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牛人冯唐曾表示:如果让他自己去一个荒无人烟、一无所有的孤岛,而且什么也不能带,只能带一样东西的话,他会选择《资治通鉴》这本书。说到冯唐,你可能不知道冯唐写过的《北京三部曲》、《万物生长》等青春小说,但你肯定听过“中年油腻”的说法,而这个词语就是冯唐带火的。冯唐本身也是一个十分厉害的人物,他可以是医生,可以是商人,可以是作家,同时又可以是诗人。他做了那么多事,并不是随便玩玩,而是把每件事都做成功了,有的还做成了行业的天花板。之后,他更是利用空余时间,笔耕不辍,写出了许多文学作品。除此之外,著名作家冯唐还有一个坚持了30年的习惯:每周工作80个小时、每天只睡6个小时,同时跑步保持身材。把自己的日程排到极满,每天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件事,无空当无喘息。有人问他:“你出了这么多书,已经不缺钱了,为何还这么辛苦写书?”冯唐回答:“真正的强人,对自己狠,要求自己严,对别人却不强求。”不得不说,冯唐的成功,除了有天赋,有运气以外,更重要的是需要专注的付出,以及高度的自律。用他自己曾写在《冯唐成事心法》里的话来说就是:教育好自己,管理好自己,是一切成事的先决条件。的确,人活着其实就是一场自己跟自己的博弈。任何时候,不放弃对自我的要求,管理好自己,才是的自律。冯唐曾说过: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读书不一定改变命运,但不读书。一定改变不了命运。因为读书代表着一种态度,一种追求,它可以让你时刻保持着内心的那道光。冯唐还曾透露,他喜欢的一本书就是北宋司马光的著作《资治通鉴》。他对这本书给予了高度评价,还曾表示:如果让他自己去一个荒无人烟、一无所有的孤岛,而且什么也不能带,只能带一样东西的话,他只会选择带走《资治通鉴》这本书。不得不说,跨界高手冯唐的眼光是真的没话说。《资治通鉴》这本书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地位的。俗话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除了《史记》以外,值得读的书恐怕非《资治通鉴》莫属!书中内容集史学、典籍学、文献学、文学、哲学、经学于大成,超越了众多的历史典籍著作,具有较高的理论性和思想性。此书以时间为轴,铺陈了宋朝以前十六个朝代史料,记叙了1362年的历史,其中的内容以政治为主,同时也涵盖了文化、经济、科技以及军事等各个方面,尤其在明君盛世之上着墨多,因此此书也是一直被看作是后世帝王的必读之书。而我们的伟人毛主席对于这卷书也是爱不释手,据晚年照顾他的护士孟锦云介绍,那本已经被翻得十分破旧的《资治通鉴》一直摆在他的床头,而他也曾十分热烈的同这位照顾自己饮食起居的护士讨论过书中的种种。清代曾国藩也曾这样评价《资治通鉴》:“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相比我们很多人对于《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的印象还停留在小学课本中,他砸缸救人的那一幕,而实际上,司马光也确实是一个伟大的人。他自幼便聪明机灵,胆识过人,所以当时的人们都喜爱他。而司马光在散文、诗词、历史、书画等方面也具有很深的艺术造诣。所以他在著书时,也是十九年如一日的严谨治学,在写作的过程中一丝不苟,始终保持自己的治学风格。司马光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收集整理历史资料,记载历史过程,评判总结历史经验。衡量和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将儒家思想贯穿于全书之中。所以,《资治通鉴》中不仅记载了各类历史事件,而且能让我们在浏览书中的名人传记时,学到很多知识点,不知不觉就将历史的根本烙印在了每一位国人的心里。而书中那些经典的道理,至今也很受用!这本史书,将时间作为线索,而不是像此前多部同类名著一样将人物作为写作的的单位,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可以清楚的看到历朝历代当发生了怎样的事,那些王侯将相,文人名臣都有着怎样的惊世之举。司马光在写作《资治通鉴》这本书时,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目的,那就是给当时的统治者以警示,将其当作一本帝王的教科书,但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讲,也同样具有极大的启迪意义。