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篆刻家蒋仁简介(方朔简介)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7-10 03:05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1、方朔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师生绘百米长卷 展现百年d史精彩瞬间作者:刘一君 李新玲中国青年报订阅一幅长达128米的手绘画卷上,百年d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以时间顺序一一呈现出来,这幅由北京化工大学师生历时三个多月创作完成的长卷,日前开始在校内展出。画卷聚焦d史中的“重大事件”“英雄楷模”“伟大精神”三条主线,借鉴中国传统图画技法,“中共一大”“遵义会议”“血战湘江”等百余个d史故事跃然纸上。“艺术创作要讴歌时代、服务人民。我们把历史场景用艺术手法再现,用人们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重温百年d史。”主创教师代表、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庄一兵教授如此介绍创作初衷。在画卷上,每个场景的留白处都配有精美的篆刻印迹作为场景注释。该项目负责老师申子嫣介绍,篆刻作品依托北化工3D打印技术和激光雕刻技术,制作的百余个建d百年主题系列印章,旨在挖掘特色专业潜能,展示优秀传统文化,为长卷“锦上添花”。设计1802班的李艺璇参与了长卷的绘制工作,创作的过程让她脑子里装满了d史故事,“要画出百年d史的主题和主线,就必须把史实研究透彻,我们经常拿着一张老照片讨论很久”。“一般长卷在10米左右,‘百米’考验创作者的策划和画面把控能力,还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庄一兵认为,“精雕细琢”的过程让学生既“磨性子”也“磨技术”,既“练笔力”也“练心力”,实现了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的结合。为便于观赏和保存,长卷展出之前,该校组织了学生摄影团队对长卷进行“数字化”摄影处理,展览过程中将数字图像与长卷实物同时展出。

