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林则徐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文案68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4-01 03:11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林则徐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

1、林则徐父母反对林则徐辞官,而且林则徐辞了官,回到家乡也没有别的什么技能可赖以生存,只好不情愿地再想办法回到官场去。道光帝知道林则徐是个人才,特地召见夸赏他,破格让林则徐复职。有了道光帝的喜欢和信任,林则徐的人生开会说开挂了。

2、此诗的颔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广为传颂的名句。上句语出《左传•昭公四年》郑国大夫子产的话:“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生死”:偏义复词,真正的意思是“死”,“生”只起陪衬作用;下句的“祸福”用法相同。纵是“功以待罪”,远戍边陲,面对即将到来的漫漫征程、大漠孤烟,面对与家人的远隔、音讯杳然,诗人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悲戚畏惧,他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却深怀忧民之心、报国之意。他认为:只要对国家民族有利,即使牺牲性命亦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灾祸而躲避。

3、  林则徐说: 苟利国家⽣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容乃⼤千秋⼏?⽆欲则刚百世师. ⽐武守疆驱虎豹,论⽂说理寓诗词.为官⾸要⼼⾝正,盖世功勋有⼝碑

4、外商拒绝交出鸦片,林则徐与他们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林则徐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人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终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众多鸦片贩子,收缴全部鸦片,约237万余斤,近2万箱。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鸦片。

5、  临行前,道光皇帝一再嘱咐林则徐,鸦片务须杜绝,边衅决不可开。年近六旬的道光皇帝施政追求安静守成,他不想因为禁烟而发动一场战争,哪怕是一场打得赢的战争。而清朝所有官员,也仅仅是从国内事务的角度出发禁烟,从未把将鸦片输入中国的“英夷”考虑在内。在他们眼中,除了天朝帝国,其余的都是未开化的蛮荒之地,根本没有国与国平等交往的概念,全然一副居高临下的气势与派头。包括那些有识之士如林则徐的朋友、时任礼部客司主事的龚自珍,也认定根本不可能发生“边衅”,按他的分析,禁烟可能会带来战争,但战争的规模不会有多大,取胜也易如反掌。

6、我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

7、参考资料:中国共产d新闻网、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学习时报》、家风网

8、图8:林则徐撰《先妣事略》《先考行状》,记述了儿时父母对其的教育。

9、嘉庆二十五年,林则徐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当时河南南岸河堤缺口,河南巡抚琦善办事不力,引发了大水灾。林则徐向嘉庆帝上书,指责琦善无能。



10、  道光皇帝决定大力查禁鸦片,源于黄爵滋的一封奏折。黄爵滋奏议的禁烟内容,一改过去查禁海口、“夷商”及查拿烟贩、烟馆的老办法,目标直接对准吸食鸦片者,将查禁鸦片变成一场全国范围内捕杀瘾君子的司法行动。而问题的关键是,清朝已处于封建末世,民众不思上进、萎靡不振,才会被鸦片吸引。道光皇帝自然知道黄爵滋把住了严禁鸦片的“脉搏”,可他更清楚,将那么多的瘾君子作为违法者杀头严惩,可行性如何?雷霆之下,即使有了“十之已戒八九”的效果,还有几十万人吸食的数目!

11、英国人包令与林则徐是同时代的人,他曾任港督,懂汉语,还会说广东方言,号称中国通。这个殖民主义者与林则徐是敌对关系,但在他的内心世界中,对林则徐佩服得五体投地。包令发表的《钦差大臣林则徐生平及著述》一文,说林则徐忠诚地、几乎不间断地为他的国家服务了36年。在社会生活中,他以廉洁、睿智、行为正直和不敛钱财著称。包令说对了,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也是中国近代少有的清官。

12、然而,鸦片贸易,利润巨大,一旦查禁,必然会牵扯各方势力,林则徐的京中师友都深感担忧,劝他不要前往。特别是皇帝的优柔寡断、朝令夕改,一个不小心,就会落得“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下场。但林则徐意识到,这是挽救国家颓势的“千载一时”之机,不绝鸦片誓不还,哪怕血染珠江,身首异处,他都义无反顾。

