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143句佛教的核心理论是什么精选好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10-02 02:21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佛教的核心思想

1、佛教的核心思想表述

(1)、命运既然可以因为行慈悲、培福德、修纤悔而加以改变,因此命运并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坏的命运也能透过种种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好的命运不知善加维护,也会失却堕落,所谓‘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惧谨慎!

(2)、更有太宗时期玄奘西行取经成功的伟绩。所以在这一时期佛教发展到了顶峰。

(3)、为什么是驴不是牛?在印度,包括在整个东方,驴是愚蠢的动物。经常拿来当作笑料。比如《黔之驴》、《披着豹皮的驴》、《公牛与叫驴》。其中《公牛和叫驴》就是佛给众僧讲故事的时候把驴说成提婆达多的前身。

(4)、世界和众生不是他们创造的。他们自己也有相有形,有一定的寿命,多少年以后还是会死掉。在佛教里,算六道轮回里的天道。六道都是众生,只不过天道的众生福报高,日子过的很不错,寿命很长而已。但福报消耗干净以后,还是会死掉,会坠入其他的轮回。

(5)、当世和后世相比,信仰人士看重那些暂时看不到的生活,认为人用尽一生只是为了追求下一个轮回。这些人包括所有人,在教义面前,各阶级人是平等的。那些人平时作恶嚣张且贪婪,下辈子就没有这么轻松了。现实中,那些恶劣的事件发生,教派的人从来不参与纠纷。

(6)、道谛讲的是如何灭除诸多痛苦,达到涅槃境界的具体方法,主要有戒、定、慧三学。

(7)、面对佛教扩张带来的威胁,婆罗门教开始对自身进行改革,逐渐转变为印度教。公元5世纪,吠檀多派反对祭祀和婆罗门至上,宗教典籍《薄伽梵歌》也对祭祀进行了批判。

(8)、人性大的恶,是不懂感恩。习惯了索取,便无法接受你的拒绝。老话常说:斗米养恩,担米养仇。不懂感恩的人,从不念你的好,反而只记你的错。

(9)、佛家的思想精髓:无缘大慈,通体大悲。既出世,也入世。入世,为了挽救众生;出世则是教一切众生,认识生命宇宙的真谛,脱离苦海,到达彼岸。佛家讲的是人与心的关系。

(10)、印度教的强势崛起大大挤压了佛教的发展空间,让本就处于没落态势的佛教雪上加霜,到公元10世纪的时候,印度教在次大陆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此时的佛教只能在个别地区苟延残喘了。四 佛教失去了统治者们的支持 佛教早期的蓬勃发展和刹帝利阶层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密不可分。在婆罗门教中,由于婆罗门地位至高无上,王公贵族们往往受到婆罗门祭司的压制。

(11)、而印度教种姓制度恰恰是统治底层的有力工具,于是刹帝利贵族纷纷转身投向印度教,和婆罗门结合在一起共同压迫奴役底层百姓。

(12)、生、老、病、死是人因为生命的自然规律而遭受的痛苦。

(13)、这个认识只有四个字,若能悟透这四个字,对整个宇宙人生也就有了从新的认识。

(14)、此外,科学家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1955)也说过:“时间、空间和物质,都是来自人类的错觉。”

(15)、这个故事沿用的佛的一致立场,将违背佛教教义的人讽刺为蠢驴。

(16)、这个神,跟常见的二郎神、玉皇大帝、观音菩萨、如来佛祖,外国的雷神、宙斯、奥丁,不是一个概念。这个神指的是:造物主。有神论的意思就是我们这个世界是被XXX设计、制造出来的。基督教认为这个世界是上帝创造出来的,穆斯林认为这个世界是真主创造出来的。道家认为是道创造出来的,理学家认为是心、理创造出来的。现在也有人觉得我们是被设计出来的程序,活在虚拟世界中,这也是有神论,设计我们这个程序的那个程序员,就是我们的神,我们的造物主。

(17)、体验的相续波动,树立起想蕴境界中,对体验牢固不破的认知。

(18)、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身心自我皆化于道,遨游苍穹宇宙,位列凌霄仙班,随缘变化无穷无尽。

(19)、佛教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佛陀示现涅槃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称为原始佛教,这段时间称为原始佛教时期。

(20)、道家的思想精髓:天人合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不强求、不逆天。道家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2、佛教的核心理论是什么

