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立功!北京这些重点场所,年底实现AED全覆盖】今天是全国防灾减灾日,北京急救中心的急救讲师来到市少年宫,为100名来自本市教育系统的教职员工进行了校园急救技能培训。北京急救中心主任医师、北京急救医疗培训中心主任陈志介绍,近年来本市社会急救能力显著提升,至今年底将有超30万高风险岗位人员接受急救技能培训,大中小学校已基本实现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全覆盖。多次立功!北京这些重点场所,年底实现AED全覆盖
2、陈志新消息20多年前,一名叫张秀荣的乡村老师,月薪只有37元,这天,她在路上,碰到自己的学生陈志德,穿着单鞋,小腿冻得通红,张秀荣从口袋掏出20元,塞到学生手中说道:“你去买一双棉鞋吧!” 20年后,这位学生给老师买了一套房子,并说:“您助我成才,我养您老”2007年,60岁的张秀荣老师过生日,一名叫陈志德的男孩,从口袋里掏出一串钥匙交到老师手中,说道:“老师,感谢您这么多年对我的栽培和照顾,这是我的一点心意,我给你在县城买了一套房子,你和师叔搬过去那边养老吧,买菜,去医院也方便些。”张老师惊讶地合不拢嘴,她急忙摆手:“你的这份心意我领了,这份礼物太贵重了,老师我不能收呀!”几天后,陈志德直接叫了一辆车,帮老师搬家。陈志德说:“您助我成长,我养你老,这是天经地义的事。”盛情难却,张老师和老伴就这样住进了学生替她买的这套房子。陈志德为什么会送一套房子给老师呢?时光倒回到1978年。那年张秀荣刚参加工作,以她的成绩完全可以留在县城的学校教师,但是她却主动申请调到自己的母校,那里交通不方便,学校的教学设备很简陋,没有几个年轻人愿意留在这样的地方。张秀荣的到来,给这所学校带来了生机,第一个学期她就担任了班主任,课堂上她是一位风趣幽默的老师,课后,她又像个知心的大姐姐,会跟学生们一起做游戏,跟他们讲外面的世界。学生都很信任她,有什么烦心事都爱跟她讲。对于那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她总是额外照顾,利用下班时间帮他们补课。那个时候,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并不重视,经常是因为家里没人干活,让孩子辍学在家帮忙。陈志德上初三的时候,他的母亲病了,父亲要赚钱养家,家里的事就没人干,父亲不准备让陈志德上学,他说:“一个农民,只要能写自己的名字,会数数就行了。读那么多书也没用。”开学三天,陈志德还没有来报名。张秀荣特意找上门去,陈父说:“我实在是没办法,像我们这样的穷家庭,就算是他以后考上了,我们供不起,还不如早点让他去学门手艺,以后也能混口饭吃。”张秀荣语重心长地说道:“我也是农村出身,我就是靠读书改变了命运,困难只是一时的,大家可以齐心协力去面对,千万不要让孩子辍学,这就是他的出路,知识才能改变命运。”第一次父亲没有改变主意,张秀荣又连着去了好几次,终父亲同意让儿子继续上学。张秀荣对陈父说:“你以后有什么困难,尽管开口说,只要我们能帮忙的,我一定尽量做到。”陈志德很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他每天是班上早起来,晚睡觉的那一个人,有付出有就回报,陈志德被一所重点学校录取。