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你终于被人看到了。原本一个名不经传的四线城市,一个花小钱就可以活得自在的小城,很多人近因为长月烬明认识了它。请让它简单地自我介绍一下:▪️宣纸的发源地(在泾县)▪️文房四宝之乡▪️皖南川藏线▪️敬亭山▪️扬子鳄?这里还有经济实惠网红小菜面?不得不吃的麻辣粉丝?安徽本土的点心老字号詹记(桃酥)?新晋本土网红品牌法瑞兹以上都是游客看到的宣城〰️〰️〰️▷ㅤ其实它的美在于四季?春天?梅溪公园的梅花、桃花、樱花交接竞艳?可以去宛陵阁,那边的梅花和樱花依山而建?郎溪新和千亩樱花?去晚了也没关系,成片的油菜花也很美,除了新和,宁国的油菜花海也绝美。?春末夏初,宛陵湖的木绣球成为今年的新宠〰️?夏天?去泾县月亮湾玩水,去晚了都没地方停车?市体育馆的马鞭草把夏日的天空染成紫色〰️?秋天?水东有颗千年银杏,几乎没人来拍?秋意就是随便一个市郊的村庄里的芦苇荡也好看〰️?冬天❄️雪后的敬亭山,有本地人才能看到的仙境?在南漪湖,一起看日落,一起放烟火?走进画卷里,走进查济古村,感受东方建筑美学“这样的宣城,你喜欢吗?” #五一!请来我的城市# #五一趣哪玩#
2、介绍宣城【安徽宣城:高校教师兼职有补助】1月30日,安徽《宣城日报》刊登《关于持续深化“一改两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若干举措》一文,详细介绍了宣城市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若干举措。文章提到,鼓励民营企业聘用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担任“科技副总”,对年度绩效评估为良好等次以上的“科技副总”,给予相应补助。此外,该市还将开展“政聘企培”行动。面向重点高校公开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优秀毕业生,派驻民营企业培养使用3年,纳入事业单位储备人才库管理,安排事业编制,发放工作补贴。培养期满,可选择在事业单位任职或留企发展。(来源:宣城日报)
3、宣城简介概况近日,我的一个好朋友刚从宣城出差回来,朋友和我聊起宣城这个拥有“中国文房四宝之乡”的千年古郡,是一座有着历史悠久的古城。宣城地处中国华东地区,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是安徽省辖地级市,长江三角洲中心区城市。朋友告诉我宣城不仅物产丰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很适合旅游更适合居住的一座城市。朋友说,宣城当地的福利政策真的很不错,比如:于11月12日重磅发布的“皖惠保”第三季,其因不限年龄、职业、户籍和健康状况,只要安徽医保就能参保的特点,以及人人都能买得起的亲民保费,提供高额的补充医疗保障,很受宣城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自2020年“皖惠保”推出以来,一直以减轻人民群众医疗费用为重要使命,给累计超500万家庭带来了健康守护与保障。“皖惠保”不仅保费亲民,更打破了传统商业保险年龄限制、既往症参保;理赔时间快,快赔付46小时,减负担,单笔高赔付可达67.86万;可以说真的给患者带来了省时省心的福利,特别是在大额医疗费用的保障上,极大的减轻了患者的负担。聊到这里,我也对“皖惠保”第三季破有兴趣,问朋友什么样的人群适合买呢?朋友接着说:①未买过补充医疗保险的人群②身体欠佳,或被年龄限制的人群。“皖惠保”有两个方案可自主选择:①基础款:保障范围涵盖医保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医保范围外住院医疗费用(含自费药品和自费诊疗)两大保障,高价自费药也能保。②升级款:在基础版保障基础上,增加了自费药品和院外特定药品费用保障(60种特药,包含2种CAR-T疗法),百万保障额度,特药放心吃。听完,我真的很羡慕生活在宣城的人民,“皖惠保”真的是宣城人民的福音。在人生的旅程,我们无法预知风险,但我们可以提前买一份保障,买一份心安,俗话说的好,“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如果哪天真的有风险来临,“皖惠保”就是我们的保障。当然也希望永远都不会用的到。朋友还说了,宣城有许多好玩的地方,比如敬亭山、谢朓楼、鳄鱼湖、龙川、太极洞、桃花潭等等。她说你若在宣城走一圈,你就感受到宣城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据说当年诗人李白,也曾在宣城留下足迹,“桃花谭”正是李白和友人告别的地方,李白当时还作了一首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直流传至今,那便是我们熟知的《赠汪伦》。听了朋友的详细介绍,我对宣城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很想亲自去看看,所以我就和朋友约好了,等疫情散去,我便和朋友一起同游宣城!温馨小提示:“皖惠保”第三季已经重磅发布可通过微信公众号或皖事通APP搜索“皖惠保”在线参保缴费,请大家相互转告,及时办理,避免错过参保期。有需要的可以线上咨询了解。#宣城头条##惠民保有没有必要买##补充医保皖惠保#
