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故事100字
1、也是在上任之初,潮州发大洪水,农户被淹,牲畜离散,韩愈带领手下巡察灾情,看到洪水从城北的笔架山坡汹涌而下,他骑上骏马,直奔城北,边观水势、看山形,边吩咐随从紧随马后,在所到之处插上竹竿,作为堤线的标志,然后吩咐百姓,按着竿标筑堤。据说,就是那道堤坝防住了洪水,使得潮州百姓得到喘息。从此,韩愈“过马牵山”的故事传为佳话。
2、唐顺宗永贞元年,李贺十六岁,当年顺宗带病继位(中风),任用王叔文、韦执谊等除弊革新,史称永贞革新。八月宦官俱文珍勾结贵族官僚改元永贞,逼顺宗称病退位,新政遂败。
3、李贺的诗,据杜牧序,是自己编后交由集贤学士沈子明保存的,凡233首。宋以后,始则传诗四卷220首。稍后,南宋吴正子作注,又据鲍钦止本增外集一卷,唐宋志皆称贺诗5卷。
4、从此,这里不再患水灾了。百姓纷纷传说:“韩文公过马牵山。”这座山,后来就叫做“竹竿山”。
5、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对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藩镇割据的黑暗现实,多所针砭;对下层人民的哀怨、痛苦亦多有同情,政治上具有进步倾向。
6、元和十一年,因北方藩镇跋扈,分裂势力猖獗,郗士美讨叛无功,告病到洛阳休养,友人张彻也抽身回长安。李贺无路可走,只得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
7、比如中唐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李德裕,他在牛李d争后被贬到岭南,到死也没回到长安。临死之前,李德裕写作《登崖州城》,叹息道:“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8、韩愈插好了堤线,就通知百姓,按着竿标筑堤。百姓听了十分高兴,纷纷赶来,岂料一到城北,就见那些插下竹竿的地方已拱出了一条山脉,堵住了北来的洪水。
9、可朝堂之上,皇帝用人的时候,却无人应答,皇帝未免太尴尬,就在生死的关键时刻,别人觉得是地雷阵,是万丈深渊,而韩愈却偏偏觉得是机会,他一身胆气,深入虎穴,与叛将斗智斗勇,终还是完成了任务。我想,即使是武将,也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这就是韩愈,一个文人,一个文学家,当然,更是一个真正的君子。(韩愈的故事100字)。
10、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从而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韩愈事迹的作文素材篇4韩愈是一个气场和存在感均极强的人物。作为文坛领袖,他“手持文柄,高视寰海”“三十余年,声名塞天”(刘禹锡《祭韩吏部文》);作为作家,他敢为风气之先,为文为诗气势磅礴;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人”,他刚直敢任,人格伟岸,诚为伟丈夫。如此人中鸾凤,却也是性情中人,不但极重感情,而且敏感于生活中的许多细微乐趣或烦恼,而且有幽默的一面。——潘向黎
11、有时,我们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当困难挫折来临时,用平常心去对待它,不放弃,不气馁;当荣誉、光环来临时,不骄傲,不沾沾自喜,用平常心去对待它,毕竟荣誉只属于过去。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确实不易。但真正做到了,生命也会因此而绚烂。居里夫人面对挫折不放弃,面对荣誉而能保持冷静的头脑,用平常心对待,才创造了历史上首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的奇迹。(韩愈的故事100字)。
12、作品:《韩昌黎文集》。其中有议论文,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等;传记文学,如《柳子厚墓志铭》等;赠序,如《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诗歌,如《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左迁蓝关示侄孙湘》、《早春》等。
13、在艺术方面,他的诗调高气峻,或如云崩雪涌,奇峭浪漫;或如明霞秀月,清丽璀璨。在想象的奇特、构思的精巧、语言的精辟等方面,极富独创性,在中唐别树一帜,有开拓之功。
14、我叫宋永祥,是孟州市韩愈研究会的一名会员,下面就我几年来在学习韩愈文化、践行韩愈精神方面的做法和体会及“我的韩愈故事”向大家作一汇报。
15、韩愈吃北方食物惯了,对潮州的海鲜不习惯,这一点他就不如朋友柳宗元放得开。柳宗元当年被贬柳州,尤其喜欢吃蛙肉,不仅自己吃,还推荐给韩愈。韩愈收到信后写了一首《答柳柳州食虾蟆》:“余初不下喉,近亦能稍稍。常惧染蛮夷,失平生好乐。而君复何为,甘食比豢豹?”