读史所培养的大局观,以及从宏观的角度观察世界的方法,是无论身处哪个时代的人都需要的,相信为人必然也是从中悟得了这样的道理。不要将目光只锁定在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之上,而是要将目光放的更长远一些。《资治通鉴》里的每一个小故事,其本身都蕴含着很大的道理。无论是看人,还是职场相处,如果能运用到《资治通鉴》里的知识,都会让你在人群中显得有哲理,浑身充满了吸引力。不得不说,《资治通鉴》真的是一部值得阅读的巨著,看后将会收获良多,受益匪浅。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图片下方“书籍链接”获取阅读。#司马光的简介#
2、司马光的简介动画视频王安石在英宗在位时(公元1064-1067年)一直在江宁(今南京)。宋神宗(公元1068-1085年)即位后才回到朝廷,从翰林学士提升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于公元1069年(熙宁二年),实行新法。宋神宗赵顼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他对于宋代“积贫,积弱”的局面不满,想要有所改革。即位后他叫司马光整理财政。司马光干了几天,声称这不是一朝一夕能搞好的,就不干了。他问大臣富弼辽朝的情况。富弼说,皇帝即位不久,应当“布德行惠”,希望“二十年不言兵”。神宗很不高兴。有一次他想出兵收复燕云失地,已和大臣商量好,去见他祖母曹皇后,说一切都准备好了。曹后说,这可是件大事,弄不好就要遭殃。要是能收复,太祖太宗早就收复了,何待今日。神宗只好遵命。在满朝保守气氛笼罩下,他遇到锐意改革的政治家王安石,自然引为相知,加以信任,使变法运动得以推行起来。下面从财政经济、军事、教育和科举制度等几方面介绍新法的内容。
3、司马光的简介来历中国历史有价值的史书排行榜:1、《资治通鉴》:宋代司马光编写的一部通史,涵盖了从周代到五代十国的历史。这部书以其全面、客观、精准的史料和优美的文笔,被誉为中国通史之首。2、《史记》:汉代司马迁编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早的一部严谨的通史,被誉为中国史学的鼻祖。这部书以其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资治五代史》:北宋时期编写的一部史书,涵盖了从唐朝末年到五代十国的历史。这部书以其独特的史料和思考角度,为研究五代十国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启示。4、《清史稿》:清代康熙年间编写的一部关于清朝历史的官方史书,涵盖了从明朝末年到清朝末年的历史。这部书以其详尽的史料和深入的思考,成为研究清朝历史的重要参考书。5、《红楼梦》:清代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部书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社会寓意,被誉为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6、《中国通史》:钱穆先生所著的一部全面的通史,从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到民国时期,对中国历史进行了系统性、全面性的梳理。这部书以其独特的史观和思想深度,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7、《春秋左传》:春秋时期左丘明所写的一部历史书,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史书之一。这部书以其简练的文风和深刻的思想,被誉为中国史学的三绝之一,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8、《资治通鉴简编》:由清代钱大昕所编写的一部通史简介,是对《资治通鉴》的概括和总结,适合初学者和忙碌读者阅读。这部书通过简明的语言和精炼的叙述,将中国历史的主要事件和人物进行了概括,是理解中国历史的好入门读物。9、《大明王朝1566-1644》:荷兰历史学家约纳斯·贝霍夫所著的一部关于明朝晚期的历史书籍,是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历史的经典之作。这部书通过对明朝晚期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研究,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0、《中国史纲》:清代黄宗羲所著的一部历史著作,是中国近代历史学的奠基之作。这部书以其对历史时代和历史事件的总体把握和深入思考,为中国历史学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历史##史书##历史有知识#
