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吴晗与林徽因(历史学家吴晗简介)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7-22 01:41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1、历史学家吴晗简介

1940年以后,30岁出头的年轻教授吴晗开始过问政治。在这其中,夫人袁震起着某种重要的作用。袁震原是的学生,她很早就参加革命,思想左倾,她对吴晗的影响显然是不言而喻。后来吴晗与中共发生紧密的联系,都是袁震牵的线。这样,吴晗的介入政治,从一开始就不是自由主义的姿态,而是激进的左翼立场。

2、吴晗与林徽因

我又相信爱情了!1934年,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向瘫痪在床的才女袁震表白,却遭到了拒绝:“我这毛病很花钱的,还不能生育,我实在不想拖累你!”吴晗坚定地说:“我是铁了心,这辈子非你不娶!”袁震,清华园中著名的才女。1930年,袁震考进清华大学,并且陆续发表了《武则天》、《中国地名考》等文章,在学校里轰动一时。不幸的是,毕业在即,她却突然病倒了——得了严重的肺结核。袁震住进了医院,因此无法顺利毕业。她出身穷苦,现在又得了这个病,亲朋好友纷纷畏而远之。只有一个好朋友,名字叫做蒋恩钿,常常过来探望袁震。恰巧,蒋恩钿还是吴晗的朋友。吴晗曾经读过袁震的文章,为这个女子的才华而折服。于是,他请求蒋恩钿,带自己去拜访袁震。袁震虽然在病中,仍然坚持学习,她得知来人是吴晗,便说起自己看过他的文章,并且不吝夸赞之词。吴晗受宠若惊,不免感激地看着袁震,生出“喜逢知音”的感觉。此后,吴晗隔几天就去看看袁震,并且请她指点自己的文章。袁震博闻强识,见解独到,常常给到中肯、有用的建议。渐渐地,吴晗对这位苦命才女,产生了非同一般的情愫。于是,他将自己的心意告诉蒋恩钿,让她问问袁震的意思。袁震听了,连连摇头:“我比他大两岁,又病得这么重,我实在不想拖累他!”吴晗没有放弃,亲自跑了过来:“不管你态度如何,我是铁了心,这辈子非你不娶的!你聪明有才华,我现在虽然配不上你,可是我会努力!”袁震的眼泪刷地一下流了下来——明明自己心里自卑,觉得一个病人不配与吴晗交往。没想到,吴晗却这般看重她!她怎么忍心,令这样善良的男人失望、痛苦呢!就这样,他们正式相爱了。没过多久,吴晗被清华大学破格提升为教授。他第一时间,将这个好消息告诉袁震。袁震一方面为他开心,一方面却忍不住落泪。原来,肺病未愈的她,又被查出得了骨结核,可能会瘫痪。吴晗得知之后,心痛不已。但是,他打起精神,安慰道:“别怕,我现在每月有薪水了,吃住都在学校里,我们有钱看病,你一定会好起来的!”之后,抗日战争爆发。吴晗跟着学校迁到昆明,袁震的身体状况,不宜长途跋涉,于是留在了北京。分离的两年,吴晗不间断地给袁震寄去生活费,给袁震写信,鼓励她战胜病魔。吴晗对袁震执着的爱情,就像一剂好的良药,使得袁震一天天的康复起来。1939年春天,袁震能够下床走路了,于是,她出发来到吴晗身边。吴晗欣喜万分,亲自照顾大病初愈、生活还不能完全自理的爱人。他除了教书,还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活。每天忙得脚不沾地,直到将袁震扶上床安睡之后,他才开始著书写作。这年秋天,30岁的吴晗与32岁的袁震结为伴侣。袁震身体好转之后,全心全意地辅助丈夫。她拥有绝世才华,堪称吴晗的学术顾问。她替丈夫润色、誊写文章,协助丈夫成为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对此,吴晗感恩地说:“在我的每一篇文章里都有袁震的心血!”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吴晗和袁震的患难深爱,是否让大家又一次相信爱情了?欢迎友友们留言讨论~(这里是不惧孤读,分享一切喜欢的故事、书籍、人物传记,谢谢您的阅读~)参考资料:《民国爱情》——宁馨

3、吴晗历史评价

林徽因大骂吴晗:我林家满门忠烈,你又算个什么东西!新中国成立后在一次北京的专家会议上,时任北京副市长吴晗和郭沫若等人力主拆除北京古城墙,林徽因梁思成夫妇极力反对,吴晗郭沫若等人攻击林徽因是旧社会的权贵,林徽因怒怼道:“我林氏满门忠烈,你又算个什么东西”。林徽因的叔叔是著名的《与妻书》作者林觉民,是黄花岗72烈士之一。她的弟弟林晗加入了中国空军血洒长空。她的家族出了很多为国赴难的英雄。