就在陈志德高二的时候,他的母亲因病去世。张秀荣听到这个消息,她担心陈志德因此事耽误学习,跑去安慰,开导他,看到哭得双眼红肿的陈志德,张秀荣轻轻地将他抱在怀里,哽咽地对他说:“你妈妈虽然走了,但你的人生还长,生老病死谁也逃不过,只是早晚罢了,你要学会去坦然面对,现在你是高二了,马上就要高考,不要影响了学习。”陈志德含泪点头答应,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当中,终他以全县第二的成绩被长春地质学院录取。陈志德第一时间给张秀荣打电话,告诉了她这个好消息。张秀荣邀请他到家里吃了一顿饭,送了一支钢笔给他。可谁想,陈志德大二那年,他的父亲也因病去世了,年纪轻轻的他成了一个孤儿。这天,快年了,张秀荣领完工资回来的路上,碰到了陈志德,当时的他穿着一件泛黄的棉袄,脚上穿着一双单鞋,裤子和祙子都比较短,小腿露出了一小截,冻得红通通的。张秀荣心疼落泪,她从口袋里掏出20元塞到陈志德手上,笑着对他说:孩子,你拿去买一双棉鞋吧,年三十来我家吃饭。从那以后,陈志德寒暑假都在张秀荣家里度过,她还特意给陈志德留了一间房。对于老师的好,陈志德一直铭记于心,参加工作以后,不管多忙,每年他都会去看望老师,给她买各种礼物,得知她有高血压,他紧张得不得了,买了十几盒药回来。陈志德工作几年后,张秀荣像母亲一样张罗他的婚事,给他介绍对象。后来,张秀荣的老伴去世,陈志德还提出要把老师接到他身边生活,他要替老师养老送终。张秀荣总是笑着说:我身体还硬朗,我一个人生活没问题。张秀荣老师不仅对陈志德这么有爱心,对其他的学生都是这样,因此她被评为“武川县首批名师”,深受学生爱戴,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结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一个让人感动的故事。一个好老师,能够改变很多学生的命运,陈志德就是这样的幸运儿,如果当初没有张秀荣老师,或许现在的他,只是一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难能可贵的是,学习能够知恩图报,如此重情重义的学生,我相信他未来的路一定能够走得更宽,更远。那个年代的师生情,真是让人无比地怀念。张秀荣老师配得这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陈志简介#
3、陈志现状2016年,42岁的王慧芳查出白血病,她躺在病床上通过媒体,向自己的亲生儿子喊话:儿子,你别考大学了,快来救妈妈吧,现在只有你能救妈妈。如果你不救自己的亲生母亲,就算取得再高的成就,也会被社会所唾弃。亲生儿子为什么不救自己的妈妈,这里面到底有何隐情呢?王慧芳年轻时,经人介绍认识了老公陈志坚。一年以后,他们的这个小家庭迎来了一名新成员,王慧芳给儿子取名叫做陈斌。2005年,陈斌还只有五岁,对世界的认识还不太明朗。他懵懵懂懂经历了许多事情,整个童年生活可以说是不幸的,因为父母经常会吵架。那一年,父母大吵一架之后离了婚。他们没有过多的争端,离婚后,两人面临一些需要分割的东西,他们达成协议,房子和孩子的抚养权一人一个。王慧芳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房产,自那以后陈斌就再也没见过母亲。随着他慢慢长大,母亲的脸也在他记忆中慢慢淡化。