2、篆刻家蒋仁简介

#洛阳头条#刻人生——洛阳篆刻书法家梁建国小记1983年刚入夏,洛阳风动工具厂的电风扇就呈现供不应求之势。厂大门口天天都是车来车往熙熙攘攘,保卫干事梁建国忙的不不亦乐乎。那时,他从部队转业才两年多一点儿,进取心很强。他下班就把报纸带到家里看。风动工具厂电风扇风叶的罩子,是广东厂家生产的,运往洛阳前,大都用《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等报纸包裹,到这里就成了废物。梁建国带回家的就是这类报纸,不料却被报纸副刊上登的篆刻作品牢牢吸引了。梁建国看着那些作品,或朴拙浑厚,或清新细腻,一下子就把他带进了一个新境界。“篆书能写得这么美呀!”梁建国如获至宝极为兴奋。他开始收集各种报刊上的篆刻作品,进而购买了大量有关篆刻书法的书籍,上班操武事,业余研艺术,读写不辍。进而试笔试刀┅┅第五个植树节来临之前,关于植树的宣传渐渐升温。梁建国突然发现机会来了,精心设计篆刻了内容“植树造林”和“造福子孙后代”2方作品,寄给《洛阳日报》副刊,没过几天,作品即被刊用,极大地增加了他的自信。过了些天,报社按每方印谱8元给他寄来了16元的稿酬,更让他欣喜万分。那时,他的月工资51元。梁建国第一次找到了名利双收的感觉,并且还对“书法当随时代”有了新解:无名之辈,得会“赶形势”!5月,劳动者;6月,小朋友;7月,共产d;8月,解放军;9月,毛主席;10月,共和国……短时间内,梁建国的篆刻作品就被洛阳的报刊大量采用,对于他是一种重要的认可。篆写生活梁建国喜文,有家教传统背景。他的祖籍在中牟县,父亲梁子平,早年参加革命队伍。1954年转业调到洛阳,任涧西区公安分局副局长,梁建国一家人也陆续来到洛阳。梁子平那一代干部对子女要求严格,特别要求子女上学做作业要把字写工整。梁建国处处留心,暗下功夫。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很注意写字,钢笔字在区里还获过奖。1976年底,参军到了湖南。到部队不久,梁建国见文书一人出墙报、板报很费力,就主动帮忙设计版面、画刊头,后来他就接了文书的角色。4年后转业到了风动工具厂。梁建国保持军人好作风,当保卫干事很认真,经常晚上在家里琢磨了半夜篆书篆刻,又跑到厂里去查岗。护厂队的队员当面半开玩笑说:“你是共产d员啊,咱这儿还没见过半夜查岗呢!”当副科长后,梁建国一如既往,工作篆刻双管齐下。一次,保卫科抓住2个偷自行车的盗贼,顺藤摸瓜,一鼓作气,破获了一起盗窃大案,打掉了一个盗窃团伙,从市区及孟津、汝阳等地追回30多辆被盗自行车。老城区召开内保工作现场会,梁建国代表厂保卫科做重点经验介绍,上台时,不断有人指点着说:“科长这么年轻啊!”后来,风动工具厂兼并了一个工厂,梁建国又被调去当办公室主任兼保卫科长。1992年10月,梁建国停薪留职“下海”。尽管自家生意忙了许多,但他依然忙里偷闲,把玩篆刻艺术。置身于商务人际关系中,梁建国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方寸小天地,下笔大人生”。兴致来时,梁建国往往趁别人喝茶的功夫,独处一隅,“蹭蹭蹭”地制起印来。或当场赠人,或收藏留念,别有情趣。进入21世纪,梁建国弃商,专事篆刻书法,技艺突飞猛进,作品屡屡被全国各级报刊采用,文名一时鹊起。后在洛阳丽景门开辟“厚石堂”,挂牌开张,篆刻书法,齐头并进,开始了人生新故事。跳出篆书梁建国的书法,取得是篆书之魂,走得是行草之法。圈儿外人看去,大气磅薄,雄浑庄重,循规蹈矩,颇为喜爱;而在圈儿内不少人则认为,其书法作品,鲜有古风。有朋友吞吞吐吐好不容易才说出口:“搞书法,还得临帖。”临帖,是练书法者必经之路。如同军人走队列、练瞄枪,是入门必学。临帖就是找个古人名家做老师,照住人家的字帖,一笔一划去练。写得熟了,练得精了,再加上自己的意趣思考,“出贴”形成自己的风格。出来的是“书法家”;“出”不来的是练家。这过程和猴子变人的过程有点相像:过来的是人,过不来的是猴。虽说是近亲,地位却悬殊。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人们常用“真草隶篆”来概括中国文字的嬗变过程,实际上应该颠倒过来说成是“篆隶草真”。社会越发展,字体演变就越快。从周到秦,篆体从大篆到小篆800多年,说明那时社会发展不快,隶书之后就以加速度演进了。梁建国的书法,就像是孙悟空做了弼马温——“不入流”。篆书字划圆转,因为是“刻”之书,自有几分硬朗之气。在梁建国的书法作品中,笔划硬朗而流畅,字里行间讲究疏密有致,整体则沉稳大方。他还广泛吸收行草大家的独特体例,将之引入自己的书法作品之中。例如,王铎写“道”字,常把走手旁从左、下、右拉下再向右上勾起,显得潇洒不羁,等等。这样的广收博引,形成了他的书法特点。这种做法,有“集字”之妙。梁建国的书法作品,如其人,不怪不邪,耐看而又让人看得懂。这是一个从篆书中转出来的篆刻、书法艺术家。