4、司马光的简介和典型事例微历史24 苏东坡是幽默大师,历代笔记野史中留下了有关他的大量幽默传闻,可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豹。苏东坡曾与司马光论事,偶遇意见不合,苏东坡就说:“相公此论故为鳖厮踢。”讥笑司马光是故意学“鳖鱼”踢人。司马光不明白,问“鳖安能厮踢?”鳖鱼怎么会踢人?苏东坡回答:“是之谓鳖厮踢!”意思是鳖鱼不会踢却偏要踢,毫无道理。司马光从此便有了一个“鳖厮踢”的绰号。还有一次,东坡跟司马光探讨免疫法、差役法的利弊,两人谈不到一起,东坡回到家里,一边卸头巾,解衣带,一边连声叫道“司马牛!司马牛!”好像只有这样才解气。一天,苏东坡退朝回到家里,“食罢,扪腹徐行”。他看着身边的侍妾丫环,问道:“汝辈且道是中何物?”你们说我肚子里有什么东西。一个丫环抢着回答说:“都是文章。”东坡认为不对。又有一个人说:“满腹都是识见。”东坡还是认为没有说到点子上。后,东坡的小妾朝云说:“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东坡捧腹大笑。东坡在扬州时,一天招待客人,大书法家米芾在坐。饮酒中间,米芾忽然站起来自己介绍说:“世上的人都以为我米芾颠狂,希望听听子瞻(东坡)的意见”,东坡不说是还是不是,而是笑着说道:“我随大家的看法。”苏轼离开黄州,到了岭南,每天早晨起来,不是邀请客人交谈,就是出去拜访客人。他所来往的人没有什么选择,“各随其人高下”,诙谐谈笑,无拘无束。如遇到谁不会谈,“则强之使说鬼”,东坡便逼着让他讲鬼的故事。对方“或辞无有”,要是推辞说没有,苏轼就说:“你胡乱讲,我胡乱听。”场面十分和谐融洽。大诗人黄庭坚曾写过一首和苏轼《春菜》的诗,其中两句说:“公如端为苦笋归,明日春衫诚可脱。”苏轼得到诗,开玩笑说:我的确不爱做官,可庭坚竟要拿苦笋硬逼我退休。苏东坡的“雅谑”是出了名的。王安石搞“字源学”,遭到反对。苏东坡故意问王安石:“‘鸠’字为什么有‘九’‘鸟’二字组成?”王安石回答不上来。苏轼笑着说:“我能告诉你为什么,《诗经》上有:‘ 鸣鸠在桑,其子七兮。’七只小鸟加上父母两个,不是九个吗?”还有一次,苏东坡问王安石“坡”字的含义,王安石回答说:“坡,是土的皮。”东坡反问:“那么,滑是水的骨吗?”王安石哑口无言。幽默是一种情趣,一种健康的人生。幽默的力量使伟人、名人,变得平易近人,变得和蔼可亲。
5、司马光的简介和历史故事手抄报是夜,司马光回房休息,却看到床上躺着一妙龄美貌女子,连忙逃到书房去,但那女子也紧追到书房,娇软身躯直往司马光身上蹭,司马光斥责:“夫人不在,请自重。”女子柔声回道:“正是夫人让我来到的。”司马光,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友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在教科书看到过。20岁的时候,司马光中了进士,金榜题名后,就是洞房花烛夜了。同年,司马光和张氏喜结连理。张氏比司马光小4岁,知书达礼,宽容敦厚,婚后两人琴瑟和鸣,感情甚佳。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婚后多年,张氏都没有怀孕。在封建社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张氏想着自己不孕,就想给司马光纳个小妾,好让小妾给司马家传宗接代。再者,当时的文人是大夫,不管正妻有没有生育,都有纳妾养妓的习惯,妾妓就像家中衣物,可以买卖,可以交换,是一种潮流。但是,这个提议被司马光拒绝了,他说:“我与夫人一生一世一双人,岂不美哉。”话虽如此,但是张氏却饱受“无子”以及“善妒”双重压力,她想着司马光虽然明面上说不纳妾,可能只是客套话,如果真看到自己房内有一个娇滴滴的妙龄美女,很难不动心。于是张氏就私自去外面选了一个美妾,塞到了司马光的房间内,然后自己当晚回了娘家,她心中是又辛酸又高兴。难过的是丈夫马上要和别人恩爱缠绵了,高兴的是,夫家终于要右后了。但是司马光看到房内有一个美人后,第一反应就是跑,他跑到书房,那美女竟然也跟到了书房,她娇躯柔媚,直往司马光身生蹭去,司马光连忙制止,说:“虽然我的夫人今天不在,但请你自重。”没想到美人回答说:“就是夫人让我来伺候您的。”美人看司马光在看书,就搭讪说:“大人,中丞是什么书呀?”司马光一听这美人这么没文化,瞬间没好气,说:“中丞不是书,是一种官职。”