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巴金的资料简介300字
1、洪子诚专访|重审当代文学中的“制度”与“人”
2、 清风,本名崔自河南永城市人,硕士研究生,知名讲师,郑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游走于全国各地讲学,国内多家大学客座教授,自由撰稿人,曾到美国、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台湾、香港等地区游学、访问。2018年5月,赴西藏采风,至此实现了走遍全国的梦想。现居河南郑州市,酷爱写作,曾在各类媒体发表文章300多万字,出版商战小说《挑战》第第二部、诗散文集《一缕清风,一弯明月》、《那年匆匆》、历史文化散文《风雨一叶秋——中国文化与历史漫笔》等十部作品,作品曾荣获2017第四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一等奖、“三木秉凤”杯夏季征文二等奖等。文章风格清新、婉约,深受广大读者们的喜爱。
3、收入《父亲的眼光》,作家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
4、 我是昌平第二实验小学四年级6班的刘彦泽,我是一个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的孩子,热爱探索大自然。我喜欢读书,喜欢昆虫,长大后想成为一名发明家。这次故居之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大家能够从我的文章中有所收获。(关于巴金的资料简介300字)。
5、苏曼殊的古体诗:“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6、 老舍故居是一个很小的四合院。一进院门,一种简朴、温馨的感觉扑面而来。小院里有两棵柿子树和一个大鱼缸。没想到普通人家院子里的东西在这位大文人家里也出现了,这又让我有一种亲切的感觉。正房有三间,分别是老舍先生的客厅、卧室和书房。我重点看了他的书房,里面陈设简单但是井然有序。他的书桌上放着一些小物件我认不出来,但是他那副厚厚的眼镜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想:有多少个夜晚,老舍先生戴着这副厚厚的眼镜在灯下奋笔疾书。西边的展厅主要介绍了老舍先生一生的经历。东边的展厅展示了老舍生前使用过的大量珍贵图书、手稿以及他的一些遗物。
7、 捧读了信我十分感动。当时巴金先生已是83岁的老人,竟是这样的认真和执著,且平易近人和豁达,因为自己长期生病,写字困难,实在无法为自己作品的新译本写序而向一个晚辈亲笔回信请求原谅。令我难为难当。的确应了我们家乡的一句古训——果实累累的树,枝头是低垂的。时下里有些远比他年轻,拿得起笔、敲得动键盘的人们,在作序这样的“小事”上,往往都不是亲自动笔,而是在由他人操刀,序写成了,毫无愧色地往题下大名一签,文章便成自己的了。我对先生的敬仰与缅怀,除了他的巨著和思想,他的勇气和人格力量,更为他这样的点滴细节而感念。
8、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d的主要创立人之也是学士院报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我们今天的参观地是他1923-1926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的居住地。
9、教育部推荐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必读书100本
10、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11、不知道几十年前,这个路口是什么样子?因为我的目的地是巴金的家,在绿灯亮起前的一刻,我常常想在眼前的人流中寻找巴金的身影。“一个小老头,名字叫巴金。”这是他为一幅画像的题词,我不曾见过他走路的模样,是健步如飞,还是步履蹒跚?这个离巴金家这么近的路口,是否能捕捉到他的身影?(关于巴金的资料简介300字)。
12、画家、美术教育家刘海粟先生则从花溪的自然山水,想到了海峡对岸的故人,吟出了“举世乡音有情,花溪飞瀑唤归人”的诗句。在《花溪语丝》中,他写到:“花溪很美……青山一发,碧水横成,光虹攒叠。柳影毶毶,芳草遥碧。一群牧童,牛背对歌。桃源咫尺,使人神怡。”