13、道光年间,英国向中国倾销鸦片高达二百多万斤,朝野上下吸食人数高达二百万,披上“福寿膏”外衣的毒品不断侵蚀着中国百姓的身心。洞察时弊的林则徐心急如焚,他多次上书朝廷,犯颜直谏:“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的奏折令道光皇帝震动警醒,他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查禁鸦片。

14、颈联从字面上看似乎心平气和、逆来顺受,其实心底却埋藏着巨痛,细细咀嚼,似有万丈波澜。“谪居”,意为罢官回乡或流放边远地区。按封建社会的惯例,大臣无论受到什么处分,只要未曾杀头,都得叩谢皇恩浩荡。

15、中华悲哉,曾蒙苦难;中华幸甚,英雄丰碑。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像林则徐这样的先贤们,以心怀家国的情怀,以无私无畏的担当,撑起国家的脊梁,也照亮着整个民族的未来。

16、这首诗充分表达了林则徐愿为国献身,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体现出襟怀坦荡,四海为家的壮志豪情。

17、  因此,当林则徐跻身清廷官员之列,很快就以其出色的实干才能崭露头角,成为威震一方的地方大吏,担当起兴利除弊、拯救民生的重任。鸦片战争前,林则徐的经世致用主要体现在水利、漕务、币制、盐法等封建大政的革新改良上。

18、林则徐抵达广州后,在极其错综复杂的局面下,仅用了18天,就迫使英商的政治代表义律同意缴出全部鸦片,这固然与林则徐的智慧、气魄和邓廷桢等人的配合有关,而林则徐的清正廉洁,他的官风官德,却是这一巨大胜利的道德基础。

19、  布彦泰在边疆任职时,对屯田亦较重视。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春,他在伊犁发动垦荒,就多得于林则徐的帮助。经过一年的努力,在惠远城附近三棵树、红柳湾开垦土地三万三千三百五十亩,安置汉民五百七十户。在阿勒卜斯开垦土地十六万一千亩,安置维吾尔农民五百余户。道光帝在布彦泰的垦荒奏折上高兴地批示:“日久储蓄充盈,自宜预筹抵拨,即可于兵饷之需,渐次减调。”

20、“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21、  林则徐是一名典型的实干家,继承了清嘉道年间经世派的思想,以“明道救世”作为通经致用的目的与手段。在27岁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之前,林则徐便在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及福建巡抚张师诚处有过长达六年的幕僚生活,熟悉“先朝掌故及兵刑诸大政”,对政事与民生有着深刻的体察,为通达古今治乱得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字字铿锵,掷地有声。它的意思是:“如果我的生死能够对国家有利,那我岂能因为是祸就躲,是福就做?”意即:“我的个人生死如果能够对国家有利,就不能因为祸福而避开。”此句出自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全诗为:“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23、  释义:这首诗是林则徐1842年8月被充军去伊犁途中所作。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用生命去换取,岂能因为灾祸就避开,有利就上前伸手呢?为国家利益生死以赴,不避个人祸福勇往直前,有容乃大千秋永照,无欲则刚百世为师。

24、甚至在给儿子们分家产时,林则徐还特意嘱咐:“各须慎守儒业,省啬用度,并须知此等薄业,购置甚难。凡我子孙,皆当念韩文公‘辛勤有此,无迷厥初’之语,倘因破荡败业,即非我之子孙矣。”教导后辈在物质上要淡泊,在志向上要远大。

25、  林则徐为官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国封建末世的防灾、抗灾、救灾史。林则徐出现在后人眼中的形象,便是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四处奔走,以一己之力,不断投入“抗灾”、“救灾”之中。

26、高谈痛饮同西笑,切愤沉吟似《北征》。小丑跳梁谁殄灭?中原揽辔望澄清。

2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28、赏析:首联是说: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疲惫。如果继续下去,再而衰,三而竭,无论自己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定无法支持。这与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杜牧的“清时有味是无能”等诗句同一机杼,都是正话反说、反言见意之辞。

29、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

30、  比武守疆驱虎豹。论文说理寓诗词,为官首要心身正,盖世功勋有口碑。

31、严关百尺界天西,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32、林则徐查找各家烟馆,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会同邓延桢等传讯十三行洋商,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具结今后永不夹带鸦片进入中国。

