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茨威格的所有作品【文案77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3-28 12:33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茨威格的所有作品

1、他常常以传主的心理、性格及命运为核心,从历史的深层披沙沥金,从而发掘出无数鲜活生动的细节,进而在人与历史相交汇的点、面、线上设置情节、铺陈叙事,人物、事件、细节等交织发展,彼此制约,立体地、多线地建构起悬念迭出、荡人心魄的故事链条,因而其传记叙事既具有张力又具有戏剧性。我们也可以从其传记中体味和感受到传主的生命气息、性格气质、精神光泽、人格魅力。

2、我生平第一次懂得,这个世界上恶劣的坏事并不是由邪恶和残暴所造成,而几乎总是因为软弱而产生的。

3、集精选茨威格不同创作时期的重要作品,尤其侧重作者艺术成就高、受读者喜爱的中短篇小说。第一卷包括《夜色朦胧》《马来狂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不见的珍藏》《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等篇;第二卷包括《象棋的故事》等中篇小说,以及法国大革命时代的风云人物约瑟夫·富歇的传记;第三卷为其生前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茨威格的所有作品)。

4、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比如我们曾经在课文中学到的《列夫·托尔斯泰》便是来自他的手笔。茨威格的作品有哪些茨威格的代表作:《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心灵的焦灼》、《昨日的世界》、《三大师》、《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出游》、《艾丽卡·埃瓦尔德之恋》、《情感的迷惘》、《三位作家的生平》、《变形的陶醉》等。

5、「 古旧的园子,冰冷,孤寂,两个幽灵追忆着往昔。」

6、这三位小说家中的每一位都有自己的领域。巴尔扎克是社会的世界,狄更斯是家庭的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和万有的世界。把这几个领域相比较便显出了它们的差异,但从不能用价值判断来重新解释这种差异,或者以个人的好恶去强调一个艺术家的民族因素。

7、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和传记作家。代表作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昨日的世界》《三大师》等。

8、置换身份:《普拉特尔的春天》《贵妇失宠》《十字勋章》

9、作为人文主义者的茨威格借这篇小说表达了他对纳粹法西斯的痛恨。他以这种文学形式的抵抗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行列。



10、刘慈欣有句名言广为传颂: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性是一种奢望。

11、《昨日之旅》讲的是一段不伦之恋,一个青年博士在做秘书期间爱上了老板的夫人,之后,因为要在墨西哥经营矿产,以及战争的爆发,致使两人分隔两地,原本约定的见面日期一再推迟,九年之后才得以重逢。

12、《三作家》又名《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1928),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传记代表作品之为托尔斯泰、司汤达和卡萨诺瓦作传。

13、活着,以及让人活着。这是一个城市、一个组织的长期修养。

14、想说的还是茨威格的心理描写的笔力,层层深入,细腻真实,读完小说,你会发现,里面的人物是活的,就在你眼前。当然,心理学的理论作者也是用了不少。

15、基于这样的认识,茨威格在传记中又特别重视从细节入手来分析解剖传主的心理、性格和言行,探求那些历史人物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发生影响或不发生影响的原因,并透过传主的心理、性格和命运来透视和折射历史。

16、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所察觉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委身屈从,热情奔放,这和一个成年妇女的那种欲火炽烈、不知不觉中贪求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把全部热情集聚起来……

17、——没有谁能成为历史的主人,我们都是历史的棋子,随时都可能成为弃子。

18、《象棋的故事》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其生前发表的后一部中篇小说。

19、他的小说大卖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可能不是那么先锋,但也绝不媚俗。这正是我喜欢的小说。

20、我会为这个人把我的金钱、我的姓氏、我的财产、我的名誉全都牺牲……我会心甘情愿地去沿街乞讨,只要他愿意,这世界上可能没有什么低三下四的事,我不会去做,只要他说一句话,向我走近一步,只要他试图抓住我,人们称之为羞耻和顾虑的东西,我都会全部抛弃。