3、篆刻合集简介

浅析:甲骨文是中国早的文字之一前言:起源于商代晚期(公元前14世纪),使用时期大约持续了300年,甲骨文初是刻划在龟甲和兽骨上的,主要用于占卜和祭祀,是古代社会神权制度的产物,甲骨文的文字形式呈现出了一种简洁、直观、朴素的特点。篆刻文字的特点,甲骨文的字形结构呈现出篆刻文字的特点,每个字都有自己的固定形态和结构,这种文字的形式简洁明了,易于刻写和识别。民间口头语言的特点,甲骨文的语言表达呈现出一种生动、口语化的特点,这种语言表达的方式具有直观性和实用性,有利于人们理解和记忆。社会经济生活的特点,甲骨文的文字内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包括土地、房屋、家畜、祭品等,与当时的商业、手工业、农业密切相关。原始图像的特点,甲骨文中的一些文字形态是由原始图像演变而来的,比如,“人”字就是由一个小圆圈代表头部,两条直线代表腿部演变而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甲骨文逐渐发展演变,其字形结构变得更加规范和统一,语言表达也更加丰富和抽象。在商周时期,甲骨文逐渐被金文所代替,但是甲骨文对后来汉字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字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甲骨文是中国文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文字史上早的文字之一,甲骨文的形态结构、语言表达和书写方式都具有独特的特点,与其他文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差异。金文,甲骨文的演变过程中,金文逐渐代替了甲骨文,成为商周时期主要的文字形式。金文是一种半篆书体,字形结构规范统一,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甲骨文与金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金文往往是甲骨文的演化和发展。隶书,隶书是秦汉时期发明的一种行书,字形结构规范统一,用笔厚薄有力,书写流畅自然。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形式的进一步发展,与甲骨文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和变化。小篆,小篆是中国古代文字中为规范和统一的一种字体形式,也是早的印刷体之一,小篆字形简明明了,每个字的结构和构造都规范,相比于甲骨文来说,小篆更加简化和规范化。现代汉字,现代汉字是在小篆的基础上,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而成,现代汉字相比于甲骨文来说,字形更加简洁、规范,语言表达更加抽象、理性,书写方式也更加多样化。甲骨文与其他文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差异性,它们是中国文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后来汉字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中早的一种,它的结构和语法特点与现代汉字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异和变化,下面将从字形结构和语法表达两个方面来介绍甲骨文的特点。形体结构,甲骨文中的字形结构比较复杂,早期的甲骨文字形多为象形字,而后来发展出来的甲骨文则多为象声字。这些字形中,有的具有清晰的结构特点,如“口”、“目”、“人”等,而有的则难以辨认。笔画多样,甲骨文中的笔画变化丰富,不仅有直线、弯曲线,还有点、横、竖、撇、捺等各种形式的笔画。这些笔画的组合形成了各种字形。次序不规则,甲骨文中的字形结构常常是没有规则的,不同的人在书写同一字时的结构和笔画顺序也可能会不同。重复表达,甲骨文中,为了强调某个词汇,常常会用重复的方式来表达,例如“日日”表示每天,“月月”表示每月,“心心”表示喜欢。语序倒置,甲骨文中的语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常常倒置,例如“人口”表示家口,而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口人”。合词常用,在甲骨文中,常常会出现词组合并的情况,这种合并通常通过结构或笔画的组合来实现,例如“月牙”表示月亮,“鼓手”表示击鼓的人。动补借代,在甲骨文中,为了避免重复表达,常常会使用借代的方式来表示动宾关系,例如“殷商用鸟”表示殷商用鸟兆卜,“床足”表示躺在床上。总结:甲骨文的结构和语法表达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但是这种语言的独特性和独特风格也是其在中国文字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文献:《殷周金文集成》:是目前收录为全面、详细的中国甲骨文、金文和铜器文献集成,包含了中国古代甲骨文和金文近乎全部的篆、隶、楷书拓本和释文。《甲骨学》:是中国著名甲骨学家曾广武的代表作,详细介绍了甲骨文的起源、演化、字形结构、语法特点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提供了大量的甲骨文实例,是研究甲骨文的重要参考书。

