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经典系列之杂诗(其六)作者:曹植☆☆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国仇亮不塞,甘心思丧元。拊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作者简介:曹植(192一232),三国魏诗人。字子建,曹操第三子。沛郡谯县(今安徽亳bó州)人。☆字词注解:飞观(guàn):高峻的楼阁。观,宫门前的望楼,也称阙。牖(yǒu):窗户。御:凭靠。棂轩(líng xuān):指栏杆。烈士:志士。悲心:忧国之心。偷:苟且。亮:诚然。塞:堵塞,杜绝。丧元:丢掉脑袋。拊(fǔ)剑:犹按剑。拊,同“抚”。赴太山:赴死之意。汉魏间习俗以为人死后魂赴太山。聆(líng):听。☆诗词大意:百丈楼观凌空而起,临窗凭栏极目远望,眼前的景致开阔又辽远,千里平原横亘在日月之下。志士常怀忧国之心,只有胸无大志的小人才会苟且偷安。眼前东吴还盘据一隅,西蜀还残喘西南,国家的忧患远未解除,我愿抛头颅,洒热血,将国仇荡灭。手按宝剑,眼望西南,真想为国家慷慨赴死!我拨动琴弦将心愿诉说,琴音是那样的悲壮激越。请听一听吧,那就是一个志士的心声。☆诗词简析:建安十九年秋,曹操东征孙权,兵强马壮,浩浩荡荡,大有一举荡平东吴之势。曹植当时二十三岁,风华正茂,血气方刚,正欲立功报国,一试身手,但却被曹操留在邺城,守卫后方,曹植心中充满惆怅和遗憾。某日,登高望远,千里江山尽收眼底,天地悠悠,岁月荏苒,不禁激起胸中的凌云豪情和壮志未酬的感慨,于是把剑相望,抚琴而歌,慷慨激越,写成此篇。“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这两句可说是全诗的诗眼;它们采用对比的手法,以“小人”的苟且偷安、无所事事,反衬烈士的忧时忧国、志向高远。诗人以烈士自许,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求和滞留后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怏怏惆怅,在清朗豪健的诗风中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既壮且悲的情怀。(上辞)
2、曹植简介和事迹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高门大族,不仅让“诗圣”杜甫落俗攀附,而且还能压上李唐皇室一头,这究竟是“何方神圣”?“诗圣”杜甫,祖上出自京兆杜氏,但是他自我介绍时,却不介绍自己是京兆杜氏之后,反而介绍自己是“清河崔氏之甥”。原来杜甫的母亲是崔氏之女,杜甫的外婆是李世民之孙李琮的女儿,嫁到了清河崔氏,生下了杜甫之母,所以杜甫母亲是崔氏之女。那这清河崔氏究竟是个怎么样的士族,为何连“诗圣”杜甫都未能免俗想要“攀附”呢?据《水经注》记载记载,崔氏乃是姜子牙的后代。在西汉初年,崔氏家族分为两支:一支由东莱侯崔业带领居住在清河东武城,称清河崔氏;一支由崔仲牟带领定居博陵安平,称博陵崔氏。清河崔氏崛起于汉末时期,彼时天下战乱不断,群雄四起。崔业后裔崔琰和崔林也投入了这乱世洪流中。不过真正让崔氏在曹魏政权中占据一席之地的,还是弟弟崔林。当年曹操攻破邺城后,崔林便加入曹操阵营,先后在曹操、曹丕、曹叡、曹芳手下为官,终官位至司空,位列三公,封安阳乡侯,开三公封列侯之端。由此清河崔氏,成为了当时的名门望族,其他氏族也纷纷与其子弟通婚,“七步成诗”的曹植就迎娶了清河崔氏女。后来“高平陵之变”,司马家族彻底掌控了朝堂,再后来司马炎建立西晋。期间清河崔氏不但未受影响,还逐渐扩展了例如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齐郡乌水房等支系。新成立的西晋王朝如“昙花一现”,在“永嘉之乱”后迅速灭亡,司马睿被迫渡江南下,建立东晋。作为天下门阀之一的清河崔氏自然也随王朝的衣冠南渡。但由于战乱等原因,有一小部分族人留在了清河故地。在整个东晋时期,清河崔氏都没有什么太出众的表现。