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
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热爱古代文化,自觉地学习并加以传播。在现实生活中,孔子处处碰壁,提倡“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要做官,要推行文武周公之道,造就文质彬彬的君子之国,但是当权者没有一个重用他。他退而授徒讲学、整理文献、周游列国,坚持宣传古代文化和自己的主张。孔子所开创的儒学不是神的文化,而是以“人”为核心的道德文化,讲如何做人,做有道德、有理想、有作为的人;与人讲诚信友善,讲互相尊重,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忠恕之道。儒学引导人们追求和谐,鼓励人们营造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自己内心的和谐,主张用和谐取代社会冲突。儒学主张“和而不同”,倡导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儒学十分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认为人们经过教育和自己的努力皆可以成才;它不是少数天才的文化,而是中华民族整体的文化。(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3、完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不仅使他首开系统教育先河,而且成为千秋景仰的“万世师表”。
4、孔子还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的这些教学观点,对今天仍很有启迪,有利于学子刻苦学习,实事求是地学习。
5、(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6、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孔子
7、那么,了不起的先贤孔子,一代教育大家,究竟在教育上做出了哪些突出贡献?
8、春秋时期,孔子开创儒家学派,主张“仁”的思想.但那个烽烟四起群雄争霸的年代,“仁”的思想不能为统治者逐鹿中原,成就大一统的霸业.所以有了孔子与弟子的周游列国.
9、孙膑:①强调把握战争规律,取得桂陵之战胜利;②重视人的作用;③创造利己形势;④著有《孙膑兵法》,军事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10、竭力反对那些狂妄不直的人,说“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类”,反映了孔子的治史态度。
11、(1)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经济的崩溃,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上的繁荣提供了物质上的条件。
12、第一天,老王带领大家学习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上)
13、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4、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
15、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孔子的礼说,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期,任何一个政府都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16、(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后世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直至今天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17、孔子主张旅游要健康有度,反对佚游。他认为佚游行为超出个人身心承受能力与社会礼制的许可,佚游带来的快乐是暂时的、局限的、而且会给自己带来损害。
18、这在《论语》中有专门记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9、“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孔子《论语》
20、 从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这条培育人才的路线可概括为“学而优则仕”
21、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论语》
22、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论语》
23、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孔子《论语》
24、解析:据“《史记》、魏”可以判定是战国时期,“太子”首先向“新贵”“文士”致意这一与常规不同的行为反映了魏国对田子方的敬重,而田子方在解释自己失礼行为时所提供的论据——“随时……在别国……被派上用场”,则从侧面反映了重视士人不是个别国家对待个别人物的单独行为,而是普遍现象,故A项正确;
25、 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26、 文化条件:私学兴起,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培养出大批知识分子,士人阶层壮大、活跃。
27、26岁,孔子开办私人学校,打开私人讲学的大门,开始广招学生。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私学"的发端。
28、南宋理学家朱熹他充分吸收北宋理学家的思想,提出“明天理,灭人欲”的观点,使得佛道的虚幻因素与儒家的现实观念融合起来,终为现实服务.这一思想的融合使得儒学的发展更进一步,他将儒学又推向了另一个新的高峰.虽然“孔孟之道”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以后来尊崇儒家的朝代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但同时它的“三纲五常”等儒家思想也同样成了人们的精神枷锁禁固了人们思想的自由.
29、因此,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做到"忠、义、礼、智、信"。这就是儒家学说的基础和核心之所在,孔子也因此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0、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原始版,对后世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的现代教育也视之为很好的方法。
31、儒家的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法治等德道思想能让我们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理论支援以夯实、筑高舆论阵地。
32、 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33、 这是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经济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他认为立国治国要解决三个重要条件:
34、提示: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弊端,如战争灾难、道德沦丧等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孔子所倡导的“仁”“中庸”等人文思想对解决这些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5、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36、“新贵”的身份、对自己可能的未来工作的预想——“别国宫廷”,都不能表明对功名利禄的轻视,故B项错误;
37、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丘
38、 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面临剧烈的社会大变革,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带来思想的大解放,
39、 这一观点肯定人不论等级贵贱,生来的天赋素质应该是平等的。这就说明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承认教育的必要性和关键性。从“习相远”的观点出发,孔子强调人的早期教育为以后发展奠定基础;人应当终生受教育,才不会倒退;人的生活环境也应受到重视
40、“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是( )
41、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论语》
42、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论语》
4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丘
44、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孔子《论语》
45、于是,在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过与学生谈话、个别观察等方式,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家庭背景等具体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大大培养了不同志向的弟子,效果很好,成绩斐然。
46、 科技条件:自然科学领域成就突出,人们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
47、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孔子《论语》
48、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孔子《论语》
49、注意:末的即时练习一定要做啊,做题巩固知识点很重要。
