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哪些名言
1、孔子经典的十句话
(1)、⊙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3)、·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出处)《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文)住在一个国家,要侍奉大夫中有才能的人,结交士人中有仁德的人。
(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摘孔子《论语》(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别人的恶行。小人与此恰恰相反。)
(5)、·德不孤,必有邻。(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译文)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为邻。
(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7)、释义: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8)、释义:孔子说: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
(9)、释义:孔子说: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
(1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
(11)、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摘孔子《论语》(只有女子和小人难相处,亲近了,他们说你不庄重;疏远了,他们又会怨恨你。)
(12)、予欲望鲁兮,龟山蔽之。手无斧柯,奈龟山何!
(13)、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4)、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
(1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7)、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处)《论语·述而篇第七》(译文)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
(19)、(释义)孔子说:“一个人的质朴要是超过他的文采,就未免有些粗野;文采要是超过他的质朴,又未免有些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结合的匀称均衡,那才称得上大雅君子。”
(20)、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2、孔子有哪些名言名语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丘《论语》
(2)、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孔子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4)、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论语》
(5)、⊙ 子路问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6)、·人胥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俟;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
(7)、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摘孔子《论语》(鸟快要死的时候,叫声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话是善良的。)
(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译文)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关心合不合道义;跟小人谈事情,他们只关心是否有利可图。
(9)、他接受命运,却不甘于屈服;他理解世俗,却不同流合污,他就这样坦然的`把当下做到好,一层层攀爬他面前的阶梯,每一次进步,他都变成了一个更好的人,一个新人。
(10)、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孔子《论语》
(11)、·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2)、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摘孔子《论语》(我还没有见过喜爱德行象喜爱美色那样的人。)
(13)、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论语》
(14)、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孔子《论语》
(15)、⊙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6)、·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1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出处)《论语·子罕第九》(译文)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但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1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既来之,则安之。——摘孔子《论语》(不必担忧财富不多,只须担忧财富不平均,不必担忧人口稀少,只须担忧境内不安宁。……既来了,要使他们安家乐业。)
(20)、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孔子
3、孔子有哪些名言两句以上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出处)《论语·为政篇第二》(译文)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有所建树;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超越规矩。
(2)、·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出处)《论语·泰伯篇第八》(译文)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担心被甩掉。
(3)、⊙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出处)《论语·述而篇第七》(译文)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烦恼忧愁。
(5)、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丘
(6)、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丘《论语》
(8)、《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摘孔子《论语》(《关睢》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哀婉而不伤恸。)
(9)、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论语》
(10)、·吾道一以贯之。(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译文)我的学说始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
(11)、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2)、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摘孔子《论语》(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14)、释义: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15)、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摘孔子《论语》(君子有九种事情需要考虑到:看,要考虑是否清楚;听,要考虑是否明确;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要考虑是否恭敬;言语,要考虑是否忠实;做事,要考虑是否认真;疑惑,要考虑是否求教;愤怒,要考虑是否有后患;利益当前,要考虑是否该伸手。)
(16)、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子罕》(翻译)孔子说:“听到合乎原则的话,能不接受吗?而接收之后能改正错误才可贵。听到顺从自己的话,能不高兴吗?而高兴之后能分析鉴别才可贵。而盲目高兴,不加分析;或表面接受,实际不改,对这种人我实在没有办法啊。”
(17)、·割鸡焉用牛刀?(出处)《论语·阳货篇第十七》(译文)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18)、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0)、·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出处)《论语·八佾篇第三》(译文)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
4、孔子有哪些名言景句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摘孔子《论语》(如果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他们有优点,我就学习,他们有缺点,我就作为借鉴而改掉。)
(2)、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论语》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论语》
(4)、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5)、·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出处)《论语·子罕第九》(译文)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
(6)、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7)、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损矣。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出处)《列子·说符第八》(译文)高的语言是不用语言,高的作为是无所作为。
(10)、翻译: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为人处世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
(11)、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12)、⊙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3)、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4)、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知己也。”——《卫灵公》
(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处)《论语·为政篇第二》(译文)君子团结大多数而不与少数人勾结,小人与少数人人勾结而不团结大众。
(1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1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论语》
(19)、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孔子
(20)、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孔子有哪些名言三年级上册
(1)、·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出处)《论语·述而篇第七》(译文)我不是生来就知道的人,而是喜爱古代文化,通过勤奋学习求得知识的人。
(2)、·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3)、孔子的一生,一直在以保守的形态进取,以圆润的方式变通,以小心翼翼达成他的野心勃勃。他自命不凡,却脚步缓慢,他坚定有力,永远向前。
(4)、⊙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6)、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
(7)、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8)、(出处)《列子·天瑞第一》(译文)人们都知道活着的快乐,却不知道活着的劳苦;都知道老年的疲惫,却不知道老年的安逸等待;都知道厌恶死亡,却不知道死亡是休息。
(9)、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孔子《论语》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论语》
(11)、·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出处)《论语·述而篇第七》(译文)奢侈了就会傲慢无礼,节俭了就会显得寒酸。与其傲慢无礼,我宁可寒酸。
(12)、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孔子
(1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论语》
(14)、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摘孔子《论语》(如果财富能够争取得到,即使让我手执马鞭去做一个车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还不如去干我喜欢的事。)
(15)、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17)、·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出处)《论语·颜渊篇第十二》(译文)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18)、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9)、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论语》
(20)、·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译文)中等智力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中等智力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1)、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2)、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摘孔子《论语》(君子给人的印象有三种变化:远看庄重威严,接触则温和可亲,听讲话则严肃不苟。)
(3)、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
(4)、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5)、·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9)、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志仁者。”——《卫灵公》
(1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孔子
(12)、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摘孔子《论语》(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带头走正道,谁还敢不行正道呢?)
(13)、子路勇猛,颜回推让,子路冲动,颜回克制,子路进取,颜回无为,子路狂,颜回狷。
(14)、⊙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5)、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摘孔子《论语》(当他未得到官职的时候,唯恐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官职,又唯恐丢失掉。假若害怕丢失掉,便什么坏事都能干出来。)
(1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7)、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8)、·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译文)君子要说话要谨慎,但做事要行动敏捷。
(19)、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摘孔子《论语》(死和生听凭命运的安排,富与贵在于上天的决定。君子只要尽心尽力而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合乎礼法,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20)、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1)、礼之用,和为贵。——摘孔子《论语》(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处)《论语·颜渊篇第十二》(译文)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