21、  一到白天,这阕浪漫主义的夜曲便戛然而止。现实中只有贵族小姐,上流社会的女子。她们全都娴雅端庄,神情高傲,态度凛然。这些冷若冰霜、稳重审慎的小姐当中竟会有一人和他共度销魂荡魄的夜晚,向他揭示爱情的秘密,让他痛饮人生欢娱的香醇醉人的玉液琼浆!在朦胧的夜色中,在幽静的树林里,这位谜样的女主人公卸去了白天骄矜的面具,露出怀春少女的本来面目,渴望着爱情的欢乐,毫不忸怩作态。然而她毕竟还是这个阶层的特殊产物,即使在恋情正浓,为销魂的瞬间,她也不忘保守秘密,绝不让少年知道她究竟是谁。她像精灵一样,出没于朦胧的夜色之中,来去飘忽,行踪诡秘,是娇羞?是顾虑?是视爱情为儿戏的习惯和本能?啊,这奇怪的变幻,白昼和黑夜,现实和虚幻,热烈和冷清,矫饰和纯真,像两个旋律交替出现,把这不谙世事的少年弄得目迷神眩。是他经历了一场幻梦,梦见仙女下凡,还是这些小姐善于装假,使人真伪莫辨?这扑朔迷离的昼夜变幻,给他欢乐,给他痛苦,使他意外地钟情,使他过早地失恋。如果说这也是伦勃朗光与影对照的技法,那么这个朦胧夜色中发生的迷人故事,则是为了衬托强光照射下白昼的现实生活业已失去纯真,变得虚伪矫饰。

22、   自上世纪70年代起,德国S.费希尔出版社开始重印茨威格作品;90年代,美国普希金出版社、赫斯珀洛斯出版社、纽约书评等相继重印其作品,使世人得以再次阅读这些在法西斯上台前曾风靡世界的出色作品。

23、高尔基评价这篇小说“真是一篇惊人的杰作。”

24、这几乎是茨威格流传广、为知名的短篇小说了,故事情节很简单,讲述了一位作家在41岁生日时所收到的一封信,这封信没有署名、没有地址,而寄信者是一位濒死的女人,她讲述了自己这么多年来对作家如痴如醉的暗恋。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在茨威格的笔下缓缓流淌出来,情感锋利,丝丝入扣。

25、   茨威格的创作因其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无与伦比的艺术才能深受世人喜爱,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分析见长。

26、比如:黄金国的发现、横跨大洋的第一次通话、南极探险,无一不包含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为达目标,他们都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

27、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用不着为这段时间感到羞耻。因为多亏这个人,我们也生活在对艺术的激情之中,在我们的愚蠢之中毕竟还有一种神秘的向着更崇高、更纯洁、更美好的境界进取的冲动。而这个境界极为偶然地恰好体现在他身上。

28、该作讲述轻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贵族地主封·开克斯法尔伐的女儿艾迪特。这位姑娘生性活泼,正值繁花似锦的年龄,却不幸下肢瘫痪,霍夫米勒对她深表同情,却因此酿成悲剧。

29、这是茨威格流亡于国外时所写下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个悲剧故事。不同于他的中短篇,这部长篇故事,情感连绵不断,却又“让子弹飞了一会儿”。茨威格笔下的故事总是那么神奇,像精彩的剧本一样,很有“镜头感”,而他细腻生动的描写,却又是电影镜头无法表现出来的。

30、人间孤独,而创造和坚守,是破局的法宝。看着近刷屏的86岁的金性勇和50岁的儿子翻译家金晓宇的故事,就验证这个道理。“现在我只想陪着孩子走完我的余生,相互有个寄托。不然,他孤单、我也孤单。”

31、“在昏暗的客厅里,夫人有一天晚上向他朗诵魏尔伦的这首诗,一盏灯放射出金色的光芒。他看见夫人进入灯影中,像披上深色的衣衫,她当年就那样坐着,既近在咫尺,又遥不可及,为他所爱,却不可企及。他一下子感到,他自己的心又和当年一样激动地怦怦直跳,听见她的嗓音在诗歌的音韵铿锵的波涛里震颤,听她在诗歌里,虽然只是在诗歌里,说出‘相思’和‘爱’样的词……依然令人陶醉。”

32、“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33、这个我也有很深刻的体会,感觉在20世纪末21世纪的头上,高速发展,一切井井有条,我们刚毕业出去工作就要扮得有经验,老成持重。所以二十出头的我们,就被训练得要像三十岁左右。

34、   茨威格对叙事艺术发展的贡献集中体现在中短篇小说的创作方面。茨威格继承了德语文学的优秀传统,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细腻的心理分析,热情的心灵描摹,具有想象瑰奇、情节跌宕、语言优美、诗意浓郁的艺术特征,从而征服了世界各国无数的读者。