4、宣城介绍所在哪里#有一种颜色叫春天#《游西河古镇》之一石板街道通古往,青砖小瓦诉苍桑。飞檐翘角古民房,雕花门窗艺精湛。歙砚镶墙供人赏,貔貅守财龙门站。石佛慈悲人善良,古镇民乐风水旺。西河古镇简介:西河古镇属安徽省芜湖县,地处宣城、南陵、芜湖三县交界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座落于青弋江西岸,江水源远流长,上溯皖南山区(泾县、旌德、太平)三县,下汛芜湖汇入长江,水路交通十分方便。古镇自明洪武年建镇,历史悠久……现有住户780户,人口1608人。(原创)
5、安徽宣城简介安徽。我是安徽人,今天和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安徽是一个低调的城市,在北方人眼中属于南方,但是我们在南方人眼中又属于北方。这片土地孕育了美轮美奂的自然山水,也传承了璀璨悠久的历史人文。这里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奇山黄山,也有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华山,还有我的家乡古南岳天柱山、还有江南名山齐云山等等。八百里皖江百舸争流,长江淮河从我们安徽川流而过,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坐落在我们安徽。这里有微剧徽菜、徽商,中国的文房四宝都是出自安徽,京剧在这里起源,黄梅戏在这里发扬光大。中国的十大名茶里,有4个就产自我们安徽。华佗曹操、朱元璋是安徽人,包拯、李鸿章、胡氏、陈独秀是安徽人。杨振宁邓家先同样是我们安徽人。我们安徽有小岗村,我们安徽有中科大,奇山秀水人杰地灵。安徽的省会是合肥,楚明郡是芜湖。淮河明珠叫蚌埠、豆腐之乡是淮南,钢铁之城马鞍山。中国炭谷是淮北,千年铜都叫铜陵、黄梅戏之乡是安庆。古色徽州是黄山九都圣地叫阜阳,六朝经济之地是滁州,淮河文化发源地叫肃州,明察之地是六安。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叫宣城,干载诗人之地是池州,中华药都叫毫州。徽山徽水徽文化徽山徽菜徽运昌。这就是我的家乡,皖美如画。
6、宣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简介安徽宣城宣州区:紫薯种植绘就乡村振兴好“丰”景日前,在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古泉镇桃岱崔村的一垄垄地块上,村民们来回穿梭,不时低头插苗,熟练地用小锄头挖一个小坑,将紫薯苗放入小坑中,再熟练地用泥巴把紫薯苗的根掩埋好,地头一片忙碌的种植场景。种植完紫薯苗后,村民们又马不停蹄给紫薯苗覆上了黑膜。现场负责人杨涛正挽着袖子蹲在田埂上做现场指导。“相较于传统的白膜,我们现在覆盖的这种黑膜既可以保湿、保肥,同时膜内隔绝了阳光的照射,还能防草。”杨涛低声解释道。这块占地达120亩的紫薯种植基地是安徽三之农绿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数字化种植基地。2022年底,安徽三之农绿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宣州区古泉镇桃岱崔村达成乡村振兴合作意向,三之农通过“保底收益+利润分红”的模式,流转桃岱崔村120余亩农田进行特色农业种植。“我们一季种植紫薯,一季根据当年的市场行情选择性种植。”三之农-数字化种植基地总经理刘超介绍说,预计紫薯10月份丰收,亩产在4500-6000斤左右。据刘超介绍,该基地五年规划面积达2000亩,其种植面积1500亩,剩余500亩用于发展休闲农业和设施农业。“希望通过一产种植、二产初加工和三产电子商务、乡村文旅三个部分来提高整体村民的收入。”刘超说道。下一步,三之农-数字化种植基地将不断扩大紫薯种植规模,优化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打造品牌效应,以点带面向周边发展,努力将紫薯种植产业打造成该村特色产业,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值得一提的是,这片紫薯种植基地是在一片山坡上。