4、篆刻讲解大全

【350余件印章篆刻冬奥精彩,市民可免费参观】1月15日,“印记冬奥——大众篆刻作品展”在中华世纪坛开幕,350余件大众篆刻作品聚焦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申办、筹办等,集中展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带动全民健康的时代风貌,观众可免费参观。步入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展厅,350余件大众篆刻作品带领观众走进奥林匹克的世界。此次展览的350余件作品均由专业篆刻工作者、大中小学师生、企业员工和科研单位职工设计创作,展陈面积约2000平方米,共分为7大部分,依次为:d中央、国务院关于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指示精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申办、筹办工作,海内外各界支持北京冬奥冬残奥会,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流行背景下的北京冬奥会筹办扎实稳步推进,中国冬奥历程和成绩,冬奥知识简介,新中国冰雪运动。展览7大部分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既高屋建瓴,又生动鲜活。步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申办、筹办工作”部分,印章引领观众进入时光走廊。冬奥会的申办举办远景——“纯洁的冰雪 激情的约会”,以及“北京申办冬奥成功”“双奥之城 北京第一”“冰丝带”等申办、筹办中的重要节点和赛区场馆,都被一一篆刻下来,令人身处其境、深刻感知。此次展览旨在普及冬奥知识、宣传奥运文化、传承奥运精神,探索创新开展冬奥宣传教育的新形式,同时进一步激发广大市民支持冬奥、参与冬奥、助力冬奥和服务冬奥的热情,表达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美好祝愿,推动奥林匹克精神薪火相传。此次展览展出时间为2022年1月15日至3月15日,期间将举办“印说冬奥”等10余场活动。观众可免费参观展览。展览现场还设有篆刻互动专区,为参观者提供丰富多彩的大众篆刻体验活动。

5、小学生篆刻作品获奖简介

追溯:明清时期甘肃的私人刻书前言:明清时期,甘肃地区的私人刻书活动呈现出独特的发展特点,体现了社会文化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将探讨明清时期甘肃地区的私人刻书活动,包括其产生背景、特点、影响等方面。本文将以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的明清私人刻书为例,通过对这些文物的考察和分析,试图探究明清时期甘肃地区私人刻书的历史意义。一、简介明清时期,甘肃地区的私人刻书活动呈现出独特的发展特点,体现了社会文化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私人刻书是指个人为了自身需要而雇佣木版工进行雕版印刷的一种方式。甘肃地区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先后经历了多个王朝的更迭,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明清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原因,甘肃地区的私人刻书活动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发展,呈现出独特的历史特点。二、产生背景明清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甘肃地区私人刻书活动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发展。一方面,明清时期,甘肃地区经济逐渐繁荣,商业贸易活动日益频繁,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对书籍阅读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私人刻书活动应运而生。另一方面,明清时期甘肃地区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从中原地区传来的思想、文化、学术成果等都需要进行印刷传播,因此私人刻书活动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三、私人刻书的特点明末清初时期,明教传入甘肃,得到了不少民众的拥护。因此,甘肃的私人刻书中出现了大量的明教经籍和教义书籍。比如,现存于敦煌藏经洞的《明教经》就是一部甘肃民间私刻的明教经典。此外,《靈官經》、《天書》、《大同義》、《紫清洞真經》等明教经典也广泛流传于甘肃地区。此外,甘肃地区的回民也自刻不少回教经典,如《古兰经》、《哈德斯》、《《艾尼·罕》》等,这些都是甘肃私人刻书中的一部分。这些经典在当时的甘肃地区广泛流传,成为众多信仰者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甘肃私人刻书活动,丰富了当时的文化生活,也为后来的文化传承留下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同时,这些私人刻书也反映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四、私人刻书在甘肃文化传承中的意义甘肃的私人刻书活动为当时的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它不仅丰富了当时的文化生活,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首先,私人刻书的广泛开展使得许多文化经典得以广泛流传。这些经典包括《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小说传奇、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明教等宗教经典,以及医学、地理、历史等方面的书籍。这些书籍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状态,而且对后世的文化传承和学术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私人刻书在促进甘肃地区文化交流和传承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私人刻书的过程中,刻者们不仅互相交流,还与当地的书坊、印社、文人和学者进行交流,互相学习、借鉴,使得文化传承得以不断推进。而且,甘肃地区与中原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等地的文化交流也日趋密切,这些文化交流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和传承。此外,私人刻书还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私人刻书所涉及的书籍种类繁多,涵盖了当时的许多不同领域,反映了不同阶层、不同地域和不同信仰的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这些不同的文化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独特的甘肃文化。而且,私人刻书的开展也使得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得以推进,成为当时甘肃地区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观点:私人刻书活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明清时期的甘肃地区,私人刻书活动得到了广泛开展,不仅为当时的文化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而且为后来的文化传承和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此外,在甘肃私人刻书的历史中,还涌现出了一些著名的刻书家和书法家,他们的作品对于中国书法、篆刻等文化领域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清代的甘肃籍刻书家刘昂、晁东泉,明代的甘肃籍书法家陈淳、王文治等人,都是当时享有盛名的文化名人。总的来说,甘肃私人刻书是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书籍的传承、文化的交流、艺术的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它也为我们认识和研究明清时期的文化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视角。参考文献:1.周学雄.甘肃私人刻书的出现与发展  敦煌研究2.张琪琳.论甘肃明清私人刻书的地域文化特征  红色经典网3.梁远华.试论甘肃明清私人刻书的艺术特色  甘肃师范学院学报#篆刻简介#