(1)、这一时期的特点就是大规模的翻译佛经,因为要让当时的人了解佛教到底是干什么的,也因此出现了大规模的佛寺和石窟,这些都是佛教宣传的一种方式。

(2)、通过真理,我们认识了心灵,也就认知了真正的宇宙

(3)、一直到进入现代社会,随着昔日佛教遗迹的发掘,国外的信徒重新进入印度,佛教才再次出现在次大陆上。但是和印度其他规模庞大的宗教派别相比,已经成了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色。

(4)、现代物理学的理念,与小乘观点极为相似,他们也认为,物质的组成必须要有个小单位。

(5)、当时给与玄奘极大支持的戒日王,在他的核心统治区域内,佛教占比也不过才一半,另一半是印度教。而在瓦拉纳西,阿拉哈巴德等地,印度教已经占据优势地位,发展形势蒸蒸日上。

(6)、《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又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既然是众缘所生,就是无自性的,就是空的。佛教认为,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就是“空”。

(7)、摘录:北京大学哲学系演讲《佛教空性观》现代科学对空性的探索

(8)、那么佛家到底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到底是认为有造物主还是没有造物主呢?

(9)、受主流教义的压迫,底层的人大多是祭祀品,为了所谓的宗教仪式,不管是多大的孩子,要随时做好牺牲的准备。各种姓之间没有通婚的可能,特别是底层的人根本不能娶到比自己高一级的老婆,而这里的女性一直处于深渊当中。等级之间的差距在无形的隔离带之间,被拉扯的越来越大。

(10)、原始佛教的主要教义有四谛、缘起、五蕴以及无常、无我等。公历纪元前后,大乘佛教兴起,陆续出现一批阐发大乘思想的经典,在理论上发挥了空、中道、实相、六度的学说,对教义有所发展。其中主要的有无住涅槃、缘起性空和唯识说。

(11)、佛教比较灵活,不死板,不死较真,这个大家心里一定要有数。佛教有两套教材:二谛。真谛与俗谛。

(12)、释迦牟尼死后,佛教继续繁荣昌盛,并广泛传播到中亚和东亚地区,时至今日,依然是日本,泰国,缅甸等国家的主要宗教,信徒数量众多,和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13)、尤其是统一了印度的孔雀王朝阿育王,他在一次大战后皈依佛教,大修佛塔,捐赠寺庙,赞助第三次结集,并且派出使者,四处传教,今天斯里兰卡的佛教就是阿育王传教的结果。

(14)、做为世界宗教的重要一支,佛教有着很高的地位和很广的传播度。它在印度的兴起,所以当地的文化一直是人们研究教义发展的重要依据。从总体来看,它是反抗的结果,即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促使它兴起的是长期在这里盛行的种姓制度,让我们从两者的关系来了解下教义兴起的原因。

(15)、你,既是导演也是编剧;你,既是主角也是观众

(16)、孔儒思想,一个人更好存在为基础出发点,讲究的是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以利于个人、群体、社会的和谐!以“仁”为方法论,以“和谐”为目的论,目的“世界大同”。

(17)、有位婆罗门师想举办一场隆重的法会,吩咐弟子说他需要一批法会使用的瓦器,让弟子去集市上雇请一位瓦师来。这时有个人赶着驴负着瓦器到市场上去卖,可那头驴不听话,把瓦器都打破了。此人心里懊恼,大声啼哭。婆罗门弟子见了,问他为何这般悲叹。此人回答说:“我用了种种善巧方法,多年勤苦才做成的瓦器,拉到市场上想卖,却被这破驴子都打砸了,所以很是懊恼。”婆罗门弟子听了心中欣喜,想道:“这头驴真是好东西,历经久时做成的东西,顷刻之间就能被它破掉,不如我把这头驴买下来。”交易轻松完成,弟子乘着驴回家。师父疑惑不解,弟子说:“这头驴子胜过瓦师,瓦师历经久时做成的瓦器,它转眼就能打破。”师父闻言,呵责道:“你这愚人,这驴的确能一下子打破瓦器,但即使给它一百年时间,它也不能作出一个瓦器来。”

(18)、释思想,(我不太明白?,只能从哲学与心理学上谈自己的认识)。西方心理学与哲学把它认定为“心理揉搓术”,这一点我不赞同。我认为佛教是以超现实的目的与方法(因果关系链的前因“历史”,因果关系链的后果“未来”)来解决现实问题,以因果关系为钥匙,把人的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问题以因果关系决定论的方法变成现实而可操控的问题,即身、心善修!让人人皆可成佛,为此,现实的存在与存在的现实问题得到缓冲、亦或解决。

(19)、何为心?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20)、而无神论的意思是这个世界、你我他都是偶然产生的,不知道哪里来的,也不知道怎么产生的,也不是谁创造出来的,反正稀里糊涂的就出来了。

3、佛的高境界八个字

(1)、命运既然可以因为行慈悲、培福德、修纤悔而加以改变,因此命运并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坏的命运也能透过种种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好的命运不知善加维护,也会失却堕落,所谓‘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惧谨慎!