然后径直回了房间并关上了门。美女自讨没趣,只好认栽。张氏第二天知道事情后,心中又是高兴又是无奈。但是,她想给丈夫纳妾之心仍然不死。她将这事的难度和她母亲说了后,司马光岳母一口咬定说:“肯定是你买的女子不够美貌,这样,你将他带来张府,我给安排个更有风情的女子。”张氏觉得可行。没过多久,两人回了张氏娘家。岳父岳母对司马光是好酒好菜招待,然后哄着司马光喝得微微醉,然后送他回房休息。在房间里,岳母安排的美貌风情的女子正在等着施展自己的才华。但是司马光见到女子后,全然没有看到人家美女的风情与美貌,以为只是个普通侍女,就说:“夫人不在,我不用你伺候,你出去吧。”那美貌女子,还没来得及施展魅惑之术,就被司马光赶出了门外。经过几番折腾,张氏的替夫纳妾之计,终是落空了。为了让妻子宽心,司马光后来过继了兄弟的儿子当自己的儿子。两口子就这样,和和睦睦厮守到老。后来,张氏先司马光而去,因为司马光为官清廉,所以家中没啥余钱,就将家里的几亩田地卖了,给妻子举办了盛大的葬礼,让她风风光光安葬。此后,多人给司马光介绍继室,但是司马光拒绝再娶,独身终老。传宗接代从古至今,都是人们眼中的头等大事。然后,生活在北宋的司马光却思想超前,无畏世俗与流言蜚语,与妻子一生一世一双人,相守到老,着实令人敬佩与羡慕。#司马光##古代爱情#
6、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简介王朔谈刘震云:你不写东西,你不知道你有多幸运。因为你不是作家,我才把这个秘密告诉你。对写字的人来说,刘老师就是一座山。你看着在眼前,好像还不是很高。你觉得顺着这条道爬上去不难,结果爬到半山腰才发现这山可不矮。咬咬牙再往上爬,累得你都吐血了,好不容易爬到山顶了,你觉得追上刘老师了,可以喘口气了。你再看,刘老师还是一座山,就在你眼前。再重新爬,爬到顶上一看,刘老师还是一座山。层峦叠嶂你知道吧?就是在说刘老师。这时候你才恍然大悟,你这辈子也别想追上刘老师。刘震云和王朔被称为京城两利嘴。刘震云的眼睛雪亮,有一种穿透历史迷雾的锋利。刘震云的小说是史,有从司马光、太史公那里传下来的底子。他是一个颇有深度的人,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一个很会用小说表达清晰、强烈、极具震撼力的思想内容的人。王朔说:“能用一句话说清的事,刘震云用了三页来说。”“像面包一样朴实”,用马雅可夫斯基的这句诗来形容刘震云的创作,是再恰当不过了。他擅长描写“普通的人在普通的生活中所发生的普通的事”,并且选择传统的白描手法、简净质朴的语言和决不造成陌生化的叙述结构。他试图将读者的注意中心尽量从形式感上拉离,纳入到作品主要价值所在的内容。他不愿意读者滞留在叙事技巧上咀嚼玩味或发生接受障碍,从而忽略和隔膜了故事本身。形式固然是美的显现,但内容也是无可非议的美学范畴。创新和复杂精致是一种美,传统和质朴单纯也是一种美。当你读完刘震云的一部部作品,不仅不觉得累赘冗琐,反有一种意犹未尽感。其中的缘由,显然在于他化有形为无形,寓有序于无序,以一种依流平进的叙述传达自己对于社会生活某些方面的深切感知:热闹的事象,单调的底里;多变的世情,不易改变的俗心。他一方面精心选取那些能表现普通人的人生境状和生存方式的生活事象,一方面又恬然采取循依生活客观流向的自然铺陈的叙述方式,使作品以一种隐匿主观评判的客观性和逼肖生活原生状态的纪实性,给读者以一种少教化、不虚妄的印象,从而平添了一种亲近感、真切感。刘震云小说追求细节描写的逼真感,把生活的原生态端给读者。用词选语泼辣强悍,追求穿透力,使人读后感受强烈。刘震云说:“原以为文学是一条流动的河,现在才知道它是一个不动的海;原以为它是一种职业,现在才知道它是一种人生修炼的方式。”《一句顶一万句》告知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就是平淡无奇的,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发现小说的元素,这是刘震云的能力;但刘震云的小说又不是传统的明清白话小说,叙述上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功能上是“扬善惩恶宿命轮回”。他小说的核心部分,是对现代人内心秘密的揭示,这个内心秘密,就是关于孤独、隐痛、不安、焦虑、无处诉说的秘密,就是人与人的“说话”意味着什么的秘密。在《一句顶一万句》中,说话是小说的核心内容。这个我们每天实践、亲历和不断延续的平常的行为,被刘震云演绎成惊心动魄的将近百年的难解之谜。百年在刘震云这里,只是一个关于人的内心秘密的历史延宕,只是一个关于人和人说话的体认。对“说话”如此历尽百年地坚韧追寻,在小说史上还没有第二人。