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厌
1、 所以要读牟著,需要更好的基础才行,如果基础不够而读牟著,或许感觉只是哲学;如果有读经理论基础,读牟著,你会发现这两者是无缝衔接,只不过语言风格不一样而已,面貌呈现不一样而已,但是精神内核是一致的,用孟子的话来讲,“禹稷、颜惠易地则皆然”,表现不一样,本质一样。
2、 像我现在,因为要做事,读书的时间很少,但是有一个便利,清和老师制作过“牟学有声书”,我放在国学机里面随身听,成人学习也可以这样啊!上河覃丁老师的团队就是如此。我只要方便,我就会去听牟著,大概听一二十遍也相当于读一遍的效果。你时间不够,你就听,也会有效果,听多了以后,这个语言你熟悉了,再去读的时候,你就不会觉得完全陌生,就像开荒,不会没有下手的地方。
3、五月的阳光温暖而不炙热;五月的春风和煦而不寒冷;五月的万物已欣欣然蓬勃向上。一切都如此美好,宛如我们的白老师。
4、 我觉得一个老师,特别是成人读经老师生命的成长,必须经过宣导,一个老师经过多场次宣导历练,他的生命就能立起来,他做任何事情就能够放心,他自己主观的需求就和读经客观的要求就会一致,不用多讲,他自己就能够自发、主动去努力,所谓“不用扬鞭马自蹄”。
5、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6、 他们的观点高屋建瓴,一下子解开了我们对有效课堂和新课程教学的困惑,让人有拨云见日的惊喜。
7、默而识之不只是学习的方法,也是严谨的态度,对所学所历,需要的是一种默然的宁静,而非哗众取宠;学而不厌,一旦感到学习的乐趣,一旦由学习而打开自己的五彩缤纷的世界,必然乐在其中;诲人不倦,坚忍不拔地教诲别人,自己不会厌烦。
8、 从此以后,我才彻底完全认同王老师的读经理论。所以说,我是一个笨学生啊,很多时候我不敢说是王老师的学生,固然之前内心是不大认可的,不愿意违背自己的本心,更是因为自己一路走来、比较迟钝、愚笨,不好意思说。这过程曲折、复杂,我就不细讲了。
9、 高三年段俞成凤老师复习了中国近代经济专题,从关键概念专题线索出发,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和解释及时空观念的学科素养,整堂课节奏紧凑,课堂气氛活跃,
10、 其实,宣讲是一个人变化气质、破壳而出、脱胎换骨的过程,他能够在众人面前滔滔不绝讲下去,就代表生命立起来了。并且我要求,老师宣讲的时候好不用PPT,不要准备讲稿,越准备讲稿,你就有可能被讲稿束缚、放不开。怎么办?你就养成一个能力,从心而行就可以了,不要管外在的东西,不要管场合。记着,只要你从良知而行,讲什么话都对,哪怕你讲的话和王老师的不一样,都没关系。学我者生,像我者死。所以宣导不需要做太多准备,我以前总是认为,宣导要理论学得深才行,其实未必的,理论学得深固然很好,但是理论学得深,你的心灵没有力量,理论知识就会像网一样困住你的手脚,把你束缚了,被法所困、作茧自缚,不智之甚也。所以,很多人去准备讲稿,去学习理论,这是做加法,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宣导要做减法。我自己宣讲时也发现一个现象,凡是给我录音的、摄像的,那一场我的发挥就一般,因为我考虑自己的脸面(冯老师笑),讲不好怎么办?凡是没有录音的、摄像的,反正没有,我就放开了,就从心而讲,滔滔不绝,往往发挥得好。之后,有听众感到很遗憾,“这一场太好,怎么没有录音呐?”我说,“有录音就糟糕了。”毕竟自己的能力还比较弱,不能像王老师一样,有没有(录音、摄像)都无所谓。我是有的话不行,所以今天如果讲不好的话,你们也不要埋怨我(冯老师笑)。(学而不厌)。
11、 同时,因为越学越深,会与自己以前固有的观念产生了矛盾,比如之前是从朱子理学而入,受钱穆先生、冯友兰先生影响颇大,虽然道德感也很强,但基本上还是属于国学、学问的思理,对于王老师读经教育背后的牟宗三哲学,尤其是陆王心学疑问很大,这就产生一些矛盾。在当时来讲,王老师讲读经,90%认可,但是新儒家义理,大部分是不认可的;但也可以说,大部分认可,一小部分不认可,只是这一小部分确实是重要的,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后来因为教学,包括和领导和学生的关系处理得有一些问题,造成自己生命的一种来回拉扯、纠结,困惑不解,身体也一度极差,2014年6月,还曾想过退出读经圈,感觉迷茫无助、前途无望。
12、我们应当学而不厌,勤奋刻苦,这样成绩才能步步高升。
13、李零,北京大学教授。个人研究兴趣主要在考古、古文字、古文献、艺术史、军事史、方术史、思想史、历史地理八个方面。著有《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丧家狗:我读〈论语〉》、《兰台万卷:读〈汉书•艺文志〉》、《中国方术正考》《续考》、《入山与出塞》、《我们的经典》、《放虎归山》、《花间一壶酒》、《何枝可依》、《鸟儿歌唱》等。