(2)、印度教,婆罗门教都是讲不平等,种姓制度就是例子。

(3)、“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亘古圣贤仙佛,皆从此中生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悟之者立跻圣位,迷之者万劫沉沦。”

(4)、《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它的核心思想也在首章,即“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与《大学》思想实则一脉相承,又点出修身的本质是性情的“中和”。

(5)、佛陀所证悟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缘起性空。

(6)、用简单的话来简单的说佛教的中心思想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7)、这一番恳切的开导,似乎还是无法解开比丘的疑惑。望着他怅然离去的背影,阿难尊者一路思索着、来到了佛陀的住所,并将刚刚发生的事情娓娓道来。佛陀告诉阿难尊者:“去把这位比丘请到这儿来吧!他一定才出家不久,薰修不深,所以不能相信如来的教导。带他来解开心中的疑惑吧,否则会成为修行的障碍!”不久,两人相偕来到佛陀住处,至诚顶礼后,佛陀问比丘:“是什么原因使你怀疑我的教导或处置不当、诳惑众人呢?”比丘回答:“很多人都亲眼见过提婆达多显大神通,敬仰他的修行,为什么佛陀反而说他会堕落、受一劫重罪呢?”

(8)、这么看佛教还是有神论,承认有造物主。不论是站在俗谛角度讲,还是站在真谛角度讲,造物主都是我们自己。

(9)、科学无法系统解释佛法,而佛法却圆满充填着科学

(10)、例如我们看到的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与我们接触的现象就是由各种因缘和合而成的。如果没有作者的过去经历,以及过去生的经历,就不会有这篇文章,如果没有读者对佛教内容感兴趣,以及读者过去生的种种因缘,也不会看到这篇文章。

(11)、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西域、敦煌出土了为数极为丰富的古代回鹘文文献,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佛教内容。这些文献填补了历史记载上的许多空白,为古代回鹘佛教、历史、文学、语言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知的资料,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涌现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对回鹘佛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说是20世纪西域古代佛教研究中成果为辉煌的领域。在世纪之交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回顾,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

(12)、而我们学修般若思想主要的目的是什么?要明明白白知道,我们所见的所感受到的一切境界无非是幻影而已,把一切有还原于空性。而空性是什么?你别管有境界还是无(清净的境界),空性是存在的,它是有的。佛菩萨所具有的空性体观和凡夫众生所具有的烦恼心性,这两个同时有的是空性。

(13)、但是随着印度社会的发展,面对新的社会现状,刹帝利贵族迫切需要维护他们的统治,而此时的佛教却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14)、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谛说、八正道和十二因缘。

(15)、我们现在的自己,自己的心,创造来世的心,都是假我,假心。创造的未来是假相,现在、过去也都是假相。无限的轮回,是颠倒梦想,是在做梦。现在的我、创造来世的心,是梦中的我、梦中的心。并不是根本。那个做梦的主体,才是真正的自己,才是真心。他创造了一切。也就是造物主。或者说是造梦主,造相主。

