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杨绛作品赏析【文案50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3-31 13:07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杨绛作品赏析

1、内容编辑自:《光明日报》2011年08月04日13版《高贵、生动而深湛的灵魂——杨绛先生百岁回眸》

2、杨绛善于把各种对立的因素和谐的统一起来,达到恰到好处的理想状态。三是和哀而不伤的抒情笔调,通过情景交融古典手法,分载过于深重的死别的悲情,把丰富复杂的情感寓于景中,通过意象比喻、象征、暗示、尽显古典文化的韵味。

3、机智幽默的语言,它的作用不在于引发读者发出阵阵笑声,而在于可以给文字着上颜色,让人物自己说话,让读者有更多空间去揣摩品味。(杨绛作品赏析)。

4、一般人的信心,时有时无,若有若无,或是时过境迁,就淡忘了,或是有求不应,就怀疑了。这是一般人的常态。没有锻炼,信心是不会坚定的。一辈子锻炼灵魂的人,对自己的信念,必老而弥坚。

5、“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6、              书名:《斐多》

7、杨绛在《回忆我的父亲》一文中对父母之间“无话不谈”的爱情和母亲沉静、大度、温婉、优美、默默奉献的品性有着细腻的刻画,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和谐、温暖的家庭生活的热爱和感恩。而这样的父母关系,尤其是母亲“贤妻良母”型的品性和行为对杨绛女性意识的形成起到了“耳濡目染”“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成为她孜孜追求的美德。

8、本句出自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词作《蝶恋花》,感叹时光飞逝、年华易老。

9、有的所谓“钱学”的文章、著作,东搬西抄,大体雷同。老实说,《管锥篇》之类的书没有深读,也没有全读,只浅浅翻了几次,做不到像许多研究者那样,看出其中的精细包括曲笔,包括错漏。



10、我时常听人吹牛,豪言壮语,使我自惭渺小。我也想吹吹牛“自我伟大”一番,可是吹来却“鬼如鼠”.因为只是没发酵的死面,没一点空气。

11、她说:“娘,我请长假了,医生说我旧病复发,这次在腰椎,得住院。医院在西山脚下,那里空气特好,医生说,休养半年到一年,就能全好。”说完,她负痛小步挨向妈妈,靠在妈妈身上,我能感受到她腰间的痛,也能感受到她的不舍。可是,如今阿圆住院已超过一年。

12、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王国维

13、钟书窝囊地笑说:“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

14、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书读多了相貌都会变。

15、南方电网云南红河供电局变电修试所自动化工、百草书苑阅读推广人,变电修试所团支部文体委员。一位努力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女电工”。

16、父亲说,没什么该不该,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相宜的。

17、在大的时代里,个人正如一叶扁舟,唯有随波逐流,偶尔的讽刺.同情,但人也只能平静地一步步走向坟墓而已。命运于此,并不是一个悲剧,不过是巨大的讽刺。杨绛经典语录精选我们看到的命运是毫无道理的,专开玩笑,惯爱捉弄人,惯爱捣乱。

18、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19、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屈原

20、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书上的描摹,戏里的扮演,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艺作品;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新奇得令人震惊,令人骇怪,给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更奇妙的娱乐。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

21、杨绛曾说过:“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和想象中的名人风范不同,杨绛从未追逐过富贵与名望,她想做的无非是读点书、做点学问、和家人守望相助。她的愿望平常而且微小,她一辈子也只是尽善尽美地做着每一件能做的、想做的事,但她所取得的成就和幸福却令所有人为之侧目。

22、杨绛当然是个才女,但非飞扬躁厉的作家。她低眉入世,清心为文,解放前即有小说发表、创作的戏剧作品搬上舞台,芳香幽然散播。

23、  杨绛父亲杨荫杭是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志士,是美国大学的法学硕士。父亲著名的事迹是在浙江当高等审判厅厅长时,坚持原则判决了督军的恶霸亲戚;任京师高等检察长时,坚持司法独立,毅然传讯交通总长并搜查其寓所,在因此被停职后,竟公开发表了长篇《申辩书》,申明自己的合法与司法总长的偏袒之嫌。此案成为民国一桩著名公案。

