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禅宗经典佛经【文案50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3-28 14:09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禅宗经典佛经

1、得道后,大阐禅门宗风,远近闻名。地方官吏奏知朝廷,皇上赐紫方袍,号定照禅师,以示表彰。禅师谢恩后,向来使说明原因,不肯接受赏赐。皇上再次降旨,禅师仍然坚辞不受,由此因抗旨获罪,并将发配淄州。(禅宗经典佛经)。

2、在“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这句话中,“转”,是诵读的意思,按照一定的音韵来诵读佛经,就叫转经。

3、雪峰禅师随岩头禅师去澧州,途中遇雪,不能前进,滞留数日。雪峰禅师每天都是精进坐禅,毫不懈怠。而岩头禅师只是吃饭睡觉,显得十分悠闲。

4、佛法的主要精神,是在提高我们的人格,提高我们自悟的能力,以开显我们的清净自性。每个人都有自性的佛土、自心的净土,如果我们不能把握自性,不能认识自己,光在外相上追求,那只有离道愈来愈远。

5、任运者,自然也,任法之自运动,而不加人之造作之义也,如《资持记》曰:“不假造作故曰任运。”如僧问大珠:“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僧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僧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僧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需要,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僧杜口。

6、“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着,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

7、三论宗主要依据鸠摩罗什译的《中观论》、《百论》、《十二门论》研究传习而形成的宗派,因为是依据中观派三《论》立的宗,所以叫做三论宗。它的教义以真俗二谛为总纲,以彻悟中道实相为究竟。二谛的"谛"字是真实的意思,从法性理体边说的叫真谛,从缘起现象边说的叫世俗谛。从俗谛说事物是有,就真谛说诸法是空,所以真俗二谛也叫空有二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真俗不二就是中道,也叫诸法实相,这就是此宗的中心思想。此宗着重从真空理体方面揭破一切世出世间染净诸法缘起无自性,五阴十二处等虚妄不实,彻底破除迷惑,从而建立起无所得的中道观,以求实现其无碍解脱的宗旨。这一宗,实际就是印度龙树、提婆中观学说的直接继承者。

8、烦恼与菩提相即不二之意。烦恼即菩提,是站在大菩提心的角度而言的。是修行者达到一定境界后的感悟。也可以说,众生即是佛。只是众生是未觉悟的佛,佛是觉悟的众生。妨碍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称为烦恼;反之,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称为菩提。

9、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10、德山禅师又问道:“既名龙潭,我在此巡回,既不见龙,又不见潭,这是何故?”

11、此外,在现存的佛经中,几乎肯定没有“如来佛祖的原始词”。

12、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经典四:不可说

13、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体会就越深刻经典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14、宋朝时,惟则禅师在浙江天台山修行。他自己搭建了草庵,以山中野果充饥,常年独居在山中。有一天,一个樵夫路过庵边,见到惟则禅师,好奇地问道:“你在此住多久了?”

15、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

16、岩头禅师觉得机缘成熟,就满怀慈悲地说:“果真如此的话,你把自己的见解告诉我。对的我为你印证,不对的我替你破除。”

17、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18、人不也是如此吗,谁不是借了一副皮囊,百年人生,终究灰飞烟灭,化为尘埃。但谁又不是真实存在过呢。

19、赵州王非但不见怪,反而对赵州禅师更加尊重,并于次日派一位将军前往赠送礼品。禅师听说后即下床相迎受礼。

20、何为见性,“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即是,如僧问汾阳善昭:“大悲千手眼,如何是正眼?”师曰:“瞎。”了无依傍,顿断来去,一切不可说不可说。亦如僧问大龙禅师:“如何是佛?”师曰:“即汝便是。”僧曰:“如何领会?”师曰:“更嫌钵盂无柄那。”即才是,绝弄形捉影。当体透脱才是,截断凡圣,做回自己,如古德言:“设有一毫佛法神通见解,如粟粒大,皆是自欺,总是谤佛谤法。”无一物即佛,才有纤毫,即是尘。

21、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22、雪峰禅师抱怨道:“师兄,你总是睡觉,怎么不管我?”