不过陈斌却很幸福,因为他有一个勤劳能干的老爸。与王慧芳离婚后,陈志坚担起了父亲的责任,同时又兼顾起母亲的职责。给年纪尚小的陈斌足够的关爱,并且为了给儿子更好的物质保障。陈志坚除了每天辛勤工作之外,剩余的时间都用来陪伴儿子。有一次,陈斌实在是忙不过来,他就想着再找一个人结婚,两人一块凑合着过日子。可他担心儿子不会接受,于是他便去询问而儿子陈斌的意见。“斌斌,爸爸再给你找一个后妈,怎么样?”陈志坚小心翼翼地问道。“不要!”陈斌十分果断地拒绝了父亲的提议。见到儿子不愿意,陈志坚也没有再说什么,他遵从儿子的意愿。就这样,陈志坚尊重儿子的想法,一直单身,将所有精力都用在了工作和照顾儿子身上。好在陈斌懂事,学习成绩也不错,顺利考上高中。如果继续努力,很有机会考上重点大学,就在生活往好的方向发展时,母亲王慧芳找到了他。王慧芳为什么会找上陈斌呢?因为她得了重病,这时她才想到了儿子。当年王慧芳拿走家中所有财产后,生活得不错。她有一套复式楼房,她还有在繁华地段有一套学区房,更是还有几百平方的仓库出租给别人。原以为王慧芳富裕的生活会一直延续下去,可没想到天降噩耗。2016年年初,王慧芳被意外检测出白血病。医生诊断后建议王慧芳进行骨髓移植,如果不移植骨髓,她可能只有几个月的生命。可在前前后后找了十多个亲人之后都发现不匹配,后终于找到了匹配的亲人,没想到正是王慧芳10年来不管不顾的儿子陈斌。为了顺利地移植骨髓,王慧芳找到儿子希望他能够同意骨髓移植。但陈斌却坦言,自己这10年来都跟着父亲生活。父亲养育了他,一切花费都是父亲所出,因此想要他捐献骨髓,必须要得到父亲的同意。王慧芳的父母带着记者来到了外孙就读的高中学校,见到外公外婆的到来。王慧芳的儿子陈斌开门见山地表示,如果外公外婆强行将自己带到医院做骨髓移植手术。那么父亲会马上起诉他们,难道是王慧芳的前夫从中阻拦?随后两位老人以大学学费为条件劝说外孙去医院给女儿捐骨髓,可陈斌却断然拒绝了。这时陈斌的外公外婆拿出母亲王慧芳录制的视频给他看,陈斌却是一脸的抗拒。16岁的儿子甚至直言母亲这是在打感情牌,面对已经病入膏肓的母亲含泪哭诉,陈斌显得格外平静,甚至都不愿意正眼看看母亲。记者当场联系了陈志坚,陈志坚表示儿子马上就要高考,根本没有时间分心去做别的事,况且对于救王慧芳,儿子也很抗拒,他不想勉强孩子。看着这个的救命希望就这么破灭了,而且是被自己的亲生儿子生生掐灭的,王慧芳更加悲愤交加。不过,她并没有因此反思自己曾经所犯下的过错,反而为了活下去,做出了一件令人不齿的事情。通过打听,王慧芳知道了陈斌所上的高中,陈志坚所在的单位,并找到了联系电话。于是,她几通电话打过去,把陈志坚父子俩说成了见死不救的人,并丑化了父子俩的形象。陈斌对母亲的做法更加生气,更不想救她了。后记者提出,让陈斌在湖南的公立医院做了提取骨髓的手术,然后立马以快的速度空运到北京进行移植。这样既不耽误陈斌的学习,又可以救王慧芳。听到记者说的解决办法,王慧芳喜极而泣。她看到了站在记者旁边,拒绝跟她联络的陈斌:“儿子,你要快点,妈已经拖成难治的白血病了。”这一次,陈斌终于能够对着视频对面的王慧芳,坦然地说出那句话。“妈妈,你别担心,我一定会救你的。”这个事件,终是有了比较圆满的结局。陈斌从小缺失母爱,对于母亲颇有怨言。好在他学会选择原谅,毕竟她是母亲,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如果母亲因为自己没有捐骨髓而去世,可能以后他也会后悔一辈子。对于这件事,您怎么看?