3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生忠君爱国的林则徐,有人叹息枉费他担君之忧的一片苦心,昏庸的君主对外懦弱无能,尚思“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硬将忠良当罪臣。但想必林公对自己抗击荼毒、捍卫家园、完成历史使命之举无怨无悔,有的只是“世人皆醉,唯几人独醒”的遗憾吧。

34、林则徐到达广州后,首先拿十三行中的头目伍绍荣(又名伍浩官)问罪。此人因与英商勾结走私鸦片大发横财,已成巨富。林则徐审讯此人时,他以为钱可通天,有钱无所不能,所以对林则徐说:愿以家私报效,就是行贿。林则徐怒斥道:本大臣不要钱,要你的脑袋!伍绍荣吓得魂不附体,片刻不敢怠慢地向英商传达了钦差大人限期缴烟和具结的命令。

35、万笏尖中路渐成,远看如削近还平。不知身与诸天接,却讶云从下界生。飞瀑正拖千嶂雨,斜阳先放一峰晴。眼前直觉群山小,罗列儿孙未得名。

36、林则徐是我国的民族英雄,在国外也享有盛誉。比如,1999年2月2日,国际天文学会将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林则徐;又如,在寸土寸金的纽约市区辟有林则徐广场,广场中心耸立着高大的林则徐塑像。纽约百老汇的一条街命名为林则徐街。美国人和爱国华侨这样做,首先是把林则徐作为世界禁毒象征看待的,但也与他疾恶如仇、从善如流、清正廉洁、浩然正气的人格魅力有密切的关系。

37、  林则徐一生为辉煌的业绩是禁烟,他造就了新的时势,开启了新的时代——由他查禁鸦片而引发的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迎来了一个屈辱与奋发并存的艰难而痛苦的转型时代。

38、 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成卒适宜。

39、  自广东查禁鸦片开始,林则徐似乎就与处理对外及民族关系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新疆时,林则徐注重与当地维吾尔族打好关系,同时密切关注塞防,撰写了《俄罗斯纪要》一书,明确向国人发出警告:“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林则徐复职后担任陕甘总督的第一件事,就是“办理番案”;番人叛乱刚一平定,又被调任云贵总督,处理当地的回汉冲突……

40、要想了解林则徐在伊犁的情况,要想了解林则徐的生平,有一个地方必须要去,那就是伊犁林则徐纪念馆,它是我国五个林则徐纪念馆之位于伊宁边境经济合作区福州路。纪念馆拱门额扁是林则徐五世孙、著名外交家凌青先生手书的馆名“伊犁林则徐纪念馆”。

41、  鸦片战争爆发后,道光皇帝却总是让林则徐不断地远离战争、远离战场,林则徐从未参与领导一次重大战役。1840年9月28日,林则徐以“误国病民,办理不善”的罪名被革职,留在广东待查。他在羁留广州的日子里,仍专心一意地加强广东防务,积极备战。革职待查半年多后,道光皇帝又向林则徐发出一道赏四品卿衔,令其迅速赶赴浙江省以候谕旨的命令。林则徐到达浙江镇海的第18天,新的谕旨下达:“革去林则徐四品卿衔,并与邓廷桢从重发往伊犁。”林则徐在去伊犁途中,行至扬州府时,正值夏秋之交黄河泛滥,林则徐接到上谕“即发往东河效力赎罪”,便又一次投身到救灾之中。春末完成堵口工程,道光帝下旨命令林则徐“仍往伊犁”。

42、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43、颔联若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44、林则徐在翰林院七年。他于嘉庆十九年加入了由地位不高的京官组成的宣南诗社,结交龚自珍、魏源等人,并成为他们的领袖。