直到北魏初期,清河崔氏才再一次站到了北方政治舞台的中心。这次扮演主角的是留在清河故地的崔宏和崔浩父子。鲜卑人拓跋珪打败后燕,建立北魏帝国时,第一时间就派出使者去请负有盛名的崔宏前来辅佐,拜其为司空。崔宏,因学识渊博深得拓跋珪的青睐。国号“魏”都是崔宏所拟。后来北魏的官制、礼仪、音乐、法律等制度也都是由他制定的。由于功勋卓著,崔宏获封白马侯。崔宏死后,其子崔浩继承了白马侯的爵位。和父亲崔宏相比,崔浩的政治能力无疑更胜一筹。因熟读《易经》,精通天文星象,料事如神,崔浩几乎就是拓跋魏的诸葛亮,无论政治、军事都极具战略眼光。他历经三朝,执掌了两朝的枢机,官至司徒、封东郡公。堪称北魏有权势的第一谋臣。当时范阳卢氏、琅琊王氏、太原王氏、河东柳氏等世家大族,都争相和清河崔氏联姻。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繁荣之后往往就是巨大的危机。习惯了皇帝信任和顺从的崔浩,开始飘飘然,激进的推动诸多改革,却没意识到,这已经触及到了鲜卑贵族的利益。成了他们的眼中钉。在拓跋焘命他修《国书》时,他毫无避讳,把大量鲜卑先祖的丑闻都写得清清楚楚。经有心之人太挑拨,性情暴躁的拓跋焘勃然大怒。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六月,下令将崔浩和他手下的史官全部处死,崔浩灭族。崔家的姻亲范阳卢氏、河东柳氏以及太原郭氏也都被灭族。显赫已久的清河崔氏,短暂消失于历史长河中。后来,北魏孝文帝元宏推行汉化改革,崔氏子弟崔光和崔亮两兄弟依靠家学渊源再次入朝为官,期间频繁与和其他氏族之间的通婚联姻。这支北方落魄士族逐渐恢复往日荣光。自魏晋以来,朝廷选取人才的主要渠道就是门阀世家。李唐的统治者也是靠着这样的门阀势力——关陇世家在争锋天下中获胜。所以,从龙有功的关陇世家成了唐初政治集团的为核心。为了打破“尊世胄,卑寒士”的观念,同时也为抬升皇族的门第。李世民对“五姓七望”中的其他6家,一边拉拢,一边又大力打压。首当其冲的就是第一门第崔氏。贞观十二年春天,李世民就命长孙皇后的亲舅舅高士廉编纂《氏族志》。一开始的高士廉没能领会到李世民的真意,初版中,老老实实把崔氏定为“第一等”,赫然处于皇族陇西李氏之上。结果可想而知,李世民大动肝火,挨了一顿臭骂后,高士廉也开窍了。于是把李世民所在的“陇西李氏”定为第一等,把清河崔氏等几个大族都定为“第三等”。以现有官员爵位等级为标准,而非血缘家世为标准的家族评级《氏族志》颁布后,山东、江南的士族门阀遭遇重创。但在科举制度盛行的唐代,即便面对来自统治阶级的高压,清河崔氏依旧涌现出了一批如崔慎由、崔元综、崔龟……的杰出代表。在唐朝清河崔氏共有十二人官至宰相。不过到了晚唐时期,随着黄巢和朱温等人对世族子弟的残杀,绵延数百年的门阀政治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清河崔也不复往日辉煌了。进入宋代后,在平民科举大盛的浪潮下,盛衰兴亡700年的清河崔氏逐渐消逝在历史长河当中。#历史有知识##头条历史##历史##清河崔氏为什么被灭族##南北朝#
3、曹植简介及资料在电视剧中,曹操以“天下大乱”为借口,鼓励儿子们明目张胆地互相掐架。但这不符合历史事实。曹操现在的主要头衔基本上都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我觉得还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者。曹操在曹家子弟的教育上是英明果断的,对乱世子弟的教育甚至比日后治理天下的皇族还要用心和投入。曹丕《论正典与自叙》说:“我幼时五岁,为世所扰,故教余暇拍摄……”五岁时,我开始射箭。过了一年,曹丕说我六岁就知道开枪了。到我八岁的时候,我已经能够骑马射击了。在体育运动中射击一个目标要比在体育运动中困难得多。举个曹丕能单打独斗的例子。有一次,曹丕听邓湛八卦剑术和剑术。他一边嚼甘蔗一边听,然后一个手痒,说,要不我们练练?于是邓湛就和这小子打起来了,被他用手没吃干净的藤条打了三次胳膊。曹丕尴尬之极,郑重其事地介绍了自己的经历。为什么我不打脸呢?说了半天,邓湛心里不爽,嚷嚷着再约一次,然后曹丕就骗了,大开方便之门,引诱邓湛更深。