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红军长征路上一个著名的真实故事:负责断后的第五军团,为让难产的陈慧清生下孩子,拼死抵抗强大敌军的进攻。在危急的关头,军团长董振堂提着手枪跑回来,焦急地问还要多长时间,在场的徐特立等人没有谁能告诉他还要多少时间。大家和他一样焦虑无比。于是,这位长征路上的“铁闸”将军给部队下死令——打出一个孩子出生的时间。一边是难产的痛苦,一边是无情的炮火,相距不过一公里。这一公里,是一个孩子的生命空间,有多少红军战士为之献身!两个小时后,孩子终于生下来了。但是当时的条件,也只能把孩子放在路边、再放下几块银元等好心人抱走领养。徐特立还写了一张字条压在银元下:收养这个孩子的人是世上善良的人。据说,许多撤下来的战士路过产妇身边都怒目而视,因为她,他们许多兄弟战死了。董振堂见状,正色道:“你们瞪什么瞪?我们流血和牺牲不就是为了这些孩子吗?”网上有人很想统计长征路上到底有多少孩子出生,这些孩子后来怎么样了?这在当年长征结束后应该是简单的工作,但到现在就难以理清了。图1:董振堂;图2:邓发、陈慧清夫妇;图3:长征中的徐特立
2、长征故事简介300字左右红军长征中历经千辛万苦 万般苦难翻越的雪山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时共计有8.68万人,装备步马枪29153支、短枪3141支、重机枪357挺、轻机枪294挺、自动枪28支,冲锋枪271支、山炮/迫击炮38门、梭镖6101根、大刀882把。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后,仅剩7200人,这其中还包含长征途中参军的部分战士,长征之艰辛可见一斑。在陕北的红军一部使用汤姆逊冲锋枪时的场景,这些冲锋枪应该是在东征中缴获的晋绥军武器。当时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可以仿造汤姆逊冲锋枪,因此红军缴获后,也有装备。有些朋友看军装后可能有误解,认为这不是红军,其实这就是红军,由1937年抵达陕北的美国记者所拍摄。我们前面说过,真实的红军形象与影视剧中表现出的不完全一致,这也算是其中的一个标志了。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下辖115、120师、129师三个师。其中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创造了全面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大捷。这是平型关战斗后,115师战士们在展示缴获的日军钢盔、防毒面具及旗帜。在中国军队屡屡败退的背景下,这样一场胜仗起到的意义远大于战斗本身。因为武器装备较差的缘故,大刀在八路军中也是比较常见的。在当时的作战中,由于弹药也比较少,因此往往都是组织一轮火力准备后就要冲锋,进行白刃战。日军火力远强于我们,拼刺刀能力也很强,因此抗战中我军的牺牲是很大的。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的主要武器依靠缴获,这是神头岭战斗后,换上了全套日式装备的八路军参战部队。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战斗中,不少八路军的新部队上阵,由于没有枪械,他们装备的是红缨枪。结果一仗下来,红缨枪变成了三八式步枪,很多八路军的主力部队就是这么一步步拼出来的。抗日战争的总体形势是敌强我弱,因此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实施全民抗战才是关键。一味地依靠外国援助,而不知依靠人民,从根本上说是行不通的。八路军挺进的敌后,四周全是日军,没有人民的支持,更是不行的。日军为了消灭八路军,控制占领区,同时压榨中国人民。沿着交通线和要点大量构筑碉堡,企图以点带线,以线成网,在各网格间频繁扫荡,以消灭抗日武装。八路军重武器很少,甚至连步枪的弹药也少,想要拿下此类的据点是不轻松的。依靠缴获来装备自己是八路军发展壮大的关键,图7是八路军在演示缴获的日军92式步兵炮。这一类火炮在日军中是大队级部队所装备的,也被称为是大队炮。很显然,此类的小火炮并不算什么,但在八路军中这已经是“大杀器”般的存在了。更多历史内容请点赞加关注 [送心][送心][送心]#头条创作挑战赛##长征故事简介#
