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代表作小说
1、而小说中体现出来的那种荒诞不经的气味更是让我们很不适,因为我们习惯的是伊索和拉封丹式的寓言故事,而不是现代派那种富含隐喻的“寓言”。当然,主人公精神上的极度痛苦和困惑无助也不是当时的我能够理解的。
2、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3、作者介绍: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年),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
4、王华的恋爱也是历经磨难。仅有的两段情史竟都毁于“一碗饭”。(茨威格代表作小说)。
5、《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借助茨威格的笔,“陌生女人”向那个自己爱了一生、对方却只和她有过两晚春宵交集的浪荡才子,说出了心中纯粹、澎湃的爱恋:
6、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7、当然,《诗歌集》之后,海涅继续从事诗歌创作,结集为《新歌集》《罗曼采罗》等,但随着海涅晚年身体状况的恶化,诗歌风格也日益趋向深沉或晦暗。不过,不得不提的是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也是我钟爱的作品之一。这是德国政治诗歌的代表作,阔别多年的游子海涅回到魂牵梦萦的故土,然而,所经所历并不出他的意外,甚至更糟,这里仍是那个充斥着陈腐气息的老德意志。在作品中,他犀利地批判普鲁士的反动统治、国民的愚昧无知,体现出他对故国和同胞爱恨交加的矛盾情感,成为故国的异乡人,恐怕是海涅这类批判知识分子的宿命吧。我诚恳地推荐这部作品。
8、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
9、我满心高兴。但第二天维尔伦把我介绍给那位雕刻大师之后,我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他们两位老朋友谈天说地,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不必要的旁听者。
10、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
11、每个人在对方面前都在演戏,可是谁也没有欺骗谁。
12、但恰恰因为观察细致而敏锐,每个细节才显得那么逼真,然而文字语句组合成篇之后,整体却又透着一种无法言表的隐喻意味,产生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文字毫无渲染,却直击人心。
13、他就捡起一柄塑像用的木质小刀来。小刀在柔软的泥土上轻轻拂过,使像身的肌肉产生一种更细腻的光泽。老人的手指活泼起来,眼睛里放着光芒。
14、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等。
15、法西斯上台前,茨威格的创作如日中天,在德国作家中拥有读者之众,很少有人能超过他。他的作品雅俗共赏,销售量直线上升,他思想深邃而不流于晦涩,文字平易而不流于肤浅,情节动人而无斧凿的痕迹。
16、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某些以难解著称的作家作品,例如里尔克、策兰,甚至荷尔德林,在国内颇有些“粉丝”,他们形成了自己的“部落”。那些作品似乎成为一种不足为外人道的东西,当然在内部可以为一字一句的诠解争得面红耳赤。而某些“小众”的作品,知与不知或读与不读成为衡量一个读者“格调”的试金石。
17、与函套的黑白色调形成对照的,是每本单本的封面都根据书的内容专门设计了对应的元素,鲜明的色彩让人眼前一亮。
18、高尔基评价这篇小说“真是一篇惊人的杰作。”
19、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20、茨威格的小说多以第一人称为主要叙述者,这样主人公内心情感真实酣畅的表达就更具有感染力,而第一人称的叙述必然会带来主观抒情色彩的过于浓郁以及小说情节的薄弱,但茨威格却成功将二者进行了协调,他在刻画内心时,从未忽视故事情节的建构。
21、主人公哈勒尔怀揣青年时代积极有为、造福人类的理想,却在现实世界中处处碰壁,格格不入,他的人道主义却招来众人的嘲讽谩骂,生活的时代道德沦丧,文化堕落,他因此痛苦不堪,找不到出路,就像一只“迷了路来到我们城里,来到家畜群中的荒原狼”,“在这个世界,我没有一丝快乐,在这样的世界,我怎能不做一只荒原狼,一个潦倒的隐世者”。
22、伟大的历史叙述者,却无法记录下自己一生。或许就如他自己所说:
