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王国维之死的原因(王国维简介资料)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7-04 01:32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1、王国维简介资料

王国维:中国近代哲学研究第一人近代中国介绍西方哲学,首推严复,他主要译介英国哲学,如赫胥黎、穆勒、斯宾塞等人的著作,偏重于逻辑学、政治哲学、伦理学方面,但对“哲学”本身并没有深入研究。真正对“哲学”概念先做出科学解释的中国学者是王国维。王氏主要介绍德国哲学,尤重康德、叔本华、尼采的哲学。蔡元培先生在《五十年来之中国哲学》中说:“王氏介绍叔本华与尼采的学说,固然很能扼要;他对于哲学的观察,也不是同时人所能及的。”这个评价很高,但确实是符合事实的。王国维在《哲学解惑》一文中对Philosophy译为“哲学”一说做了明确解释:“夫哲学者,犹中国所谓理学云尔。艾儒略《西学(发)凡》有‘费禄琐非亚’之语,而未译其义。‘哲学’之语实自日本始。日本称自然科学曰‘理学’,故不译‘费禄琐非亚’曰理学,而译日‘哲学’。我国人士骇于其名,而不察其实,遂以哲学为诟病,则名之不正之过也。”王国维显然认为“哲学”这个译名是不好的,应该译作“理学”。后来的哲学家如冯友兰、张岱年等也主张称为“义理之学”“理学”。王国维还认为哲学应该是纯粹之哲学。强调哲学的纯粹性、独立性,这和康德哲学一脉相承,这与王氏德国哲学影响之深不无关系。王国维认为我国的哲学家都身兼政治家,所以我国的哲学不是纯粹哲学,有的是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王氏此论一语中的,极为深刻。王国维是近代中国主张哲学研究独立性的第一人。#哲学# #王国维#

2、王国维之死的原因

《人间词话》 王国维著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海宁州(今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于颐和园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 著述甚丰,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观堂集林》《古史新证》《曲录》《殷周制度论》《流沙坠简》等62种。(九)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诗话》“公”做“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澈(“澈”做“彻”),玲珑,不可凑拍。(“拍”做“泊”)。如宫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影”做“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尽。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让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参阅词品 《念奴娇 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北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95-96]  、苏仙    、坡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法,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3、王国维简介及代表作品

今天是晚清大儒王国维先生投湖自尽的日子!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海宁州人,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一生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代表作《曲录》《人间词话》《观堂集林》等。1927年6月2日,于颐和园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这一年,他老仅49岁!值此当晚,无以为念!#王国维简介#

4、王国维简介书法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投湖自尽。历史上的今天,1927年6月2日王国维于颐和园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王国维出生于1877年12月3日,字静安浙江省海宁人。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著述甚丰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观堂集林》、《古史新证》、《观堂集林》、《古史新证》、《殷周制度论》、《流沙坠简》等62种。