23、禅师说道:“你的厚意我领了,但不可以妄语求安。”

24、在佛教经典中,以牛作喻者甚多,如《法华经》中有“露地白牛”,《佛说放牛经》中有比丘十一事,《景德传灯录》中有马祖与石巩慧藏以牧牛喻心行离垢之问答……这些著述之意境后来逐渐形成图卷,并由许多禅师据图作偈作颂,从而成为图文并茂的禅门理事标榜。在中国流行广的牧牛图颂有二种,一为廓庵禅师所作,一为普明禅师所作,而宋代普明禅师的《牧牛图颂》面世之后,和者甚众,其中不乏与普明同心同德的诸方尊宿,如磐山修、箬菴问、山茨际、玉林琇、牧云门……各以诗作应此图颂,更有迦陵音禅师同声同气的续辑系列,可见其传唱之深远,亦可见其逗机之广大。

25、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汉传佛教的流派之此宗以为所依,故称为华严宗。以唐之帝心杜顺和尚为始祖,云华智严法师为二祖,贤首法藏法师为三祖,清凉澄观法师为四祖,圭峰宗密禅师为五祖。宋朝加入马鸣、龙树而为七祖。实际创始人是法藏,但传统上以龙树菩萨为初祖。因法藏受封贤首国师,故此宗或称为贤首宗。

26、“法佛者,离攀缘”,有执即失,有求而远,如大愚禅师曰:“大家相聚,吃茎齑,若唤作一茎齑,入地狱如箭射。”如大珠参马祖,祖曰:“何处来?”曰:“越州大云寺来。”祖曰:“来此拟须何事?”曰:“来求佛法。”祖曰:“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么?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圆明光透的大珠禅师也曾是这头失控的牛,也曾眼前一片漆黑,入海算沙,求师求道。道者,无一物,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才把毫尘,即犯苗稼,即是病,轮回如箭射。

27、人生在世,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

28、普明禅师《牧牛图颂》之内核与佛祖即悟即行之深心一致。其中,牛者,心也;牧童者,参修人也;牧牛者,治心也。可见,佛门弟子断执调心,正如图中牧童之牧牛,历经十阶,积功而升,前为后后,后因前前,而渐明、渐胜、渐圆,如《楞严经》言:“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29、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30、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31、《楞严经》全经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是佛教的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在《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跟着就灭了。

32、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33、“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喻利根者)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余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34、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色欲二字生死之根。

35、这天夜里,德山向龙潭禅师请益,站在龙潭禅师座前久久不去。龙潭禅师说道:“夜已很深,你为何还不下去!”

36、诸佛诸祖皆依二谛而说法,第一义谛中,无一切作,不依傍而解脱,即照而独;俗谛中,万作繁兴,有依傍而解脱,即独而照。体用分惟是一心,用即体之用,体即用之体,如达摩之“理入与事入”。由体而言,文殊即观音,黄花即翠竹,不同而同;由用而言,文殊即文殊,观音即观音,黄花即黄花,翠竹即翠竹,同而不同。不可错认文殊观音,不可混淆黄花翠竹,如《金刚经》言:“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37、菩提达摩祖师到东土时,受到梁武帝的迎请。梁武帝问道:“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少,有何功德?”

38、耕种你的心,怎么样利用心的力量传递正能量,实际上只要你用心,没有办不到的事,这个心的力量是无穷的。——净因法师《心性是成佛的土壤》

39、东坡答道:“姓秤,称天下长老有多重的秤!”

40、惠能,中国禅宗的创始人。据《新兴县志》记载,惠能(638—713年),俗姓卢,唐代新州(今新兴县)夏卢村人。祖籍河北范阳(今河北省定兴县),其父行瑫于唐武德三年(620年)被贬官流放至新州为民,寓于新州南14公里夏卢村,后与朗村女子李氏结婚。

41、一个人,如果本身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就容易被书误导,甚至即使书本身的内容是正确的,可能也无法用一个正确的方式去理解它。

42、龙潭禅师就直截了当地告诉德山禅师:“你辛苦了,你已到了龙潭!”

43、为什么阿难尊者如是宣说,弟子们心头便不再疑惑呢?

44、那些所谓的“拜佛禁忌”,究竟还要误导我们多少年?!

45、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

46、《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或《首楞严经》)

47、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48、后来顺治皇帝逢人便道:“与玉琳国师一席话,真是相见恨晚。”

49、经是佛陀说过的话的汇编,经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论是对经、律的解释或阐述。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其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

上一篇:石康的小说有哪些【文案47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