6、印章篆刻

清代:田黄石雕“吴昌硕款”田黄印章‬规格:石高7.5宽6.5重319.9克简介:吴昌硕(1844年8月1日—1927年11月29日),初名俊,又‮俊名‬卿,字昌硕,又‮仓署‬石、苍石,多别号,常‮者见‬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者尊‬等。浙‮省江‬孝丰县‮吴鄣‬村(今湖州‮安市‬吉县)人。晚‮民清‬国时期著‮国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西州‬泠印‮首社‬任社长,与‮良厉‬玉、赵之谦并称“新浙派”的‮位三‬代表人物,与‮伯任‬年、蒲华、虚‮合谷‬称为“清‮海末‬派四大家”。[1]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石金‬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篆鼓‬书第一人”、“文‮画人‬后的高峰”。在绘画、书法、篆‮上刻‬都是旗‮性帜‬人物,在诗文、金‮等石‬方面均‮很有‬高的造诣。正‮北如‬京大‮教学‬授、引‮入碑‬草开创者‮志李‬敏所说:“与‮时同‬代艺‮大术‬家比,吴‮硕昌‬是承前启后、比‮全较‬面的一位巨匠。”[2]吴‮硕昌‬热心‮携提‬后进,齐白石、王一亭、潘天寿、陈半丁、赵云壑、王个簃、沙‮海孟‬等均‮其得‬指授。[3]1927年11月29日,吴‮硕昌‬逝于‮海上‬寓所。#篆刻简介#