50、在这三千多学生中,有名的就有七十二人,谓之"七十二贤人",其中优秀的就是"四配""十哲"。
51、(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52、这在《论语.子路篇》中有专门记载: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古今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很明确地强调了学以致用的道理。实际上,我们今天的学习目的也如此。
53、孔子启发式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主动思考。孔子是提倡学生学习必须学思结合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要求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然后进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自己主动思考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上要启发并适时启发,学生思考到差不多但不得其意,欲言不能时启发,让学生能够学会举一反这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54、孔子用《诗》、《书》、《易》、《礼》、《春秋》(因《乐》经佚失,故称“五经”)来教育学生,称之为“五经”。经书指重要的书籍(“经天纬地之作”),以与一般书籍相区别。到宋代,儒家经书由东汉时“七经”、唐朝时“九经”,增加到“十三经”。儒家经书维护社会尊卑贵贱的分野,又在个人的道德修养、立身处世,到社会责任、实现理想,甚至如何调节人的喜怒哀乐,都有所论述。除儒家经书外,我国古代还有史书、各个思想文化学派的代表作品,以及个人的文学结集等;经、史、子、集汗牛充栋,反映出中华文明的丰富多彩,也反映出中华民族是善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民族,这些都说明孔子思想对中华文明有着深远的影响。
5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丘《论语·卫灵公》
56、 B.诸子百家的苦苦追求使得百家学说有了鲜明的特点
57、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论语》
58、 ②墨子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取征引;战国之后趋于没落。
59、二是不耻下问。"不耻下问"是孔子有名的教学方式,来自于一个经典:卫国大夫孔圉很好学,又谦虚,他死后,卫国国君为弘扬他的这一精神,就赐予封号"文"。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孔圉没有那么好,不应该得到这样的封号,就很不理解地去问孔子。
60、②他的寓言和散文蕴含哲理,具有神奇浪漫风格,对后世文风有深远影响。
6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
62、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6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丘《论语》
64、孔子的经济思想,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利义观和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要求人们的物质利益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是否符合利义观点。
65、 “学而优则仕”包括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经学习而成绩不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学而优则仕”,把读书与做官联系到一起,做官成为人们学习的动力,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和笼络人才的手段
66、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孔子
67、三是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提倡"学思结合"的一种"启发式"读书方法。
68、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论语》
69、(3)某学者指出:“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拥护者,而墨子则是一种新社会秩序的追求者。”
70、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体系中,包含两大部分:即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在两者之中以前者为重心。《论语·述而》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而“行、忠、信”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
71、(1)孔子在不同场合下对“仁”有多种解读,如“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论语》
73、(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74、 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75、所学不能为之所用,所学何益?学到的知识一定要运用于社会实践,这是好成功的教育之体现。
76、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丘《论语》
77、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孔子
78、孔子的旅游思想。孔子注重文化之旅,自然之旅,倡导“山水比德观”,孔子一生行游天下,注重听乐视礼,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化旅游的先河。孔子还注重体悟山水的自然之游。
79、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论语》
80、孔子这样的讲学方式,这样的深情爱护学生,迎得了崇高的声誉,他的学生有三千之多,可谓"桃李满天下"。
81、 ③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82、如他对颜回的点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83、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84、孔子教育思想中包含着不少深刻的教学方法理论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总结。
85、提示:孔子强调“为政以德”,是“仁”在政治上的体现;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是“仁”在教育上的体现;主张“克己复礼”,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仁”。
86、 解析 由材料中“儒家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可以看出他强调了儒学的社会实用功能。B、C两项主要是政治统治方面的,D项是教育方面的。故选A项。
8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论语》
88、评价:①不仅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贡献,在文学和美学方面也很有建树;
8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写道:“儒家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这主要是指儒家思想强调( )
90、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论语》
91、解析:此问,第一小问由“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归纳即可;第二小问联系春秋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并结合孔子的政治理想回答即可。
92、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论语》
9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论语》
9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论语》
95、 “庶”是指更多的劳动力;“富”是指人民群众丰足的物质生活;“教”是指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
96、问题四:百家争鸣之儒法之争。“德治”还是“法治”?总结:诸子百家关系复杂,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孺墨之争,一家之内,内部也有派别争论,诸子之学皆出于救时之弊,而形成各自特色,如墨子贵兼,孔子贵仁,老子贵柔,在争鸣中各家相互影响。“道不同,不相为谋。”道家讲“天道”,墨家讲帝道,儒家讲王道,法家讲霸道。虽然儒家、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主张迥异,但三者之间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特别是在战国以后各个封建王朝的统治实践中,不同学派的理论经受了真正的考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教训。因此,各个学派的互相映证,互为补充也是必然的。
97、“有教无类”推动教育走向大众化,把教育的权利推向了每一个人。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教育资源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享受到接受教育的权利,享有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
98、“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