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袁崇焕凌迟(袁崇焕电视剧)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7-06 02:41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1、袁崇焕电视剧

崇祯3年8月16日,46岁的袁崇焕被冠以“谋逆”大罪,在北京西市凌迟处死。临刑前口口占一首《绝命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城内百姓误以为袁崇焕通敌卖国,争相买其肉吃以解心中愤恨。这位生前保家卫国戎马半生的抗清名将,背负骂名悲惨死去。袁崇焕一死,辽东防线溃败,名将卢象升、孙传庭也先后陨落。松锦之战,洪承畴被俘降清,辽海崩溃,边防陷入混乱。崇祯17年3月,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上,明朝灭亡。易中天曾评道:明朝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皇帝多混账,而朝臣无大贤。鲁迅讽刺道:大明一朝以剥皮起,以剥皮终,可谓终始不变。袁崇焕是明朝的名将,有他在,明朝的长城还在。1627年之于明朝是风云变幻的一年。天启皇帝朱由校弥留,召来弟弟朱由检交待后事:来,吾弟当为尧舜。便驾崩。朱由检当上崇祯皇帝。哥哥重用魏忠贤,迫害东林d,北方疏于驻守,内地大乱,发洪水,蝗虫灾等天灾连年,百姓困苦,民不聊生。其实,崇祯并不是混账皇帝,相比哥哥而言,他还算是努力上进的皇帝,奈何他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广宁战役失败,后金大军占领广宁和锦州等地。后金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山海关。山海关是北京的门户。一旦山海关失守,北京便门户大开,无险可守。朝臣无措, 皇上着急。袁崇焕入京面见明熹宗朱由校。他说:“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这是他亲临山海关考察后去北京任职说的一句话。当时宁远、锦州离线相继沦陷,镇守的边关的守将主张退守关内,袁崇焕不主张放弃关外的土地,主张经营辽东。因这一句话他破格提拔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去了山海关前线。1626年,努尔哈赤率军直逼宁远城。袁崇焕写下血书,亲自指挥宁远之战,坚守宁远城,打败了努尔哈赤,宁远大捷彪炳史册。袁崇焕一战成名,努尔哈赤7七个月后病逝沈阳。袁崇焕建立起关宁锦防线。毛文龙也是明朝抵挡后金的名将。他驻守皮岛,孤悬海外,将皮岛上官员全换成自己的亲朋好友,谎报军队数量,向过往船只征收税。袁崇焕列举了12条罪,当着全军将士的面,用崇祯赐的尚方宝剑,杀了毛文龙。其实袁崇焕是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毛文龙。这么重要的事却没有事先向崇祯汇报,这让崇祯很不爽。而且他杀人不善后,导致,毛文龙的部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直接率部下投了后金,后成为清朝开国的三大藩王。袁崇焕没有实现自己五年复辽的诺言,又不请示皇帝杀了毛文龙。崇祯很不爽,但迫于袁崇焕太重要,就没杀他。虽然下旨说不引罪,其实心里都记下了。崇祯2年,皇太极10万大军绕过那些防御重镇,兵临北京城下,袁崇焕得到消息回援京城。皇太极采用了离间计,在军中散布谣言说袁崇焕已经投降了自己。崇祯疑心病重,认为袁崇焕居心叵测,拒绝他进城。朝中魏忠贤的d羽和一些别有用心的朝臣构陷袁崇焕。袁崇焕不知内情却建议崇祯和皇太极议和,这更加让崇祯加重了对他的猜忌。几天后崇祯召见袁崇焕直接问他有没有降敌。袁崇焕不明就里没回答。崇祯就误以为他默认。朝中武将多与毛文龙相熟没人替袁崇焕说话,一切都已无法挽回。袁崇焕以谋逆罪,夷灭三族。袁崇焕死了,抽跨了明朝后的离线。他是在百姓的一片怒骂和唾弃中凄惨离世。这本书是由金城出版社新出版的历史小说《大明祭》,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潜心写作8年,为我们详细书写明朝那一段历史。大明那已陨落在历史长河中的帝王文臣武将们,在书里一一闪过。帝王将相皆尘土 ,惟有他们的功绩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几百年后,是非功过任何人评说。喜欢明史的朋友戳右下角商品卡即可购买!#头条创作挑战赛##以书之名#