14、首先,我想说的是,小学和中学时代,我是个坏学生。正是因为坏,所以咬牙跺脚发毒誓,将来一定要当个好老师。我原来的梦想是当个小学老师或中学老师,但插队期间,我真的当了老师,感觉很失败。我没想到后来会当大学老师,更没想到会拜在名师的门下,做我一生想做的事。
15、 把功夫真正做好是不容易的,我认为,读牟著是读经教育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读经教育的队伍,一直在重新洗牌,你尽管看,以后还会更大的争论,这几年的争论都是小的,以后会有更大的。今天貌似有的人做读经,他能做很长时间吗?不一定的。有些人他反对读经,他后真的会反对吗?也不一定的。什么都不一定,只有一个一定,就是好好读经、好好读王老师文章、好好读牟先生著作,你才能在这个时代坚定地走下去,成为中流砥柱、守先待后。
16、 怎么去宣导家人呢?根本办法就是我们从自己改变,进而去影响他;不是去影响他,而是自己改变,自然会有影响。他看到你改变了,散发出人性的光芒,这个人有吸引力,他就想跟着你走;如果你不改变自己,你向他去宣导的话,他感觉是一种魔爪,去把控他,他当然感到难受了,这个执着就是对别人的压迫。你从王老师身上也看得出来,他从来都不执着,从来没有要求任何别人做任何他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你要求别人做,别人会感觉到压力,事情反而做不好。
17、 评课环节,常海东老师、王君威老师对两堂课给予了充分肯定。常老师说:“施丽蓉老师的课情景创设真实,线索清晰,学生思路开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郑凯琪老师基础落实较好,对学情把握准确,对学生引导正确,是一堂适合高三二轮复习的提分课”。
18、节食少求,多笑少愁,排除杂念,逍遥自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9、张先生是个什么样的老师呢?他可不是那种手把手、站不直了就拿脚踹的老师。那是戏班子的班主,不是我理想的老师。我的老师,天高任鸟飞,后面没有风筝线。古之所谓师,礼闻来学,不闻往教。他是不问不教,但有问必答。他自己惜墨如金,但鼓励我多读勤写早出成果。比如我的第一本学术著作《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就是由张先生推荐并题写书名,于1985年在中华书局出版。古人说,孔子学无常师。学无常师才能成其大。张先生是很多老师的老师,但他并不想当的老师。我的老师不止一人。比如王世民老师、张长寿老师就是我在考古所的老师。
20、 具有26年教龄的施伟老师执教的是高一必修三《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施老师结合时政,以“再回首2018”“看今朝”“风采人大代表”三个子议题为统领,带领学生就人大、人大常委会、人大的各职能部门以及人大代表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探讨,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知识。
21、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22、余爱育副校长提出廉洁从教要求,明确政治站位,并介绍了校址的工程进度,老师们满怀期待,心之所向,未来可期。
23、 对,只要从心而行就好。近,我发出一个读经宣导“上山下乡”运动,受以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农村包围城市”启发。现在读经宣导面临一个问题,各个地方是有了宣导的需求,再跟我们联系,这种宣导叫自然宣导,其实我走多了之后发现,只要我多问问、能不能主动去挖掘啊?唉,往往就会有很多啊,真的啊!比如说,你能够发动人吗,看看能不能在乡镇的小学、农村的小学校去宣导?现在风气好多了,宣导读经,一般没有政策障碍了,你就讲“国学进校园”、“传统文化落地”嘛!一般像一个乡镇有十来个村小,还有幼儿园,这样下村宣导的风险和成本是低的,只要有人愿意主动牵线搭桥,就可以让老师去锻炼,我敢肯定:哪怕是一个“读经寄生虫”,只要下村宣导一周、连讲几场,立马就会有变化。有些老师性格比较懦弱一点,气场比较弱,“扶不起的阿斗”,但他讲完几场之后,虽然身体还不太好,但是他也不愿意停不下来,他不宣讲的话,于心不忍。有的老师就会从象牙塔里边走下来,认识到社会的现实,生命有知觉、起痛痒,因为下村看一看呐,铁石心肠都会掉眼泪的,若要说性情教育,请问,还有比这更自然、更能激发一个人内心良知的情景吗?这就是“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啊!