5、王国维简介及生平事迹

王国维离家多年返家,看到年老色衰的妻子,感慨万分写下一首词,道出老年夫妻的不易与心酸,字字令人唏嘘!1905年,多年在外漂泊的王国维回到了浙江海宁的老家,见到了自己久未谋面的结发妻子莫氏。他发现,妻子已经不复当年的模样,她的脸上尽是苍老和憔悴。王国维暗自落泪,写下了著名的《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王国维和莫氏的婚姻是父母之命,两人的婚约早就在他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定下了,彼时的王国维被当时的西学之风影响,想出国留学学习更加先进的思想,但是他的父亲王乃誉却不乐意。在几番争论过后,父亲开出了条件:先成亲,再出国。王国维答应了这一要求1895年,求学心切的王国维与莫氏结婚,此后的五年,育有三子。而1900年,在罗振玉的资助下,他前往日本开始了他的求学生涯。那时的王国维,心里装的是天下,他看到了清朝的没落,总想找到一种新的方法进行变革,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他开始了自己的漂泊生涯。而莫氏明白他的雄心壮志,他的心里是天下,她的心里是他,王国维离开后,体弱多病的莫氏当起长期了全职妈妈,整日操劳家务。近十年的分居生涯,王国维不断寻求着新的变法,他没有忘却对重塑清代山河的执着,更没有忘却那个在家里默默守护的结发妻子。于是,一有空闲时间,无论身在何地的王国维总是会回到家中,看望妻子和孩子。于是,莫氏承受着一次次短暂重逢的喜悦和离别的痛苦。莫氏有着传统女性的隐忍,守家如玉的她从未抱怨过这样的生活,也从未表露相隔天涯的寂寞,她始终好好地做一位妻子和母亲。而王国维在漂泊的留学生涯中也一直坚持操守,没有与任何女子暧昧不清。两人相忘江湖,怀念到哭。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1905年,王国维回家了,在门外等候多时的妻子却早已泪流满面。在他的记忆里,妻子和花一样美丽,但妻子苍老了很多,皱纹爬上了她年轻的脸颊,发梢间竟然也有了白色的痕迹,可妻子才不到三十岁啊。他经历了这么多天涯离别之苦,想不到自己归来之时,看到的却是百花凋零的情景。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他和妻子默默地对视着,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他记得,他离开时是一个春天的早晨,美丽的妻子在晨光中挥手告别,万物好像复苏了一样,可是,回来时,却是一个冬天的傍晚,憔悴的妻子默默的流泪,时间是这么的不等人啊。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沉默了许久,他告诉妻子,这次,他再也不走了,妻子哭着抱住了他。一个女人,近十年的独守空房、辛苦操劳,上有公婆,下有孩童,孱弱的她打理着这一切,毫无怨言。想到这,他再次流下了眼泪。他明白,莫氏追求的爱情,并不是无时无刻的陪伴,而是永恒的厮守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那天晚上,两人聊了很久很久。青灯之下,他无意中瞥见了镜中的莫氏,回想起出嫁时她的朱颜红唇,他心痛起来。原来,在这人间留不住的,是在镜子中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和随意飘零的落花。1908年,多年操劳的莫氏因病去世。王国维觉得,人间对于美好的珍惜和对于时间残酷的认知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正是因为“好花易凋,良景易逝”,人们才会更加懂得珍惜。后来在续弦的时候,王国维坚持续弦的女子必须是莫家的人,后和后妻潘氏结婚,一起生活了十九年。佛家常说,这是一个婆娑的世界,婆娑即遗憾,如果没有遗憾的话,世间给予的再多幸福人都不会去珍惜的。希望大家都能好好爱身边的人。