13、★ 名家云集:所收文章的作者为当代上海知名文史专家。诸如,李天纲,复旦大学哲学系宗教研究所教授,师从朱维铮教授,研究中国思想文化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国基督教史;钱宗灏,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长期从事上海城市史、近代建筑史、历史建筑保护、建筑文博研究;宋浩杰,徐汇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惜珍,著名海派作家;薛理勇,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一直致力于上海史研究;张伟,上海图书馆研究员,从事近代文献整理与研究工作逾三十年;周立民,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当代文学批评工作。
14、丁玲早期的作品值得读读,《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
15、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借阅证,就等于拥有了开启知识殿堂的第一把钥匙。
16、武康路113号:巴金的家春秋·周立民/87
17、 我看着烈士们的事迹和遗物,对他们的崇敬感由然而生,以前的革命先烈们为民族解放而牺牲,今天我要发奋读书,为了祖国的更加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18、1928年12月,回上海。从事文学编辑与创作。
19、本书辑录了李天纲、钱宗灏、宋浩杰、惜珍、薛理勇、张伟、周立民等多位上海文史专家的精彩文章,以上海市地标性老马路——武康路的老建筑为线索,记述曾经居住和生活在这里的那些实业家、艺术家、学者、政治家等,他们或在这里兴实业,或在这里搞创作,或在这里做学问,等等。同时选配多幅精美图片,有历史资料性的图片,也有今日风貌,古今对比,文图对照,力图使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历史图景是鲜活的。透过细枝末节,感受时代变迁。
20、这期间,吴先忧经常陪巴金去成都北门上吃甜水面和素面,是挑着担担卖的,做面就在担前两尺不到的木板上揉和面团。这种素面家常的也可做出,但不及街上卖担担面做得精细,味道鲜辣可口。当时北大街有一家卖卤麻雀的下酒菜,吴先忧经常和巴金去吃。他们都不喝酒,就是单纯的品尝。
21、 通过院内宣传栏的介绍,我知道这个四合院占地300平米,共有房间19间。老舍纪念馆简单朴素,干净整洁,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其中有两个老舍的生平展厅,另一个是老舍的书房兼卧室、客厅的实物展览。我和妈妈认真地参观了纪念馆陈列的物品、照片、手稿和图书,仿佛看到了老舍先生当年的生活场景。尤其是参观老舍先生的书房,我觉得更加神奇:原来那些令人赞叹的作品就是在这个小小的书房里创作出来的!
22、(现代)第十章:1927~1937年的文学创作
23、庐隐、凌叔华、苏青、梅娘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女作家,尤其是苏青的《结婚十年》《续结婚十年》依然不少人在读。
24、北大教授陈晓明推荐20本小说,你看过几本?
25、武康大楼:一艘满载故事的巨轮·惜珍/228
26、1955年,找房子曾是巴金夫妇反复讨论的话题。1955年7月3日,萧珊致信在北京开人大会的巴金:“靳以说他们那里有一个四间头的公寓,你自然不要。”四天后,巴金的回信中谈了他对房子的要求:“房子暂不搬,我希望能在明年初找到弄堂房子或小洋房搬家。我希望靠土地。公寓房子漂亮而不合我的要求。”两天后,萧珊的信中又涉及找房子的事情:“蒲园的房子已经出租,300单位一月。靳以说如果我们要以后可能有。但那地方地基不好,常常做大水。”(萧珊1955年7月9日致巴金信,《家书:巴金萧珊书信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或许这所房子,他们以前去看过,没有下决心租下。另外,这也可以看出,与巴金亲近的朋友们都在为他留心房子。
27、 知您爱人很忙,那资料的事到十月份我回京后再说吧,不用着急。谢谢。