4、吴晗简介资料

进入中国文化的大门,这本书必选!说起我们国家的文化,那一定是值得每个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我敢说中国文化的底蕴和层次是世界其它地方无可比拟的。《西南联大文化课》中就为我们详细讲述了我们国家文化值得称颂的几个方面。书籍的内容覆盖历史、人文、哲学、社会等多方面,作者有冯友兰、张荫麟、汤用彤、罗庸、吴晗、雷海宗和闻一多等。除了对文化本身的讲述,每个作者还在自己的内容中提出了对祖国未来的思考。以前我也接触过讲解中国文化的书,但是,能把中国文化讲的细致的书籍并不多,这本《西南联大文化课》却做到了。比如,在讲解历史文化的章节中,作者就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中国文化的状态和发展。况且,各位老师的讲解有着高度的专业性,对各个古文典籍能够信手拈来,既有引经据典,也有个人分析,这点在哲学的章节尤为明显。不同于“西南联大”系列的其它几本,这本书每个章节分的小节篇幅都较短小,可读性强。每个章节的主题也鲜明扼要,方便读者选择,可以通读全书,也能选择其中1-2章阅读。在我看来,中国文化其实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也值得了解的。在读完这本书后,我也跟随书中的步伐,对我所了解的中国文化进行了一遍梳理,甚觉受益匪浅。今后,我就知道中国文化的魅力来自多方面的沉淀,不止是文学和思想传承。到此,我的《西南联大通识课》已经阅读完毕了,希望我的分享能帮助到大家,也感谢朋友们的支持!#阅读的温度# #我爱中国传统文化# #读书##吴晗简介#

5、吴晗作品

[沙尘暴]1958年,明史专家吴晗发掘完万历皇帝的定陵后,还想挖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周总理听后沉默良久,说了一句话让吴晗破灭了幻想。吴晗痴迷于历史,他上学的时候文史类科目厉害,但是偏科严重。当年考燕京大学的时候,语文、英语都是满分,数学零分。虽然被燕大拒绝,清华却破格录取了他,进入了清华历史系。在吴晗看来,明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有特点的朝代,他花费了大量的功夫研究明朝。在那个年代,没有人比他更了解明史。在研究过程中,他迫切地需要更多的史料来证明他无限的猜想。而皇陵是好的考察对象,里面有大量的那个年代的陪藏品,那些珠宝、玉器、丝帛、器皿还是壁画,从它们身上能折射出明朝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经液济等更方面的发展情况。一想到这些,吴晗就很兴奋,对挖掘明陵充满了渴望。[浮云]1956年初,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邀集沈雁冰、郭沫若、邓拓等人一起上书给国务完,要求开发明成祖朱棣的长陵。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古墓的发掘有利于学术研究,有利于增加历史内容。”发掘申请遭到了时任北京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和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鼎的反对。不说中国每朝每代都有对前朝皇陵进行保护的习惯,单说当时的中国,不管是对古墓的挖掘水平还是对文物保存的技术都不成熟,不适合进行大规模皇陵的发掘。后,国务院周总理结合郑振铎、夏鼎的意见,给出的答复是,不动长陵,可以先发掘万历皇帝的定陵。[微风]于是,1956年5月,对定陵开始发掘,一场文物灾难也由此开始了。由于缺乏大型皇陵的发掘经验,发掘队历时四个月,经历了千辛万苦,直到9月份才找到了定陵的玄宫正门。随着正门的打开,万历皇帝的棺椁与丰厚的陪葬品展现在世人的面前。陪葬品里虽然奇珍异宝不少,但是引学者们注意的是两大箱木俑。木俑每只大概一尺长,一箱人俑,一箱马俑,一共有上千只。经过几百年的埋葬,很多都已经腐烂,终清理出来完整的有人俑248个,马俑57个。不过让人不解的是,这些人木俑制造有些粗糙,用料也是得普通的杨木,像极现在工厂里产出的劣制品。然后,这场文物的悲剧就是从这些木俑开始。如果要将这些木俑在阳光与氧气充足的地面保护好,就必需先在零下200摄氏度中急冻,之后再放到恒温的环境中保存。但是,当时的中国根本就没有这些技术与设备。后,考古队中年龄比较大的老人想起了一种“土办法”:上蜡。于是,大家给这些木俑都上了一层蜡,试图防止其氧化。结果可想而知,几百只木俑就这么被毁了。因为没有防氧化保存设备,许多的出土物品在一两个月内就被氧化得面目全非。尤其是那些丝帛、绸制品,出土没几天就失去了原来的颜色与光泽,如同枯叶一般。[中国赞]万历皇帝身上的龙袍,也都成了一块一块的碎片,后,人们只好把碎片像拼拼图一样在一张白纸上拼好。而这拼接的过程没有一个考古专业人在场,就是一群挥锄头的挖掘工人在做。当夏鼎终于获得准来到定陵发掘现场时,看到散落满地,堆放得乱七八糟的文物时,心痛不已。但是鉴于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他也改变不了什么。定陵出土的文物数量和种类繁多,国家在原址上建立了定陵博物馆。由于有些文物破损程度比较大,博物馆陈列出来的是一比一的仿制品,比如万历皇帝和皇后的棺椁。然后,让人匪夷所思的一幕出现了,仿制品做好后,为了迎接相关部门领导的检查,博物馆觉得原来的棺椁破烂不堪,影响整体视觉效果,居然把它给扔了!吴晗、夏鼎一周后才得知这些消息,再带人去找时,才发现早就被村民捡去当柴烧了。在技术条件、文化环境皆不成熟的情况下发掘定陵,是中国考古界的一场事故。吴唅、郭沫若因此饱受争议,虽然他们也心痛那些被毁的文物,但是事情的根源是他们。参考资料:[1]王谦. 定陵发掘揭秘[J]. 文史春秋, 2003.作者:妍开编辑:朵婕