4、男高音陈志教授简介安徽蒙城陈春雷 曾经用名叫陈志,安徽科技学院大专毕业生,大专毕业后至今没有玩醒不知道他这个脑袋瓜子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很奇葩今年六月七月份还在外面穷游中国,到了八月份不知道怎么想的,想打工了,难道自媒体视频红利期已经过了 还是陈春雷,自编自演下去没有流量了,不过现在前面陈春雷做的种种原因表明,从自己家安徽蒙城出发一路出发到杭州租公寓开始,又到自己父亲陈长富工地等等一件事说白了陈春雷眼里只有钱 他自己说的我这辈子就是一个孤儿真真他到了大城市杭州后,我觉得他就有点后悔了,在杭州第一件事就给他父亲陈长富隔三差五送点好菜给他吃摆了,自己偶尔下馆子吃香的喝辣的,吃的都是自助餐 就带自己父亲陈长富吃了一顿馆子,没过多久他的好兄弟带他去游泳然后下馆子吃的比谁都多就是一个吃货啊,没过多久陈春雷粉丝帮他介绍一个工作 结果还被人家耍了,直到后来他的重要嘉宾他的表姐夫帮他介绍一个工作去挖土种树工作,他自己说到干不了,又到后来在附近偶然机会找了一家台球馆当球童服务工作 没过多久,三天两头上班不积极就被开除了,原因说他上班期间拍视频刷短视频就被开除,又到十月底认识一个饿了么的小姐姐介绍他去跑外卖工作,跑外卖工作天天在哪里吐槽抱怨说人家出餐慢卡餐。又近据说花呗里面的钱都还不上了,又拿着自己爸爸赚的钱终于把花呗还上了。好不容易把花呗还上了又遇到扎心的事,说自己近患了忧郁症,天天被黑粉恶意攻击他 陈春雷我早就说过了你要好好检讨一下自己怪不得网友,你自己要好好反省一下自己。你自己做的什么事情网友看的一清二楚,你做的什么事情全国各地网友看的到,人在做天在看#春雷加油呀# #我要上 头条#
5、陈志芬简介1941年6月,抗日名将陈中柱的遗孀王志芳,挺着七个月的孕肚、牵着6岁的女儿,找到日军第12旅团长南部襄吉说道:“还我丈夫的头颅!”,南部襄吉爽快答应,但他却提出“奇怪”要求。1906年,陈中柱出生在江苏盐城建湖县一个农民家庭,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们兄弟五人艰难度日,靠着几亩薄田维持生活1925年,由于家乡发大水,导致庄稼颗粒无收,一家人的生活更加艰难。陈中柱带着四弟去上海谋生,到了上海后,他在一家电车公司找了一份工作。1927年,北伐军进入了江苏,陈中柱弃职返乡,参与筹建国民 d 支部和农会组织,准备与地方上的土豪劣绅作斗争。由于形势所迫,不久陈中柱去了南京,在他堂兄陈独真的介绍下,陈中柱进入了警官学校学习。1928年,陈中柱进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学习。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陈中柱认识了王志芳。王志芳出生官宦人家,但她也是可怜之人,她幼年丧母,后来父亲再娶,继母很不喜欢她,容不下她。所以王志芳由她的姑姑抚养长大。王志芳和陈中柱相识后互生好感,两颗心越走越近。1932年,王志芳嫁给了已是国立中央大学军事教官的陈中柱。1933年,他们的大女儿陈璞出生。1937年,全国抗 战爆发,陈中柱满怀抗日救国热忱,积极投入到了抗日救亡运动中,在他积极组织下,成立了战地服务团,他被任命为战地特种团第三总队少将团长。陈中柱在参加徐州会战时,由于伤亡惨重,队伍也被冲散,陈中柱也险些牺牲,好在他被一位农民救了,这才保住了性命。1938年底,陈中柱接受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聘请,出任第四纵队少将司令。1941年6月初,日 伪军分几路“扫 荡”,他们把主要矛头对准陈中柱指挥的第四纵队,这次敌人来势汹汹。