28、 虽然这次参观妈妈没有和你一起去,但看了你的文章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全文以游览的顺序为记叙线索,以大钊爷爷事迹为感情线索,虽没有华丽的辞藻,但真实的情感跃然于纸上。作为一个籍贯是大钊故乡-乐亭的孩子,从小听家人讲述大钊爷爷的故事,这次的参观也使你对大钊爷爷的敬仰之情得到了深化。
29、1931年,巴金以当时的成都为时代背景,以他的家庭情况为素材,创作了小说《家》。小说《家》里有一位叫张惠如的青年,他对觉慧的影响很大,他是导致觉慧离家出走的外部因素。而张惠如人物的原型就是吴先忧。
30、呈现在你面前的是高高的院墙,一扇大铁门,还有一幢为树木环抱着的小洋楼。这就是武康路113号巴金故居。1979年,巴金的友人、翻译家杨苡曾以带着情感的笔调,描述了这扇门和这座为诸多中外人士所熟悉的房子:
31、中国现代文学年表(中):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32、1941年,巴金离家十八年后,第一次回成都老家过春节。他多次与吴先忧等朋友见面,回忆当年在成都编辑《半月》时的那些往事。从巴金好友的回忆录中我们查询到更多细节。
33、1927年1月,赴法国巴黎求学。在法期间,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时时关心着中国,开始写作《灭亡》。
34、1950年,7月,当选为上海文联副主席。11月,他参加了华沙第二次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后又五次访问前苏联。
35、 听完讲解、看完图片。我潸然泪下,我要向大钊爷爷学习,学习他为了革命事业,为了劳苦大众,为了共产主义理想,舍小家顾大家的英勇献身精神;学习他待人热情、生活简朴、乐于奉献的高贵品质。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要像大钊爷爷一样踏实、端正、真诚。
36、巴金对新房子很满意,1956年初,黎之曾跟随林默涵到南方各地了解情况,对巴金的“大房子”印象颇深:“记得巴金住的是一幢小花园洋房。我们去时他正带着一个小女孩在院子里玩。在他那里坐了一个多小时。巴老主要谈他的工作、写作环境很好,他带我们看了把一个小阳台改造成的书房。临别时顺便还参观了一下他的一楼藏书室。”(黎之:《文坛风云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7页)刚搬不久,巴金曾写过他们一家人的生活:
37、 参观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巴金先生书多,爱书如命,是当之无愧的文学大师。个人底蕴的丰厚一定是长时间的积累形成的,而多读书则是这一过程中必须的。巴金先生的文字之所以具有“思想”,也定离不开此,我要向巴金先生学习,要爱读书、勤读书。
38、曾任贵州大学、东南大学教授的柳诒征先生在《放鹤洲观水》中云:“麟山晴雨意无穷,莫便匆匆唱恼公。随性奔腾千尺雪,任人笑傲一溪风。”
39、收入《艾克拜尔·米吉提作品集》(评论卷)民族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2013年10月北京第2次印刷)
40、 孩子们妙笔生花,在他们的笔下我们不仅了解到当年那些名人的生存情况,思想状况还可以看出一个时代变迁中历史人文风貌以及发展轨迹。一篇篇文辞激昂的文章蕴含着孩子们对仁人志士的敬仰和赞美,以及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赤诚之心。这次“走近名人故居”语文主题实践活动,让每一位参与活动的师生都受益匪浅。让我们共同前进,携手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吧!
41、过了放鸽桥,还有一座马鞍桥呢。古人进京赶考都是骑马,这座桥因形状像马鞍,故名,寓意是通往成功之桥。
42、观瞻完将军墓冢,我又从一侧的山道,爬上葫芦坡。漫步幽深的丛林,感受被都市包围中的宁静,登上观景亭,领略莽莽苍苍的丛林,聆听风在树林里拂过的声音,想象当年将军在此安息的情景。
43、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44、 您现在又出什么大作了,我可希望得到您和您爱人赠的签名本书呢,别忘了,我也是少数民族呢!不过不用寄,我回京后会向您要的,谢谢了!