45、不要理会那般人幸灾乐祸、冷嘲热讽,鄙弃那些“赵老送灯台”之类的混话。

46、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加强天津的军事力量,准备裁撤伊犁镇总兵,移至天津,并征求伊犁将军意见,下令伊犁将军布彦泰十天后拿出结果。林则徐到达新疆后自然成为处理这件大事的中心人物。林则徐从加强新疆边防的大局着眼,与各位大臣反复商量,之后,他起草奏折,由布彦泰上奏,决定保留伊犁镇总兵。清政府经过四个月的反复权衡,后批准了布彦泰的上奏,伊犁镇总兵终于保留,这对巩固受沙俄侵略威胁的西北边防,有着重要的意义。

47、林则徐每任新职,人还未到正气先行。这种传牌不仅是独善其身,也是告诫同僚和下属:对于官场的种种陋习和腐败,我林则徐绝不同流合污,你们也当洁身自爱,否则严惩不贷。

48、道光十年任湖北布政使,随后又擢升东河河道总督。为了治理黄河,林则徐亲自顶着寒风,步行几百里,查看沿河地势,水流情况。

49、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朝道光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他勇于任事,勤政务实,清廉正直,治绩卓著,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将自己的名字镌刻在了中国近代史的首页。1838年,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1839年正月抵广东查禁鸦片。他排除万难,严缉走私烟贩,惩治受贿官吏,迫使英、美烟贩缴出鸦片230多万斤,在虎门当众销毁,震惊世界。1841年鸦片战争期间,道光皇帝将坚决禁烟、抗击英军的林则徐贬戍新疆伊犁。1842年农历八月,林则徐自西安启程赴伊犁。临行前吟诗两首,留别家人。此为第二首。

50、“十无益”:“存心不善,风水无益;不孝父母,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作事乖张,聪明无益;不惜元气,服药无益;时运不通,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淫恶肆欲,阴鸷无益。”

51、图7:1985年6月,林则徐第五代孙、中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凌青(右一)代表中国政府向联合国副秘书长(右二)递交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中英联合声明》。《中英联合声明》于1984年12月19日在北京签署,翌年,中国政府将该声明向联合国备案,而负责这件事的正是时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的凌青,这种历史的巧合令人深思。

52、尾联林则徐巧用典幽默地说:“我跟老伴开玩笑,这一回我也变成杨朴了,弄不好会送掉老命的。”言外之意,等于含蓄地对道光帝表示:“我也伺候够您了,还是让我安安生生当老百姓吧。”封建社会中的一位大忠臣,能说出这样的牢骚话来,也就达到极限了。

53、   当时,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加强天津的军事力量,准备裁撤伊犁镇总兵,移至天津,并征求伊犁将军意见,下令伊犁将军布彦泰十天后拿出结果。林则徐从加强新疆边防的大局着眼,与各位大臣反复商量,之后,他起草奏折,由布彦泰上奏,决定保留伊犁镇总兵。清政府经过四个月的反复权衡,后批准了布彦泰的上奏,伊犁镇总兵终于保留,这对巩固受沙俄侵略威胁的西北边防,有着重要的意义。

54、翻译: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

55、林则徐是“先从封建的闭关自守的昏睡状态中觉醒,以全新的态度睁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以及与侵略者的斗争中,深深意识到国人对西方知识的贫乏、对王朝之外世界的无知。通过外文报刊、书籍进行翻译,分析外国的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林则徐认识到,只有向西方国家学习,才能抵御侵略。

56、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外敌入侵,刚毅的林则徐毅然举起火把在虎门燃起滚滚浓烟,成为我国历史禁烟第一人。林则徐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对当年林则徐在新疆农垦的作为,后人评价说:“浚水源,辟沟渠,教民耕作……大漠广野,悉成沃衍,烟户相望,耕作皆满。”

57、  道光皇帝希望禁烟运动产生轰轰烈烈的影响,林则徐怀着一颗忧国忧民与感恩戴德之心,也准备大干一番,达到前所未有之效。

58、图3: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27岁的林则徐第三次晋京参加会试考中进士,获殿试二甲第四名。

59、1838年的后一天,林则徐在北京受命钦差大臣,他的任务是到广州收缴大量鸦片的同时,堵塞鸦片走私进口的源头。外有强敌,内有奸佞,林则徐深知此行如赴汤蹈火,以至他与座师沈鼎甫告别时,师生相顾涕下。1839年1月8日林则徐从北京动身,当天上午时分至良乡。林则徐开始发出传牌。指令沿途各地只用家常饭菜,不必备办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窝烧烤,以节糜费。林则徐在途中还向广东发出监控汉奸的密令,于3月10到达广州,当天近午夜时分住进了越华书院。