结果,曹丕在额头上敲了一甘蔗...曹丕也“能属文,有逸能,通古今百家之经”。百家之书,根据《汉书·艺文志》的内容,共记载了38部,596册,13269卷。怎么说这些书装了五车以上?对比当时东汉国立大学规定的三年研究生待遇速度,没上过大学不等于没读过书。如果曹操早就把曹丕送进大学,他估计每天逃课去学校一次,学期结束就回家八十分钟了。可惜他爸爸太厉害了。“他举止优雅,擅长诗歌和文学。他虽然在部队,却放不下。”动作模仿和心理暗示,在曹丕幼小的心灵对业余时间做什么没有概念的时候,老曹让小草觉得业余时间应该用来读书。所以,父母是孩子早好的老师。这时,老曹又鞭策他:“我每次决定救人,都会心平气和地说:人少好学,就会精于思考,时间长了,就会健忘;长大后能做勤学之士的,只有我和袁博野。”在部队里,什么都忙的老曹还不忘按时检查小草的作业,和他讨论一些读书心得和生活心得。曹操在决定救国的时候说了什么他总是说你现在年轻,年轻好学容易学;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就忘了。袁遗和我是长大后能努力学习的人。是一种期待曹丕在这条路上走好,又担心自己“误入歧途”的感觉。特别喜欢挽回这件事,说说近看了什么书,有什么感受。在每一次这样的谈话中,父亲都会把自己的经历和所思所想倾注到儿子身上。建安八年,曹丕十七岁,曹操带曹丕去溧阳打仗,然后建安十二年打五万,建安十三年打刘表,都是带曹丕去看的。虽然长子战死沙场,但曹操仍然坚持让儿子们面对这个时代必须要理解和应对的残酷。毕竟战争这种东西,都是纸上谈兵的表面东西。曹操是不情愿的(他没有带曹丕去官渡之战),但他还是坚持认为曹丕知道如何面对这些事情。曹丕二十岁时,曹操去了高倩,把曹丕留在邺城。之前,是培养他乱世战场上的能力。这是培养他对待事物的能力。这些东西不是靠读书就能读懂的,只有经历过才能有体会。建安十六年,曹操果断提拔既观察战争又实践民治的曹丕为副将,五感中郎将,副丞相。这相当于曹操的高级秘书兼跑腿。曹操的团队开会讨论问题的时候,曹丕都在听。有什么曹操认为可以由曹丕审判的,就扔给他。比如官制改革,九品官法。既给了他熟悉政治和曹操团队的机会,也给了他一个发表意见的平台。有些事情他可以试着去做,如果他做得不好,爸爸以后会把他扫地出门。五官司令管着神仙(虽然管着候补神仙),但这个时候曹丕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开始招自己喜欢的人才了。在曹操之前,他总是选择自己的人陪儿子读书,比如“建安七子”、王灿、阮瑀。现在他给了他们选择自己才能的机会。但是曹操这时候有点作弊,把邢勇扔给了曹植本人,然后通过一点手段把刘真分配给了曹植。要我说,这只是曹操对曹丕眼光的肯定。曹丕知道如何选择与自己不同但有用的人,但曹植喜欢与自己相同的人(比如他不可能对邢勇好,他喜欢杨修和丁伟),这就决定了曹丕比曹植更适合当领袖。曹操对儿子很好。总的来说,他其实是一个很温暖的父亲。把曹丕推上来后,封了其余的儿子,然后为他们选官,招贤纳士,帮助他们。曹操爱他的儿子,但他不宠他。侯封后,会派自己的儿子去治理寿春、汉中、长安等重要地方。虽然每个儿子小时候都很爱他们,但长大后还是要根据他们的性格来选择。这时曹操说:“孩子虽小见爱,长大必用之。”这时,其他的儿子都被封为爵士。只有曹丕可怜。他只有一份没有头衔的工作。人们拿年薪,带薪休假。他还每天出勤,拿着月薪...过了六年,曹操觉得差不多够了,封他为太子王维。曹对张说:“你知道你在等侯,但不是一个人,而只是一个五感的中郎将。这是王子知道的。”所以曹操既有对儿子的平等对待,也有对长子的特殊安排,中间也有犹豫。#曹植简介#