3、长征故事绘画长征故事讲解
4、长征历史故事1934年12月,湘江之畔炮火纷飞、杀声不绝,江水被鲜血染成猩红色,这是红军长征中惨烈的一场失利。16岁的小战士刘诗泽不会游泳,幸好水不深,他只得以江面上战友的尸体做掩护,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对岸走去,好不容易爬上河岸,他冻得脸色发白、牙齿打战,然而队伍正在急行军,他只得饿着肚子、浑身湿漉漉地向前狂奔。一个漆黑的夜晚,部队来到一片竹林,忽然,刘诗泽大叫一声,颓然坐倒在地——他的右脚背已被尖利的竹签子刺穿。简单包扎后,刘诗泽继续上路,第二天,伤口开始溃烂流脓,山中潮湿多蚂蟥,刘诗泽的饱受其害,苦不堪言。部队进入莽莽苍苍的桂北大山后,刘诗泽拖着一条伤腿,居然没有掉队。这一日经过车田村,四周忽然传来密集的枪声,他们遭遇了敌人的伏击!如狼似虎的敌人扑了上来,刘诗泽落在后面,脚底钻心的疼痛袭来,他嘴角露出一丝苦笑,安静地坐在地上,当了俘虏。刘诗泽和其他五百余名红军伤病员被关在兴安县城,不断有人被杀害,刘诗泽也做好了牺牲的准备——虽然他尚未成年,而且从军时间只有三个月。让他感到意外的是,敌人释放了他,临行前,狱卒叮嘱道:你出去后还是留在广西吧,听说江西那边抓人杀人很厉害,别回去自寻死路。刘诗泽道声谢,走出监牢,脑中一片茫然。他生计无着,只得在兴安县城乞讨为生,一位姓蒋的小摊贩见他可怜,便施舍些草药让他敷伤口,刘诗泽的伤口逐渐愈合,但却留下了后遗症,走路一瘸一拐的。姓蒋的好心人要为刘诗泽介绍一份工作,却被刘诗泽断然拒绝了——他决定去追赶部队。就这样,他凭着记忆,沿路要饭,向着红军的方向而去,也不知走了多久,只见前方一座巍峨的大山隐在云雾中,此山名叫猫儿山,乃华南第一高峰,刘诗泽一下子泄了气:这么高的山,鸟飞过去都难,我一个伤残人士,如何翻得过去?刘诗泽心灰意冷,便留在山中,平日砍些柴卖钱,偶尔打点短工,聊以度日,因他干活勤快,当地一户陆姓人家有意招赘他,他也求之不得,于是,刘诗泽改名陆华连,有了一个温暖的家。可惜,陆家姑娘英年早逝,陆华连又和一位张姑娘喜结连理,并改回张姓,名叫刘华连,在他60岁这一年,他的老红军身份被官方承认。#费话历史#
5、长征故事简介大全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正在红军学校学习通讯技术的小红军高开月却不能随行,只能留在苏区待命。高开月是福建武平人,1932年初,他的家乡成为苏区,红军在当地打土豪、分田地,形势一片大好,14岁的高开月大受鼓舞,报名参加了儿童团,每天的工作就是站岗放哨,盘查往来商旅手中的路条,因为他为人机灵,干活认真,于是被吸收为正式的游击队员,半年后,游击队编入红12军,高开月也就转正为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高开月年纪小,部队安排他当勤务兵,当时正赶上第四次“反围剿”,高开月跟着红12军在宁化、清流、长汀一带作战,在一次战斗中,他的腰部受伤,此后一直没好利索。1933年冬天,高开月成为红军学校的学员,他珍惜这次机会,每天废寝忘食地学习,谁知半年后,却传来红军要撤离苏区的消息,上级找高开月谈话说:部队马上要转移了,考虑到你年纪轻轻,身上又有伤,也算是个伤病员,按照规定,你是要留下来的……高开月心中一百个不愿意,却也只能服从组织。他被安排住进妇女指导员黄志义家中,两人相依为命,但平静的生活在几个月后被打破——有人告发了黄志义,一伙凶残的还乡团突袭黄家,黄志义惨死,高开月趁乱逃出,以乞讨为生。为防敌人抓捕,他宿荒山、睡草丛,四处流浪。这一日来到瑞金冈面乡竹园村,一户姓刘的农民收留了他,见他手脚勤快,农活也做得像模像样,干脆收他为养子,改名刘承佳,小名捡发,意思是捡来的发家子。高开月从此落户竹园村,在这里娶妻生子,解放初,政府调查失散红军,高开月并没有主动站出来,他觉得自己当红军的时间不长,也没什么贡献,干脆闭口不言,依旧做一个本分的农民。直到1986年,高开月已年近七旬,生怕时日无多,这才向家人吐露了自己的秘密,并说希望回老家看看,在子女们的陪伴下,高开月回到阔别半个世纪的家乡,赫然在烈士陵园里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原来家乡人以为他牺牲了,他的一个侄子过继到他名下,一直享受“烈士”子女的待遇。#费话历史#
