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县龙潭坪镇红军村简介文字 谷辉 图片 罗伯雄 张运华张家界市桑植县行政区划2016年调整,桑植县龙潭坪镇“红军村”诞生,由原来的“桥头村、毛垭村、云头山村”三村合并而成红军村。红军村域内有红军寨,红军秘密通道,红军兵工厂,红军织布厂,红军染布厂,红军苏维埃政府,红军医院等,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红色文化宝库。忆往尘思故事铿锵岁月人人念,穿林海觅遗踪赤勇基因代代传。红军寨主峰高1341米,天园红军寨沿边石林密布,如天然战壕一般。红军寨山脊与毛垭相连,山底苦竹塔有一条红军秘密通道可以抄近路到毛伏红军洞兵工厂。天园红军寨,是将一个废弃寺庙作为红军秘密驻地的,解放前天园没有居民,在山主峰上只有一处废弃的寺庙,红军为了不扰民,先是红军秘密医院,后来经营成寨,成了红军创建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军事堡垒。红军寨离当地民居较远,近的茶园,步行相隔红军寨也要10多里路程。“红军寨”红军驻军营地早期算是隐蔽性优秀的红军据点,其主要特征有八:一是主寨有小股泉水。二是有住房、糟夔和石磨。三是红军战士可以在不扰民的前提下不露宿。四是可以屯兵屯粮。五是铸造银元。六是主寨周围天园有百亩肥沃土地,每年寨内可生产40000斤左右的包谷。七是满山的岩壳,系天然的坚固战壕,在没有高射炮的红军时期便于战士据守。八是在高山之巅、云海之上,红军军事工作保密,红军驻地偏僻从不扰民,也是红军休整的优秀营地,全国解放后天园成长为村民小组,居民发展到200人左右。天园是红军赖以打胜仗、共产d赖以打天下的皇天厚土,行走在湘鄂边、行走在龙潭坪、行走在毛垭、行走在云头山、行走在天园,到处都可以感受到的音容笑貌和红军的传奇故事,只要他振臂一呼,便会山呼水应,星星之火很快就会形成燎原之势。平凡的毛垭、平凡的云头山、平凡的天园,人们只能尊称“英雄红军寨”。以、周逸群、夏曦、周小康、马玉堂等红军将士,以及湘鄂边的人民,他们创造的红军精神,可歌可泣,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1916年3月16日,、马玉堂、谷吉庭、贺勋成、邓仁山等20多位壮士,刀劈芭茅溪盐局,打响了“两把菜刀干革命”的桑植举义,成立了任总指挥、马玉堂为副官的讨袁军。1917年9月,孙中山通电:“不承认北京段祺瑞政府”,出师北伐,护国战争开始。奉命回湘西组织护法军,为了惩恶、扩军,、谷俊臣、王占彪部分讨袁军将士星夜来到龙潭坪,到刘书田家时,天还没有亮,一起商议战事,对刘书田说:“把你暗藏的枪支取出来,我们一起干革命,我任命你当第一连连长,我为总指挥,召集人马去攻打白果小镇,你看怎样?”。刘书田满口答应:“好,但是要打我们就打鹤峰城!”。说干就干,刘书田找来:刘衍武、刘衍来、刘衍支、刘衍立、刘衍洋、刘衍玉、刘衍昌、刘凡锦8个族人,秘密行军上马山碧儿弯,去刘长国家中取枪,刘书田的藏枪,是团防刘子维的,刘书田为人豪气稳重,又是刘姓人士,便得藏枪之便,刘书田用一副新漆棺木、200多斤茶油将枪支浸泡收藏,秘密埋在地下,枪支16支,老汉洋枪12支,中正式4支,子弹无数,夜晚取回家中,跟随召集人马,去攻打鹤峰城,星夜出发,连夜开战,第一次攻打鹤峰胜利,旋即返回龙潭坪,由于有伤员需要医治和疗养,刘书田找来向慈臣医治。