16、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7、见面交谈后,韩愈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很有名声的潮州灵山寺的大颠和尚;是个学问很深的人。韩愈自愧以貌看人,忙向他赔礼道歉。这以后,两人终于成了好朋友。
18、 在《进学解》一文中,韩愈做出此句,是为了劝解文中的学生勤奋刻苦地学习,从而能充实自己的学识,才能被群贤毕集的上层所选拔出来治国。之后才好引出学生借由先生本身的不幸境遇来反驳先生先前的一套认识,这是以一种问答的形式来抒发宣泄作者怀才不遇和屡次被贬的不满。
19、韩愈插好了堤线,就通知百姓,按着竿标筑堤。百姓听了十分高兴,纷纷赶来,岂料一到城北,就见那些插下竹竿的地方已拱出了一条山脉,堵住了北来的洪水。
20、又如:韩愈祭鳄,宋人修的《新唐书》对此的记载过于夸大,而同样记载此事的《宣室志》乃是唐传奇,不足采信。我们依照自己的现实经验推断也知道,指望一篇文章、一些祭品就让鳄鱼消失是不可能的。
21、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1)
22、我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为百姓修车的,包括平车、自行车、电动车等,而且主要是从事路途、店外修车。后来我有幸加入了孟州市韩愈研究会。这些年来,不断接受韩愈文化的熏陶,意识境界步步提高。韩愈曾说事业无穷年,学者当务实。也就是说,要我们从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事情做起。正是: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正其意。纯正自己的思想,坚定自己的意念,丰富自己的视野和境界,把握做事的尺度,再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高度。修车属于服务型行业,除服务态度和热忱感外,在业务技能方面还必须有胜人一筹的本领和“招数”,这样才能在行业中站稳脚跟,赢得市场。也就是说,技术成就品质,细节成就。努力做到,别人无的我必有,别人有的我必精。远的不说,就说孟州市修车遍地是,比如粘补轮胎中扒胎这件事,人们看到的多是两根铁棍扒胎,可我是三根铁棍扒胎。其好处是不伤内外胎和轮锅,可提高轮胎的使用寿命,同时也省时省力,有利于服务客户。
23、在荥阳公推荐下中举进士。“荥公鼎轴老,享斡力健倔。”出自韩愈《山南郑相公樊员外酬答为诗》,称赞荥阳人郑余庆。郑余庆(748年~820年),字居业,出身于荥阳郑氏,进士及第,早年曾入严震幕府,历任山南西道从事、殿中侍御史、兵部员外郎、库部郎中、翰林学士、工部侍郎,后以中书侍郎之职拜相,授同平章事。永贞元年(805年),郑余庆再次拜相,授尚书左丞、同平章事,后封荥阳郡公。元和十五年(820年),郑余庆进位司徒,并于同年病逝。郑余庆任职期间,办事公正廉明,敢于斥责滑涣之事,创制了比喻生活俭朴的汉语成语“烂蒸葫芦”,唐宪宗和众官员都很敬佩他。他受命主持修定朝廷仪制、吉凶五礼,完成了被后人称为“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之事也”的《格后敕》30卷。值得一提的是,郑余庆在仕途生涯中多次举贤荐能。当时,不满二十岁的韩愈曾在长安投文于公卿显贵间,时常遭到冷落。郑余庆慧眼识真金,不仅大加赞誉并向其他官员推荐韩愈。从此,韩愈声名鹊起,不久便中举进士。