45、 就在这座四合院里,鲁迅先生写出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包括《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部分文章。
46、也很有可能我早已在贫困中死亡。”巴金对叶圣陶的感激之情,是如此之深。然而,叶圣陶并没有据功,他说,“他们的名字能在读者的心里生根,由于他们开始就认真,以后又不懈地努力,怎能归功于我呢?我只是仔细阅读来稿,站在读者的立场上取舍而已。
47、文学理论、评论写作考研专业术语汇总(用专业术语答题必加分)
48、1966年8月,中国作协上海分会贴出攻击巴金的大字报,不久巴金即遭批判,被关进“牛棚”。1967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巴金被点名批判。随后在上海奉贤县“五七干校”劳动两年半。
49、这座房子建于1923年,据说初的主人是英国人毛特·宝林·海(MaudPaulineHay)。巴金研究专家李存光有一次路过这里说:1923年恰恰是巴金离开四川老家来到上海的年份。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巧合,好像这栋房子早就为巴金准备好了似的。不过,它在这里等了32年,巴金才搬进来。
50、坝上桥取“坝桥风月”之意,是一座石墩木板桥。桥头的牌子上显示,此桥是国民政府李大光任贵阳县县长时修建,而一旁蛇山崖壁上的“坝上桥”三字是国民政府省主席吴鼎昌所写。站在桥上,但见花溪河从一处山谷里缓缓地涌出来,经过坝桥,飞泻而下,溅起一片片硕大的水花,传出阵阵轰鸣声。
51、通往戴安澜将军衣冠冢的路旁,有覆盖着藤萝花的长廊,花朵紫艳艳的,不远处,花田里艳丽而柔弱的蝴蝶花,让人禁不住停下脚步。在经过一大片碧桃园、玉蝉花,以及葱郁茂盛的鸢尾花丛之后,穿过将军门广场,便来到戴安澜将军曾经的暂厝地了。
52、武康路63号:《华美晚报》总经理朱作同的家·惜珍/41
53、 我是四年级4班的李宜凝,一个温婉安静的女孩子。我喜欢读书、画画,偶尔自己也会写一些小诗;我喜欢小动物、热爱大自然,也是一个坚定的环境保护拥护者。“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相信一切的付出终将会成为绚烂的微笑,就像梵高的向日葵一样炙热明艳。
54、 李大钊先生伟大的爱国情怀和对真理不断追求,并始终坚守的精神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55、武康路378号:贝祖诒、蒋士云夫妇旧居·薛理勇/173
56、 在故居的东边,是鲁迅博物馆。院内有鲁迅先生的汉白玉雕像。雕像前是鲁迅先生手稿的石雕。看着鲁迅先生和手稿,似乎看到了鲁迅先生呕心沥血写作时的场景。
57、看来,很多问题还是一个谜。比如初造这座房子的人的身份,他住了多久?在20世纪20年代初到40年代末,这二十多年中都有谁在这里住过呢?暂时还找不到确切的资料支持,希望更多亲历者和历史研究者能够帮助我们,在今后的岁月中解开这些谜。
58、戴安澜,原名戴炳阳,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凤和村人。1925年七月成为黄埔军校第三期学员,因作战勇敢,曾升任营长、团长,先后参加台儿庄、昆仑关以及缅甸同古、棠吉等重大战役。因屡建战功,1939年,成为陆军二百师师长。
59、 这次,原计划是去参观齐白石故居的,可是故居关门,临时改去参观鲁迅先生故居。由于没有提前做准备工作,所以,参观时孩子认真地观察,拍照记录。回家后又认真查询资料。
60、吴先忧是成都秘密社团“均社”的成员,也是该社《半月》杂志的主要创办者之一。结识吴先忧的时候,巴金大约17岁。1923年,巴金离开老家成都,先后到上海、南京求学,后又到法国留学,回国后在上海定居。吴先忧一直生活在成都,从事着教育事业,虽然他们不再经常见面,但他们的友谊没有中断。
61、 现在,我们处于和平年代,有很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的本领,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美好。