(16)、四谛是苦、集、灭、道四谛。“谛”为佛经中所指的“真理”。

(17)、集谛也叫习谛,它主要揭示了人生各种苦恼产生的根源。

(18)、从前,有一头大公牛,每天夜里,都偷偷地溜出城外,到国王的豆苗地里去肆意饱餐。吃到太阳将要出山之时,又悄悄回到城中,在牛栏中倒卧睡眠。

(19)、但这种不真实却又真实存在,所以学佛是要我们学会在虚幻不实的环境中,不被虚妄的名利物欲所迷惑,我们要学会看破这种空的现象,但不是要否定这种空的现象存在。

(20)、对我个人而言,在人生的诸多学问中,其他知识的价值与中观空性有天壤之别,只有明白了整个世界到底是物质构成的,还是缘起构成的,对自己一生才会有真正的利益。

4、佛教的核心思想8个字

(1)、儒家:讲仁,这个“仁”范围可广了。不仅仅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爱,包括为人处事,修身养性,为什么这么说呢?修身修不好,养性养不好,怎么去爱人呢。儒家讲爱,是这么说的,先爱自己,再爱身边人,随便着自己能力的增长,慢慢的把爱人的范围扩大。孔子的为人处事,有一点难得,那就是,对一件事,他只问该不该做,至于能不能做到,他不存什么妄想。就像当时他的那个时代很动乱,很难讲道德,但他还是支持他的做法,在六国中来回讲学,其实他也知道在他有生之年也不能改变社会的风气,正是他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影响了华夏的千千万万子孙啊。

(2)、佛教原本反对咒语和巫术,但是大乘佛教却大肆宣扬咒语的神奇,各种各样荒诞的咒语开始流行,佛教变成了一种神秘主义的宗教。此后密教的出现让佛教的教义更加走样,和印度教的密教已经无法区分。

(3)、其实,假如懂得了大乘教义,对此根本不会有任何担心、疑惑。

(4)、大藏经按语系划分,一般认为有三大系统:巴利语系、汉语系、藏语系。梵文经典只有少量残存于尼泊尔、印度和中国。近年来,中国新疆和克什米尔又发现了一些,主要是大乘经典。

(5)、若能悟透缘起性空,我们就可以不再受一切幻境的诱惑,不做这种幻境里的奴才,只有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才能自由自在的主宰自己的命运,才能不再受生死轮回的束缚。

(6)、佛教大的流派一共8个,这一时期创立的就占了5个。

(7)、在商羯罗沉重打击佛教的同时,印度教内的其他派别,比如性力派,虔诚派和林伽派也纷纷提出新的主张,促进种姓平等,男女平等,并且用地方口语传教,受到广大百姓的热烈拥护。

(8)、因此,完全可能有一个魔鬼,一直在欺骗我,让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是真的、什么时候是假的。”

(9)、因此,物理学家认为,“真空”和“场”互相起作用,是物质世界的根本来源。如果没有这个,就不会产生质子、中子等微粒,形形色色的物质世界也无从谈起。

(10)、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是把社会人生的一切判定为苦,集谛是讲造成痛苦的原因,灭谛就是要人们消灭造成痛苦的原因,道谛是向佛教徒指明解脱的途径,可概括为八正道。

(11)、反之,倘若诸法本体实有存在,那实有的法是不能现前的。

(12)、随着高科技仪器的发明,依次又有了原子核、电子、中子、质子等概念;

(13)、佛教给予士大夫的不仅有超逸的处世态度,也有无私无畏的精神境界。突出自性的禅宗激发人自立自强,以佛禅心性论为主导,就会促生不惜牺牲的精神、不畏强权的坚定信念。再加上禅家讲随缘任运、处处是禅,那么又何必逃避社会责任呢?

(14)、我们所说的自我,就是心灵思虑之想,与头脑意识之间,习气波澜与妄想分别,交织循环的状态。

(15)、倘若他们学过《中观根本慧论》、《华严经》,就能轻而易举通达万法的甚深之处。

(16)、懂得感恩,才能回馈为我们付出的人,一份温暖,一丝慰藉。

(17)、只看这一长串金银财宝,没有人能想到这是追求解脱的佛教僧人会拥有的东西,巨额财富腐蚀了这些僧人的心灵,他们逐渐沉迷于物质享乐,全然忘记了释迦摩尼的教诲,一个个蜕变成了大地主和奴隶主,纷纷从事商业牟利,甚至做起了放债的生意。

(18)、教义的蜕变,让佛教失去了自己的特色,老百姓越来越难以分辨佛教和印度教的区别。当印度教宣称释迦摩尼是毗湿奴化身的时候,普通百姓已经没有理由再去信仰佛教了,反正佛教和印度教差不多,而印度教世界观更加庞大,还不如直接信仰印度教。二 佛教寺庙高级僧侣的腐化堕落释迦牟尼并不主张信徒去进行那种自我摧残式的苦修,适度的物质可以供养我们的肉体,维持我们的生存,这是必要的。但是刻意追求财富,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是释迦牟尼坚决反对的。