郑余庆还极力推荐正陷于困境的孟郊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使孟郊得以在洛阳立德坊定居,并为清寒终身、耿介倔强的孟郊买棺殓葬。韩愈在所作的《荐士》(荐孟郊于郑余庆也)中写到“庙堂有贤相,爱遇均覆焘。”这句诗与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作者对荥阳人郑余庆的淳厚真挚感情。自古雄才多磨难。说历经磨难的韩愈是幸运的,也许有些牵强,但他的经历中,的的确确受到过荥阳人的帮助。他所受到的这些帮助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我们可以从刘大杰撰著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中找到一些答案:韩愈“为人耿正,情谊深厚”。
24、在潮州做刺史期间,韩愈从自己的俸禄中拿出“百千”钱来,收揽人才,修缮学校。这“百千”钱是什么概念呢?据李翱的《李文公集》记载,元和末年,一斗米合五十钱,百千可折合米两百石,约等于韩愈担任刺史八个月的俸金,也就是说,韩愈担任刺史的大半俸禄,都用在了教育上。
25、一天,北宋大文学家韩愈教导学生说:“你们要努力学习,才会做出成就。品学兼优者,总会有施展的时候。”
26、第一阶段,24岁以前。3岁丧父。受兄韩会抚育。后随韩会贬官到广东。兄死后,随嫂郑氏北归河阳。后迁居宣城。7岁读书,13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学习,究心古训,并关心政治,自称"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与凤翔邢尚书书》),确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20岁赴长安应进士试,三试不第。
27、韩愈在苍龙岭留下的这段逸事,为我们增添了许多情趣和遐想。而苍龙岭之险俊和神奇迷人的魅力将深深地吸引着世人的心。
28、难道我们就这样一直保持一颗平常、毫无波澜的心境吗?当然不是。其实在平常之中保持敏感,在平常之中感受人性的美好,生命的多彩,生命才不会乏味。韩愈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如果没有对大自然的敏感,何能感受这轻盈的美丽;孟郊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如果没有对母爱敏感的感受,没有心灵的触动,何以写出如此让人读之泪下的文章?同样,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当我们听到田世国捐肾救母,魏青刚三次下水救人,黄志全在生命的后关头使乘客安全下车时,当我们受到父母的关爱,朋友的帮助时,当我们春天赏雨,夏天赏花,秋天赏果,冬天赏雪之时,如果我们保持一颗敏感的心,那么这一切不都会引起我们心灵的触动吗?我们的情感因此而变得丰富,我们的生活因此而变得充实,我们的心灵深处因此而变得温暖……
29、 初被贬到潮州,韩愈仍然坚持自己是正确的,并且内心亦无怨无悔,他在《论佛骨表》里说:“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真是固执得很啊!你再看他在贬到南方那时期写的诗文:比如这首“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你看,简直就是不认错不悔改还振振有辞!