35、主演:克劳斯·马利亚·布朗道尔、费·唐纳薇等

36、茨威格1889年中学毕业后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皙学和文学。1903年获博士学位。16岁就在刊物上发表了处女作。1901年第一部诗集《银弦》出版。1904年后任《新自由报》编辑。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在法国结识了维尔哈伦、罗曼·罗兰、罗丹等人,受到他们的影响。1911年出版的小说集《初次经历》写少男少女青春期萌动的心理。

37、这篇小说的心理刻画还可以从个体心理学里找到理论依据。按照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观点,追求优越感是每个人行为的根本动力,是对自卑感的补偿。

38、“我不埋怨你,我爱你,爱你的感情炽烈、生性健忘、一往情深、三心二意。我就爱你这么一个人,以前是这么一个人,现在还是这么一个人。其实你早就回家了,我从你灯火明亮的窗口可以看出,但你没有写信给我。在我生命的后时刻,我也没有收到过你的一行字,我把我的整个一生都献给了你,可我却没收到过你的一行字。我等着,像个绝望的女人一样等着。可你没有叫我,一行字也没有写给我……一行字也没有……”

39、目前茨威格的中译本较多,但还没有哪个译者翻译了他全部的作品,各译本虽翻译风格有差异,但原作者强烈的个人风格凌驾其上,能让人明显看到整体文风的一致性。

40、在传记里,任何冗长烦琐、空洞铺张、晦涩朦胧、含混不清、不明不白,以及一切画蛇添足之处都会使他感到烦躁。

41、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而我们能做的,至少是记录与反思。

42、在茨威格看来,传记作家首先应尽可能搜集材料,挖掘真实情况。茨威格为了写作“巴尔扎克”,几十年都在阅读巴尔扎克的作品,搜集有关资料。茨威格的住宅简直就是一座巴尔扎克博物馆、档案馆,到处都是有关巴尔扎克的专论、资料。

43、茨威格在写作《玛丽亚·斯图亚特》前,面对大量的、互相矛盾的资料,他以质疑的态度,认真而慎重地审视那些成千上万的文件、信札、报告和审讯记录的。并且茨威格还认为,人的天性本来就是如此:处在两种人、两种思想和两种世界观之间争论存在还是毁灭,几乎都摆脱不了诱惑,不是站在这一边就是站在那一边,不是承认这个对就是承认那个不对,不是认为这个有罪就是认为那个无罪。因此,茨威格多次强调面对有关传主的众多资料,应该尽可能公正、客观而无先入之见地追根溯源,弄清事实的真实原委。同时,茨威格还认为描写人是很不容易的。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是个谜,不仅别人猜不透,自己也猜不透。

44、维也纳的咖啡馆,是让一个人从2只眼睛变成20双的地方。那是一种特别良好的氛围,这座城市特殊的艺术沃土、非政治化的时代,世纪之交的思想上和文化上的新取向扑面而来。它缓缓地、温柔地保留创作激情并让它成为整个生活的意义和核心。

45、茨威格几乎可以算是当今拥有读者多、受欢迎的德语作家,这套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茨威格作品集,收录了茨威格一生中的重要作品,由韩耀成、关惠文、高中甫等资深德语译者翻译,是我自己从小到大读过的熟悉的文字。设计师为新版装帧选择了温暖的亮色,给这个稍稍有点雾霾的冬天带来灰色之外的斑斓,算作送给爱书人的新年礼物吧。

46、比如,苏格兰女王《玛丽亚·斯图亚特》“生活中的谜常常是矛盾的”,没有哪一位贵族女性像她那样众说纷纭,她被人们视为“欧洲历史上美的贵族女子”、“不列颠历史上不幸的统治者”、“天生的坏女王”、“爱情狂徒”、“弱智的宫廷阴谋家”、“坚定的天主教殉道者”、“谋杀亲夫的冷血奸妇”等等,角色反差如此之大,评价如此之矛盾,并不是有关她的史料缺乏,恰恰是因为资料太多了。

47、关于茨威格的作品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茨威格的小说大多都以情感,还有男女之间奇妙的爱情,以及人类生活所必须的激情为主题而展开的各种题材、风格的作品。而且茨威格擅长的就是用细腻的写作手法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情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茨威格的作品除过细腻的心理描写之外,他的作品很多都以年轻男女为主题,通过描写年轻人的冲动,以及对爱情的向往来表现出作品能打动人的地方。

