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松树的诗句托物言志
1、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又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诗人采用反衬的手法,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通过描画它与狂风、冰雹的搏斗,突出了松树的经寒不衰、凛然正气的品质、形象。(关于松树的诗句托物言志)。
2、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
3、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4、(5)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
5、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关于松树的诗句托物言志)。
6、(2)通过分析意象(物象),来把握抒情主人公的主要形象特征。
7、晋·陶渊明《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8、 “颈联”桃李傍他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在“孤标百尺,地耸苍龙”的松树面前,桃李藤萝在形体上是无法相比的;在“雪中见,风里闻“的松树面前,“春风谩逐尘”的桃李藤萝同样无法相比。
9、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10、此外,还要活用一些答题格式:先观点后理由式、先分后总式、先总后分式,分点作答式等。
11、 宗璞得意的是父亲为她写的对联:“高山流水诗千首,明月清风酒一船。”这副对联写于20世纪80年代。冯友兰在落款里说:是为“苦女”而写的。但宗璞一直以此为乐。
12、毫端运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13、D.这首诗体制短小凝练,简短八句,起承转合,一气呵成;摹景咏物,富丽精巧,雕琢之迹全无,呈现出一派情境浑融的意境。
14、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歌咏了松柏(不畏狂风严寒)刚劲顽强的“本性,表达了自己对松柏一样坚贞自守高风亮节的追求和对弟弟的勉励的情怀。
15、 “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包含诸多信息,或揭示内容,如《观书有感》;或展示思路,如《望月怀远》;或流露情感,如《西宫春怨》;或表露神情,如《寻隐者不遇》:或托物言志,如《咏蝉》;或怀古咏史,如《石头城》等。题目为我们打开了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
16、 “诗言情”,情是诗的生命,是诗的灵魂。找到关键性的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词,就等于读懂了诗。诗人的情感往往通过两种方式来体现:一是直接用感情词,如喜乐哀伤,忧悲愁思之类;二是用意象体现,如雁、明月、秋雨、落花等。两种方式又往往混用。
17、雪梅卢梅坡诗词名:雪梅作者:卢梅坡朝代:宋体裁:七绝类型:
18、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蘅芜君访菊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
19、刘桢(?-217),字公干,东汉末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其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有辑本《刘公干辑》。
20、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潇湘妃子残菊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21、利用“三句到位法” 对需要结合诗句分析赏析的考题,笔者根据近几年高考出题的特点及规律,总结出答题“三句到位法”,大限度地解决了心中明白却表达不出的困惑。“三句到位法”的基本思路是:第一句引诗释义,第二句指明特殊(包括艺术手法,词类活用等),第三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三句到位法”的依据是:鉴赏不能脱离原诗,出题人拟题都要针对具有可考性的特殊现象,任何特殊现象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主旨情感。 例如: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2、明清的画梅者举不胜举,如刘世儒、石涛、金农、汪士慎等,从风格来看,他们大体继承了宋人的疏冷和元人的繁密两种画风。但是,要画好梅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画梅人还必须有画梅人的品格,有人称之为“梅气骨”,一种高尚的情操和洁身自好的品格,正所谓:“画梅须有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
23、是什么让松树如此坚强?是它那顽强、坚忍的精神,永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
24、诗中运用比兴手法,山上的树苗在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直入云天;而涧谷底部的松树面对风雪摧折,虽已长成参天大树,可却被砍伐为柴薪,通过山上树和涧底松对比描写,突出了涧底松不幸遭遇,表达了自己虽才高于世却不得重用的愤懑不平。讽喻了统治者压制打击人才的不合理社会现象。
25、宋代文豪苏轼一生亦爱松,从“少年颇知种松,手植数万株,皆中梁柱矣”,到当他的结发妻子王弗病逝之后,苏轼在其坟茔周围亲手种植松苗万株,写下了催人泪下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而今著名的黄山迎客松,松枝舒展,彬彬有礼,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挥展双臂,恭迎四方宾客,已成为国人向世界敞开心扉,友朋遍天下的标志了。
26、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特别钟情于松、竹、梅这三种植物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这些植物的生长习性被人们所喜爱,人们便赋予了它们淡泊清高志向的追求的文化意蕴;中国古人喜欢托物言志,无论是绘画艺术还是诗歌,这种淡泊清高志向的追求的风格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文人对于这种风格的追求更是如此,便寄情于松,借松抒怀。
27、春天来了,蒙蒙的春雨像乳汁一样哺育着万物。松树以在春雨的哺育下开了花,一朵朵黄色的小花开在枝头,迎着温暖的春风笑着。笑着。夏天到了,雷雨交加,松树在风雨中挺立,那一片片绿得发亮的叶子还仍然在枝头欢笑着,那风雨中一声声清晰而动听的声音,像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一样。令我肃然起敬。我爱青松,更爱它那种精神。秋天到了,白花凋零,绿草荣枯。有许多树的叶子都落光了,而松树却的秋天的风雨中舒展着它的枝叶,它的叶子像一根根,一束束细长的针,在瑟瑟的秋风中摆动着,好象在说“我不怕风”。寒冷的冬天,鹅毛般的大雪在空中飞舞着,凛冽的寒风吹着响亮的口哨,猛烈地摇着松树,一大片一大片的雪花往松树上压,它的枝杈上积满了厚厚的雪。风和雪都想征服松树,但是,松树却用它那顽强的意志,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风和雪,等待春天的到来。你看,又一阵风过来,它们一棵接一棵,伴着风声连成一片,响成一片,大抵是在嚎唱。你听,这唱声多么悲壮,多么慷慨激昂。风雨中,青松依旧是一棵一棵雄壮的青松夜渐渐深了。
28、出卷人必须紧紧围绕所选诗的特定形象、语言特色、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来设计考题。因此,考题本身就是理解的重要信息和难得的资源。
29、隔坐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
30、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屋照泥沙。
31、A.“遥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二句用语古朴浅切,写出了山上的松树隆冬不凋、鲜洁苍翠的样貌,从而初显松树节操。
32、旧时曾写桃花扇,弄霏香秀笔,春满西湖。松菊依然,柴桑自爱吾庐。冰弦玉柱风流在,更秋兰、香染衣裾。照窗明,小字珠玑,重见欧虞。描写松,菊的诗句松树(唐)白居易
33、若对此君欠大嚼,世间哪有扬州鹤。《苏轼诗选注》兰《兰》:傅玄《秋兰篇》秋兰映玉。描写竹,松,梅,兰,菊的名言和故事四君子”是指中国画中的梅、兰、竹、菊,中国古代绘画,特别是花鸟画中,有相当多的作品是以它们为题村的,它们常被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素有“君子”之称梅花较耐寒,花开特别早,在早春即可怒放,它与松、竹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人们画梅,主要是表现它那种不畏严寒、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
34、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我爱这顽强、坚忍的松!
35、但兰花入画则比梅花晚,大概始于唐代。到了宋朝,画兰花的人便多了起来,据说苏轼就曾画过兰花,而且花中还夹杂有荆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
36、托物言志类的文章,文中之物,不是作者的信手拈来,也非一味刻意搜寻的结果,而是作者的情思感悟与某种外物自身特性的自然契合与沟通。只要是令你心有所动,情有所钟的,都可以由你任意驱谴,把自己对生活的思索和领悟准确形象地揭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