24、这位老师师德高尚,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诲人不倦,虚怀若谷。
25、好老师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
26、 白羊沟的学习、生活、教学给我一生带来重大影响。因为很多人介入读经,他表面上有很多感动、有兴发,但更多人是停留在“兴于诗”的阶段,孔子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嘛,他只是在“兴于诗”,还没有到“立于礼”,他也许听到别的观念就转掉了。我在白羊沟阶段,认真地把我所能看到的王老师的文章几乎都看了一遍,有的重要文章甚至五遍都有,对王老师的理论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去学习,有这样一个基础,所以今天我做读经教育心安理得。怎样才能“心安”呢?理得才能心安。
2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出自《论语·述而》,取其本意。原文为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意思是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28、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29、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Franklin,1706-1790),美国印刷商和出版商、作家、发明家、外交家。作为美国重要的开国元勋之富兰克林帮助起草并签署了《独立宣言》。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他代表美国,参加了制宪会议。
30、白老师虽是女老师,但说话做事都是雷厉风行,在同学们面前既威严十足,也和蔼可亲,是孩子们在学校的“白妈妈”。每次开家长会都会表扬自己的学生有多听话、多乖,其实班上调皮的娃儿还是有一部分,我孩子就是其中一个,都会让她伤脑筋,但白老师却从来没有在家长面前抱怨过,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去引导她的每一位学生。
31、 但是,我就是在后一场,前两场讲的时候还是感觉得心应手,因为面对比较零基础的家长,我就能够把自己的所知所学和盘托出,引他们走入读经。第三场却引起了巨大的讨论,因为正好国内读经圈内正在讨论、在风口浪尖上。之后我也有反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我想宣导的话还是要观察面对的对象,然后选择怎样的讲法。如果对象混杂的这种情况,零基础的与有基础的混杂到一块要怎么讲?那些混淆概念的家长就不依不饶地打断我的话,提出质疑;零基础的家长又很好奇想听,结果那个场面就混乱。这种时候要怎么协调?
32、来源 |《平天下:中国古典政治智慧》,人民出版社
33、《论语·述而》出自《论语》,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34、 我只是讲思路,当然还有很多注意事项。零基础是这样讲啊,只要讲品学兼优就可以了。哦,原来读经也可以提升孩子学习成绩,有这个认识,宣讲已经成功了!但是,你也会注意到,一百个听众里边肯定会有五个认为读经提升智慧更重要,你不讲老实大量读经也没关系,肯定会有听众会思考:那还有没有更好的读经办法?他会私下追问你的。所以,我们零基础读经宣导一般不讲老实大量读经,因为容易引起对立,哪有那么多有智慧的人一听老实大量就认同的啊?宣导是教育,急不得,“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包括我们自己,谁又是一听就立即认同的?因此,零基础宣导就讲品学兼优,大部分人都会认同,小部分人他会想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会私下跟你讲,你再讲纯读经啊!这样就没有一个失败的,也没有浪费啊。还有,演讲的时候,千万不要涉及政治问题、宗教问题、商业广告,除非你有把握。说话也不要太满,就是一种启发式思考、融贯式思维,你说好,我就再问你,有没有更好?我们的思维不要平面的,要立体的,一步一步提升他。
35、 2014年的读经圈还是很不平静的,有各种各样的力量在反对质疑王老师的理念,你们应该有所了解。我也难免受到了影响,曾与王老师有过私下的争论,我是不太服气的,我是被压制的(众轻笑)。因为我有真实的问题啊,当时我就想,难道你就是全对的?但毕竟在白羊沟,我也知道,你要反省、完善王老师理念,如果不读牟先生哲学,王老师是不大理会你的。也许是自己目前的生命还不足以承担这样艰难复杂的工作,所以,就对自己生命的长进和提升,就有了迫切的愿望;再来,我认为我要反省、完善、提升王老师的理念。到2014年6月份,我就产生了一个强烈的念头,就是我一定要下决心去读一读牟先生著作,一探究竟!