在某种意义上说,刘震云生来就是一位哲学家,形而上的追问从来就是叙事的动力,尽管他从来不用什么专业的术语和概念,尽管他的小说时时处处都流露出对于所谓知识分子的鄙视和厌恶,尽管他的故事永远是关于故土的,和世俗息息相关,永远是普通人的生存叙事,哪怕这些叙事涉足的是日常生活中鸡零狗碎的东西。刘震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他能将生活中琐屑的故事讲得有声有色,这与他能准确选择到标志性的物件有很大关系。这些物件在他笔下不仅仅是物质,不仅仅是物件,而是“力量”,是故事的推动力。这些东西,豆腐、可乐、面条、班车,就像看不到的钉子,牢牢地把一个好故事讲得严丝合缝,逻辑谨严。这是刘震云擅长的一项本领。刘震云讲述的是那些实实在在困扰着人的琐碎的生活,讲述的是我们的生活如何被那只逃不过的“物质”之手所搅动。但是,他与其他沉湎于“写实”的作家之不同在于,他有能力将小说从琐碎中解脱出来,他有能力使整部作品有某种质感。在刘震云的小说中,语言与存在有着某种哲学上的勾连,而具体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语言具有神秘的、不可预知的巨大力量,决定着人际关系、情感的延续或断裂。只要能够交流,能够说得上话,相隔都能成为好友,素不相识的异性可以突然成为知心爱人,毫无血缘关系的继女可以成为生命的依靠;但又因为无话可说,家人、好友可以成为陌路,朝夕相处的夫妻可以离异决裂。在延续与断裂中,历史呈现出循环往复的形态。这套刘震云作品集介绍给大家。《一句顶一万句》荣获茅盾文学奖,《一日三秋》是他的新作,都值得一读再读。喜欢的朋友可以买一本看看,点击下方链接即可直接购买。#司马光的简介#
7、司马光的简介及个人资料#洛阳24小时# 【又又又出圈!央视《考古公开课》关注汉魏洛阳故城】5月30日,央视科教频道《考古公开课》以“请君再看洛阳城”为主题,聚焦汉魏洛阳故城背后的历史及考古发掘成果。节目以北宋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的故事开场——1000多年前,有一位老者走过一座城池,望着荆棘丛生的城垣,一种苍凉感油然而生,于是他忍不住感叹道:“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节目提到,作为“天下之中”,洛阳早在西周时期便已是重要的城邑。东汉刘秀定都洛阳后,完成了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的重合。此后,曹魏、西晋和北魏也相继建都洛阳。北魏时期,城市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是当时全球范围内规模大的城市,也是当时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北魏灭亡后,洛阳城沦为一片废墟。其建城史长约1600年,是我国历经朝代多、使用时间长的都城遗址,因在东汉、北魏两个朝代为繁盛,故称汉魏洛阳故城。2014年,丝绸之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汉魏洛阳故城是丝绸之路在我国境内的22个遗产点中一座都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是如何被考古学家发现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钱国祥介绍,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洛阳市东郊距离市区约15公里的地方,出土了数百件刻有文字的残石,通过研究,考古学家确认这些残石就是文献记载中的东汉熹平石经。1931年,农民在耕地时又发现一块完整的石碑,经考证其为“辟雍碑”。根据文献,这两块碑应该树立在当时的太学、辟雍附近,考古学家据此推断,这里就是东汉和魏晋时期的洛阳故城所在。196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正式组队对城址进行了发掘。考古人员对城圈的规模进行了勘察,确定了不同时代的城门遗迹,还发现了一座宫城。在宫城南面,大家还发现了北魏时期被称作“铜驼街”的城市主干道。钱国祥讲述,这条街其实并不叫“铜驼街”,它正对宫城正门阊阖门,叫“阊阖南街”,因为阊阖门前耸立有两个铜铸的骆驼,老百姓就俗称其为“铜驼街”。从曹魏到北魏,“铜驼街”一直是都城的轴线大街,知名度颇高。在节目中,钱国祥还针对考古学员的提问,介绍了汉魏洛阳故城的布局特点及近年考古发掘成果,如果您感兴趣,可以通过央视频搜索“考古公开课”回看详细内容。(洛报融媒记者 智慧)(图片为视频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