30、梦事中所讲的“丹篆”即为道教咒符之文,常以丹砂书之,笔画呈云迥篆书。韩愈明确反对佛教信仰,但颇信道教丹药。至于道教的符咒之文,实际上并无兴趣。对于韩愈梦中会出现“丹篆”,可理解为两点:第一就是韩愈对文学的追求所产生的梦魇,他追求一种与众不同的书法,笔势特别,所以在梦中以人们常见的“丹篆”显示了出来;第二可能就是在暗喻韩愈等人所提倡的“古文”意趣,“丹篆”正是根据秦汉古文字大篆小篆之形演化而来的。一个文学家和思想家,其行为思想皆可影响其睡梦中的境况,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想”。
31、在路经鸿沟中睹古思今。“龙疲虎困割川原,亿万苍生性命存。谁劝君王回马首,真成一掷赌乾坤。”这是韩愈的《过鸿沟》。唐元和九年(814年),吴元济作乱淮西蔡州,宪宗派兵九万讨伐,四年不克,朝臣争请罢兵,裴度、韩愈等力主讨伐。元和十二年(817年),韩愈随装度平定蔡州,八月回师途中经过荥阳鸿沟,睹古思今,写下了这首凭吊广武古战场和鸿沟的七言绝句。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比较关心人民疾苦;在文学上倡导“文以载道”“文道合一”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这首诗的前两句以“龙疲虎困”比喻秦末刘邦、项羽在荥阳鸿沟争斗,双方精疲力尽,百姓困苦不堪,无奈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其西为汉地,东为楚地,使百姓得以生存。诗的第三句,以古喻今,借用“汉王刘邦欲西归,张良、陈平力谏,复追项羽至灭亡”的典故,喻指裴度力排众议,对淮西继续用兵,终成平蔡之功,同时也有自喻之意,赞颂宪宗用裴度之计平淮西之乱。第四句话用李白的“天地赌一掷,未能忘战争”句意,明确表示对这场关系到江山统一的平藩之战满怀必胜信念。在韩愈的笔端,项羽虽然因为轻信敌手而终失败,但为了茫茫苍生,其一掷乾坤的精神,其义气、诚信、正直依然令人折服。《过鸿沟》通篇流露出韩愈报效朝廷、建功立业的志向,以及对个人文才武略欣然自得的神情。清人蒋抱玄评:“能将力主讨蔡隐衷曲曲道出,是借古规今,绝妙文字。”荥阳这块古老的兵家之地,也使韩愈从中打捞出几多历史兴亡的喟叹。
32、韩愈独自闯营,凭的就是一种信仰,一颗忠心,一付救国救民的肝胆,是拿着自己的生命闯营,以嘴代刀,凭的是自己的智慧,用千军万马都不能镇压的一场叛乱,仅凭韩愈一张嘴,便平息的一场叛乱,不仅彰显了韩愈的大智大勇,还表现出了一个文人所展示的气质。
33、元和六年五月,李贺经宗人推荐,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对当时社会状况有了深刻的认识。李贺个人生活虽不如意,但却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现实、鞭挞黑暗的诗篇。
34、韩愈他们见李贺诗中所展现出来的那种自信和渊博,谦虚和恭敬,是他们很久都没有见到过的,当即便惊喜万分地对之夸赞不已:“天才,天才!果然是名不虚传哪!”在离开时,他们还热忱地邀请李贺到他们府第中作客。经过这次来访,李贺的诗名遂越发大了。但许多嫉妒李贺的人说他父亲名字叫“李晋肃”,其中的“晋”跟进士的“进”同音,那是“家讳”,是不能去参加进士考试的;这害得大文豪韩愈写了一篇著名的《讳辨》来为之辨解。然而,李贺此后的仕途竟因这些小人的恶意中伤,终究没能去参加进士考试,从而埋下了他一生生活中那辛酸和贫困的因子。
35、比如刘恂记载:“故李太尉德裕贬官潮州,经终鱼滩,损坏舟船,平生宝玩,古书图画,一时沈失,遂召舶上昆仑取之,但见鳄鱼极多,不敢辄近,乃鳄鱼之窟宅也。”李德裕是中晚唐名臣,年代与韩愈相距不远,可见韩愈之后,潮州鳄鱼仍有活动。
36、但李贺的写作状态却是使人感慨以至于赞叹的。他写诗不急着立题,而是先要到生活中去发现题材,挖掘题材。他经常骑着一匹瘦马,带着家中的小童子,边走边思索,一旦有了好句子或是来了灵感,他便把所想到的灵感火花急速记录下来,并把它们投进小童子所背负着的小锦囊里。一到家里,他连饭也来不及吃,遂从小锦囊里拿出他白天所投进去的断章零句,当即进行整理,并把它们写成一首首令人叫好的诗作。他母亲看到这种情况,既心疼又欣慰地说道:“唉,看来我这宝贝孩子写作时非要呕出心吐出血来,才肯罢休的呀!你怎么竟连饭也要忘记了去吃呢?”