2、袁崇焕凌迟

今天小编要带着大家一起将所谓明王朝顶梁柱踢下神坛,这个人就是袁崇焕。袁崇焕的死被看做大明王朝顶梁柱的坍塌,尤其是现在人们提起晚明悍将往往就会想到那个用大炮轰死努尔哈赤的文将袁崇焕,而忽略毛文龙这种踏踏实实打仗出身的武将,历史上关于袁崇焕的死颇具争议,有人说他是通敌的汉奸,还有人说他是被反间计杀害的良将。小编认为袁崇焕若是投降满清还好,若不是,后期作为实乃无能之将。总结八字:卖国未必,庸才坐实。为什么被封上神坛?因为明史是清编的,南明时间虽短但是对袁崇焕的态度就将其比作秦桧,后来清人强行粉饰一波,就是为了突出明朝皇帝的荒唐。崇祯皇帝杀袁崇焕的理由和袁崇焕杀毛文龙何其相似,但是还多加了一条“潜携喇嘛,坚请入城”袁崇焕在战事吃紧情况下居然邀请皇太极派出使者,设宴款待好几天。关键是他做这一切崇祯居然不知情,加上“己巳之变”袁崇焕面对皇太极追而不击,说他通敌一点也不为过,那么这位清人嘴中的忠臣究竟有没有通敌?其实说袁崇焕通敌的确有点不贴实际,毕竟手握兵权受到皇帝重视的他犯不上这样做,南明的徐石麟奏疏中就说袁崇焕是“阳主战”、“阴主款”,并且以杀边帅毛文龙为向敌人示好之信,而崇祯不同意议和,所以袁崇焕便邀后金军进攻,以胁迫崇祯议和。袁崇焕在蓟门先款待敌人,后来后金军半夜潜越入关,袁崇焕并不堵截,而是尾随殿后,边将与敌国元首谋款议和,使者往来如梭,辅臣与边将协商斩帅,信件传递不绝,皇帝竟一无所知,所以崇祯才杀了袁崇焕。这个说法还出现在张岱《石匮书后集》说袁崇焕极力避战,想用利益和后金议和,为了表示诚意就杀了毛文龙。类似记载还出现在《崇祯实录》中。明末历史学家谈迁评价袁崇焕“才非周公,使骄且吝,并无大才,更无大智。”认为袁崇焕目光短浅爱吹牛逼。早在八旗进攻属国朝 鲜的时候就可以看出,《三朝辽事实录》记载“朝 鲜不支,折而入奴,奴势益张,亦非吾利。”于是下旨令袁崇焕自西策应,援救朝 鲜。而袁崇焕对满人一直抱有迷一样的情节,认为满人似真有输款厌战之意,于是内心绥靖避战占据主流,眼看朝鲜危在旦夕,朝廷严令袁崇焕出击,趁满兵精锐东调,“且令以关宁之师直捣虎穴”袁崇焕这么回答“闻奴兵十万掠鲜,十万居守,何所见而妄揣夷穴之虚乎?”说白了就是打不过没胜算。其实袁崇焕心里清楚满人全部正规军加起来也就八万余人,皇太极可以说是倾巢出动,此时进攻时机的确是好,袁崇焕消极避战求和之意明显。以至于后来谈迁甚至怀疑袁崇焕对皇太极议和条款其中一条就是放清军入关抢劫,所以秘而不报。结果没想到皇太极抢着抢着居然直奔北京而去,这才一路尾随但为了和谈又不敢出击,这种可能也不是没有。从这些点滴至少可以看出来,袁崇焕或许没有通敌,但是他的消极畏战以及庸才属性坐实无疑。

3、袁崇焕

抗清英雄——袁崇焕袁崇焕(1584.4.28-1630.8.16),明末杰出军事家,抵抗后金英雄、爱国将领。字元素,号自如。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水南人。祖籍广东东莞,出生于平南。曾任兵部尚书、右副督御史、蓟辽督师等。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授福建邵武知县。喜欢研究兵法,常向退伍老卒了解东北边塞情况。天启二年(1622)入京朝觐,升任兵部主事。单骑赴山海关考察关内外形势,自请守辽抗金,擢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关监军。组织修筑宁远(今辽宁兴城)等地城堡,招练兵马。天启四年再迁山东布政司右参政。督率军民修缮边镇,开疆拓土。天启五年十月,抵制辽东经略高第之命,拒绝将军队撤译关内,率部留守宁远。升山东按察使。次年挫败努尔哈赤所率后金劲旅,获宁远大捷。改任右佥都御史、辽东巡抚兼兵部侍郎,收复高第所弃关外故土。天启七年苦战宁远、锦州,击退皇态极所率后金大连。因受宦官魏忠贤d徒诬陷,辞官归。崇祯元年(1628)起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次年斩杀皮岛守将毛文龙。在任辽事期间曾多次击败后金军的进攻,阻止后金军南下。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绕开袁崇焕在辽西的防线进攻北京。袁崇焕问讯后率部星夜驰援京师。获广渠门、左安门大捷,力解京师之危。但崇祯帝听信谗言,崇祯帝误中皇太极反间计,以为袁勾结后金,引敌胁和被逮下诏狱。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以谋逆罪磔死。其尸身被百姓所食。其部下佘义士夜窃其尸葬于今北京广渠门内东花市斜街,即原广东义园,并为其世代守墓至今已传十七代。清初设馆修《明史》时,冤情方大白。袁崇焕被后代史学家誉为“明朝第一将军”。吾头可断,身不可辱——史可法史可法(1602~1645),字宪之,号道邻,河南祥符(今开封)人。明崇祯进士,累迁右佥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灭明朝,福王(弘光帝朱由崧)立,史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马士英等共主朝政,但受马排挤。诏令史督师,出镇淮、扬,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开府扬州。 史可法驻守扬州时,在四方无援的情况下,整饬军队,修筑城垣,晓以民族存亡大义,激励4000军民固守孤城。清摄政王多尔衮5次致书诱降,他誓死不从。城陷前几天他给母亲、妻子写下遗书,表示要以死殉城。清顺治二年(1645)四月十八日,清军抵达扬州城西北郊斑竹园,清豫亲王多铎再次劝降,史不理会,令将士登城分守各门,自守险要的西门。清军强攻不破,伤亡甚众,遂乔装明军,得计入城。史见大势已去,欲拔刀自刎,被一参将护持而行。至小东门,见军民遭屠戮,即挺身而出,大呼:“吾史督师也!万事一人当之,不累满城百姓。”于是被执。多铎劝降,史说:“吾朝廷大臣,安肯苟活?城存与存,城亡与亡,吾头可断,身不可辱。”遂从容就义。后人于扬州城北梅花岭畔建“史公祠”及其衣冠冢,以为纪念。#袁崇焕简介#

