行》的出版,成为黄氏创作的新的转折点,外界对这位作家的认知维度也由此而发生了改变。

(20)、(37)李薇婷:《档案、情感与群众:的文字与色彩镶嵌术》,《虚词》2019年1月3日。https://p-articles.com/critics/html

(1)、“一个人是另一个人的仙境,也可能是另一个人的寒庙。”

(2)、许是因为年少时候的她书写的晦暗与颓废太多,内心无法解脱,从她后期的作品可以看出,她有向哲学以及宗教寻求答案的努力。在新的这本作品集《月童度河》中,即可见一斑。关注了她的微博,里面很多她在西藏、尼泊尔、印度旅游的动态,文字平和,态度真诚,路上的一件小事,也能在她心中产生波澜,所以她记录、分享。微博上的庆山

(3)、许多人在说自己孤独,说自己孤独的人其实并不孤独,孤独不是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和不被理解。孤独者不言孤独,偶尔作声长啸,如我们看到的兽。

(4)、她轻轻扶着门,他背着她,伏在打字机上,的的达达,她看不见他。她突然停下来,象戏子行将出场,预知台上厮杀热闹,便停下来,吸一口大气,再迎上去。

(5)、  而在我逐而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之后,渐渐能更为理性地判断她的一生与文字。无关耽溺,只关欣赏。

(6)、对于人际关系,我逐渐总结出了一个合乎我的性情的原则,就是互相尊重,亲疏随缘。我相信,一切好的友谊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我还认为,再好的朋友也应该有距离,太热闹的友谊往往是空洞无物的。

(7)、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不随意误解是聆听者的本分。

(8)、1952年,同在华侨中学任教的刘抗、陈文希、钟泗滨和陈宗瑞在校方安排下同到印尼峇厘岛旅游写生,并于次年联合举办“峇厘之旅作品展”,轰动一时,“南洋画派”形成的同时,也奠定了他们“四大先驱画家”的地位。

(9)、1920年就读于(上海新华专科学校)国画系。

(10)、     所以当我接到报告时,我如释重负。正如我十分亲近的人一样,我也要离开这个世界,能否与他们见面,不得而知,我想我根本不存在。 

(11)、灵与肉,是爱情的两大代表,它们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爱情产生之时并不完全靠性冲动,它靠着灵魂与肉体的共同吸引。也许在恋爱初期,肉体还能对爱情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到了后期,则几乎全是灵魂的作用。

(12)、黄碧云:我不赌的。但我想,我能明白这种对数字、机会的迷恋和快乐。大概是因为人生这场battle我们已一定是输家了吧,赌博却有赢的可能—所以令人兴奋。

(13)、如果说中国内地的非虚构写作是源于当代中国经验的内外挑战,那么在香港进行非虚构写作则是源于当下香港的内外挑战、历史与现实的挑战——香港之痛。香港之痛反映在《烈佬传》《卢麒之死》当中对应的是底层的无声的香港草根历史被社会遗忘,集体记忆被全球化时代资本暴力、地产霸权摧毁,以及当代香港青年的“软化”与青年运动历史的重演——“我们从历史学会甚么?”香港的后殖民状态属于特例,是回归而不是独立,因此它的去殖化过程显得吊诡。殖民记忆部分变成了香港社会的集体记忆,发掘地方记忆、抒发怀旧情感与政治正确、资本逻辑之间的关系很难厘清。

(14)、(41)黄碧云回应曾瑞明《评黄碧云》,《立场新闻评书》2019年2月23日。https://www.thestandnews.com/book/

(15)、我指着她的脸:“你给孩子吃这些?”然后我竟然打她,一掌一掌地刮她的脸。孩子哭得更凶了。她也不哭也不闹,只眯着眼看我。我略停手,她转身便操住了厨刀,闪闪亮亮,冰冰凉凉的,搁刺着我的喉头。

(16)、太阳菊在黑暗中静静枯萎,我闭上眼,忽然明白什么叫“身外物”。从今事事都是身外物。——黄碧云《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

(17)、人的灵魂来自一个的家园,那里没有任何污秽和丑陋,只有纯净和美丽。灵魂来到这个世界,漂泊了很久,寄居在一个躯壳里,忘记了家乡的一切。但每当它看到、听到或感受到这个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时,它就会不由自主的感动,它知道那些美好的东西来自它的故园,那似曾相识的纯净和美好唤醒了它的记忆。

(18)、我渴望能见你一面,但请你记得,我不会开口要求要见你。这不是因为骄傲,你知道我在你面前毫无骄傲可言,而是因为,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

上一篇:66句唐七公子真实照片大全精选好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