62、 大家好,我叫陈沐萱,来自昌平第二实验小学四(1)班。我性格开朗,爱说爱笑,待人友善,很乐观。我的爱好有很多,比如滑冰、滑雪、蹦床、书法、绘画……但是我喜欢干的事情还是读书和写作啦!瞧,春节我去了成都杜甫草堂后就写了一篇观后感《美的象征——杜甫草堂》。
63、他们的作品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现代派小说。他们在小说里注入了意识流、心理分析等因素。如果你喜欢福克纳、乔伊斯的作品,相信你也会喜欢这三位作家。
64、 此事缘起于时任中央民族翻译局副局长、哈萨克语室主任、翻译家阿布都马纳夫•阿别吾先生正在翻译巴老的长篇小说《寒夜》,他迫切希望哈萨克文版《寒夜》出版时,能有巴老亲自撰写的新的序文,请求我向巴老转达他的意愿。我也觉得他的这个想法很好,如果《寒夜》哈萨克文版出版时,读者能一并领略巴老新作的序文,当然是件幸事。所以,通过原中国现代文学馆工作人员、团支部书记、时任巴老身边工作人员魏帆带去一封信,恳求巴老能为哈萨克文版《寒夜》作序。才有了巴老的这封回信。
65、他要求文科也要做实验,“文科的实验至少与理科的实验有同等的重要”,号召学生“只要有机会做实验的,都去做。”这与今天的教育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在教学法上,他主张废止注入式,“总设法多给学生讨论的机会”。他对学生提出“紧要的就是养成个个学生都有自动的看书的习惯”,并能“于每样课作一种有系统的研究”。这些思想闪耀着教育的光辉,对今天的教学依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当时学校只收高中男生,一律住校。1936年后、在校学生有300多人。学校无门禁,学生可以自由进出,上课和晚自习、全凭自觉,不以点名等方式相约束。像这样自由开放的办学形式,在当时的中学学校里是少有的。
66、如果我写的这些现代作家作品里你只打算读两部的话,我推荐巴金的《寒夜》和钱锺书的《围城》。《围城》这部书可以说是生不逢时,出版在1947年,刚刚诞生就被新时代抛弃了,80年代后才开始受到重视。大一的时候初读《围城》,那时候感兴趣的是方鸿渐与几个女人的感情纠葛以及书中的妙语连珠;考研前再读《围城》,在意的是书中对大时代下知识分子命运的描绘和他们背后的虚伪;而今再回想这部书,才开始有点明白小说名字的含义——人生的困境,开始为书中人物的命运、遭遇而感动,尤其是小说结尾处方鸿渐雪中的漫游。至于钱锺书的学术集大成著作《管锥编》,是其用文言文写成的读书笔记,我是看不懂,学术方面有一定造诣的一定要读读,包罗万象。
67、1962年,吴先忧因心脏病住进了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不久后病逝,享年61岁。
68、他还做过一件使我们十分感动的事,我曾把它写进了我的小说《家》。事情是这样的:他是《半月》的四个创办人之他担负大部分的经费。刊物每期销一千册,收回的钱很少。同时我们又另外筹钱刊印别的小册子,他也得捐一笔钱。这两笔款子都是应当按期缴纳不能拖延的。他家里是姐姐管家,不许他“乱用”钱。他找不到钱就只好拿衣服去押当,或是当棉袍,或是当皮袍。他怕他姐姐知道这件事,他出去时总是把拿去当的衣服穿在身上,走进了当铺以后才脱下来。当了钱就拿去缴月捐。他常常这样办,所以他闹过热天穿棉袍的笑话,也有过冬天穿夹袍的事情。
69、收入巴金研究集刊卷五《人生美好的事情》(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3月第1版)
70、二轮复习5:第四章:十七年时期的戏剧及散文
71、 作为一篇游记,孩子的这篇小文章粗看让人感觉写得有些偏,并没有全面展现杜甫草堂的概况。但细读整篇文章,还是让人欣喜。作者紧紧抓住杜甫草堂的美来写,视角独特,行文聚焦——全文用近乎华丽的排比句与比喻,描写了杜甫草堂的花草树木与溪水小径,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整篇文章色彩斑斓,行文流畅。透过这灵动鲜活的语言,美丽的草堂自然地浮现在我们眼前,小作者对草堂的欣喜、对大自然的热爱跃然纸上,同时作者乐观热情、活泼调皮的形象也活灵活现……所谓“文如其人”,还真这么回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