60、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61、  鸦片,作为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提炼物,本身并没有罪恶。它的前身,一种草本植物,有绿色或白色的枝秆,带有锯齿的叶片和红白间杂的花朵;那坚硬的黑色果实有如母腹中蜷曲的婴儿,由此有了一个“罂粟”的美名;罂粟的汁液经过凝结提炼,便是具有止泻祛痛作用的鸦片;随着提炼方法的进步,又有了用于医疗的吗啡、可待因,同时也有了用于吸食的鸦片膏、鸦片烟乃至今天的海洛因。

62、  外商鸦片只少量在广州存放,其余的大都储藏在伶仃洋面的22艘英国趸船上。查禁鸦片为有效的方式,自然是前往英国趸船上去收缴,而清朝水师根本不具备远海巡缉的实力。鸦片交易在位于广州城外西南角的夷馆中以“立券”的方式进行,因此,林则徐不得不以夷馆为对象,作出一项迫使英商自动上缴鸦片的决定:中止一切中外贸易,封锁夷馆,撤退仆役,断绝供应。于是,夷馆中的350名外国商人给禁闭在狭小的范围内成了变相的人质。缺少饮水食品及仆役服务的日子当然不会好过,三天后,被困其中的英国政府代表、驻华商务监督义律不得不答应“遵照钦差大人特谕”以示屈服。可是,义律在上缴鸦片时却玩弄了一个恶毒的阴谋与花招,他以英国政府的名义从英商手中收下20283箱鸦片,并向他们承诺:“鸦片的价值,将由女皇陛下政府随后规定原则及办法,予以决定。”这样一来,就将英国商人的鸦片变为英国政府的财产,将清廷的禁烟活动扩大为中英两国政府之间的矛盾与纠纷,为此后的英军入侵埋下了祸根。

63、1840年6月,英军派舰队封锁了珠江口,开始进攻广州。林则徐严密布防,英军进攻未能得逞。英军受阻后沿海岸北上,攻占定海,随后抵达天津大沽口,威胁到了北京的安全。

64、清道光四年,林则徐被派往江苏担任按察使,为官期间母亲去世。按照传统礼制,他要回家守孝三年,可就在这个时候,江苏发生水患,朝廷紧急调派林则徐前去治水,他为难。有国才有家,这是父亲对林则徐的教诲,听父亲的,林则徐第二天就素服前往高家堰。这也成为他日后为国为民殚精竭虑、奋不顾身的精神力量。

65、  惠远城东有阿齐乌苏废地十万余亩。前任伊犁将军松筠曾经调拨八旗兵丁屯种,因为乏水而废置。重新开垦必须首先解决水利问题。从伊犁河支流喀什河开渠引水灌溉,才能使废地复苏。林则徐为了效力屯垦戍边,经过考虑,抱病向布彦泰呈请捐资承修水利工程中艰巨的龙口工程。他为此投入了全部心血,亲自设计督修,带病操劳。他率领民工北岸挖石,南岸筑堤,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终于使龙口新办六里工程如期完成。全部工程完工之后,十余万亩土地得到灌溉。是年秋,道光帝称赞:“所办甚属可嘉。”布彦泰为此上奏反映林则徐到戍两年的表现:“留心察看,见其赋性聪明而不浮,学问渊博而不泥,诚实明爽,历练老成……平生所见之人,实无出其右者。”

66、这幅对联的意思是,如果子孙后代像我这样,我把钱留给他做什么?他贤良能干的话,有太多的钱反而损害了他的斗志;如果子孙不如我,我把钱留给他做什么?他愚蠢无能的话,有太多的钱反而更增加他的过错。

67、被投降派诬陷的林则徐,踏上西去的戍途。在与家人告别时,林则徐满腔愤怒地写下了著名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这是林则徐炽烈爱国情感的淋漓表达,是忠君为国的民族英雄壮怀激烈、感天动地的博大情怀的写照。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