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审判
1、苏格拉底和雅典的第四个冲突事关对宗教的理解。虽然苏格拉底在辩论中证明自己不是无神论者,但他心目中的神显然与雅典人理解的神有很大的不同。苏格拉底曾经有一个对话,尤叙弗伦说,我的父亲杀人了,所以我控告他是正当的,因为神也如此做。苏格拉底引导出一个问题:某种东西是神喜欢它才正当,还是因为其本身是正当的神才喜欢它。其意思明显就是,神也不可能使二加二不等于四。这说明有比神更高的真理。苏格拉底心目中的神,一定是好的,不可能有不义之举,不可能有相互的仇怨和争斗,更不会做连人都不会做的坏事。苏格拉底引进雅典的不是什么新神,而是哲学的理念。真正让雅典人无法接受的,是苏格拉底似乎把哲学放在了比诸神更高的位置。在他这里,诸神不是高的,高的是“好”,如果诸神做的事不好,那他宁愿相信这些事不是诸神做的。苏格拉底还是用自己的伦理标准来衡量神了。苏格拉底动摇的,不是诸神的地位,而是雅典人关于神的知识。所以雅典人控告他不虔诚也非空穴来风。(苏格拉底审判)。
2、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但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不只这些,法庭的辩论与判决同样牵动人心。困难的是——我们该怎么排演这部戏呢?
3、在人类历史上,有两次为著名的审判,一次是苏格拉底的审判,苏格拉底被判死刑;一次是耶稣的审判,耶稣被钉十字架。两个人的死亡,标志着两种伟大传统的诞生,一个是希腊理性哲学的传统,一个是基督教宗教信仰的传统。这两大传统的交汇融合,为整个西方文明打下了基本的底色。(苏格拉底审判)。
4、那么,我们和外国打仗的时候,健康的⼈被征调当兵,战死沙场;⽽疾病的⼈免于打仗⽽活了下来。这时你说那个是好,那个是不好?”
5、对他仇视的真正理由——差不多可以肯定地说——乃是人们认为他和贵族派有勾结;
6、关于好与坏,有⼈和苏格拉底争论,苏格拉底问别⼈,“健康是好的,疾病是不好的,对吗?”
7、终于,前399年,一些人是可忍,孰不可忍了,他们把70岁的苏格拉底告上了法庭。原告有三个人,雅典公民梅雷多、安虞多和吕贡,其中为首的梅雷多是一位鞋匠,苏格拉底还夸赞过他的鞋子做得好。控告的理由是,苏格拉底,1不敬城邦的神;2腐蚀和带坏青年。
8、当然,在雅典,崇拜他的人也不少。苏格拉底身边有一大波青年粉丝,整天围着他讨论各种问题。苏格拉底不收学费,没钱的时候宁愿接受施与。因为他不认为是自己教会了学生。他自称“知识的助产婆”,他说知识本来就在青年们的身上,他只是做了助产婆的工作,帮助他们把“知识”这个娃生出来。这种教学方法被后人称为“催生法”,通过提问,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
9、他认为,⼀辈⼦过着虔诚和正义⽣活,才是幸福的⼈,⽽⾃⼰恰恰就是这种⼈。所以死⽽⽆憾。
10、苏格拉底主要探访了三种类型的人,这三种人在他心目中都是有智慧的。他先访问政治家,发现声名显赫的人原来才是无能的,爱强不知以为知,指点别人什么是善和美好;接着他又拜访诗人,发现作诗并不是靠智慧,而是靠某种自然灵感,但诗人们因为会写诗,就认为自己在别的事情上也智慧。后苏格拉底拜访手工艺人,当时的手工艺人还包括画家和雕刻家等。苏格拉底承认这些人知道他所不知道的事情,在这一点上比他有智慧,但他们自以为在别的事情上也无所不能。
11、雅典人每天抱着幻想,会听到征服开俄斯岛和平定爱奥尼亚的消息,没有迅速获得所望的结果,他们全都感到焦虑难耐。他们从来没有考虑到亚西比德处于缺乏经费的状态,……,迫得他要离开营地,到外面寻找钱财和给养来维持士兵的生计。这时发生的状况使他的政敌获得机会,成为用来指控他的后一项罪名。这种没有任何约束机制的政权运作机制,必然会滋生民众被情绪左右,草率行事,推卸责任。