6、王国维简介及诗词

1908年初春,乍暖还寒,王国维正式成为一名“北漂”,寄居在好友罗振玉家中。罗家对面有个“老虎灶”(因灶头形似老虎得名),是专门提供热水的地方。店主是旗人,女儿十五六岁,正是花儿般美好年纪。她身穿紫色长裙,喜欢露出天足,长得颇有姿色,还与常去打水的罗家男仆好上了。一日,王国维跟着罗家男仆去了老虎灶,店主跟王国维聊得正欢,只见女儿迎面而来,便笑请王国维夸夸女儿。王国维欣然命笔,写了一首《蝶恋花》。窈窕燕姬年十五。惯曳长裾,不作纤纤步。众里嫣然通一顾,人间颜色如尘土。一树亭亭花乍吐。除却天然,欲赠浑无语。当面吴娘夸善舞,可怜总被腰肢误。王国维生性沉郁,像这么明快艳丽的花间词作的很少。他说,词的高标准是有境界,有造境(心造之境),有写境(写实之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这首词既是写境,又是无我之境。这首词将一位性格豪爽的“北京大妞”形象跃然纸上。这位大妞没有缠足,走路裙摆生风,不像缠了足的小家碧玉那样扭扭捏捏。走着走着回头一笑,马上把其他姑娘比得灰头灰脸。她就像一株摇曳绽放的鲜花,天然生成,用任何形容词都比喻不了。能歌善舞的南方姑娘跟她一比,就显得腰肢略为细了点。1905年晚春,百花凋谢,为了生活四处奔波的王国维回到家乡海宁。夫人莫氏原就体弱多病,久别重逢,见她益显憔悴,不禁万分感伤。遂作《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 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 绿窗春与天俱暮。待把相思灯下诉, 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是人间留不住, 朱颜辞镜花辞树。读诗要看意象。心中有意,行之以象,谓之意象。王国维心中之意,即“相思意”;生出的象,即“爱怜相”:只见妻子容颜憔悴,如零落坠地的鲜花。细细端详,欲语无言,日暮降临,窗子被映照的一片碧绿。华灯初上,正要跟爱妻倾诉相思之苦,谁料一点点重逢后的喜悦,又勾起无穷的旧恨。只能悲伤地说道,在人世间留不住的,是那镜中一去不复返的容颜和离树飘零的落花。这首词以“花”为象。花儿零落,花下看人,感叹落花。以花喻人,是贴切。1908年初春,万木葱郁,王国维继娶潘氏为妻。携妻北上途中,写了一首《蝶恋花》。帘幕深深香雾重,四照朱颜,银烛光浮动。一霎新欢千万种,人间今夜浑如梦。小语灯前和目送,密意芳心,不放罗帏空。看取博山闲袅凤,濛濛一气双烟共。这首词是写他和娇妻新婚之夜的。帘幕深深,香雾重重,烛台照着新人,霎时风情万种,自己如在梦中。灯下双目对视,两人窃窃私语,密意俘获芳心,怎让罗帐空等。香炉升起两股青烟,交织纠缠合为一体。这首词以“香”为象。香雾重重,青烟袅袅,如梦似幻,宛若仙境。三首词写尽三个女人三个阶段:恋爱,新婚,迟暮。恋爱的目中无人,新婚的甜蜜如饴,迟暮的憔悴如斯。就像一幕连续剧一样,将人的一生写尽,读来令人唏嘘叹惋,黯然伤神。王国维一生填词一百一十五首,可谓篇篇精到,他也为此自诩,“自南宋以来,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余者,则平日之所自信也。虽比之五代、北宋之大词人,余愧有所不如,亦未始无不及余之处”。除了北宋寥寥可数的几个大词人,别人都不如我。他曾借用歌德之言说:我平生的短处,就是不会谦虚。他说,我填的词纯以意境取胜,古人填词以意胜者,莫若欧阳修,以境胜者,莫若秦少游,至于意境兼胜者,莫若李白,李煜寥寥数人而已。王国维词中“人间”两个字多。如“人间滋味”“人间孤愤”“人间思量”等等,拿给罗振玉等人看,朋友们说,既然你这么喜欢写“人间之词”,你的词集就叫《人间词》吧。王国维欣然采纳,罗振玉还给他刻了“人间”印章,他把“人间”作为自己的号,和观堂并用。其实王国维口口声声所谓的意境需要一个前缀,便是“我”。我之意,我之境,我之意境。意是从叔本华的意志一词而来。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意志的表象,世界是你感知的世界,而非世界本身。你感知到什么世界,世界在你心里就是什么样子。因此意境就是,你在环境中的感知,或者你感知的环境。十几年前,我漂泊江南,识一蜀中女子,肤白如雪,长发如云。有一天我们对坐闲谈,她斜靠在竹椅上,手里夹着一支烟,烟雾袅袅上升,与她绵柔的声音交相缠绕,阳光从窗外照了进来,将她黑色的长发幻成五彩之色,白臂上绒毛若隐若现,浮着细碎的汗珠。我在那一刻忽有恍若隔世之感,心想,这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意境”吧。有意才有境,有什么意,才有什么境。如果说《宋词三百首》是一本习题集,那么《人间词话》便是一本参考书。不读《人间词话》,你就不知道哪个词人好,哪首词好。这套专家点评本《人间词话》,装潢精美,纸质优良,内有王国维亲笔手迹,值得入手一本看看,点击下方链接即可直接购买。

7、王国维简介名言

叶嘉莹,号迦陵,一生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教研,七十余年来,她讲学的足迹遍布全球各地。她学贯中西,擅以深入浅出的文字探讨和诠释中国古典诗词。《人间词话七讲》是她对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系统讲解,其中既有理论性的讨论,更有大量的举例解说,也涉及王国维的“境界说”、词与诗的美感特质等,文笔典雅细腻,见解独到,卓然成家。俗子追求的是个人幸福,真正有智慧的人才会寻求真理。他们会放弃常人孜孜以求的东西,不惧怕黑暗,不因为时代际遇施加在身上那些莫须有的禁锢而退缩。相反地,还会继续用心去探索。《人间词话》,是我走哪都会带的书。这书原先是看不太懂的,如同王国维先生在此书中形容的“境界”一词。没有到某种年纪或层次,便永远无法了解书中所言之重。好的作品,因所处时代久远和语句深刻而不被人完全解读,是可惜的,但幸而又得叶嘉莹先生的《人间词话七讲》。叶先生和王先生,好似穿越时空促膝长谈过的一对知己。其实对于“人间”来说,“七讲”是远远无法涵盖的。南方艺术家|主编:刘一霖