37、清代顾嗣立、方世举各有诗集单行注本。今人整理注释的韩集有马通伯《韩昌黎文集校注》、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童第德《韩集校铨》等。
38、朱啸宇称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是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而韩愈世居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故与其并称为“韩柳”,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骈偶之风。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与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为三苏)合称为“唐宋八大家”。现在已经得到考证,韩愈祖籍河北昌黎县。
39、晚年,韩愈专门作《感春诗》道:“娇童为我歌,哀响跨筝笛。艳姬蹋筵舞,清目刺剑戟。”他去世后,同代诗人张籍纪念他时也说:“中秋十六夜,圆魄天差清。乃出二侍女,合弹琵琶筝。”
40、这时候,韩愈上书《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列举了大量事实,“至闻有弃子逐妻以求口食,拆屋伐树以纳税钱,寒馁道途,毙踣沟壑”,已经开始出现饿死人的现象了,并称长安百姓“四方之腹心,国家之根本,其百姓实宜倍加之忧恤”,建议朝廷对百姓进行免税,还要帮助百姓度过这次难关。
41、就在这时,突然下面传来韩愈的声音,“臣愿意去劝降。”穆宗担心韩愈的生命有危险,就说,你可以见机行事,不一定非去军营。韩愈却坚定地说,“臣既然去,就要去军营,哪能顾及自己个人的安危呢?”
42、韩愈被贬到潮州做刺史时,当时潮州有一条江,江中有很多吃人的鳄鱼,成为当地一害,许多过江的人都被它们吃了。一天,又有一个百姓遇害了。韩愈忧心忡忡:鳄鱼不除,必定后患无穷。于是韩愈下令准备祭品,决定亲自去江边设坛祭鳄。韩愈摆好祭品后,对着江水大声喊道:“鳄鱼!鳄鱼!韩某来这里做官,为的是能造福一方百姓。你们却在这里兴风作浪,现在限你们在三天之内,带同族类出海,时间可以宽限到五天,甚至七天。如果七天还不走,严处。”从此,潮州再也没有发生过鳄鱼吃人的事情了。人们把韩愈祭鳄鱼的地方称为“韩埔”,渡口称为“韩渡”,这条大江则被称为“韩江”,而江对面的山被称为“韩山”。
43、古时候,潮州韩江里的放排工,既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一会儿跳下江,一会儿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常常患上肚痛病和风湿病。于是他们做工索性光着膀子,不穿衣服。每天在江边挑水、洗衣服的妇女,看见放排工赤身裸体,就告到官府。官府交涉过后,放排工只好穿上衣服。韩愈来到潮州,听闻这件事后,他跑到江边实地查看放排工扎排和放排的情形。韩愈认为放排工成天穿着一身湿衣服,容易得病。在回衙后,他让人到江边通知放排工:今后扎排、放排肘,可以不穿衣服,只在腰间扎块布能遮羞就好了。这块布后来就成了潮州的放排工和农民劳动时带在身上的浴布,潮州人把它叫“水布”。
44、但这个神话其实经不起推敲。史实表明:韩愈走后,潮州仍有鳄鱼出现。
45、公元817年,怎料淮西节度使吴元济造反。叛军派刺客暗杀了宰相武元衡,裴度也被刺伤。朝野震动,群臣就"战与和"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46、 “宋叔,我就问你,韩愈为啥字退之?‘愈’和‘退之’意思为啥相反呢?”一次在修车时,宋永祥被一名初中生问住了,他特意跑了一趟,问了学识丰富的会员,听了“人求言实、火求心虚,欲成大器必先退之”的故事后,满意地回家了。
47、文公一生一心为民,清正廉洁。我们学习韩愈思想,传承韩愈精神,除从自身做起外,还要教育好后代,不断传承下去。让孩子们学习韩愈清正廉洁,多为他人着想的思想品德,从小养成自觉诚实、不贪占小便宜的好习惯。两年前,我的孙子上初中时,一个夏天的晚上下夜自习后,他和几个同学一起在饭店吃饭。因当时已晚,饭店老板和服务员急忙整理下班,忽视了几个学生的饭钱。回到家后,孙子感到心里不安,把这事告诉了我,问我怎么办。我说,那还用说,赶紧把饭钱送给人家店里了!孙子笑着说,是应该的。第二天,他亲自把钱给了饭店,得到了饭店人们的交口称赞。就这件事,我特意奖励给孙子100元,作为鼓励。传承良好家风,做好今天的事,创好明天的业,这也是我感自豪的一件事。