12、例如形容词judicial一词,便有与法庭或法官有关的一切联想的含义:Underourformofgovernment,Congresspasseslaws,butdeterminingtheconstitutionalityofthelawsenactedbyCongressisajudicialfunction.(在我们政府的组织形态上,国会通过法律;可是断定国会决议的法律是否合乎宪法,则属司法上的功能。)但是如果称amanwithjudicialmind,此字则应该解释为“公正”。法学上常见的thejudiciary一词,亦从jud这个词根形成,为一国法官总称,相当于thejudicialbench一词的内涵。形容词judicious本意是“拥有法官一般的见识”,故普通用法多引申为“明识的”,包含wise和prudent等词的意义:Thatwasajudiciouschoice.(那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13、上面所述,多属用test造成的名词。在动词方面,此一词根形成的有attest和testify等词。前者虽指“证实”,但得尾随介词to,因为这是个不及物动词:ThelawyerhaslocatedseveralreliablewitnesseswhocanattesttothefactthatMr.Lopezwasnotatthesceneoftheaccident.(律师已指定若干可靠的证人;他们可以证实罗培兹先生当时不在事故的现场。)同指“证实”的testify,亦有不及物用法:Theendorsementofsuchascholarwelltestifiestothetruthofthis.(如此学者的背书,甚可证明此一事件属实。)不过testify作及物动词用的情形也屡见不鲜:Hertearstestifiedhergrief.(她的泪水说明她很悲伤。)testify虽可接er,但testifier所指的“证人”并非法庭用语,仅适用于一般情形:HomerservedasthefirsttestifiertoFate’spositionintheuniverse.(命运在宇宙中的地位,荷马是第一位见证人。)至于法庭上的“证人”,应用witness。法官“询问证人”,英文说tointerrogateawitness;“法庭召唤证人作证”,则为“Awitnesswassummonedtoappearincourt”。
14、柏拉图的《对话录》续载,苏格拉底在饮酖自尽前,犹坚信正义并非不可能,故汲汲以法律的尊严为重。恍惚之中,他突然冥想“法律”化为人形,正色对他讲话,告诉他不可违背律令,更不可因一时律令上有不利自己之处就横加攻击:“Youmustnotattacktheentiresystembecauseofonelawthatisnotinourinterest.”英语“法律”或law一词,源出后期古英文中的lagu,再转化为中世纪英语的lawe,蕴有“设立”之意。换句话说,法律为人所设,神圣不可侵犯,但是恶典一旦有害群体的和谐,难以追寻正义,起而废之可也。苏格拉底的审判,显然并不公平。尽管他以为在大众之前受审是对自己生命的检查,而且还陶然自辩“Theunexaminedlifeisnotworthliving”(“未经审查的生命,不值得活”),他心里其实落落寡欢,有“道不行也”的感慨。如果他能够明白“法律”的原意,我看就不用为求正义之名,而有负克里图殷切的期望了。
15、说其壮观,一点也不过火,因为这场审判仅法官就有500名,是从雅典城中享有公民权的市民中通过随机方式抽选出来的,其中有贵族,有哲学家、但更多的是“漂洗羊毛的、做鞋的、盖房的、打铁的、种田的、做买卖的……”,(苏格拉底的原话,记载在苏格拉底弟子色诺芬所著的《言行回忆录》中)其中有苏格拉底的朋友,也有他的敌人,似乎代表着广大雅典城人民的利益,当然,妇女和外邦人除外,因为他们没有公民权。我在这里,没有提到奴隶,因为在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法律中,奴隶并不是人而是一种财产,采用法律的格式语言说,他们是物,是会说话的财产,是法律关系的客体而不是主体。
16、能够站在吸引无数眼球的台上,扬扬撒撒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才学,无论对于演员、政客还是律师而言都是一件梦寐以求的好事。可以说,在被战败气氛笼罩的雅典城,公众们甚至对于娱乐都失去了原有的极大兴趣,除了这一场城邦法律规则设置而被启动的诉讼外,已经没有一项活动能召集如此多的人参与,无论他们对此感不感兴趣。
17、他喜欢向聪明的人提问题。他提问的方式是这样的,先是一副很虚心学习的样子,我什么都不会,听说你很聪明,来向你请教。然后,提问,一个问题带出另一个问题,一直问到对方自相矛盾,哑口无言,后老实承认自己不聪明。当人家由此感叹:“你其实什么都知道”时,苏格拉底又一副貌似谦虚的样子说:“我真的什么都不知道,我可能只是比你多知道一点,我知道自己什么都不知道。”真是气死人啦!