要求向慈臣不仅要医好伤员,而且还要保守机密。于是向慈臣便向推荐了天园关庙,并说那里有碓码、擂子等日常生活工具,只是房屋破旧,远离农户,需要维修,当即决定,秘密开拔天园,建立红军医院。1920年11月,、谷俊臣等护送湘西靖国军司令林秀美去鹤峰,再次留宿龙潭坪天园红军寨,见向慈臣、刘书田、刘新斋等把寨子打理的井然有序,中草药也准备充足,还有粮食和盐巴,喜欢,并令刘书田继续任连长留守红军寨,向慈臣协助刘书田的工作筹建“粮仓”。1921年春,驻防桑植,刘书田奉指使及时送粮,龙潭坪红军寨初露锋芒。1928年,再次来到湘鄂边龙潭坪红军寨,拓展毛垭、桑鹤界、苦竹塔、土布坑、靛池湾、银市坪、窝塘、张家湾、毛伏、李家湾、中峪、鹿耳塔、鹿耳口等地,作为备战备耕备军之地。届时,龙潭坪革命根据地邹形初成。龙潭坪革命根据地红军村,这里是解放区的天、明朗的天。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六县联合政府落户白竹坪,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又一个重要阵地,苏区人民为支持革命,援助红军保卫苏维埃政府作出过极大贡献。毛垭、桥头、云头山等山寨的广大人民群众为了保护红军伤病员,提供红军后勤保障,递送情报,䃼充兵源等各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烈士的鲜血染红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为了继承先烈遗志,弘杨红军精神,当地村民一致愿望,将桥头、毛垭、云头山三村合并成新村,并命名为“红军村”。红军村下设17个村民小组。#村简介范文#
2、村简介范文模板此文将青云村介绍得很到位,是个旅游的好地方。友友们有条件有机会的应前往,很值得。
3、村简短介绍范文走玩湘西——走玩吉首小溪(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国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从狮子庵大桥出发,穿过狮子庵隧道,全长6.2公里,步行往返近25里!经历4个半小时。附简介:小溪村位于湘西州府吉首市西北郊,紧靠吉首火车站,距市区2公里,总面积8.3平方公里,是一个纯苗族村寨。全村有3个自然寨,5个村民小组;森林覆盖率达到90%。全年全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劳动力转移就业、种植蔬菜及山羊养殖等。境内山清水秀,自然风景独特,明清历史古建筑群保护完好,苗族文化历史悠久,民风古朴,是吉首市目前少数民族原始生态及历史建筑群保护较完好的村寨。
4、村简介范文1500字#三农观察日记# #把地球的故事讲给宇宙#向宇宙介绍一下我们农村的美丽风光!我的家乡坐落在辽宁省南部一个小山村里,南北两侧都是高大的山群,中间是居民区,还有河流和道路。房屋整齐的错落着,美丽而宁静,村里的老百姓善良,平易近人,对外来的游人好。我们穿成货的过中国美乡村称号,在当地也是小有名气,村里还有很多旅游景点,每到节假日都会吸引很多省内周边的游客来游玩。大家对我们村有什么想说的吗?