6、作家吴晗生平简介

雏莺初啼(散文)一排排行道树往后急退,我们疾速向前。这是一九八四年的春天,新年的爆竹硝烟还末完全散尽,迎着柳梢梅萼的新春气息,班车把我们送往嘉禾二中,开始大学毕业前的实习生活。嘉禾二中位于县南部,靠近临武蓝山。所在地就是湘南著名牛市塘村墟。据说也是古华写《芙蓉镇》的背景地。学校位于田垌中央,不挨村。占地近百亩,院内有古建,也有苏式建筑。从南岭山脊发源的一条小溪从校园内穿过。学校布局规整,中间一条大道,两边是教室。一个大操场在校门外空地上。早晨,当轻雾还笼罩校区,小鸟已在枝上欢唱。参天古柏投下长长身影。花草顶戴晶莹露珠沁出迷人芬芳,流水在桥下欢腾。这时候,朗朗读书声充盈每个角落。1931年,“兴夏中学”在此兴办,后改“蓝嘉一中”、“嘉禾一中”,1970年易名“嘉禾二中”。百年老校培养了大批人才,文化底蕴深厚。学校当时是所完全中学,分初中高中部,有二十几个教学班,一千余名教职员工和学生。实习队十七个同学住在校园东北角的一座平房里。分成四个组,我和另三个同学这组教初一(41)班。班主任唐素萍老师是个中年妇女,剪着齐耳短发,身材高挑,很有风度。教语文,教学风格严谨,又具亲和力。她丈夫原是本校梁校长,我们去的时候正上调到县教育局,后又高升到市局当领导。分配给我的教学任务是上《谈骨气》一课。这是明史专家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写的一篇经典文章,多年选为中小学课文。我按照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认真备课。把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细心写进教案。时代背景、作者介绍、课文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等,每个环节都不漏。还很认真地设计导语、板书、导读朗读等。上课前,多次试讲。唐老师认真指导,哪些地方加强,哪些地方减弱,哪些调整,很有见地。实习组的同学也互相点拨。根据意见再反复修改方案。正式上课那天,我整齐着装,拢了下头发,端着教案昂头走进教室。“起立”“老师好”。听着第一次叫我老师,望着下面几十双热辣辣的眼睛,一时又紧张起来,脸也微微红了下。好在讲完导语后,马上镇静下来,到了分析课文就进入状态了。我盯着前排一个脸带笑容的学生,起劲讲,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然后一起赏析课文,讲论点论据论证。讲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三个观点时,更是旁征博引,举三反三。还联系上了《评海瑞罢官》、三家村、大动乱中表现等内容。后,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终于完成了人生第一次试飞。讲台、黑板成为我很长一段时间的谋生场地。再后来,我作报告也沿习当年讲课风格,声调提高八度,不用麦克风,也不看讲稿。現在回想,那课是程式化的,不会太出格,也不会太生动。要是今天去讲,会走设计悬念,以写作为指引的路径,效果会更好。进校,我们就和班上同学开展互动。上课后互动更多了。我们分组进行家访。其中一个叫周晓娟的同学,住学校旁路口上。那会刚改革开放,塘村是嘉禾著名的铸造打铁之乡,家庭工厂已初露端倪。她家也铸鼎,鼎罐摆满厅屋。周晓娟个子较高,读书也勤奋,还喜欢集邮。我答应回去后把我的邮票送给她。遗憾后来阴差阳差寄错了人,她没收到。我们的课余生活也很丰富。塘村墟里,有专卖米豆腐的摊子。晶黄细嫩切成小方块的米豆腐,配上香葱姜丝豆膏等配料,爽口极了。下课后,常约三五好友溜出校园到集市吃上几碗“胡玉音”米豆腐。“嗯,好吃!再来一碗”。五分钱一碗,虽然还没有工资,但有实习费,也不太愁。实习组有个本地的肖姓同学。家离学校约十来华里。有个周末,他邀请我们几个玩得来的去他家玩。一周前,他就开始在老师、亲戚或家有单车的学生中借车。周末,几个人骑上单车出发了,像飞虎队,拉成一条长线。翻过一道山梁,再上一个大坡就到了。饭菜都忘了,入门喝的油茶至今印象深刻。先把芝麻花生黄豆等料用油炒得香喷喷,还有油炸好的糍粑团扇等,将熬好的茶水装在大碗里,然后将上述炒料一起放入。又香又解渴,味道好极了!一个半月的实习生活很快就结束了。我们已与学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离别的前一天,我收到很多同学送的笔记本。有几个人合买的,有单独送的。第二天,我们坐大巴准备出发,学生们围着车给我们送行,眼里噙着泪,我也一样。天正下着毛毛雨,没撑伞的同学用手罩着头发。车子开出很远了,我回头还看到有人站在原地挥手。说来也巧,二十多年后我又回到了嘉禾工作。有一天,我特意从县城驾车到二中故地重游。学校旧貌换新颜,原先教室、住处都已拆除,物不是人亦非。当年的塘村墟也早已成了现代化的制造业小城镇。那些学生因久末联系也全部失联了。他们早已成人父人母,也不知是否还有人记得,有一群乳臭未干的小老师曾给他们上过某堂课?#吴晗简介#