18、苏格拉底坚持了自己的信仰,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19、之后,柏拉图逃离了雅典城,因为担心成为第二个受审者。直到一切风平浪静后才回来,建立了他的雅典学园,并写下著名的《理想国》和对话录,在他的理想国中,他认为,好的统治者是集勇敢、智慧、仁慈、忍耐等诸多美德于一体的哲人王,因为在现实社会中这种人很难找到,所以不得不实行法治。
20、然而,由于大赦的缘故,这种理由便不能公开提出来了。
21、雅典民众担心苏格拉底不仅会为早前的寡头派,更会给那些试图推翻民主制富人发动政变提供理论依据,是有一定根据的。他的指控和判罪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某种偶然性,并非苏格拉底哲学与民主政治文化之间冲突的必然结果。公民大会上的质疑与反抗早在荷马时代,公民大会是能够携带武器进入的“公民兵大会”或战士大会,并且它已经制度化,大会成员通过呼喊来表达自己肯定与否定的意见。后来,德拉古立法再一次确定了公民大会是能够携带武器的,这一规定直到公元前594年梭伦立法才被废除。
22、苏格拉底在阐述他的观点的时候总喜欢拿鞋匠和铁匠做比喻,这也为他的命运埋下了某种必然的伏笔,因为起诉他的公诉人中就有一个鞋匠,苏格拉底的鞋子就是他做的,手艺不错。
23、不良记录:经常在雅典城的路上及市场中拦截他人而并与之探讨生命的意义,只有在人们不堪其扰并承认对于人生意义一无所知时才停止纠缠,不顾及别人为了谋生而忙碌烦躁的心情。
24、苏格拉底去了,到他的神那里去了。“哪一条路更好,惟有神知道”。千年的步行者们越走越远,但是谁都无法从他们心中抹去这个虽然虚幻的名字――苏格拉底。
25、艾哈迈德的形象是巴迪欧对他喜欢的莫里哀的戏剧形象的改写,在他看来,作为奴仆的斯卡班是一个“对边”(diagonal)角色。“对边”是巴迪欧很喜欢使用的一个数学名词,表示一个四边形的对角线和对边,换句话说,“对边”角色意味着与主体角色的不相容,也意味着一个从未被想到的角色的真实刺入。这样,在莫里哀那里作为白人奴仆的反客为主的斯卡班,在这里被阿尔及利亚裔黑人艾哈迈德所取代,尽管艾哈迈德的诡计与斯卡班的诡计存在着某种相似。不过针对艾哈迈德的角色,巴迪欧说道:“在这个意义上,他(艾哈迈德)成为了一个‘局外人’,来自于他处的人,他充当了一个隐喻:事实上,他就来自于这里,在‘这里’揭示了他的骗局和他的伪装。……作为一个对边角色,艾哈迈德展现了纯粹戏剧性的力量,也就是说,那些真实的必然性(如市场经济、选举、人权、左与右、金融全球化……)都可以视为一种纯粹话语。而艾哈迈德不停地让社会博弈中的人物形象变得荒谬可笑,在舞台上,艾哈迈德让这些人物的身体变得羸弱,声音变得滑稽,艾哈迈德(他比那些专业评论者能更好地使用这些话语)把他们的话语变成了空壳。”也就是说,巴迪欧通过艾哈迈德的“对边”角色,让正常的在社会场景中起作用的身体和声音变得空洞。艾哈迈德这个角色的要义并不在于他如何实现了主人的意愿,而是通过他的诡计,让平滑地在社会中运动的东西都变得毫无意义。一方面他生产了身体的运动,让主人和其他的社会角色都跟着他的节奏做着无意义的身体运动。这种运动不再是德勒兹意义上的内在性生命的身体,而是被艾哈迈德的诡计所操纵的身体运动。同时,原先在社会博弈和交际场合使用的主人们的官话和套话变得无效,甚至他们的日常语言也变成了空壳,其中的人物角色,如作为工头的穆斯塔西(Moustache)、节目主持人吕巴贝(Rhubarbe)以及共和派议员彭佩斯坦夫人(Pompestan)等人的官方话语和形式话语在艾哈迈德的诡计面前都变成苍白。简言之,艾哈迈德通过自己的独特行为,实现了真理的生产,让由身体和话语主导的现实社会秩序被悬置,真理也从艾哈迈德的诡计中涌现出来。这样,艾哈迈德,作为巴迪欧的真理的代言人,让“除了身体和语言之外,还有真理”的命题在“艾哈迈德四部曲”中得以道成肉身。
26、两千多年以后,英国哲学家约翰·穆勒总结:人类历史简直就是一部压制异端思想而扼杀真理的历史。正因为他们是思想的先行者,所有往往不能被同时代的人所理解,因而更容易被当作异端绞杀。他们的思想后来往往又被证明为真,人类的进程因为这样的错误被延缓。
27、不过,巴迪欧显然不想做当代的色诺芬或阿里斯托芬,他并没有随着后现代主义和新实用主义的主张,在话语和身体中消解真理的存在。正如他在《世界的逻辑》中高举真理的大旗,在《苏格拉底的第二次审判》中,他后坚持让苏格拉底出场了。在法官们经过一番争吵是否判苏格拉底有罪之后,在第六幕的第四场和第五场中,苏格拉底十分平静地走到灯光之下,让自己直接出现在舞台上,出现在观众面前。这就是巴迪欧坚持认为“除了身体与语言之外,还有真理存在”的明证。不过苏格拉底的现身,并不代表他是来参加对他的审判,他仅仅是证明,一个当代遵循英美自由主义法系的法庭无法对他进行审判,这场在英美法系下进行的对古希腊人物的审判就是荒谬。所以,戏剧的结尾并不是宣布苏格拉底有罪还是无罪,而是宣称对苏格拉底的审判无效。一个有限国度的司法程序,无法对无限真理,一个作为真理之化身的人物,进行审判,这种审判自然也是无效的。
28、雅典的政治领袖不具有明显的特征,他们处在城邦决策程序中初的一个环节。直接民主运行时,公民的集体意志很大程度上干扰了民主机构的正确运行,特别是在古典时代中后期对于政客和军事家的处置上,这两者的满意只是停留在过去,政客和将军必须长盛不衰,履行有时近乎癫狂的集体意志。而这么苛刻的要求近乎不可能,所以军事活动的实力往往就伴随着控告、流放与处置。
29、★我的消息是真的,千真万确,可靠。苏格拉底没有死,而且他将再次接受审判。
30、苏格拉底答复道:“难道你不认为我⼀辈⼦都是在申辩着吗?”
