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洋兴叹文言文
1、哲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强中更有强中手!
2、河伯顺着水势向东前行,到了北海(今渤海),朝东一看,只见一片,无边无际。到这时,河伯才开始改变他那洋洋自得的神态,仰起头来对着北海神无限感叹地说:常言道“有的人懂得了一点道理,便以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批评我这种人的啊。我如果不到这里来,那就糟了。我将永远被道德高尚、学问渊博的人所耻笑了。
3、⑤少顷;一会儿。《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4、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鹬蚌相争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5、(又)以……为少;轻视。《后序》:“北亦不敢遽少吾国。”
6、③小看;轻。《望洋兴叹》:“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7、今天是成语故事时间,大头爸爸要给小朋友们讲的是“望洋兴叹”的故事。成语是我们汉语的精华,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好听的故事。
8、①《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9、②年轻人;青年。《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10、大头爸爸想要告诉孩子的话:小朋友们,“望洋兴叹”这个成语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11、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六:“佘念祖未到的时候,满心高兴,颇有跃跃欲试的意思,到过之后,大概情形看了一看,亦觉得望洋兴叹了。”
12、接着又从东流入海的河伯的视角,见出大海的浩淼无际,由此自然引发出河伯的惭愧无地和望洋兴叹。
13、③李二和《海上七千年》:“人类的商业活动自古就与水陆交通息息相关,但古代商人使用的商船究竟是什么样子?人们却不得而知只能望洋兴叹,只能从古籍的只言片语中去揣测。”
14、 我是天地给予的形体,从阴阳那里禀受的生气。我在天地之间,就好比小石头、小树木在大山上一样。四海在天地之间,只不过像蚁穴在大泽里似的。中国在四海之内,亦不过像粒小米在大仓库里一般。
15、渑池道中,有车载瓦瓮,塞于路。属天寒,冰雪峻滑,进退不得。日向暮,官私客旅群队,铃铎数千,罗拥在后,无可奈何。有客刘颇者,扬鞭而至,问曰:“车中瓮值几钱?”答曰:“七八千。”颇遂开囊取缣,立偿之。命僮仆登车,断其结络,悉推瓮于崖下。须臾,车轻得进,群噪而前。
16、 黄河的水一下大了起来。原先狭窄的水面变得十分宽阔,以致两岸、河中小州上的牛马都分辨不清。
17、《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8、①年轻;年纪小。《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19、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这个时候,河伯开始回转他的面孔,眼睛定定地上视的样子,朝着海神慨叹。)
20、 北海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能跟它说大海里的事,这是因为地域的局限;先天的虫子,不能跟它讲冬天的冰冻,这是因时间的固蔽。你能知道自己的浅薄丑陋,这才使我能和你谈一点大的道理。
21、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说的我呀。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22、“望洋兴叹”本意:翻着白眼感叹。出处《庄子·秋水》:
23、至于“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则又是《养生主》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之论的发挥。
24、 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矣清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庄子·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