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1、再次,他们具有勇于创造奇迹的科研自信。运用有限的甚至原始的科研和试验手段,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突破了所有技术难关,创造出“两弹一星”的科技奇迹,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振奋了民族精神。
2、 邓稼先那一辈人的故事离我们渐行渐远。他就读的武定侯小学早已成为金融街的一隅。在他和杨振宁曾经就读的中学——如今的北京三十一中学,大多数同学选择未来走杨振宁先生的路,还有一些同学认为邓稼先太傻。一个只崇尚明星大款、轻视英雄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为了我们的后代生活得越来越好,我们有责任传播邓稼先那一代人的故事,弘扬邓稼先那一辈人的家国情怀。共和国的大厦,是成千上万名邓稼先用血汗建设起来的。他们的精诚报国之心,与山河共存。共和国的千秋大业,与日月同辉。
3、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樨、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4、故事从那个从天而降的灾难时刻开始。1968年6月8日,如平常每个星期六的下午,彭洁清从北京西郊外国语学院乘坐公共汽车回到了位于南郊的家,翘首期待着每周一次的家庭团聚:已经下午5点过了,丈夫应该回家了吧、女儿们正围着爸爸叽叽喳喳……
5、后来把降落伞收回来的那些尘埃进行仔细分析辨认,经过几个小时,终确认是核爆炸。”科技史专家葛能全曾多年担任钱三强专职秘书,现在已经76岁。谈起当年的原子弹爆炸,葛能全依然很激动。
6、23位科学家大多自幼天资聪颖,接受能力强,学习成绩优异,这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7、得知郭永怀牺牲的消息后,眼睛顿时湿润了。钱学森更是悲痛不已地:“一个全世界知名的优秀力学专家离开了人世。”如今,我国空气动力中心大院的松林山上建有一座纪念亭,上面刻着张爱萍将军所书的3个大字———“永怀亭”。
8、黄纬禄(1918-2023)安徽芜湖市人,中国著名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有“巨浪之父”、“东风-21之父”之称。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系,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硕士学位,196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d,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9、=====================================================================================
10、王希季(右一)指导实践五号卫星研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供图
11、“在建d百年之际,王希季院士用百岁人生、百年奋斗,为我们每一位新时代航天人、每一位五院人树立了精神的榜样、行动的楷模。在新的征程上,我们一定要以王希季院士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坚定航天报国信念,勇攀科技高峰,为推动航天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d委书记赵小津说。
12、========================================================================================
13、20世纪90年代,王希季与任新民(右)、梁思礼(左)一起讨论工作(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14、提出开展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一直没有停下开拓创新的脚步
15、“(他)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是该群体中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16、总理在姚桐斌被害之时就命令某“无产阶级革命派”头头必须交出凶手:“姚桐斌是我从海外要回来的专家,国家需要这样的专家,现在被打死了,连凶手都找不到,我限期你们把凶手找出来,否则唯你们是问!”尽管如此,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的1979年4月,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才以行凶致死人命罪,分别将两名持钢棒打死姚桐斌的暴徒判刑15年和12年!
17、===================================================================================
18、钱学森推荐郭永怀临危受命开展中国核武器研究
19、23位“两弹一星”元勋全部完成了大学本科学业。其中7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比例高,充分说明清华大学贡献的“两弹一星”元勋多。
20、=====================================================================================
21、1968年丈夫猝然离世,彭洁清痛不欲生!但为了三个年幼的孩子,她发誓要顽强活下去:“杀夫之仇,不共戴天!苍天作证,我一定为我的丈夫昭雪!我一定要为他报仇!”