31、以当时雅典人的眼光来看,从不参与政治的苏格拉底可能是一个怠惰且自私的公民,但我们无法确定雅典民主制度的颠覆在多大程度上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毒化”有关,或许真的如色诺芬所说,亚西比德可能在认识苏格拉底以前就已经是亚西比德了,或许苏格拉底恰巧只是那些反感民主的贵族青年在情感上的共鸣者。“毒害”和“腐化”是一对含混但却着实能打动听众的动词,它只关心被指控者与违法行为之间的潜在关联,而不是事实上发生了什么。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多少能够理解这种指控的含义,现代国家会通过法律警告我们哪些言论是受到限制的,在公共场合谈论哪种类型的思想是危险的——我们可能会对过多的言论限制而感到不快,但一条限制性法律条文首先是一条明白确定的规则,其次才是隐藏在其背后的国家对于行为者与违法行为之间的潜在关联的基本判断。法制国家惩罚一个言论不当的人,是因为他违反了法律,而不是他可能导致违法行为出现。千百年来多少人为苏格拉底鸣不平的原因之一也在这里:好得罪人的苏格拉底在雅典说了大半辈子招人厌的话,没有人来告诉他应该闭嘴(事实上他也没有违反现行法律),直到他70岁,雅典人像突然记起了什么似的,突然把他送上了高法庭,让民众简单投票决定他是否有罪。明眼人都知道雅典人是在拿苏格拉底撒气,同时也是在给战争的失败找替罪羊,而特立独行的苏格拉底“看起来”就像是个有罪的人。
32、拉丁文中的prudentia,除了有“慎思明辨”的意思外,亦可指“科学”或“学科”。英文的jurisprudence,我们称之为“法学”:BeforehewasappointedtotheSupremeCourtoftheUnitedStates,hewasaprofessorofjurisprudenceatGeorgetownUniversity.(他在奉派进入美国高法院之前,是乔治城大学的法学教授。)法官走马上任,得先在宪法之前宣誓,此所以jur尚有“宣誓”或“誓言”之意。例如动词adjure,词源上系由ad接用jur而形成该词,明显有“命令某人朝某事宣誓”的意思。今义取其“命令”的动作,似不为过:SinceIknowyouaresincerelydevotedtoourcause,Iadjureyoutogiveusallthehelpyoucan.(我知道你对我们的主义有真心奉献的热忱,我命令你尽全力帮助我们。)在语气较为柔弱的用法中,adjure则应解释为“恳求”。就词源而论,ad的意思是“朝向”,但是仅有一个字母之差的词首ab则为“乖离”。其所造成的abjure一词,当然原义指“违背誓言”,故而今义称“弃绝”:Whenhewasquestionedincourt,heabjuredthewrittenconfessionhehadgiventothepolice.(法庭询问到时,他推翻以往在警察局所写的书面供词。)这一类用法的abjure,实际上已有renounce,retract,或是repudiate诸词的含义了。
33、 谦逊是藏于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发芽滋长。
34、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35、苏格拉底批评雅典城的传统民主制度并不是在雅典战败后,而是从青年到中年,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可这位西方的孔子七老八十了火气却一点没减,他对于雅典城的激烈批评从来没有停止过。
36、 我不是给人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
37、赵立行: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民建会员,中国外法史学会理事,中国世界中世纪史学会理事。
38、 你是为了吃饭而生存,还是为了生存而吃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