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名言【文案74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4-02 14:13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名言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名言)。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6、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

8、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认为,子贡学《诗》的前提,便是举一反三。类似的思想,在《论语》中有多次表达。如《述而篇》中孔子有言:“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又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认为,告诉学生一角而他不能推知其他三个角,就不要再教他了,可见知识迁移的重要性。

9、  译文:君子亲密团结而不想到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亲密团结。



10、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丘《论语》(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名言)。

12、为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真诚,教别人的东西自己有没有研习好。这是每天必须反省的三件事啊!

13、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论语》

15、(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16、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17、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8、  荀子否认孟子所说的人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因此他强调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他在这里提出的“学”的概念,就具有唯物主义因素。接着,连设五喻,展开论证,荀子先从生活经验说起:站在高处望,比踮起脚见得广阔;登高招手,顺风呼喊,手臂并非更长了,声音并非更大了,可是人家却能远远地看到,清楚地听到;可见利用高处、利用顺风的作用之大。推而广之,“假舆马”、“假舟楫”的人,也并非善于走路或擅长游泳,可是他们却能“致千里”、“绝江河”,由于设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因此读起来不但感到亲切,而且觉得可信。随着不断设喻,阐明的道理越来越深入读者心灵,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就是说,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

19、[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20、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21、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22、过去的的事已经不可挽回了,将来的事还来得及改正。

23、形容人聪敏又好学,能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

24、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论语》

25、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论语》

2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 《论语》

27、(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28、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2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论语》

30、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先做好了应有的准备工作,自然顺风顺水,事半功倍。

31、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32、对这一点,《论语》以一言蔽之,即:文、行、忠、信。文,指文化;行,行为规范;忠信,即为诚信。这几点与现今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是基本吻合的。这里蕴涵的道理,说得更直白些,就像著名特级教师王栋生讲的那样:“给学生一张大学门票的同时,给他一粒人文精神的种子。”

33、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4、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丘《论语.季氏》

35、君子有三乐: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教育也有“三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精神节律;二十四节气。李路教授提到孩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缺失,造成中国教师的负担太重,说我们是带着镣铐跳舞的老师!

36、“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论语》

37、1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8、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9、《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而《齐论》则在汉魏时期失传。

40、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论语》

4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4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4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4、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4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6、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47、“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作为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兴趣是好的老师。当然,兴趣爱好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特别是小学生,兴趣爱好还容易转移,今天喜欢这样,明天又喜欢那样。教师要引导其形成自觉而快乐的学习行为和心理,这是理想的教学,学生会在“学习—兴趣—成功快乐—更有兴趣—更成功快乐”的循环过程中不断成长。

4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语》

49、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50、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篇》

51、(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5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5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篇》

55、  译文:知道的就承认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57、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58、(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59、翻译:以前我对人的态度是,只要听到他说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人的态度是,听到他说的话,还要考察他的行为,才能相信,对于我来说就改掉这个。

60、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丘《论语》

61、(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62、10(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论语季氏》)

63、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64、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之不如今也?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6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66、“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因为热爱学生,自己就能不为他们任劳任怨吗?忠于教育这项事业,自己能不对学生谆谆教诲吗?每次读到孔子的这句话,心灵就能受到一次洗礼,孔子的这种精神品质,不正是我们现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楷模吗!孔子不仅这么说,也是怎么做的。他三十岁开始授徒讲学,一直到了七十二岁离开人世,为了他自己钟情的教育事业,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67、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68、1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曰:再,斯可以.)

69、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72、[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重视品德的修养。

73、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篇》。别人身上总有自己学习地方,对于他人好的地方,不妨加以学习和利用,而对于不好的地方则想办法改进。不盲目排斥他人,随时随地的学习,不成功也难。

上一篇:豪情壮志的精美句子【文案34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