7、篆刻印章

(记清代篆刻家钱松田黄石小印“岁岁平安”)钱松(1818——1860), 浙江钱塘人氏,清代晚期著名书画篆刻家。初名松如,字叔盖,号耐青,老盖,云和山人等。钱松流寓上海,工书善画,嗜金石文字。其篆刻造诣甚高,为历代印人推崇,是著名浙派“西冷八家”之一。韩天衡先生认为:钱松超越六家,足可与丁敬并肩。话说十几年前与朋友去文庙市场淘宝,见配殿迴廊内有一个三十多岁操外乡口音的女子在摆摊,摊位上除了七七八八新旧杂货外,有二十来枚印章散放在一边。上手均是老旧印石,名家边款居多,估计摊主不知从那个收藏者后人家里“铲地皮”一并收购而得到的。不动声色之间我看上了其中两方黄色的寿山冻石印。边款一为“西谷”,一为“耐青”。当时心里寻思:此二枚印石很可能就是田黄石?而且二人都是清末著名篆刻家,家有田黄印石刻印也是正常。与摊主察颜观色交流,女摊主只是说老公从人家收来的,其他情况不清楚?我当场寻思如果单独挑选此二印谈价,价格一定不容易谈下来?于是与女摊主攀谈说把摊上的印石包圆儿一起买了,能否便宜?女摊主听说“一枪打”,当然愿意,。于是与女摊主一番唇枪舌战,斗智斗勇,又因袋里银两不足,问朋友借了点银子,基本上以印石价格把摊上老印全部拿了下来。当下手上检漏,心中暗喜不提。(过后仅转让其中两枚一般印章便收回了成本。)回家迫不及待仔细研究,发现所有印石,均为开门老旧,名人名家边款印文真实无疑,证明上一家收藏者鉴赏眼光是有相当水准的,只是其后人没有珍惜,不懂其应有的价值而随随便便处理给走家窜户“铲地皮”的人了。而走江湖“铲地皮”的人,并没有什么综合文化底蕴,只要买来有钱赚,那管什么朝什么代,什么名人不名人,字号不字号?总共二十多枚铜印,石印里,署名“西谷”者是一方四方无钮寿山田黄石印,为清代著名篆刻家江尊所治,重95.52克(已专文介绍)署名“耐青”者是一方无钮长方寿山田黄石小印,为清末著名篆刻家钱松所治,重46.74克。二方印石灯光下通透柔和,上手包浆温润泽亮,边款及印文笔划凹陷处字口老旧,年代感极强。二石不但有格而且萝卜纹十分清晰可见,符合田黄石的鉴赏标准。此小印无钮,印首为天然石形,历来有“田黄不费材”之说。尺寸:5.8x1.6X1.8厘米,重46.74克。印文“岁岁平安”是指一年又一年都願望平平安安的意思。四字朱文虽然二,二排列,但章法并非均分。右边首“岁”字印面占位较大突兀,尾“岁”以二短横紧贴右边栏留出左边空白透气。左边“平安”二字上下均分,整幅印面章法布局独特,线条坚挺。笔画有长有短,有大有小,有主有次,有满有空。全印以方劲为主,圆转次之。使印面既生动活泼,又参差有度。印虽小,但看得出钱松还是浙派风格主导下的匠心独运。是印边款为:“道光庚戌十月见之道盟仁兄属仿汉,耐青”。 共计一十七字,分三行排列,为六,六,五字。整幅边款字形较大,行列紧凑,一侧印身除上下左右稍留空间外,基本满题,宛如一幅书法作品。其笔划一刀一笔,字形大小错落,刀随心动,一任自然。可见钱松名列“西冷八家”名不虚传。庚戌十月为公元1850年,时钱松32岁,正是青春而立之年。其用刀以切带削,轻浅取势,富有顿挫起伏,故线条古厚生涩。其篆法方圆兼使,面目丰富多样,意境高古,在浙派中独树一帜。 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陷杭州,钱松服药身亡,年仅42岁,可惜一代篆刻家因战乱英年早逝。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事实上收藏者想拥有一方名人篆刻的田黄石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此方钱松篆刻的田黄小印距今也己170余年,获此纯系缘分。如今田黄名石已是天价,配上名人篆刻更是珠联璧合,物稀为贵,拍卖会上拍出千万以上记录的也不在少数。不过,民间收藏基本上大多是私下交流,有价无市而已?2023年又写于南通笔雀铜瓦斋

8、篆刻简介怎么写

名家名作(466)本期画家介绍:吴笠仙(1869-1938),名树本,号秋圃老农、东篱野叟等,扬州人。擅人物、山水、花鸟,亦工诗及篆刻。主画菊花,人称“吴菊仙”。吴笠仙得到王一亭赏识,卖画于上海,晚年居上海,与缪谷英、谢公展并称“海上三菊”作品欣赏

上一篇:劳模简介100字(劳模简介及图片)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