7、吴晗简介女排

1934年,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向瘫痪在床的袁震表白,袁震拒绝道:“我久病缠身,还不能生育,吴先生何必呢?”不料,吴晗坚定地说:“我对你的爱,至死不渝!”袁震是清华才女,大学期间就发表过《武则天》、《中国地名考》等轰动一时的文章。吴晗对这位惊才绝绝的学姐,产生了爱慕之心。未料,袁震年纪轻轻,不幸得了骨 痨。大四那年,她无奈退学,从此被石膏固定在病床上,生活不能自理。面对浑身是病、一贫如洗的袁震,吴晗的爱慕之心丝毫没有动摇。他不仅每天看望她,还拿出自己的薪水给她治病。平日里,他给她端茶送水,还跟她聊文学和艺术,试图用愉快的谈话,来减轻心上人的痛苦。不久,吴晗坦率地向袁震表白。袁震内心也很爱吴晗,可为了不拖累他,冷冷地拒绝道:“我久病缠身,还不能生育,吴先生何必呢?”不料,吴晗坚定地说:“我对你的爱,至死不渝!”袁震听了泪流满面,她再也做不到无动于衷,接受了吴晗的爱。吴母听说儿子有了女友,开心地到处跟人讲。然而,当她听说女方瘫痪在床,就又整天啼哭。不久,她风风火火地赶到北平,阻止这场爱情。吴晗是个孝子,他不愿意母亲生气伤了身体,便撒谎说:“袁震的病好多了,她现在不在北平,去外地疗 养了。”吴母半信半疑地回了老家。吴晗的好友罗尔纲不知内情,以为吴晗爱袁震才高貌美,为此不惜忤逆母亲,便骂好友不孝。吴晗含泪解释道:“我和你的情况两样,追你的那个女子没有病。可是,袁震有重病,需要人照看,所以我不能从母命,丢下她不管。”好友一听,不禁从心底钦佩吴晗的为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吴晗前往云南大学教书,稳定下来后,立马将袁震接来身边照顾。不久,吴母带着吴晗的弟弟妹妹,也躲避日寇来到昆明。当她看到脸色苍白、卧床不起的袁震,连忙拉住儿子,低声问:“你怎么能同这姑娘结婚啊?!”吴晗便说:“我们已经订下了终身,此生都不会变的。”吴母劝不动,便让女儿吴浦月去劝。吴浦月便对哥哥说:“同袁小姐结婚,你今后不会有美满的夫妻生活。与其日后痛苦,不如现在斩断情丝,好聚好散!”吴晗好笑地看着妹妹,用手指弹着她的脑袋说:“你个小丫头片子懂什么?我和袁震是清华的老同学,有共同语言。我既然跟她好,就会好一辈子。妹妹,我现在告诉你一个道理:两个人要好,不仅在顺利时要好,更重要的是在患难中要好。否则,就是不仁不义。你愿意自己的哥哥做不义的人吗?”吴浦月深以为是,从此再也不阻止哥哥和袁震。吴母没办法,又想出一招:“我愿意把家里的房屋田产都卖了,给袁小姐治病,替你尽心。只要你答应不同她结婚。”吴晗断然拒绝:“人的精神是不能用金钱换取的。我不能没有她,她也不能没有我。这种同生共死的感情,是一万两黄金也买不到的!”1939年10月,吴晗与袁震冲破重重阻碍,终于结为夫妻。婚后,吴晗经常穿着一件褪色的夹大衣,像妇人一样挎着一个竹篮,在菜市场买菜。转悠了半天,竹篮还是空的。