24、钱锺书的母亲夸儿媳“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锺书痴人痴福”。

25、圆圆神气地说:“自然是我先认识,我一出生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才认识的。”真是绝句啊,这父女的对话!杨绛先生总是用浅显的文字记录着他们这个三口之家共同经历的快乐。谁都看得出,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正是这种家庭的幸福让我感动,并且在感动之余引发我对家庭、对幸福的思索。这些幸福的生活片断背后,我还看到了杨绛先生对爱人、对女儿的思念,以及她怀念的泪水。书中也有很多片段让我热泪盈眶:那天很冷。阿圆叫的一声“娘”,比往常更温软亲和。

26、有一次,我无意间听到隔壁病房的谈话。男的问:“她知道自己是什么病吗?”女的说:“一种很特殊的结核病,潜伏了几十年又再发就很厉害,得用重药。她很坚强。真坚强。只是一直惦记着她的爹妈,说到妈妈就流泪。”

27、曾说,他喜欢读《干校六记》,并将自己的回忆录取名为《外交十记》。钱曾居高位,非文学界人,对该书的评价不一定具有文学上的意义。但或许反映了这部作品的影响力。

28、  在大海的风浪中如何不晕船?在归国的海轮上杨绛感悟到了:不以自己为中心,而以船为中心,顺着船在波涛汹涌间摆动起伏,让自己的身躯与船稳定成90度直角,“永远在水之上,平平正正,而不波动。”这种在波浪中牢牢地把握“地平线”的办法,钱钟书一试真的管用。同样,这也是杨绛在生活中和文学中的诀窍。

29、我刚住客栈的时候,能轻快地变成一个梦。到这时,我的梦已经像沾了泥的杨花,飞不起来。我当初还想三个人同回三里河的家。自从失去阿圆,我内脏受了伤,四肢也乏力,每天一脚一脚在驿道上走,然后走到船上,与钟书相会。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我说:“你倦了,闭上眼,睡吧。”钟书却用一种梦一般温柔的声音对我说:“绛,好生过。”

30、  从《小赖子》、《吉尔·布拉斯》到《堂吉诃德》,杨绛的翻译被誉为是在忠于原作基础上用中文的重新创作。杨绛把翻译比作“一仆二主”,即翻译必须忠于两种文化。为一个注解读完一本书,为一句话重译一个章节,为文气接不上,把总共八章的小说《堂吉诃德》已经译了的七章半推倒重来。这就是杨绛的翻译为什么好的原因。

31、我在他床前盘腿坐下,扶着床说:“她回去了。”

32、《老王》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重点回忆了“我”与老王交往的四个生活片段。在记叙的过程中前三个片段略写,详写了他在去世前的一天硬撑着身子给“我”送香油和鸡蛋一事,人物刻画极其细致逼真,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从语言描写看,有“嗯”“、我不吃”、“我不是要钱”,简简单单,却意味无穷。老王是一个老实巴交、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不善言辞的人力车夫,因此他的语言简短。仔细推敲,“我不吃”并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话:“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同样后一句话也没有从正面回答。如果要直接明确地回答,可以说:“杨先生,您平时对我很照顾,我也没有什么送给您,这点儿鸡蛋和这瓶香油您一定得收下,算让我表示点谢意,可千万别跟我提钱。”但这像一个垂死的、忠厚老实的平民说的话吗?矫情失真,还不如简约。

33、在所有关于钱、杨二人的文字中,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写他们一家人常常各捧着书静静阅读的情形。从一些照片来看,钱家摆设简朴,没有阔大的书橱,没有佳木几案。简而又简。