6、长征故事视频红军长征翻越雪山,炊事班要赶在队伍前头生火做饭,可战士总打不着火,只有炊事班班长,每次都能把火点着。别人向他请教秘诀,他总笑说“这是个绝活,说出来就不灵了。”当战士们知道真相后,忍不住泪流满面。1936年,北风呼呼地刮着,鹅毛般的大雪不知疲倦地下着,地上的积雪越来越厚,红军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一步一步往前挪进。走在队伍前头的是炊事班一行人,炊事班班长带着他的九名战士,背着大锅炊具,手上拄着拐棍,再苦再累也不敢停下歇息半分。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自己尽快赶到前头去生火架锅做饭,等大部队来到这里时,身体就能得到及时补充。可是这一路下来,背的粮食早已吃得所剩无几,在这冰天雪地里,白茫茫一片,连根草都寻不见,更别说拿野菜充饥了。一个文弱的战士秀才问班长,“班长,这可咋办啊?没有吃的了...”炊事班班长脸色凝重,半晌道,“再去把各个米袋粉袋子刮刮,任何一点食物残渣都不要放过!就是给战士们喝上一碗热水也是好的!”秀才架好了锅,想生火煮汤水,可是柴火湿润润的,他怎么也打不着。可说来奇怪,偏偏炊事班班长就能轻松点燃。秀才不明白,问他到底用的是什么魔法,班长嘿嘿憨笑道,“这是绝活!不许人偷看,被人看了就不灵了!”他每次打火时,总支开秀才去干别的事情。大部队赶到时,总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不过现在已经没有饭菜了,每人只有一碗菜汤,机枪手把锅底刮了又刮,都快把锅底刮穿了,指导员见状,忙想把自己的菜汤倒给他。机枪手推拉着不要,“别别,我能撑得住!”两人僵持不下,一旁的小战士糖豆见了,灿然一笑,“把我的给你!”说着就把碗里的倒给了机枪手。糖豆见他们担忧的神情,连忙表示,“我有糖!咱们炊事班怎么能没有吃的!”说着马上掏出一颗糖,迅速塞进了嘴巴,他拍拍胸前的铁饭盒,发出哐当响,“我的糖多着呢!”指导员和机枪手这才没有再劝。喝完了菜汤,他们又得马不停蹄地赶路,要不然走不出这大雪山。炊事班依旧走在队伍前面,糖豆背着行军锅在后面追赶班长,可是糖豆越走越吃力,脚步摇摇晃晃的,终于倒在了雪地上。过了一会儿,指导员带着大部队赶到这里,发现糖豆已经冻僵了。他依靠着一块大石头坐着,一动也不动。白雪覆盖了他的黑发,使他一下子似乎变成了白老头,可是那张脸,却比谁都要稚嫩!一颗糖还夹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间,他举起手,似乎是要把糖送进嘴里。大家谁也没说话,默默地看着。指导员拿过糖豆的糖剥开,想让糖豆吃下去,可是一剥开糖果纸,大家都愣住了。原来那不是糖,是石头。指导员赶紧打开糖豆胸前的所谓糖罐,竟然全是石头!大家这才明白糖豆之前骗了他们,他宁愿饿着肚子把食物分给战友,也要让战友吃饱,但他自己却没能走出这雪山,喝了糖豆汤的机枪手跪倒在地,泣不成声。炊事班班长知道糖豆牺牲后,他一时情绪失控,揪住指导员胸前,哽咽道,“他才16岁啊!还是个孩子!你怎么就把他丢下了...”但班长也知道背着一个死人赶路,只会耽误更多的人,他收拾好心情,迈着越发沉重的步伐,继续往前进发。又到了一处地方歇息,轮到生火时,班长照旧打发秀才走了,可是这回他却怎么都点不着火了。他在身上摸来摸去,棉花已所剩无几。他只好撕开胸前处,把后的一点棉花拿出来当火引子。可是火还是不怎么烧得起来,他见状,又毫不犹豫地扯掉身上的一块布,丢进火堆里,他连续丢了好几块布,火终于熊熊地燃起来了!那束火光在冰天雪地里格外耀眼,远处的战士们看到了,马上精神抖擞,喊着,“是炊事班!炊事班点的火!他们就在前面,我们快走!...”