(19)、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获得重生,成为一个被佛祖看重的人,一个真正吸收拥护教义的人,不断修行,就可以拥有不死之身,享有别人没有的荣誉和荣耀。在这种思想的鼓动之下,很多人就此放弃了挣扎。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是给佛教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让它的发展更加畅通无阻。

(20)、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谛说、八正道和十二因缘。

5、道教和佛教的核心思想

(1)、而且给种姓间的差异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使得此制度在印度更肆无忌惮的运行,而其他人已经被打上了封印,反抗的意识已经慢慢被磨去,终习惯了自己的生活,甚至确定自己生下来就是要承受这些,只有完成了这些任务,轮回之日自己就不会再受这样的罪,而是可以和那些高高在上的人互换人生。

(2)、正是因为万法的本体不成立,在空性中才可以显现;

(3)、读不明白《百喻经》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我们不在场,就是我们生在现世,身在中国,二是因为我们不明白佛教的中心思想。

(4)、明明师傅叫小和尚雇请瓦师,为啥小和尚买回来一头驴?因为在小和尚眼里,破和立都是一样的,效率高的当然就是水平高的。父母把孩子含辛茹苦养大,父母却不及引诱他上当的魔鬼和砍头的刽子手,很多人不敬父母,却把恶魔和刽子手当成偶像,不也是这样的愚蠢吗?大神通和无上正等正觉哪个应该是修行者应该重视的?凡是痴迷、崇拜大神通的人就是愚蠢的人。

(5)、可以确切的说世上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是各种因缘的和合产生的现象,若是这个世界上少了任何一样事物,也就不会有现在的我们。这里说的少是指消失的意思,所以佛教认为世上任何事物都不会消失,也包括人走了以后,同样还会继续存在。

(6)、肉身,属于“有”,而“有”就是存在,存在了的东西,他就有限,不是无限的。能力有限、寿命有限。所以佛菩萨只能力所能及的帮助一下别人,传播一下觉悟的智慧。不能直接改变别人的命运以及自己的命运。

(7)、《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一个“辨”字,《三字经》说《孟子》“辨王霸,说仁义”。孟子通过分辨当时思想的混杂与错漏,以阐明“仁义”的正确。

(8)、正因为这次分裂,到了宋元时,佛教发展由繁至简,从此低调了起来。这是原因之二。

(9)、菩萨也是人,是慈悲而且觉悟了的人,严格点应该说是众生。菩萨想救助世人,也得是投胎转世,来到这个世界,然后去开导、帮助别人。他自己还是普通的人,有血有肉,同样免不了生老病死。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帮助过你的人,教育过你的人,甚至是骂过你的人,都是你的菩萨。

(10)、该教派从兴起之时,就带着不惹是非的态度。在黑暗时期,它确实可以救赎人们的心灵,帮助人们度过至暗的时刻,让社会变得更加安稳。但是它的态度,导致阶级间的鸿沟越来越大。

(11)、佛教否定宿命论,认为人有命运,但是不鼓励人听天由命,而是希望人开创命运。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坏的命运可以借着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

(12)、关于是否存在不可分割的小粒子,当前物理学家分为两派:

(13)、13世纪初,佛教在印度仅存的学术中心超岩寺被毁,从此,佛教就从印度次大陆彻底的销声匿迹了。

(14)、教派这样的形式,总整体来看,并没有触及高阶层的利益,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可以更好地进行掠夺。这也是它长期发展不受排挤的原因,从兴起之日就没有被更有权利的人浇灭的原因。它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从本质上来看,它是利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让人们忽视,不在乎这些矛盾。

(15)、印度教的主要传播者——婆罗门阶级有自己的经济收入,不会成为社会的负担,而佛教的僧侣是没有经济收入的,印度没有统治阶级的支持很难供养起这一阶层,所以印度人选择了印度教而抛弃了佛教。印度教有鲜明的地区文化特色,也就是说印度各地的印度教文化都与当地的传统形成有机结合,而佛教的宗教文化摆脱本地因素而发展成一种国际宗教文化,使佛教很难在本地文化因素突出的印度维持主导地位。佛教作为一种反对婆罗门统治的社会改革运动并不是一种彻底有效的社会改革运动。一方面,它没有发动种姓制度中的下层去反抗上层。另一方面,它也不能创造一种新的社会结构去取代种姓制度。佛教把修习中心放在自身的修养上,对生命的理想的追求上。不关心社会现实,不重视自己的处境,对正常社会生活统治秩序没有什么直接的影响。大乘佛教兴起之后,一方面变成与印度教平行发展的多神偶像崇拜,另一方面趋向宇宙化而脱离印度本土社会实际。印度大乘高僧形成一种到外国(特别是中国)传教的风气,变成印度历史上的“精英外流”,佛教自然在印度衰落了。