4、曹丕简介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简介【地理位置】位于聊城市东南部,东邻齐河县、济南市长清区,南接平阴县、东平县,西连东昌府区、阳谷县,北与茌平县接壤.【人口面积】人口34万,面积729平方千米。辖8镇、2个街道办事处。【地形】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受黄河故道影响,形成波状起伏的高岗、缓坡及洼地地貌。【河流湖泊】黄河、中心河等。【交通】境内交通以公路为主,105国道纵贯全境,258、324等省道过境,与县乡公路连接成网。黄河可通航。【资源】矿产资源有煤、石灰石等。【经济】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地瓜、棉花、大豆等。工业有机械制造、炼焦、化肥、棉纺、食品加工等行业。【风景名胜】黄河国家森林公园、曹植墓、仓颉墓、中国阿胶博物馆等。【土特产品】东阿阿胶为著名产品,已有2000多年历史。【景点介绍】曹植墓位于东阿县城西南20千米处黄河岸边的鱼山西麓,建于魏太和七年(233年)。墓室坐东朝西凿山而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曹植简介怎么死的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李贺出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洛阳宜阳县三乡)的一个破落贵族之家,其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大郑王李亮,为唐宗室的远支。由于武则天执政时,大肆杀戮高祖子孙,因而到李贺父亲李晋肃这一代时,可谓是世远名微了,在家道中落的环境中,只好隐居昌谷。 尽管世远名微,尽管家道中落,但却是李唐后裔,因而李贺对此十分自豪,并常常自称“王孙”,而在他的介绍和诗歌中,也常常看到“唐诸王孙李长吉”“宗孙不调为谁怜”“为谒皇孙请曹植”等诗句。李贺的父亲李晋肃,可谓是漂泊一生,早年被雇为“边上从事”,后任陕县令,但不久老死;母亲郑氏,生有一女两子,长守昌谷,大女出嫁后,家境更加贫寒,李贺兄弟二人只好外出谋生,以求温饱。李贺曾在《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中写道:“欲将千里别,持此易斗粟。”悲苦凄凉之意,可见一斑。 李贺相貌特征明显,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但才思聪慧,七岁能诗,又擅长“疾书”。相传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李贺正值七岁,韩愈、皇甫湜造访,李贺援笔辄就,写成《高轩过》一诗,韩愈与皇甫湜甚为吃惊,而李贺凭此名扬京洛。随着年龄的增长,李贺日益刻苦,白日骑驴觅句,暮则探囊整理。李商隐曾作《小传》云:“恒从小奚奴,骑巨驴,背一古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见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李贺时年十五岁,却已是誉满京华,与当时名家李益齐名。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李贺时年十六岁,当年顺宗带病(中风)继位,任用王叔文、韦执谊等除弊革新,史称“永贞革新”。同年八月,宦官俱文珍勾结贵族官僚改元永贞,威逼顺宗称病退位,新政也就此宣告失败。次年,顺宗因病而亡。当时,如刘禹锡、柳宗元等文人在诗文中多有影射,称顺宗是遇害而死,而非病故。李贺成年后,得知此事,作《汉唐姬饮酒歌》讽刺。 元和三、四年间(公元808—809年),李贺作《雁门太守行》拜见韩愈,又听闻韩愈在洛阳,李贺前往拜见。早年间,李贺因提笔写就《高轩过》一诗而被韩愈与皇甫湜赏识;但年未弱冠之际,因遭父丧而服丧三年,故而直到元和五年(公元810年),韩愈才写书信给李贺,劝说其参加科举,以振家声。同年初冬,李贺参加房式主持、韩愈参与组织的河南府试,作《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一诗,并一举得中,年底即赴长安参加进士科考。然而,有人妒忌李贺的才华,四处散播流言蜚语,说李贺父亲名为“晋肃”,与“进”同音,故而不能参加进士考试。尽管韩愈以“质之于律”“稽之于典”为其辩解,但终究是无可奈何,李贺愤而离院。