22、郭永怀是早被追认为烈士的。1968年10月,郭永怀(1909年4月14日—1968年12月5日)赴西北参与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准备,试验准备完成后于12月5日晨乘飞机返回北京,因飞机失事牺牲;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
23、于敏 、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 钱三强、郭永怀。
24、1965年,我国将研制发射地球卫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郭永怀负责人造地球卫星设计院的领导工作,此外还负责指导反潜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学和水动力学等相关技术研究工作,而在对火箭发动机、超低空导弹和反导弹武器的研究试验中,他也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25、钱三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
26、1946年,郭永怀受邀前往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任教,成为康奈尔大学航空系的五位创始人之一。
27、姚桐斌(1922年9月3日-1968年6月8日)是我国导弹和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事业的专家、创建者和,1968年6月8日在北京家中被暴徒打死。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为姚桐斌颁发《革命烈士证书》,在证书旁一栏详细写道:“1968年6月8日无辜遭坏人毒打,不幸牺牲。”
28、上世纪80年代,程开甲提出开展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之后,他一直没有停下在此领域开拓创新的脚步,开创了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新领域,倡导开展了高功率微波研究新领域,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9、1967年6月17日,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30、现代科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众多的研究者和科学家集体集中力量来解决重大的科技问题,要注重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的协同合作。科研团队是一个成员优势互补的科研群体。围绕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实现团队成员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与性格特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形成相互促进与竞争合作的氛围,有助于产生人才集群效应。
31、浙江省吴兴县人,1907年生,男,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32、随后,从探空火箭到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近十年的时间里,王希季硬是把自己从一个门外汉变成运载火箭专家,眼看到了收获胜利的时刻,却要离开火箭事业,进入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再一次接受全新的挑战。面对国家战略和个人利益,王希季毫不犹豫服从国家需要。
33、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来自网络
34、江苏省无锡市人,1922年生,男,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
35、从求学西南联大到远渡重洋赴美深造,从参与创立新中国航天事业到隐姓埋名投身研制“两弹一星”,从主持研制我国的返回式卫星到谋划星船耀太空……他不断提出航天新概念,探索宇宙新空间。
36、培养科技人才的佳平台是提供科研实践的机会,在重大任务和重要岗位上,在解决关键技术的课题研究中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增长才干。鉴于“科学创造佳年龄”现象,科研管理者应给有科研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压担子、下任务,创造条件让青年科研人员在科研一线接受锤炼,提供机会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
37、她历尽千难万险千辛万苦,抚育三个女儿,并教她们英文;同时,百折不挠地为丈夫调查申诉!
38、copyright@zhishifenzi.com
39、“两弹一星”初指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两弹”中的原子弹和氢弹后来合称核弹,另一弹指早期研发的导弹。后来“两弹一星”指导弹、核弹、人造卫星。
40、江苏省吴江县人,1919年生,男,卫星和自动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41、朱光亚曾经说,程开甲是一位“纯粹的科学家”。这种纯粹,让他除了科研再无杂念。他一生求索不已,创新不断。虽然参加核武器研试的20多年没发表论文,但他学术研究仍然建树多多。
42、孙家栋是中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为中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创建和发展中国人造卫星总体技术、卫星航天工程管理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
43、之后,郭永怀又有了新的目标,那就是我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发射试验。
44、的确,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两弹一星”的伟大事业,这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和骄傲,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壮举。
45、1956年秋,郭永怀夫妇乘坐的“克里弗兰总统号”启程归国,此时他已阔别祖国16年。时任力学研究所所长的钱学森因工作繁忙,不能亲迎,便提前写好信,并请广州中国科学院办事的同志处第一时间转交给郭永怀,殷殷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46、23位元勋中只有于敏和钱骥没有留学经历。从21位元勋的留学国来看,美、英、法、德、苏是他们的主要留学地。其中去美国者多,达11人,居半数以上。
47、毋庸置疑,“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不仅使我国的国防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广泛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就了一支能吃苦、能攻关、能创新、能协作的科技队伍,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开拓前进、奋发图强的信心和力量。
48、程开甲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届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和资深院士。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奖励。1999年,他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4年习总书记又为他颁发了国家高科学技术奖。
49、"两弹一星"精神表述: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50、江苏省吴江市人, 1918年生,男,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51、这要归功于从秀州中学、浙江大学到爱丁堡大学,程开甲在开明开放的教育环境中,在名师名校的教育熏陶下,夯实了科学大家的深厚底蕴。
52、李佩后来告诉我:“1996年春,蒋英来到我家,想问郭芹为什么要在张纯如的书中那样描述那次会见,但因为看见郭芹已经病很重了,就没有问了。”
53、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3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54、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海外学子都产生了回国的念头,但那时的美国,正是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共、排外运动盛行时期。钱学森、郭永怀因为从事科学研究,受到美国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的监视,难以出境。
55、浙江省吴兴县人,1907年生,男,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56、几十年后,我们得知,包中是一份颗导弹运载氢弹的资料。郭永怀牺牲不到一个月内,这颗导弹发射成功。
57、姚桐斌的妹妹姚素珠在纪念文章《两弹一星功臣我的二哥——姚桐斌》中写道:
58、特定地域的自然地理面貌和政治、经济、文化等人文风貌一旦形成,便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地域文化引领优势。一定的区域文化所拥有的适宜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为人才成长提供人文社会环境的支撑,影响着认识事物的角度、广度和深度。重视教化、尊重人才的区域文化对人才的成长产生无形的不可估量的导引作用。科技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创新友好型的文化氛围,要运用环境育人效应,发扬学术民主,营造宽松的学术生态环境,培育社会创新文化。
59、江苏省常熟县人,1907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60、“尊敬的王希季院士:在您百岁寿辰之际,五院全体干部职工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祝福!”