(16)、《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又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既然是众缘所生,就是无自性的,就是空的。佛教认为,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就是“空”。

(17)、太阳下山了,月亮慢慢爬上天空,万籁俱寂。大公牛带着毛驴,悄悄走出城来,走到国王的豆苗田里。毛驴一见那嫩油油的青苗,心中一喜,就要大叫。大公牛一下子捂住毛驴的大嘴,悄声说道:“嘘——悄悄吃吧,不可大叫!”毛驴只得闭上嘴,跑到地里去,甩开腮帮子,大吃起来,边吃边在心里赞叹:“这嫩豆苗就是鲜美,吃起来真香啊!”

(18)、2:“佛”是指释迦牟尼,代表的佛家思想,追求出世,讲究清净,一心向善,相信因果循环,金刚经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总结三个字就是:放得下。

(19)、而其他宗教的发展壮大又严重挤压了佛教的发展空间,奉行宗教压迫政策的统治者给了佛教致命的后一击。

(20)、后面两个:性空。说起有与没有佛教用了一个恰当的字,那就是空字。唯有空字可以诠释整个宇宙的一切客观现象。我们说一切现象是有的,但这种有又是非有的,因为有是不能恒常不变的,这一秒因缘聚合下一秒就会因缘散灭。

(1)、这世间,从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凭白无故的宠。没有谁的付出,是理所当然。帮你是情分,不帮是本分。有人帮你,要感恩,没人帮你,也别介意。

(2)、你,是心灵相信世界的认知;世界,是心灵认知相信的确定

(3)、而是残酷的环境逼迫佛教这类思想的产生。这一制度是战争和掠夺的产物,在一个国家没有建立之前,来自两大区域的力量对领地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当一方胜利之后,为了永久地压迫之前在本地生活的人们,让他们不再有翻身的机会,就采取了有利于自方利益的政策。

(4)、尚有一部分佛教僧侣、学者对三藏所作的注疏、撰述,称为“藏外典籍”。三藏在南北朝时称“一切经”,隋代以后称“大藏经”。

(5)、前两个字:缘起。所有缘起就是由于各种关系结合而产生的各种现象。佛教认为,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都是虚妄不实的。

(6)、它的教义里面充满着因果关系,并且认为,所有人都有下一个生命,当时自己正在遭受各种磨难,如果用比较好的心态度过了这一生,那么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之后,你就会拥有更好的人生。

(7)、这些人根本分不到教育和医疗资源,长期生活在愚昧落后的环境中,过着自生自灭的日子。而有更高能力的中层人士,自己的劳动果食长期要被更高层人士占有。层层剥削,高者的权利永远处在高处,一层层的压制局面长期以来难以被打破。上层的人一直占用有利的资源,只会让相互之间的差距变得更大。

(8)、当然,这个道理相当甚深,要想真正通达它,研究中观空性十分重要。

(9)、后,长期的战乱产生了很多低种姓出身的王公贵族,他们要维护自己的统治,但是由于出身低种姓,虽然做了国王贵族,依然会被高种姓看不起,对统治者的威严造成极大损害。

(10)、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11)、总之,现代科学认为小的单位必须存在,不然,终什么都没有的话,就实在太可怕了。

(12)、站在俗谛的角度讲,有。佛家是有神论。有造物主。而造物主、神,就是你自己:你自己的心。佛家认为你的人生、身体、命运、世界都是你自己的心创造出来的。你的心现在是善的,就会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未来。你现在的生活很痛苦,是因为你以前的那个心是恶的。前世你的心,创造了今世你的现实,今世你的心,在创造来世你的现实。

(13)、“无知的人啊,要善护口业,否则将如长夜受无量苦。”佛陀深切地告诫弟子:“如果提婆达多心中还有毫厘善法,终不致堕落受苦一大劫!提婆达多虽然修行上有些成就,但因贪着世人恭敬利养,犯下出佛身血、坏和合僧等五逆恶业,所以命终将堕地狱受苦。这也提醒我们,利养心重,坏人善本,行者应当引以为鉴。”

(14)、清•刘一明(1734—1821)《周易阐真》有云:“儒曰执中,道曰守中,释曰虚中。中之一字,乃三教圣人之心法,所以修性命而成大道。千经万典,说来说去,只说的这一字。”