同年,韩愈调为河南令(河南府,治所洛阳),作诗《燕河南府秀才》,其中有这样两句:“惟求文章写,不敢妒与争。”可能是诗人感怀此前李贺的不幸遭遇,并以此来劝勉当下考生。 没有参加进士考试,意味着并不能有机会入朝为官,这对有理想有抱负的李贺来说打击很大。因而,当年愤然离开,回到家乡昌谷后,他写下了很多愤慨的诗歌,其中就包括《南园十三首》的部分篇章。 次年,元和六年(公元811年)五月,或是因其为李唐宗室的后裔,或是因为韩愈的多加褒奖,李贺重返长安,经考核任奉礼郎,从九品。自此,李贺开始了长达3年的“牢落长安”之路。为何说是“牢落长安”?因为3年为官期间,李贺亲身经历、目睹了诸多的朝事与民生,在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之际,对社会的认知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因此,尽管过着“憔悴如刍狗”的不如意生活,但他却创作了一系列“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的名篇。而这一时期写作的反映现实、鞭挞黑暗的诗篇,也为他奠定了中唐诗坛乃至整个唐代文坛的杰出地位。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春,李贺告病回昌谷休养。但不甘沉沦的他,又举足南游,希望在南楚或吴越一展才华,却以无果而归。元和九年(公元814年),他决然辞去奉礼郎之职,重回昌谷“归卧”。之后在友人张彻的荐举下,又做了3年幕僚,为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军队帮办公文。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因北方藩镇跋扈,分裂势力猖獗,郗士美讨叛无功,李贺告病归乡。不久后,病逝于昌谷故居,时年仅二十七岁。
6、曹植简介生平套装共2册,分别为《张一南北大国文课》和《年轻人的国文课》《张一南北大国文课》源自作者在北京大学教授的“大学国文”通识课讲义,解读了先秦、六朝、唐宋三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诗人、思想家、文学家和他们的作品。除了对文本的详细解读、精炼点评之外,本书重在以轻松活泼、讲故事的风格品析创作者的人生、经典背后的深意,给当下年轻人以人生的启蒙。先秦时期,选取屈原的《九歌》和庄子的《逍遥游》,重点论述巫文化、老庄思想及其与玄学的关系;六朝时期,围绕“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两个故事,以讲故事的方式解读中古时代不同阶层的价值观冲突、中国伟大女性花木兰的形象;唐宋时期,从文体学角度解析李商隐的无题诗和苏轼的放逐词,深入文人的内心世界。《年轻人的国文课》源自深受北大年轻学子欢迎的大学国文课,围绕“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一核心,从夫妇、父子、情商、文艺和识见五大主题切入,以诙谐的方式、简单的举例、有趣的故事,解读不同时代、不同文体的经典,带我们深入理解中国古人处世的智慧,启发我们在当下的世界里更好地生活,珍视个体的价值,学会爱人、做事和思考。“夫妇”篇,选取经典爱情诗词如《关雎》《蒹葭》《锦瑟》等,阐明何为好的爱情和婚姻;“父子”篇,释读《论语》《离骚》,谈中国传统士族文化里的忠与孝;“情商”篇,剖析《红楼梦》《世说新语》等经典篇目,解读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讲解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原则和智慧;“文艺”篇,结合曹植、陶渊明、谢灵运等六朝诗人的名篇,深入中国传统贵族的精神和信仰,认识真正的文艺青年;“识见”篇,主讲古人的哲学思想及其流派,从《牡丹亭》引入,讲解晚明的“心学”思想,以《诸子略》为本,介绍了诸子百家的流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