36、 所以说,“论语一百”夏令营对我触动很大,就进一步下定决心,继续去探索读经教育。但是,当时我的胆子比较小,不敢去8个小时的学堂,因为我是从体制内踏入读经的。这些年读经风气好一点,有一些体制内老师转过来了;但是在前几年是很不容易的,面临很大的阻力。一般人认为从体制进入读经,是冒险的行为、是往下走,一则是我胆子比较小、比较谨慎,另一则我受体制影响,多少有实证主义的路数,故不敢盲目的、快速地去投入读经教育,因此步子迈得比较慢。刚开始去了北京的三家私塾,总共当了一年半的儿童读经老师,到了2012年开春,各种各样机缘吧:也许是我参加过多届“论语一百”,也许我是师范生、当过老师,也许是自己对王(财贵)老师的文章有大量、认真、仔细地研读……各种各样的机缘就加入了北京读经中心,进驻白羊沟,担任了4月份开学的首届师范班班主任,后来又连续担任了第二期、第三期班主任,2014年10月份结束,总共两年半;然后又担任第一期牟学班(牟宗三著作共学班),不是“四入门”呦,是《心体与性体》、《从陆象山到刘蕺山》这样的文章啊,我们师生十人在一起精进研读百天。这样,总共在白羊沟待了近三年时间。
37、皓:白;首:头发;穷经:专心研究经书和古籍。一直到年老头白之时还在深入钻研经书和古籍。
38、 评课之后,两位专家与语文组全体老师进行了座谈,分析了目前新课程教学中的难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关于浙江高考题型的变与不变和应对措施,专家们也做了自己的解读,并开出了高三冲刺阶段的复习良方。
39、 我过去比较喜欢跟别人辩论、较劲,现在真的不喜欢辩论了。为啥呢?因为你用牟先生哲学观照,是非高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一旦开讲,就有一大套系统在里面,他都没有接触过、不熟悉,所以说,跟他们讲也没啥用,他不懂,你没有必要去辩论,你也知道他为什么不懂,我们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但是,要读过,才可能有这样的“法眼”呀,像我这样“好学”,都不太容易读到牟先生著作,遑论他人,不容易啊!
40、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41、手不离书本。形容勤学不倦。《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裴松之注引《典论·自叙》:“上(指曹操)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释:放开。卷:书本。
42、卡尔•门林格尔(KarlMenninger,1893-1990)美国精神病学家及精神分析学家。他十分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尤其在自杀冲动、犯罪心理、儿童心理等方面做过极为深入的研究。他也一直致力于帮助弱势群体,与家人共同建立了门林格尔疗养所。
43、11月14鸡西站三班一调在调车作业期间,利用间歇时间组织职工学习d的十九大报告。
44、学而不厌是我人生的乐趣,诲人不倦是我事业的追求。
45、永远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永远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爱笑的白老师
46、果不其然,经过一学期的接触,我发现白老师真的是一位好老师!以前小学孩子每次回来的数学作业,我都是亲自检查,错题还要讲解。现在孩子的数学作业我都不用操心了,我儿子说:“白老师说了你不用检查,她会给我检查批改,不会做的也不用在网上搜答案了,白老师说了不准搜,我做不来明天白老师会给我讲的。”经过白老师一学期多教学指导,我儿子的数学成绩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次月考取得了满分的优异成绩,他成绩的进步真的要归功于白老师的悉心指导!
47、她,短发干练,圆脸甜美,总是面上含笑,校园里总是热情地向每个人问好,那快乐的笑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孩子们快乐地叫一声“白嬢嬢”,同事们亲切地尊一声“白姐姐”。
48、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49、她淡泊名利、品德高尚、责任感强,一心一意做教育、全心全意为学生。每日迎朝霞、送晚霞陪伴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思学生之所思、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精准掌握每位学生及其家庭情况,及时送上温暖的话语、贴心的关怀,赢得学生一声声“白孃孃”。她教学严谨:课前精心准备每一堂课。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预设情景,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设计课的类型;课堂上讲解清晰、准确、条理、幽默、灵动、言简意赅充分激发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后耐心辅导学困生、肯定中等生、拓展优等生、鼓励每一位学生。
50、 高三年段张雪老师展示了《议论文语言专题复习》,着重解决高考议论文的语言问题。通过减法论证,删除语言中无意义的词汇,赘余的句子,从而达到语言的凝练美
51、[成语解释]学:学问;术:技能。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52、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关注课堂的真实发生,做出更精致的教学设计是这场培训的精髓所在,大家赶紧拿出小本本记笔记哟!
53、《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54、李莹,龙华区高层次引进人才,省级名师、省小语会理事。她提出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教师。教师,要像苦行僧一样,做一个有“痴性”的人。
55、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56、 单为平和郑艳两位专家一致认为两堂课教学目标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