23、于是,他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选择了十四位跨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英雄人物,用酣畅淋漓又富有故事性的语言,把这些英雄和他们影响整个人类命运的“高光时刻”写下来,讲述给后世人。
24、而我首先要推荐的则是他早年的一部小说《在轮下》,主人公汉斯(一个曾在德国为普遍的名字)自小聪颖好学,被视为神童,因成绩优异进入精英学校深造,一如既往废寝忘食刻苦学习,身心疲惫。同学里有一位赫尔曼(一个古老的德国名字,与黑塞同名)却视功名利禄为粪土,为周遭不容。痛苦中的汉斯在赫尔曼身上看到了另一种人生的可能性,渐渐引为知己。汉斯因过分勤奋,身心健康受损,成绩一落千丈,学校却认定汉斯“堕落”的罪魁祸首是赫尔曼,于是将其开除。之后汉斯愈加感到孤单无助,还不断遭受教师的训斥和周围同学的嘲讽,终精神崩溃,只得黯然离开学校,回到家乡当了一名钳工。正当他试图融入新的团体开启新的生活时,却溺死了,作者没有交待死亡的真相,留给读者一个谜。
25、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26、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国内多家出版社在近年内出版过几乎所有他的传记著作和小说文集。
27、茨威格用一种诚实的态度对待世界和自己的内心,当他发现世界已变得容不下自己信仰时,便毅然选择离开。
28、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
29、据我所知,被茨威格所打动的女性读者更多,当然,纯文学的主要受众也是女性。作为男性作家,能够如此了解女性心理,这种本领甚至也让不少女作家折服。当然,作为男性,《马来狂人》《象棋的故事》里男主人公的病态心理描写也叹为观止。
30、大凡自杀,多半缘于对社会和人生的绝望。对于身怀忧患意识而又无力同命运抗争的文人尤其如此。就某种意义而言,人类执着的精神于飞蛾扑火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样专注于自己所追逐的目标,甚至不惜以自我毁灭的方式——正是这种方式,二十世纪才诞生了那么多悲剧性的伟大人物。
31、和我们的刻板印象不一样,德语文学绝不是枯燥和晦涩的。翻开德语文学的漫长画卷,我们看到的是浪漫背后对人性幽微处的体察。我们不该错过这座世界文学的富矿。
32、茨威格喜欢在小说里剖析人物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女性的心态,高尔基也因此认为茨威格是“世界上了解女性的作家”。
33、今天带我们走进德语文学的是南京大学德语系钦文老师,他给出的德语文学导引,会让我们认识不一样的德国作家与德语文学。
34、关于茨威格的作品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茨威格的小说大多都以情感,还有男女之间奇妙的爱情,以及人类生活所必须的激情为主题而展开的各种题材、风格的作品。而且茨威格擅长的就是用细腻的写作手法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情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茨威格的作品除过细腻的心理描写之外,他的作品很多都以年轻男女为主题,通过描写年轻人的冲动,以及对爱情的向往来表现出作品能打动人的地方。
35、“云彩时而像手帕似的揉成一团,时而撕裂成千丝万缕,后盘踞在群山之上,开玩笑似地给群山戴上一顶顶白色的小帽。”
36、第一段引文里刻意把“教授和其他的玩意儿”放在列举项末,而在第二段引文里更是教授不如牲口,千真万确是骂人不吐脏字。笑罢,身为教书匠的我也不免反躬自问,在一众学生眼里自己怕不也是如此不堪?
37、茨威格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创作,主要以“情感、激情—情欲、女性”为主题,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展现出的各种复杂丰富的感情活动和心理状态,恰与中国读者的审美期待视界相融通。这些小说文本或者重视对少男少女青春萌动的心理剖析,或者记录为情欲所驱使而犯下激情之罪的成年男女的痛苦心灵自白,或者描写暮年男女激烈情感历程的悲苦回忆。读者在茨威格的作品里“发现了一个陌生而吸引人的情感世界”,并为此与它们产生了“共鸣”。
38、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粉碎了茨威格的精神家园,他在《昨日的故事》里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