5、村简介范文五百字新形势下的集体模式中山市崕口村共同富裕经验崖口村广东省中山市下辖区崖口村位于广东省中山市东南部,这个海边村庄声名远播,是因为村里仍实行人民公社制度,独树一帜地生活在珠三角繁喧的市场经济里。基本概况崖口村是中山市南朗镇管辖的一个行政村,有八个村民小组。东堡、西堡、平山、中堡和向西共五个小组主姓谭,杨家小组主姓杨,陆家小组主姓陆,化美小组主姓肖。谭、杨、陆、肖为崖口村原有四大姓氏,解放后接收一部分外来户,全村共有五十三个姓氏。崖口村的地理位置在珠江口西部地区,交通发达,讯息灵通,南邻珠海市,东临伶仃洋,隔海相望是深圳、香港。这里背山面海,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年降雨量有二仟至三仟毫米,能耕能种能养,是个得天独厚的渔米之乡。农村经济全村原有土地四十多平方公里,约六万市亩,除了山林果木、宅基地和道路、河涌外,可耕可种土地有四万多亩,全村主要经营农业种养,有三仟亩水稻耕地,全部机械化生产;有三仟多亩淡水养殖鱼塘;其余大部分为利用围垦土地开发的咸淡水养殖场,根据珠江口水文、生态条件,养殖虾、蟹等高档水产品。经济形式崖口村在一九四九年解放,一九五二年进行土地改革,一九五四年进行互助合作成立高级社,其后经历了人民公社、大小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在历史上各个时期,上级d委都很关心、支持村庄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一九七八年三中全会后,崖口村没有大包干到户。当年,国家上调任务重,平均劳动力每年负担上调粮食任务一仟二佰多斤,还有生猪三鸟蛋品和油料等各项任务。崖口村临近港澳,村中很多人有港、澳关系。在开放改革初期,很多人去了香港、澳门做工,有部分去做生意、开工厂。强者离开村庄,独自创业,留在村庄的大部分人,都是弱势群体。这些没有优裕社会关系的农民,他们家底薄、学历低,又无技术,长期跟共产d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已习惯了集体的的生产、生存、生活模式,一但把责任田和社会各种任务摊分到他们负担,让他们分散各自谋生,他们既承担不了这么重的社会任务,不知如何是好,歧路彷徨,确是一件难事。我们是地方的d组织,不忍心把所有的责任田、各项任务强制分给他们,丢下他们不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当时(一九七九年)提出了全方位开放,实行一村两制,让村民自由选择,可以走市场经济道路(实际是让他们走资本主义道路),也可以留下来,继续走共同富裕道路。就是这样,我们把留下在村庄中的弱势农民组织起来,继续搞集体生产,采取的办法是保护弱者,按劳分配。我们继续坚持走集体化道路,得到了各级d委的支持。当时,中山县委谢明仁书记说:中山不搞一刀切,村民喜欢这种办法,随其选择。南朗镇d委书记欧庆甫也表示支持崖口村这种模式。d支部带领这些留下村中的农民延续着这种体制。
6、农村简介范文大全冲疃村行政区划历史简介如下从明朝洪武一十二年(1379年)冲疃属南直隶徐州府箫县都乡辖,清朝时期亦未变,到民国20年属徐州萧县第十区管辖后成立冲疃镇下辖:曹,钱,陈,南楼,东冲疃,龙岗集,中心庄,四支李村。1938年日军攻陷徐州后属于汪伪政权淮海省,1955年萧县划归安徽,从此冲疃便离开了徐州,五八年冲疃划归宿县时村公社,又和箫县分别了(个人觉得遗憾),84年冲疃建乡下辖各村如上。92年撤乡设村至今!上述又不足和不实之处请指正!谢谢!
7、村文化中心简介范文李家石桥村简介:明末,李姓从今胶南市铁山镇张仓迁此立村,因村西河上有一座石桥,故名李家石桥村。该村位于胶南市老城区以东,东与胶南市开发区为邻,北邻郝家石桥村,南连王家石桥村,当地有“一溜三个石桥”的统称。隶属胶南市珠海街道办事处。全村辖区总面积325公顷,除现有100亩非耕地外,均属企业与居住用地。全村地处胶南新老城区之中,交通十分便利。村西紧靠胶南商城市场,村内自然形成的全市大的百货批发市场一条街与胶南商城市场连为一体,是发展第三产业和投资建厂的黄金地段。1949年全村农业经济收入12万元,1978年全村农副业经济收入82.2万元,2000年,全村经济收入6亿元,人均纯收入5880元。第一、二、三产业之比为2∶74∶24。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总额2338万元。全村集体经济纯收入600万元。2000年,全村共有1070户,总人口322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9‰,现有98个姓氏,均为汉族。2017年12月,李家石桥村获2017名村影响力排行榜(300佳)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