34、月光还是和少年时的月光一样,然而曾经的少年却不再风华正茂。

35、一别往往不知何时能再通音讯,甚至终生不复相见。

36、1998年,杨绛的丈夫钱锺书逝世。一生的伴侣、女儿相继离去,杨绛晚年之情景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家庭63年的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37、有人说语文教育的核心就是品味语言,也有人说语文课要上出语文的味需仔细琢磨语言。的确,鉴赏文学作品,语言赏析不可忽略。如果再细细品味,《老王》语言的魅力会更多。

38、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

39、后来,杨绛读到一段话,念给丈夫听:“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从未想要娶别的女人”。钱锺书听后即说:“我和他一样。”她也说:“我也一样。”他们之间没有惊心动魄的情感纠葛,有的却是用无数平凡日夜小事积累出来的情感、理解和支持。

40、据杨绛先生在文章前言写道,《回忆我的父亲》和《回忆我的姑母》均是她应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邀请而写。《丙午丁未年纪事》,杨绛先生称记的是一个“陪斗者”的经历,仅仅是这场“大革命”的小小一个侧面。

41、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余光中

42、  这种决断力也源于家教。杨绛上中学时,一次不想做学校要求的事,回家和父亲商量,想借父亲名义拒绝。杨老先生对她说:“你不肯,就别去,不用借爸爸来挡。”“你知道林肯说的一句话吗?Dare to say no!(要敢说不)”

43、  人们总是对钱钟书杨绛夫妇留学时沉溺于牛津总图书馆“饱蠹楼”津津乐道。在国外,甚至连他们两三岁的女儿都在埋头读书,用杨绛的话说:“圆圆坐在高凳上,也学我们读书。我们买了一大册丁尼生全集,圆圆学样。她拿了一支铅笔,面前摊开大书,像模像样地一面看,一面在书上乱画,不闹,很乖。”然而,他们并未忘记多难的祖国。

44、世间多少纷扰事,浮华落尽都随风,即知有一日殊途同归,又何必执着于得失幻灭,待一切落幕,世上自然平静,有些事无需强求,有些人无需强留。

45、擦肩而过的人,皆是无缘的过客;瞬间错过的事,终究化成一抹云烟。再刻骨伤怀的人,再深藏于心的事,也耐不住时间的软磨硬泡。别沉浸在往事中难以自拔,别让回忆成为一种羁绊。不要轻易让情感.追求.信念窒息在途中,就算你倒下了,也未必有人会记起。

46、简介:《"隐身"的串门儿:读书随笔》收录了杨绛先生的论文七篇:《菲尔丁关于小说的理论》《论萨克雷<名利场>》《艺术与克服困难》《李渔论戏剧结构》《事实—故事—真实》《旧书新解》《有什么好》,另有两篇译者前言《<吉尔·布拉斯>译者前言》或序言《<小癞子>译本序》,还有一篇《堂吉诃德与<堂吉诃德>》比较全面地呈现了杨绛先生对她翻译的这部名著的理解,后来该文在一头一尾为别增加了对作者塞万提斯和翻译版本情况的简要介绍之后,作为《堂吉诃德》中译本的“译者序”刊行。

47、他物质上艰苦,精神上凄苦。因为是单干户,没有组织,思想上怀有极大的恐惧。 这可能是老王大的不幸。

48、简介:这是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时创作的一部充满哲思与意趣的散文集。杨先生通过对命运、人生、生与死、灵与肉等根本问题的思考,指出人生的价值在于遵循“灵性良心”的要求修炼自己,完善自身。她以深刻独到的体验,秉笔直书的勇气和生动饱满的笔触,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因信仰缺失而茫然无助的人们指点迷津。正文后巧置多篇大手笔的精彩随笔,对自己的看法加以佐证,语言本色无华、感人至深。本版增补长篇访谈“百岁答问”、原声录音和多幅近照。

49、1962年,杨绛和钱钟书,当年杨绛开始翻译《堂吉诃德》。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