陈中柱要带领部队突破包围,当时他的妻子已怀孕7个月,他匆匆将妻子和女儿托付给一个卫兵,让他带着她们转移。陈中柱和妻子分别时,他对妻子说:“志芳,我是个军人,保家卫国是我的天职,我要走了,肚子里的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要取名陈志,要他继承父志”王志芳哭着说:“我们等你回来”。陈中柱带领部队苦战了3昼夜,第四纵队伤亡惨重,后他身中六弹壮烈牺牲。敌军士兵为了去日军指挥官南部襄吉那里领赏,残忍地割下了陈中柱的头颅。战斗结束后,当地的老百姓用门板做了一口棺材,把陈中柱安葬了。当王志芳来到埋葬丈夫的地方,她请人打开了棺材,看着眼前的惨状,她痛哭之后做出了一个决定,她要去南部襄吉那里要回丈夫的头颅。她找来一条小船,把丈夫的尸体运到了泰州,到了泰州城外,她找人看守尸体,然后她带着6岁的女儿进城。在认识人的帮助下,她与南部襄吉取得了联系,对方答应把头颅还给王志芳。于是,王志芳挺着7个月的孕肚,带着6岁的女儿去见南部襄吉。来到南部襄吉司令部,在那里她看到丈夫的头颅被他们用药水泡在大瓶子里。南部襄吉爽快同意王志芳把头颅带走,但他有个要求,他说他敬重陈中柱的英勇,要学习他的精神,他要举行一个仪式,带着士兵们一起上香祭拜陈中柱。南部襄吉知道王志芳已有两个女儿后,他对王志芳说:“希望你再生个男孩”。王志芳觉得南部襄吉的一系列操作,是崇拜中国军人宁死不屈的精神,也是为了借此机会宣扬他们的“怀柔政策”。很快南部襄吉就露出了真面目,当王志芳请人把头颅和尸体缝合,要把丈夫遗体运回丈夫的故乡时,南部襄吉不答应了,无奈之下她只能把丈夫葬在了泰州一户姓唐人家的田里。多年后,王志芳的女儿回忆:“我见证了母亲赴敌营取回父亲头颅的过程,往事历历在目,真的佩服我的母亲”此后,王志芳就住在了泰州,她带着3个孩子艰难地生活着,此后她没有再嫁。1945年,王志芳带着孩子们回到了南京,在这一年国民政府批准陈中柱为烈士,王志芳和孩子们享受烈属待遇。大女儿陈璞为了继承父亲的志向,她15岁时就去参军,此后30多年里,她都在为边疆建设做贡献。她说:“在我的人生途中,父亲是我心中永远不灭的明灯”王志芳还曾被下放过,但是她特别坚强,她学习缝纫做衣服,当地的村民都特别喜欢她。1980年,王志芳随着儿子陈志去了澳洲生活,但她始终心系国家和家乡。1987年,江苏人民政 府追认陈中柱为“革命烈士”,陈中柱的遗骸由泰州迁葬到了盐城市烈士陵园。1999年,王志芳老人捐资30万在丈夫的家乡盐城设立了“陈中柱奖学金”,后又捐资5万澳元,用于改良盐城教育环境。2015年,老人家又在盐城中学设立100万“陈中柱王志芳奖学金”。2016年,王志芳老人100岁,这一年她在儿女们的陪伴下回国,当她在烈士陵园看到丈夫陈中柱的照片时,她泪流满面。2017年11月,101岁的王志芳去世。丈夫一掷头颅救万夫,而作为爱人的她,给了丈夫一世的深情。
6、陈志个人资料介绍西营城下的兵团人一记六十多年前我曾工作生活过的莫二场机耕二队一九六一年六月六日,是我正式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名軍垦职工的日子。从这天开始,我便步入了人生新的起点,融入了这个汇聚了五湖四海之众,集兵,农,工,学,商,政府职能齐全的特殊单位一兵团大家庭。当年的我十八岁,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之际。只所以来新疆兵团,是为了探亲。但时值飢荒之年,内地粮荒严重,为了生存,看到兵团农场能填飽肚子,不至於为吃发愁,所以就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留下来,这一留就是一生!一九六一年六月六日上午,我在一位甘肃老乡陪同下,来到了兵团农八师莫索湾第二农场场部人事科,一位戴着深度眼镜,人称張瞎子的中年人接待了我们。