路上的熟人看到他,便问:“怎么什么都没买啊?”吴晗便苦恼地说:“菜又涨价了,什么都贵得很呀!”抗战期间物价暴涨,加之吴晗需要请医问药,吴晗的工资根本就不够花的。饶是如此,他还是每天下了课,买菜、煮菜,将饭菜一勺一勺喂给妻子吃。他买不起肉,便买牛骨头炖汤,给妻子补充营养。在吴晗的精心照料下,奇迹出现了——袁震的病情逐渐好转,脸色也开始红润!1946年8月,吴晗带着袁震回到了阔别9年的北平,回到了清华园,生活步入了正轨。此时,袁震已经恢复建康,夫妻俩领养了两个孩子,一家四口其乐融融。往后余生,袁震不仅在生活上照顾丈夫,还成了丈夫的学术顾问,替丈夫润色、誊写文章。对此,吴晗感恩地说:“在我的每一篇文章里都有袁震的心血!”吴晗本人也勤奋,他的书房里有个大卡片抽屉,里面装着他写的一万多张读书卡片。只要他在家,大部分时间都在书房里读书、写文章。终,吴晗成了著名的明史专家,曾经写下《朱元璋传》。奈何,夫妻俩无可避免地,卷入了时代的飓风。1 9 6 9年,袁震在劳 改中旧病复发,不久就病逝了。此时,吴晗还在蹲大狱。同年10月11日,吴晗去世,死前头发被拔光,其骨灰至今下落不明。几年后,两人的养女吴小彦自 尽,一家四口只剩下孤零零的养子吴彰……

8、吴晗的儿子吴彰简介

1948年,有关方面向胡适发出后通牒,承诺如果他愿意留在大陆,可以继续让他担任北大校长。他的学生吴晗更是苦苦劝说,劝他认清形势,以大局为重,但胡适坚决拒绝了一切挽留,还对吴晗说了三句话,即著名的“面包自由论”。胡适离开大陆之后,曾多次对人说过,吴晗可惜,走错了路。而吴晗意气风发时,越发认为胡适是典型的狗坐轿子,不识抬举,是真正的“走错了路”,因此他发表了多篇文章,对昔日的恩师毫不留情地批判。1962年,当吴晗在北京副市长任上时,胡适在台北因心脏病发作去世。出殡之日,台湾各界30万人为胡适自动执绋,备极哀荣。成千成万人为他哀悼痛哭,泣不成声。从南京东路经过敦化路,松山到南港的路上人山人海,不论男女老幼,都站在路边向胡适的灵柩致敬。胡适只会打麻将的小脚太太江冬秀看着如此壮观浩瀚,涌动不息的人潮,对长子胡祖望说:“祖望啊,做人做到你爸爸这份上,不容易啊。”发掘定陵是吴晗一生大的败笔。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真是一句辛辣的谶语,吴晗一生没有亲生子女,他后来种种不祥的遭遇,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议论的话题。知识分子的命运何以走到这一步?大的原因我们不去谈它,从知识分子自身的思想和行为来进行讨论,有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这个问题不解决,知识分子的命运依然只能靠别人恩赐而无法自己掌握。

上一篇:海洋动物简介大全(海洋动物简介名片)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