48、不过,正史里说韩愈是病死的。究其原因,一来,纵欲死说法证据不足,二来,韩愈贵为儒门领袖,若死于春药,未免有辱斯文。
49、一个文化人,让人感觉都是那种文弱的书生,走起路来,迈着四方步子,就是树上的叶子,都怕砸到自己的身上。
50、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51、李贺本来是可以早日登科及第的,即遭父丧。服丧三年后,韩愈写信给李贺,劝其举进士。后因妒才者拿其父名“晋肃”说事,“晋”与“进”犯“嫌名”,李贺愤然离开试院。
52、是啊!朕的江山朕做主,岂容藩镇狂乱的马蹄践踏!
53、韩愈在潮州经历了很多神奇的事,但被传得神的,一件是打和尚,一件是祭鳄鱼。
54、元和15年,韩愈调回京师任国子祭酒,长庆元年7月,任兵部侍郎。长庆2年,河北镇州发生叛乱,田弘正被部下杀害了,叛将王庭凑自任节度使,唐穆宗派人去平叛,平叛的牛元翼的人马却被王庭凑包围了,穆宗想找一人,去叛将的营中劝降,这是一个刀口舔血的任务,穆宗看着下面的人群,竟然没有一个人吱声。
55、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56、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有《韩昌黎集》传世。
57、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58、贞元19年冬天,韩愈任监察御史,上任仅二个月,长安好几个县遇到百年不遇的干旱,不仅春夏没有降雨,而且秋天还霜降,老百姓几乎没有了收成,然而,当时的长安市长李实,为了讨好皇上,稳定自己头上的那项乌纱帽,不止一次地对德宗皇帝说:“今年虽旱,而谷甚好”。完全不顾百姓死活,强收税收,横征暴敛。
59、在文学上,韩愈反对骈体文,提倡散体文,主张文以载道,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人。古文家李翱、皇甫湜及著名诗人张籍、王建、贾岛、李贺均出其门下或受其提掖。
60、因为韩愈之死的流言蜚语,韩愈的后代还打过官司。据崔西彬《台湾“诽韩案”》一文记载:1976年10月,台湾地区有一个叫郭寿华的人,以笔名“干城”在《潮州文献》第2卷第4期发表《韩文公、苏东坡给与潮州后人的观感》一文,指责韩愈具有古代文人风流才子的习气,在妻妾之外仍不免寻花问柳,以至于染上性病,又听信方士之言,食用硫磺中毒而死。
61、“不务修其诚于内,而务其盛饰于外,匹夫之不可。”
62、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还算富庶,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有钱人养奴成风。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当其获罪海隅,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
63、但韩愈毕竟是老年人,泡在脂粉堆里吃不消,为了满足生理需求,他听信方士之言,继续服食春药。诗人白居易在《思旧》中说:“退之服硫黄,一病讫不痊。”这个“退之”指的就是韩愈(字退之)。
64、唐宪宗决定把韩愈贬到岭南,让他担任潮州刺史。
65、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犯上直言,被贬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
66、“其实我喜欢叫老宋修车,是喜欢他这个人的生活态度,他修车的时候你就跟他聊聊天、听他讲讲韩愈故事,也觉得是一种享受。”冯运道笑着说。
67、 “业精于勤”源自韩愈的《进学解》一文,原句是“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大致的意思就是,学业和事业一样,是在勤奋和勉励当中日渐精通和旺盛的,然而它们也很容易在极易上瘾的游戏享乐中被荒废和淡忘;良好的道德行为是在平日里沉心静气的思考中,渐渐养成的,不过这也很容易在跟随世俗,对自己要求不严下败坏。