(15)、佛陀教导大家:三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缘起、三十七道品等。

(16)、穆斯林统治者在占领印度以后,往往会破坏原有宗教,拆毁寺庙,改建清真寺,印度教和佛教都受到了严重打击。

(17)、习气凝固觉知,觉知形成细腻境界,而成为想。

(18)、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蓝毗尼,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关于他的生卒年,在南、北传佛教中,至今仍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生于公元前6至前5世纪间。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29岁出家修行。

(19)、觉知,是无限的清醒明了;所觉,是时空初始的移动

(20)、一)从佛教本身说,寺院已成为大封建主,僧侣腐化堕落,拥有土地财宝无数,戒律松懈,寺庙要求超出了民众的承受能力,所以被印度人民抛弃。在大乘佛教流行之后,他们开始向寺庙捐赠财物来换取功德。僧人不用每天出门化缘了。曾经刻苦修行的僧人开始贪图安逸,从各方面向社会习俗妥协。使佛教的声誉受到很大影响,民众对寺院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佛教获得民众支持,主要在于具有较为平等的社会观,没有繁杂的祭祀仪式。佛教的平等意识曾经对低种姓者产生过巨大的吸引力。商人和低种姓者通过信仰佛教来逃避婆罗门的压迫。而印度教兴起之后革除了婆罗门教繁琐的祭祀仪式,虔诚派、性力派等呼吁种姓平等、男女平等的宣传又博得了民心,佛教的优势便被剥夺。大乘佛教的出现使佛教在许多方面向印度教靠拢,失去了自己的特色。由于要与外道争夺高下,大乘佛教中又分化出了密教。佛教的密教化使佛教的鲜明特色逐渐消失,当初佛教吸收印度教特征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印度教徒信仰佛教,后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与印度教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印度教徒也就对佛教失去了兴趣,后从整体上被印度教吸纳了。佛教由印度教取代从更深层面上说,与印度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在印度,佛教的兴盛与王朝的两位著名统治者阿育王、迦腻色伽王的大力推行有关,这导致了佛教严重依赖帝王的庇护。由于笈多王朝崇尚印度教,使佛教地位一落千丈。封建关系的形成相应地要求突出王权,印度教的主神崇拜是人间王权在神学思想上的反映,有利于主丵权的突出。因此佛教被印度封建统治者所抛弃。从笈多王朝开始,佛教开始由鼎盛走向衰落,而印度教开始复兴。印度教在复兴的过程中抛弃了一些老的僵化的内容,还吸收了佛教的一些特征,一部分佛教寺院也改称印度教庙宇。

(1)、“有什么因缘,作出这么严重的惩处呢?尊者,佛陀真的清楚提婆达多的修为吗?他真的是罪不可赦,深重恶极到被逐出僧团的地步了吗?难道没有转寰的余地?”比丘问道。

(2)、但是提婆达多欲学神通而得利养。严重背离佛陀的中心思想。

(3)、佛教典籍共分为经、律、论三藏。“藏”的原意是可以盛放东西的竹箧,有容纳、收藏的含义,佛教用以概括全部佛教典籍。经是释迦本人所说的教义;律是佛陀为教徒制定的必须遵守的规则及其解释;论是为阐明经、律而作的各种理论的解释和研究。

(4)、而宇宙时空,自然世界,缘起于心识觉知,对觉知存在的,一念分别。

(5)、此时的印度教已经占据统治地位,即便被毁了一些寺庙,其地位依然无法动摇。但是佛教就不一样了,本就奄奄一息,被穆斯林一打击,顿时元气大伤。

(6)、佛家:佛家讲慈悲,这里的慈悲和儒家里的“仁”是一样的意思,只是佛法比较精深,不是常人可以领受到的。对佛家的东西,我只是略知其不知其小谈一下了,只知道佛法是一种教育,非宗教,只是现在看起来就像宗教,也不得不承认是宗教。佛法是用来教育人的,是佛陀的教育。所谓出家了,抛弃红尘中一切,什么都不理了,这要看情况,如家有儿女,就去出家,不理了,让儿女在家受苦受累,这样也是不对,佛不会收这样的人。佛讲的就是慈悲,是爱。和儒家中的“仁”讲的是一样,只是佛法包容的东西太多了,可以说它不能当我们现在所说的“哲学”来看待的,佛法中无所谓唯心,无所谓唯物,它提示的是宇宙的真相.佛法讲的东西都是“一”,没有分别,不像西方的哲学“一分为二”。所谓治国齐家,没有古今没有中外,就是这样道理。不要以为以前的皇帝比现在的好做。只是佛法讲的太深奥,不是故意虚抬佛法的价值。佛家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