61、邓稼先不仅注重科技实验,还格外注重对科学理论的及时梳理和总结。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
62、“愿为培养一批优秀航天器设计师而奉献一生”
63、研究表明,杰出科学家作出重大贡献的佳年龄区在25-45岁之间,佳峰值年龄为37岁。这个阶段是一个人创造力好的“黄金时代”,记忆力和理解力都处于佳状态,处于这个时期的科技工作者,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广博的科学知识;既能够驾驭大量材料,又有敢想敢干的创新精神,如果有合适的平台,给予实践磨炼的机会,往往可以脱颖而出。
64、1968年10月,郭永怀从北京启程去西北基地。就在此前的9月20日,他年仅17岁的独生女郭芹,和她的同学们乘坐知青专列,到内蒙古农区当知识青年了;而且,他也知道,妻子李佩已进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牛棚”。
65、钱三强、钱骥、姚桐斌、赵九章、邓稼先、王淦昌、彭桓武、程开甲、黄纬禄、屠守锷、钱学森、周光召、杨嘉墀、陈能宽、陈芳允、吴自良、任新民、孙家栋、朱光亚、王希季、王大珩、于敏、郭永怀。
66、钱三强童年时代的教育条件得天独厚,进入由蔡元培任校长的孔德学校,该校是一所开明的新式学校,学校除抓德、智、体三育外,还强调美育与劳动,对音乐、图画、劳作课也很重视。杨嘉墀及表兄屠守锷在著名的上海中学学习,程开甲在浙江嘉兴秀州中学学习并受教于教育家顾惠人校长,于敏在天津耀华中学就读,王淦昌就读于上海浦东中学,周光召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王大珩就读于青岛礼贤中学,陈能宽就读于雅礼中学,等等。
67、精辟阐述了“两弹一星”的伟大精神,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68、从学历背景来看,23位科学家大多具有研究生和海外学习经历,87%接受研究生教育,65%具有博士学位,91%出国留学或进修,置身于当时世界教育水平高、学习环境好、师资力量强的科研院所学习深造。
69、当她兴冲冲上登上三楼家门口时,门忽地打开了,保姆哭泣着说:“姚所长……被人打死了。”
70、王希季常年笔耕不辍,撰写《工程设计学》《航天器进入与返回技术》《空间技术》等著作10余部,《论空间资源》《建设中国空间基础设施》等论文40余篇,《发展中国载人航天的讨论》《空间太阳能电站技术发展和对策研究》等研究报告20余份。他坚持著书育人,曾真诚地说:“我愿为发展中国的空间事业、为培养一批优秀的航天器设计师而奉献一生。”
71、安徽省宁国县人,1915年生,男,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72、1954年,王希季(前排左四)在大连工学院与师生在一起合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供图
73、在追授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还有一位非正常死亡的科学家赵九章(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赵九章是大气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究竟物理学家,中国动力学气象创始人、东方红1号卫星总设计师,1968年10月26日深夜,在中关村的家中服安眠药自尽。
74、1968年12月4日,郭永怀因在青海基地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他便迫不及待地从青海基地赶到兰州,准备换乘飞机飞往北京向中央汇报,结果飞机在首都机场降落时出现故障,飞机突然失去平衡,偏离降落跑道,向1公里以外的玉米地里一头扎了下去。只听“轰”的一声,飞机前舱碎裂,火焰冲天蹿起……
75、“一个全世界知名的优秀力学专家离开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