68、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69、字号:字退之;因郡望昌黎,故他又自称昌黎人,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70、韩愈来到潮州后,有一天出巡,在街上碰见一个和尚,面貌长得十分凶恶,特别是翻出口外的两个长牙,更是使人害怕。韩愈本来就是因为劝皇帝不要为迎接释迦牟尼的骨头过分劳民伤财,才被贬到潮州来的,早已对和尚没有好感了,一见这副“恶相”,更是讨厌,他想这决非好人,回去要好好收拾他,敲掉他那长牙。
71、“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与言犹是也。”
72、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73、在潮州,韩愈仿佛来到了一个新世界,吃蛤蟆、骑大象,台风天躲家里斗蟋蟀,据说,他还被潮汕朴野的民风感染,开始制作壮阳春药。
74、无独有偶,《潮州志·丛谈志三》“物部”也记载:宋王举直知潮时,犹有“钓鳄”故事,陈尧佐判潮,“鳄复肆虐,”竟至噬人。由此可见,《新唐书》说“自是潮无鳄鱼患”,其实是不实之词。
75、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76、李氏子蟠,年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韩愈事迹的作文素材篇6历程
77、七天之后,江里果真再也没有看见鳄鱼,所有的鳄鱼都出海到南洋去了。现在,人们把韩愈祭鳄鱼的地方叫做“韩埔”,渡口叫“韩渡”,又叫“鳄渡”,还把大江叫做“韩江”,江对面的山叫做“韩山”。
78、再后来经韩愈的推奖,加上李贺为唐宗室后裔,承父荫出任奉礼郎,从九品的小官差事。
79、指柳宗元自愿到播州去,让刘禹锡去柳州。 该句出自《柳子厚墓志铭》,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为已故好友柳宗元所创作的的墓志铭。
80、第二阶段,25至35岁。先登进士第。然后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便先后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至京师,官四门博士。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原道》、《原性》、《答李翊书》、《师说》、《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此日足可惜赠张籍》、《山石》等。
81、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82、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83、从此,这里不再患水灾了。百姓纷纷传说:"韩文公过马牵山。"这座山,后来就叫做"竹竿山"。
84、这些年来,自己学习掌握了一些韩愈文化知识,我想,怎么能让社会上更多人都学习韩学知识呢?经再三思虑,除了把我作为韩研会会员已发的韩学书籍主动借阅出去让大家学习外,还特别利用自己修车这一行的工作特点,来促进韩学知识对社会人群的普及和学习。于是,我就对前来修车的顾客特别定了几条规则:即向顾客提出韩愈是什么样的伟大人物,韩愈籍贯故里是哪里,韩愈的名篇《师说》、《马说》、《进学解》等文章主要内容、韩愈的成语典故、韩愈的诗文警句等有关条目,只要能答出其中两个问题的,修车半价;如能回答正确三个以上问题的可免去其修车费。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奇招却十分有效,顾客看到学韩愈文化修车就能免费,受到了很大的鼓励,很多顾客都能积极找书籍、查资料、相互请教等,主动学习韩愈文化。这些年来,在谷旦镇的一方热土上,已有无数顾客在修车的同时学到了许多韩愈文化知识,并由此在当地形成了学习韩愈文化的小气候。至今,我利用修车工作宣传韩愈文化的这一有益之举,仍在继续发挥着坚实有力的作用,鼓舞着越来越多的顾客参与到学习韩愈文化的行列中。说老实话,虽然我一定程度上多付出了自己的时间,且减少了经济收入,但心里却感到十分踏实和欣慰。