当我说明来意,並将原单位(酒泉钢铁公司鏡铁山铁矿)开具的证明(通行证)交给了他。他看后隨即问我想从事什么工作,我回答想去机耕队开拖拉机。他随即拿出一本表册填写了一番,然后又拿出调令专用表填写后,留下副页,将主页撕下来交给我。我一看,单位是二分场(现二营)机耕二队。就此,圆了我想开拖拉机的梦,心中自然感到十分高兴。我们走出场部后,便不顧中午天热,急匆匆步行七,八公里路,赶回到了二分场部,到机耕二队去报到。在机耕二队办公室,我见到了队领导田积琏同志,他看了介绍信(调令)后,便安排让我到刘树德机車组去工作。他让人叫来了一个中年人,对他说:这个小青年分到你们机車组了,你负责他今后的工作安排。然后又对我说:这是你们机車组的组長,今后就跟他在一起工作了,要服从领导,努力工作。我所在的机车组组长叫刘树德,河南人,是9,25起义人员。驾驶员叫郭庆隆,甘肃老乡,农具员叫陳进恒,甘肃老乡。我们组的机車是原苏联产的轮式車T一28,是型机車。它虽然马力小,但旣能田间作业,还可以跑运输。当时正在保养间做二号保养,为即将到来的夏收运粮作准备。所以,从报到即日起,我便和汽油,柴油,黄油打起了交道,也就是用它们擦洗机车另件,为其它成员打下手。接下来,我介绍一下当时的机二队情况。机二队原来为莫索湾三场机耕队,莫三场和莫索湾二场合并后,改称莫二场机二队。机二机当时的领导有指导员,d支部书记張发喜,副队長田积琏(主管生产行政工作)。机二队下辖三个区队,一区队队長杨儒先,二区队队長单延飞,三区队队長張德胜,司务長吳兆彦,技术员陈志和。机二队当时配备有大型机车二台,为原苏联进口的斯大林100号一台,斯大林80号一台(链轨车)。中型链轨车原苏联进口的T一54、T一159各一台,国产东方红一54四台、波兰产D一35三台:轮式车有罗马尼亚产v一35一台,厡苏联产T一28六台,T一24三台,T一20三台,捷克产热托一25一台,共计二十多台,另有配套农机具数百台套。除此外,还配有收割机械为:厡苏联进口的全自动联合收割机c一k3,c一4各一台,c一6(被动)一台,国产自动东风号一台,被动开封号四台。当时,机二队管理作业面积约十万亩,生产单位九个。具体作业区分工为:一区队负责八队(新生人员单位),九连,十连。二区队负责十二连,十三连,十五队(劳改队)。三区队负责十一连,十四队(新生人员),园林二队。机二队还负责子女二校的生活用地,和自已的生活用地。当时,机二队前后勤人员加在一起,多时近两百人。机二队的人员组成大体上分为9,25起义人员,河南,湖北支邊人员,自流人员三大群体,除此外,有少量调干,接家,北大荒调入人员。其中,技术骨干机组長多为经过培训的起义人员和支邊青年为主,自流人员也不在少数。我们车经过一个多星期保养后,终於开出了保养间。接下来便是按要求试車了。从一挡开始慢行,到六挡疾驰在分场部前的土路上,我坐在驾驶机车的郭庆隆一邊,体验着机车在突!突!突!的排气管声响中的快感!觉得留在农场这一步祘是走对了!很快夏收龍口夺粮的季节来到了,我们车组接到通知,去到钓十公里外的十四队13农作区,配合康拜因收割机拉运小麦。我们各自带着行李,拖車上装着保养箱出发了。在尘土飞扬,大坑小坑的土路上颠簸了一个多小时,到达了四周被沙丘包圍的一块麦田邊。停车卸下行李和工具保养箱后,正好赶上吃午飯。在一个临时撘建的帳蓬里,一大盆冒着热气的鸡旦面条,正等待人们去品尝。於是我们当仁不让地便拿碗筷尽捡干的捞,在火辣辣的阳光下,吃的汗流夾背。农场里的人都知道,夏收时,伙食是好的,尤其是机务人员,特别给於关照。在13农我们只呆了一晚上,第二天就又被调回去干其它的话去了。而我第一次跟車作业,就是在沙包里,麦田邊上露天睡了一晚上。(未完待续)#陈志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