48、《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由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创作的中篇小说。作品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

49、据他说,维也纳是欧洲热衷文化生活的城市。维也纳文化是西方一切文化的综合。这个城市把色彩和情调,上层和下层,贵族和平民,甘美和快活,整个巧妙地掺合在一起。

50、有的时候,你无法理解一个人,一个人群的突然的行为变形,为什么会突然冷漠或者陷入狂热,一切都是他自身的生活方式决定的。茨威格曾写,同样是这伙人,在一个星期、一个月以前,还让你敬仰他们身上的理性、建设性的力量、人性的态度。突然就不一样了。思想上的无政府主义者可以一夜之间都成了狂热的爱国者。而诗人是人类普遍人性的守护者、保卫者。在别人发烧、狂躁之时,他能回到自己的内心并保持沉默。但也有例外。

51、她还得远离巴黎生活两年,没有亲信,没有权力,她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承受这么多的孤独。还不啻对她宣判死刑。她知道,没有幸福,没有财富,没有权力,没有青春,没有爱情,她无法呼吸,在当过法兰西的女主人之后,她无法在这里充当农妇。

52、首先都是书信体小说,其次女主人公在青年时都飞蛾扑火一般追过星,将一个少女火辣辣的爱情泼向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不同的是,前者为爱坚守一生,后者的主人公终还是走入寻常人的婚姻里。

5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由奥地利的著名作家茨威格创作的,是其代表作之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

54、这是一部散文式的回忆录。作者记录的是二战前的欧洲,不是全景式的历史,但因作者细腻的感受与观察,可谓窥一斑而知全豹,反而会给人极完整的记忆。

55、茨威格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流亡海外。虽然他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是精神上的折磨往往甚于肉体上的酷刑。茨威格身在国外,没有受到他的亲友们遭到的厄运,但他去国离家,成为四海飘零的流亡者,内心同样各受折磨。他那敏感的心灵,既承担着自己的痛苦,也分担着在祖国受迫害的亲友、同胞的忧患。

56、2017新年已至,书香上海特邀沪上出版机构优秀青年编辑,每人推荐一种好书,为新年和读者献礼。

57、现在回头看这篇小说,它的结构精巧,表面上是一个浪子回头的故事,那个放荡不羁的问题青年,以及他初次听教授讲的莎士比亚,那恣意的激情,不见容于世俗伦理的行为思想,岂不统统指向那被压抑的人性——那里是人的原始本能,是一切崇高艺术品的源泉。

58、电影改编自茨威格同名小说。2004年,徐静蕾执导了中国版,她和姜文担纲男女主角。男女主角正是嫩得掐出水来的年纪,可惜人生不只如初见……

59、作者:秦朔朋友圈创始主编。个人同名微信公众号:水姐(id:shuijie00000)。

60、其中三位大师是被译为中文,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后来出的《三大师》单行本

61、茨威格小说引人注目的主题,一是对本能、欲望和激情的揭示,二是对女性心理的出色描绘,三是对青少年青春期心理的关注。始终坚持人道主义理想的茨威格,对人,特别是对“小人物”、弱者、妇女以及心灵上备受痛苦煎熬的人给予大的同情和爱心,对主人公的遭遇和不幸,对他们人性的缺憾与弱点给予真诚的谅解和宽容。

62、该作讲述轻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贵族地主封·开克斯法尔伐的女儿艾迪特。这位姑娘生性活泼,正值繁花似锦的年龄,却不幸下肢瘫痪,霍夫米勒对她深表同情,却因此酿成悲剧。

63、是什么定义了你的身份,从而定义了你的存在?这是值得更深入思考的问题。

64、男主角曾出演《权利的游戏》里的少狼主,虽然面容看上去与“出身清贫”这个设定不大搭得上……

65、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1881年12月28日出生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父亲经营纺织业发家致富,与大多数的同行相比,父亲要体面的多、很有教养、钢琴弹的出色,书法清丽,会说法语和英语。母亲出身于意大利的一个金融世家,从小就说意大利语(这些对于茨威格的语言和文学上的天赋的形成,无疑具有重大的影响),他们都属于奥地利上层社会。在这样一个上流的幸福家庭中,优裕的环境为茨威格童年的成长、受教育、文化艺术上的熏陶,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66、谁也不知道——玛丽·斯图亚特自己也不知道,她的血液里掺杂着遗传的噩运,蕴含着危险。