(7)、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全国现有住观道士3万余人。

(8)、这句话,跟佛教“万法以分别念而现前”的观点如出一辙,《入中论》亦云:“如是一切法虽空,从空性中亦得生。”

(9)、三法印即“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

(10)、道家的中心思想:在道教的思想体系中,「道」是信仰的核心,「德」是修道的根本,两者互为体用。天人合一是修道者的基本境界,追求人与宇宙、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社会和谐正是源于这一思想的智慧结晶,和谐社会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

(11)、佛菩萨之前是无相无形的,以自己心愿产生的力量,经过投胎来到这个世界。达成心愿以后,还是要离开,死亡或者涅槃。有的大菩萨会一直生生死死,不断的来到各个世界去救助众生。

(12)、因为法力无边、拯救世人这只是不了解佛教人的误解。简单的讲,佛菩萨想来到咱们这个世界,不是架着云来的,而是投胎才能来。在投胎之前,佛菩萨处于无相无形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什么事也干不了,包括拯救世界。他想拯救世界,那就得有相有形,想有相有形,就得投胎转世,有个身子。一旦有了身体,有血有肉,他也就免不了生老病死,而且他的能力要受限制于这个肉身,该吃饭也得吃饭,该睡觉也得睡觉。

(13)、据不完全统计,隋唐朝时期开创的佛教学派就有:天台宗(智顗yi法师,隋)、贤首宗(法藏法师,唐)、慈恩宗(玄奘法师,唐)、密宗(不空法师,唐)、律宗(道宣法师,唐)。

(14)、难道佛祖也讽刺他人吗?是的,佛祖也讽刺他人,这就是方便法。

(15)、依心灵认知,而有了被认知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16)、阿难尊者语重心长地说:“虽然我的修行、智慧远不及世尊,但是在他身边长久以来,深切体会到──佛陀从来不打妄语,身教、言教始终如一。所以一旦佛陀对提婆达多提出惩诫,我相信,必然有其道理。”

(17)、而般若思想也就是揭示的这个空性观的思想,“思”跟“想”这两个字跟我们常人理解的不尽相同,般若空性观的思想跟我们常人所理解的“思想”又不尽相同。何谓思想呢?我们讲的“思”是依什么而思,依什么而想,这是所谓的思、想。常人理解的思想是抽象性的概念,佛法里所讲的思想是依真理的标准所产生的行为和理念的统就是行为和理念的统一而发生的力量,这称为思想的过程。

(18)、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这是一个佛教突出发展的时期。

(19)、从五蕴的基础上,发展成了「唯识法相」的哲学;从因缘生法的立场上,发展成了「般若性空」的实相论;从身口意三业清净的立足点,完成了戒律的体系;从正念及正定的基本上,发达了禅观的思想。统括佛教思想史上的小乘佛教,而至大乘佛教,其中心思想的源头,皆不出如上所举的四圣谛和八正道,所以把它称为佛陀的根本教义;因为它是大乘、小乘,一切佛法的根本,故又被现代学者们,称为根本佛教。

(20)、佛教认为,人世间一切皆苦,叫“苦谛”;欲望是造成人生多苦的原因,叫“集谛”;断灭一切世俗痛苦的原因后进入理想的境界,即“涅槃”,叫“灭谛”;而要达到高理想“涅槃”境界,必须长期修“道”,叫“道谛”。

(1)、在第一次佛教分裂后,原始佛教分成了上座部和大众部。上座部诸派向南传播,盛行于斯里兰卡,遍传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地区,后传入中国云南,广西等地。称为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所传诵的三藏经典使用的语言主要是属于巴利语系,故又称为巴利语系佛教、巴利佛教。

(2)、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学佛终目的是证得正等正觉,不是为了发家致富。佛陀讨厌借助佛的神通去发家致富。于是就将提婆达多除名了,并经常骂他是蠢驴。

(3)、佛教传入中国后,教义上有许多创新。主要的有三谛圆融、一念三千以及顿悟、十玄、六相和三观等。

上一篇:60句黯然失色造句10字怎么写精选好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