8、王国维人生三境界

1922年,王国维的发妻难产而死,只扔下3个孩子。王国维担心再娶会委屈孩子,索性不顾家人反对,迎娶了妻子的侄女。然而,新婚不久后,王国维却投河自尽了,给妻子和孩子都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1877年,杭州海宁州城内的王家诞生一子,令王家之主王乃誉喜出望外,觉得家族的血脉得以延续。王乃誉是宋朝安化王公第三十二世的后裔,其祖先王禀在海宁一带颇有声望,为抗击金国而战。王乃誉原本是一名读书人,本人也精通诗词书画篆刻,之后因为做生意而家道兴起,因此王家也算是一个标准的书香门第。对于这个孩子,王乃誉起初给他取名为王国祯,之后又改名为王国维。由于良好的家庭背景条件,王国维在文学上颇有造诣,是我国民国时期鼎鼎有名的国学大师。事实上,王国维不仅仅在文学上有造诣,在历史,哲学,考古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如此声名赫赫的大师,其感情生活却是一片空白。民国是个新观念与旧观念交错的特别时代,老人们坚持要给年轻一代找对象,提倡“包办婚姻”,王国维也难以幸免。王国维的原配夫人莫氏就是王乃誉安排的,当时王国维才年仅14岁,王乃誉就已经为他安排好了这门婚事。莫氏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女子,出生在一个商业世家,同时也接触过新思想,与王国维有着相似的话题。但是,自从甲午战争失败之后,王国维就下定决心要到日本去深造,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增强实力。但彼时的王国维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出国留学需要资金,只能依靠自己的父亲。终,王国维选择了妥协,答应与莫氏结婚,而王乃誉也同意自己的儿子在成家立业之后出国留学,算是一个两全的结局。莫氏是一个知书达理的新时代女性,既具有新时期妇女的思维方式,又具有古典妇女的温婉和淑女气质,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尽到了为人妇的职责。两人结婚后,感情很好,很快就有了两个儿子。但是,怀抱远大抱负的王国维还是选择了外出读书,于是夫妇二人就这样长久地分离在一起。但即便如此,王国维还是保持着一颗纯洁的心,他没有寻花问柳,也没有插手任何的感情,一心扑在学术上。1922年,王国维从国外赶回家中,看到年轻的夫人已经满头银丝,王国维很是痛心。那天,王国维对他的夫人充满爱意地说:“小默,我这次没有离开,我要在这里陪着你。”夫人闻言,激动得哭了起来。可是王国维怎么也没有料到,只是十日之后,他的夫人就因为难产而离他而去。莫氏去世后,王国维的母亲不得不一人承担三名幼童的抚养重任。但是,更让王国维痛彻心扉的是,莫氏死后没过多久,自己的母亲也因病去世了。一时间遭受如此重创,王国维的精神也逐渐变得恍惚了起来,三个孩子一时没有人看管。亲属们了解了王国维的情况后,都认为王国维应当再找一个老婆,但王国维拒绝了,因为他认为,新婚妻子对子女并无情感,无法真正地关心子女。岳母对王国维的行为很是感动,但又认为自己的外孙不能无人照看,于是便自作主张,将王国维发妻莫氏的外甥女潘氏许婚给王国维。王国维本来是要推托的,但岳母都这么说了,他也不好推脱,于是便和潘氏结婚了。潘氏很欣赏王国维,同时也是一个好妻子,她继承了莫氏的衣钵,承担起了照顾王国维和他的三个子女的责任。与此同时,王国维也在北京找到了一份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但也足够养活一家子。直到1924年,冯玉祥在北京发动了一场政变,将溥仪从紫禁城中赶了出来,而王国维作为书房行长也被赶了出来。王国维觉得这是一种莫大的侮辱,他与罗振玉等人约定跳江自杀,以此来纪念大清皇帝,由此可见,王国维对大清是多么地热爱。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王国维的计划未能如愿,恰逢清华设立中国文化研究所,经胡适等人举荐,王国维受邀任教。在清华期间,王国维再次将自己的学识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受到了许多外国学者的敬仰。而此时,王国维所受批评之声却愈演愈烈,因为他的头上还扎着一条辫子。自1911年的辛亥革命胜利以来,国人陆续将辫子全部剃光,王国维始终是梳着马尾,并始终充当溥仪的行走在社会上活动。1927年6月,王国维得到一道命令:“或者砍掉脑袋,或者砍掉辫子。”在两者之间,王国维作出了决定,选择了前者。6月2日,王国维沉默地来到昆明湖边的鱼藻亭,点上了一支香烟,然后纵身一跃,跳进了水里,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参考素材:《王国维的一生》#历史开讲##分享历史五千年##把地球的故事讲给宇宙##王国维简介#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