班长忙完一切,这才拿出辣椒碎末吃了起来,这一顿是他这几天来吃的第一顿饭,往常他都是把自己的那份加到别的战士碗里。坐在班长一旁的秀才,给他递了一碗热水,叫了几声班长,却没有丝毫回应。于是他伸手去摸班长的衣服,是那么轻薄,原来班长的棉衣不知何时早已变成了薄薄的单衣!原来班长点着火的秘诀,就是拿自己身上的棉花当火引子啊!秀才跪倒在地,泪流满面,不断哭喊着,“班长...班长...”他脑子里不断回响起班长常挂在嘴边的话,“咱们炊事班,骄傲着呢!灶台边也是战场,那也是冲锋陷阵!”在场的人无不动容,大家都感念炊事班班长的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班长没能活着走出雪山,活着的人更要走出雪山,否则怎么对得起他们的牺牲?指导员向班长敬了一个礼,忍痛下令继续前进。这是长征途中,红三军团第60师17团一连炊事班的故事,炊事班一共九人,九名炊事员全都长眠在了雪山草地里...我在写下这篇文章时,数次红了眼眶,连屏幕上的字都看不清了。我作为一名90后,十分感激先辈的付出,谢谢!
7、长征故事演讲长征路上,一个女战士生产,而距离她不远处,董振堂正带领战士进行一场恶战。敌多我寡力量悬殊,董振堂对战士大喊:一定要打出生一个孩子的时间!这是在红军长征中发生的一个故事。当时一个女战士即将临盆生产,因为长途跋涉的缘故,女战士难产,孩子迟迟生不出来。而不远处,董振堂正带领着战士跟敌人激战,敌我军力悬殊太大,眼看就快支撑不住了。董振堂跑回来问,还有多久能生出孩子,没有人能回答他。他又折回去,对着战士们喊道:一定要坚持到生一个孩子的时间。孩子生出来了,我方却牺牲了不少战士。有战士过来,看到女战士,把不满的怒气发泄出来。董振堂怒斥道:我们流血牺牲,不就是为了孩子么?在漫漫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发生了很多可悲可泣的悲壮故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都让我们后人至今都震撼。我们现在的好日子就是这些英勇的前辈们用生命换来的。可是,这些故事现在又有多少的年轻人记得?尤其是青少年们,谈起网络游戏,谈起偶像明星们如数家珍,可是问他们关于历史知识,那些历史上,尤其是为我们国家崛起做出贡献的人,他们却一脸的茫然了。是时候开始给孩子们普及下我们这段历史了。这不仅仅可以增加孩子的知识面,让孩子不忘记历史,也可以增加孩子对历史的了解度,不仅有利于学习成绩,对人格的塑造、品行的培养都有益。金一南将军用了整整15年的时间,翻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收集遗落在长征中的、抗战中的等各个阶段中感人肺腑的故事,用一本《为什么是中国》将那一段段悲壮的历史故事再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回顾我们的发展历史,金一南说:“我们曾经有过屈辱,否则也就不会有过往的沉沦。我们曾经也拥有英雄,否则就不会有今日的伟大复兴。"书中,金一南将军把清王朝的覆灭、北洋、抗战、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分节阐述,引用了很多史实,摆事实讲道理,把新中国的前世、今生、甚至未来都讲得明明白白。在谈到抗美援朝,金一南说,当时的军队正在大量复员,部队、指挥员,领导层的准备都不充分,突然之间面临这么一场战争,对中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抗美援朝战争中我们打出国际地位,不管东方、西方都刮目相看,中国人跟过去是不一样的,跟过去想像也是不一样的。《为什么是中国》是本充满正能量的杰作,看得人心潮彭拜,热血沸腾,是本激励国人为国家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催人不忘初心、敢担重任的好书。无论是给孩子,给朋友,还是给客户谈谈我们民族的“苦难精神”,讲讲我们中华民族的不屈之心,会极大拉升自我格局。值得您入手一本,好好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