67、故事的表面,讲述了一位业余国际象棋手与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对弈的故事,然而,震撼人心的故事,却出自那名业余象棋手对人生经历的讲述。

68、维也纳这座音乐之城真正的天才之处,正在于能让一切反差和谐地融入一个新型的、的文化当中。它海纳百川、招贤纳圣、把人都吸引过来,让他们感觉到放松、自在、舒展。所有奢华和缤纷,城市的边界、大自然的开端,彼此交融,全无抵牾。这不就是现代超大城市都应该有的品质吗?我们现在盛赞的疫情下精准防控的上海,某种程度上也是这样的气质。

69、02 在传主的选择上,不是一味地为伟大人物、英雄人物作传,而是选择那些虽然充满悲剧色彩或者是失败者,却以自己的言行对时代、对历史发生影响的人物茨威格始终忠于自己的和平主义理想、人道主义情怀和世界公民信念,他是自由理念和人道精神的追求者和殉道者,加之他对历史的独特看法和理解,就影响到其传记文学创作时关于传主的选择。他曾在《昨日的世界》中明确地说:“从来不愿意去为那些所谓的‘英雄人物’歌功颂德,而始终只着眼于失败者们的悲剧……在我的传记文学中,我不写在现实生活中取得成功的人物,而只写那些保持着崇高精神的人物。”同时他在为外国的作品或人物写评论或传记时,始终把探求那些作品或人物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发生影响或不发生影响的原因作为己任。

70、“单纯想说这个意大利版海报,上面黄色的一行宣传语是: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鉴于这是一部早来了半个多世纪的《消失的爱情》,我只能说茨威格巨巨套路真的很深很深……”

71、“我这一生中可曾有过比那一小时更幸福的时光?我不知道。这个年轻人坐在我身旁,昨天他还陷入死亡和灾难之中,现在正惊愕地望着太阳泻下的白光,若干年的岁月似乎从他身上消逝,他仿佛又变成一个孩子,一个醉心于嬉戏的俊美男孩,睁着一双喜极而狂,可又充满敬畏的眼睛。在他身上使我心醉的乃是他那体贴入微的柔情:马车爬上陡坡,马儿拉车费劲,他便灵巧地跳下车去,到后面帮着推车。我要是提到一朵花的名字,或指一指路边的一朵花,他就奔过去把它摘来。被昨天的雨水引出来的一只小乌龟正艰难地在路上爬行,他就把它拣起来,小心翼翼地放回绿草丛中,不让后面驰来的马车把它碾碎。与此同时,他兴高采烈地讲述逗乐优美的事情:我相信,这种笑声对他是一种拯救,因为他心里突然充满喜悦,心情无比陶醉,若不开怀大笑,非得引吭高歌,纵身雀跃或者大干疯事不可。”

72、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1938年入英国籍。不久离英赴美。1940年到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遂于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奥特曼(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病理学家认定他们是在中午到下午的4点钟之间死去的,服用了巴比妥,警察发现时,茨威格与妻子拥躺在床上,一瓶矿泉水放在床边的桌子上。一代文豪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

73、这在当时彼此仇杀的那样一个年代里,身为奥地利人的茨威格却选择了当时一时成为“敌对”国家的三位杰出作家作为传主,为他们树碑立传,这样选择和传写的目的和意图是不言自明的。

74、  这离奇的故事说明上层社会奇怪的双重道德。这对于涉世未深、真情未泯的少年自然是个痛苦的洗礼。真相大白之后他反而大失所望,感到受骗,受到愚弄,他纯真的初恋被人戏耍。这意外的爱情经历和奇特的失恋之苦,给他留下苦涩的回味和难以磨灭的伤痕。他带着一条跌断后重新的腿和一颗受伤后难以愈合的心离开了表姐,告别了少年时代,走进了更加扑朔迷离、真伪难辨的成年世界。

75、置换身份:《普拉特尔的春天》《贵妇失宠》《十字勋章》

76、04 在具体的写过过程中,大量删减,善于舍弃,力求精炼同时,茨威格还认为决定取舍的根本准则,便是那种行为在心理上是否符合整个性格。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