2022年8月,宣州区古泉镇桃岱崔村大力推进“坡改梯”项目,让近260亩坡地旧貌换新颜,有效增加了土地产出能力。“以前像这种坡地栽农作物,机械作业不方便,天干的时候收成也不好,实现坡改梯后,栽农作物能够保水增值增收。”宣州区古泉镇桃岱崔村d委书记王勇说,改造后的坡地也成功吸引了安徽三之农绿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来此发展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紫薯产业的发展,不仅能通过土地流转、务工等多渠道、多方式促进群众增收,还将从多方面带动古泉镇桃岱崔村的发展。”王勇感慨,一片紫薯,绿了荒地、美了乡村、富了百姓,依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宣州区古泉镇桃岱崔村正大步向美好生活迈进。来源:今日宣州作者:陈莉#宣城简介#
7、宣城宇航智能产业园简介安徽十六地市自我介绍:1、合肥:我是省会,大家都听我的。我家有庐州烤鸭、李鸿章杂烩。2、芜湖:半城山半城水。我家有南陵小磨麻油、中江蟹。3、蚌埠:我家有龙虎狗肉、怀远石榴。4、淮南:你一定吃过我家牛肉汤,名满天下。5、马鞍山:听过马钢吧?就在我们家。6、淮北:家有口子窖。7、铜陵:地盘小,宝贝多,金银铜铁锡,生姜大蒜麻。8、安庆:桐城派故里,徽班摇篮,安徽因我得名。9、黄山:我原名徽州,家有黄山毛峰。10、滁州:我属南京都市圈,环滁皆山也。11、阜阳:都吃过太和板面吧。12、宿州:苏鲁豫皖交汇处,我家有砀山酥梨、地锅鸡。13、六安:别读错我的名字。14、亳州:也别读错我的名字,古井贡酒都喝过吧。15、池州:九华山在我家。16、宣城: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家有宣纸、宣笔、徽墨、宣砚、宣木雕。#宣城简介#
8、宣城简介视频宁国移民来源之“湖北填江南”宁国从南宋一直到清朝末年,都设立了宁国府,广德也长期以广德府和广德州存在,地位还是比较高的。皖南地区的东部原来几乎都是吴语的地盘,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的战乱和瘪疫使得人口数量锐减,同治年间在招垦政策的号召下,清政府将河南、湖北及安徽江北的大量移民迁进皖南。这些地方土著分散,移民占的比例大都超过土著。以宁国为例,据《宁国县志》记载:”土民存者不足百分之一,客民居多数”,‘湖北人满歼陌”。据光绪五年(1879)的统计,广德土著也只占总户数的百分之十五。在这种情况下,土著方言逐渐被取代是很自然的。“湖北填江南”是一次近代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活动,尤其对宁国、广德、宣城、泾县等地而言,如果没有当时的人口迁徙,也就不会有这些地方的今天。据08年湖北广水电视台拍摄的寻访应山县(今广水市)移民后代生活状况的专题片——《再度牵手进宁国》介绍,在如今38万宁国人中有近20万人祖籍是湖北的。那么,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湖北填江南”历时近半个世纪,给皖浙苏三省交界地区迁入外来人口达100万以上,同时“湖北人满阡陌”也构筑出皖东南近代经济领域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给当时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和社会文化生活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宁国人口从15万、20万、25万、30万发展到38万,宁国人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如:(1)在穿方面,移民们自种棉花然后自纺自织自染的土布——“湖北布”,大大地改变了当地人的穿着打扮。(2)在吃方面,现在的皖南居民都嗜辣,无论烧什么都喜欢放点辣椒,这一口味的形成也与湖北移民带来的饮食习惯有关。(3)在玩的乐的方面,湖北东南地区的民间花鼓和河南光山、罗山一带的灯曲(旱船、车上轿等)随移民进入皖南,同当地的民间歌舞彩灯、绣手巾等合在一起演唱,逐渐融为一体,初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皖南花鼓戏”。花鼓戏至今仍是一年一度“宣州之声”的保留曲目,它大大丰富了本区人民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