4、袁崇焕哪里人

苏贞昌今天(1月15日)自比袁崇焕,称“袁崇焕不死,清兵怎么入关?”。对于被质疑撒钱救官位,苏贞昌今天接受采访时说,事情可从各方面来讲,他表示自己虚心受教,但不要扭曲,这样也骂,那样也骂,“袁崇焕不死,清兵怎么入关?”。[机智]评两句:看来苏贞昌不太懂明史。另外,这些顽固的“台独”分裂分子,虽然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但是讲歪理的时候还是要用中国历史典故。

5、袁崇焕简介200字

袁崇焕杀毛文龙不要是该不该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袁崇焕凭什么杀毛文龙,可以说,袁崇焕杀毛文龙那天就注定了自己死期,以崇祯的秉性今天可以暂时忍让,但终有一天会报复,擅杀朝廷二品大员。即便崇祯也不敢如此随便。毛文龙是明末镇守皮岛的主将,袁崇焕掌管辽东事务后,第一件事就是冲上皮岛,把毛文龙砍了。导致毛文龙的手下纷纷投靠满清。满清初三个汉人王爵。都是毛文龙手下的人。这事真是得不偿失。袁崇焕如果真的对毛文龙不满,完全可以采取其他方式。毛文龙是明朝东江镇总兵。此人是明末武将很有代表性的人物。一方面他有胆有识,敢在满清的心腹重地建立一块割据地盘,严重威胁清朝后方安全,牵制住满清不敢轻易深入内地,时时有后顾之忧。因此他是明朝在辽东的一个有力的战略支撑点,皇太极恨之入骨又无可奈何。但另一方面此人狡诈贪婪,虚报饷银,不听号令都是家常便饭。但问题是杀良冒功,贪污军饷又不是毛文龙一个,袁崇焕也是一样,如果以此诛杀毛文龙,那明朝边将就别活了。 单从军事角度出发,这样做显然是错误的直接后果就是皮岛数万明军群龙无首彻底崩解,皮岛这块战略要地的意义不复存在,客观上解除了皇太极的心腹大患,八旗兵从此可以放心大胆长驱直入。明末清初之际,袁崇焕是一个矛盾人物, 有人认为他是崇祯时期的擎天柱一根。是忠臣,也有人觉得他是死有余辜之人。实际上袁崇焕这人很犟,而且是一到犟底,九头牛都拉不回的犟,他一旦认定一个事,就一定要做到底 当袁崇焕看毛文龙不顺眼,不听他的调遣的时候,就一定要杀毛文龙,也有震慑手下骄兵悍将的意思,但适得其反却出乎了袁崇焕的意料之外,这只能说明袁崇焕政治上的幼稚,面对崇祯这样的猜忌和刻薄的性格,袁崇焕身后事基本也就确定了,性格中冒失、专断的导致了袁崇焕未必能后击败满清。而且在诛杀毛文龙之后袁崇焕又向崇祯请罪:“文龙大将,非臣得擅诛,谨席藁待罪。”崇祯知道以后肯定是不满的,但毛文龙已死,也就顺水推舟的优旨褒答袁崇焕。但猜忌的种子已经埋下。袁崇焕要杀毛文龙原因并不复杂,袁崇焕和毛文龙不和外加互相瞧不起。至少私怨是一个主要原因还有就是袁崇焕觉得毛文龙在皮岛独立一方,不服自己的管教。问题是他自己在辽东又何尝不是独断专行,许你袁崇焕这样,人家毛文龙就不行,袁崇焕性子里面就不喜欢别人不听他的。他可以不听别人,但不能允许别人不听他。但毛文龙之死大的受益人是满清。袁崇焕并没有从杀毛文龙获得任何益处。而毛文龙的存在,对于后金有着巨大的战略威胁,而且在作战中是确实有战功的,但又不足以对后金产生致命威胁。而毛文龙一死,后金再无后顾之忧。毛文龙的兵马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对整个辽东战局的影响也不算至关重要。不杀他好,杀了也不能挽救辽东战局。就算要杀毛文龙也得有崇祯的圣旨。总的来说,袁崇焕杀毛文龙在政治上,军事上都是错误的。基本上得不偿失。而且埋下自己被杀的祸根。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