85、唐代韩愈原在朝廷做大官,因写了一篇奏章劝皇帝不要迎佛骨,以免劳民伤财,荒废朝政,皇帝看后很生气,就把他从京城贬到潮州来做刺史。
86、韩愈把见到的怪物都写进诗里,在《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中,他说:
87、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88、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
89、“其实我喜欢叫老宋修车,是喜欢他这个人的生活态度,他修车的时候你就跟他聊聊天、听他讲讲韩愈故事,也觉得是一种享受。”冯运道笑着说。
90、韩愈与欧阳修、苏东坡、柳宗元,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在文学方面,韩愈主张以文代诗,创立了散文的新模式,可以算是散文诗的鼻祖了,所以说,韩愈在文学上的成就是众所周知的,所以,可我们常常忽视了他在政治上的成就。说是成就,说的明确一点,就是大儒的君子风范,一种高风亮节。
9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9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93、据记载,韩愈纵欲且妻妾成群,以致性功能大为衰退。他经常服用壮阳药,古代的壮阳药中多有硫磺成分,多食有害,韩愈听他人建议,把硫磺研成末喂公鸡,等公鸡长大后再食鸡肉,使公鸡先吸取了硫磺的毒性,从而间接获得硫磺的壮阳功效,可是这样吃多了还是使他死于此。宋陶谷《清异录》记载:“昌黎公逾晚年颇亲脂粉,故可服食;用硫磺末搅粥饭,啖鸡男,不使交,千日,烹庖,名‘火灵库’,公间日进一只焉”,但是,“始亦见功,终致绝命”。
94、潮州人为了感谢韩愈,就把韩愈祭鳄鱼的地方称为“韩埔”,渡口称为“韩渡”,临近大江称为“韩江”,而江对面的山被称为“韩山”,山上修了一座祭鳄台,都是为了纪念韩愈。
95、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留下众多的千古佳句,颇享盛誉唐代诗人。
96、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97、在古代,岭南被描述成一个气候恶劣、环境凶险的地方。所谓“毒雾瘴氛,日夕发作”,“飓风鳄鱼,患祸不测”,就跟一个原始丛林一样,士人闻之,自是后背发凉。
98、上世纪80年代,台湾学者杨仁寿出版《法学方法论》一书,着重提到了“诽韩案”。他在书中指出:“‘诽韩案’的判决对‘直系亲属’的外延做了漫无边际的延伸,以至于让一个死人的第39代孙都有诉权,依次继续,远远超出了法律规定的‘诽谤死人罪’的立法本意。”基于对法学方法论和对各国立法例的参考,杨仁寿认为“诽韩案”的判决是错误的。
99、韩愈上任时,正逢潮州大雨成灾,洪水泛滥,田园一片白茫茫。他到城外巡视,只见北面山洪汹涌而来,心想这山拱如果不堵住,百姓难免受害惨重。于是他骑着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势,又看了地形,便吩咐随从张千和李万紧随他的马后,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为堤线的标志。
100、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
101、传说有一天,韩愈在街上碰见一个凶神恶煞、长着两颗长牙的和尚。韩愈看他面目可憎,觉得这一定不是好人,心里暗暗想敲掉他那两颗长牙。等他回到州衙时,门卫给了他一个红包,说是那个和尚送的,韩愈打开一看,里面竟是那对长牙,他脸色惊惧,觉得那和尚非但不是坏人,还可能是得道高僧,于是派人四处寻访,才知道那人是盛名在外的潮州灵山寺大颠和尚。韩愈大感惭愧,向大和尚赔礼道歉,二人从此结下深厚友谊。后来,潮州人为纪念他俩的友谊,专门在城里修了座“叩齿庵”。
102、从韩愈的文章来看,事实清楚,这状子递上去后,显然跟李实的政策背道而驰,大唐盛世,像这样的惨象,不仅李实们不乐意听到,皇帝本人更不乐意听到,韩愈便得罪了李实,终被贬到阳山,做县令去了。
103、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