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赏析
1、中西的思想确乎有一点不一样。听说中国的孝子们,一到将要“罪孽深重祸延父母”的时候,就买几斤人参,煎汤灌下去,期望父母多喘几天气,即使半天也好。我的一位教医学的先生却教给我医
2、要点5:由于散文是一种自由的文体,所以作者在谋篇布局上没有一定章法,似乎是信笔所写,思维放得很“散”,但这是“形散”,文章的“神”是不散的。要点6: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
3、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情绪,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鲁迅作品赏析)。
4、简析:初一时就背过的文章,当时觉得索然无味,现在读一读倒觉得乐在其中.首先两个“不必说”勾起读者兴趣,“单是”更引人入胜.两个“不必”本已情趣盎然,可见那“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更是其乐无穷啊!还有后面的“油蛉”“蟋蟀”等等同样也富有丰富的童年乐趣.《野草》鲁迅的好句摘抄加赏析急《野草》鲁迅散文诗赏析题辞〔1〕鲁迅作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5、我正经练字是在小学五年级暑假。我的祖父不知道为什么一高兴,要亲自教我这个孙子。每天早饭后,讲《论语》一节,要读熟,读后,要写一篇短文。另外,还要写大字、小字各一张。屋子分里外间,外间是祖母放置杂物的地方,房梁上挂了好些干菜和晾干了的粽叶,我就在干菜、粽叶的气味中读书、作文、写字。
6、这样的鲁迅才是一个够味的鲁迅。这样的鲁迅才配称中国在二十世纪的精神高峰。
7、(赏析)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一首小令中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另一首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富有一种自然之美。(鲁迅作品赏析)。
8、18)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9、(赏析)这首词明为咏梅,实为悼亡,寄托了词人对于朝廷南迁后不久不幸病故的爱侣赵明诚的深挚感情和凄楚哀思。
10、到了1925年,鲁迅的世界观已处在根本转变的前夕,这时他则主张用“火与剑”的方式去彻底变革社会制度了。1925年10月写的《伤逝》,不同于当时流行的歌颂恋爱至上的作品,也不同于传统名著中以死殉情的悲剧。
11、赏析:这句话透露出鲁迅先生对活无常的敬佩之情,从对他的尊称“活无常先生”可以看出.既然连一个鬼都可以如此赋有人情味,那我们作为一个人又何尝不可呢?所以鲁迅先生也是要借无常的“重人情”来启示我们.作为一个人,法理固然重要,但也要像活无常先生一样赋有浓烈的同情心.整篇文章都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作者也是想告诉我们,连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应该怎样呢?
12、宴之敖和眉间尺,一个是“久经锻炼的老战士”,一个是“正在成长的复仇者”,谁是小说中的“男一号”尚不能定论。宴之敖是典型鲁迅笔下的“黑色人物”,神秘,“热到发冷”,嫉俗,充满虚无主义色彩,身上还有鲁迅所钟爱的“鬼气”:“挤进一个黑色的人来,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两点磷火一般的那黑色人的眼光”;他又是个超现实的人物,“宴之敖”的“敖”字就是“玩”的意思,让他生在“汶汶乡”,“汶汶”是昏暗不明的意思,隐含着他是黑暗社会的愤世者和玩世者。他身上还有魏晋名士的风度,“扬长而去”“尖利的笑声”,颇有“振衣千韧岗,濯足流”的风神。
13、柏杨说鲁迅只有战斗性,而缺乏包容性,该罚他背诵这句诗一万遍。其实战斗性和包容性并不矛盾,只是实施对象不同罢了。
14、简单来说,在这位小学生的眼中,人越活时间越多。是这样吗?看完这篇作文,批改中的王老师就陷入了思考,所以将这段文字晒在了微博上。
15、24)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16、我的小学就读于一所乡村学校,而我的家就安置在那所学校里头。学校有一块操场,还有三面用土基围成的围墙。一到寒假和暑假,那块操场和三面围墙就成了我的私人笔记本了。我的手上整天拿着一只粗大的铁钉,那就是我的笔,我用这支笔把能写字的地方全写满了。
17、《解读呐喊,朝花夕拾》鲁迅和他的《朝花夕拾》鲁迅在现代文坛上是个异数,其异在于他以“斗士”形象卓立于现代文坛;而其《朝花夕拾》又是他作品中的异数,其异在于文章的随和又亲切。《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为主的散文集,共收入10篇散文,写于1926年6月至11月间,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1927年5月编订成书时,改名为《朝花夕拾》。
18、获取信息的便捷化与舒适化,究竟是在发展我们的精神能力还是相反呢?听听“好声音”,看看肥皂剧,果真能代替反复默诵与咀嚼、温习消化那些花朵般、金子般、火焰般、匕首与针刺般的言语、章节与名篇巨著吗?
19、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20、靖康二年(1127)三月,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人掳走,北宋历史以惊叹号悲情地结束,南宋历史,在不安与纷乱中惨淡地开始。从此,李清照的人生急转直下,平静如水的日子成为过往。
21、见《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塞。……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22、显而易见,闰土对鲁迅还是怀有亲情、爱情的,但在这时,他已经不能象从前那样与鲁迅平等相待了,他在观念上已经把鲁迅当成了与自己高下不等的另外一种人,当成了“老爷”,他内心的感情也便很难以自由地表现出来。
23、李清照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这时正是北宋王朝为煊赫繁华的时期,其间杰出人物灿若繁星,唐宋八大家当时就占了三位,司马光也就是在这一年将他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呈给神宗。此时的词人,可以说几乎集北宋名家之大成,苏轼、秦观、周邦彦、晏几道、贺铸等均在世。她的父亲李格非也颇有文名,其《洛阳名园记》名闻天下。当一位聪明灵秀的才女幸遇这文风阜盛而又安乐太平的世道,她迸发出如此让人惊叹赞许的才华,也就不奇怪了。
24、7)我晓得他们的方法,直捷杀了,是不肯的,而且也不敢,怕有祸祟。所以他们大家连络,布满了罗网,逼我自戕。试看前几天街上男女的样子,和这几天我大哥的作为,便足可悟出八九分了。好是解下腰带,挂在梁上,自己紧紧勒死;他们没有杀人的罪名,又偿了心愿,自然都欢天喜地的发出一种呜呜咽咽的笑声。否则惊吓忧愁死了,虽则略瘦,也还可以首肯几下。
25、有人已陷入回忆:想起初中时候的自己,那时候看着那个女生也真像身上带着光……
26、《明天》是鲁迅《呐喊》中的一部作品,文本短小精悍,故事情节简单。《明天》围绕单四嫂子的失去孩子的两天两夜,刻画了单四嫂子的悲苦与无奈,直击单四嫂子所处社会的冷漠无情,空虚寂寞成为了单四嫂子的代名词。
27、 从社戏的内容来看,并不精彩:老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轮番出场,“我”想看的没看到——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的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愿意看的蛇精、跳老虎“等了许多时都不见”;“我”看到的多是不感兴趣的——小旦“咿咿呀呀的唱”,小生却“很老”,老旦“是我怕的东西”,偏偏“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来唱,在“我”看到他“将手一抬”,以为他“就要站起来的时候”下场去的时候,又“仍旧”唱;当晚“算得好的一折”就是“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被鞭打了。并不精彩的社戏内容,在作者笔下原汁原味地一一道来,要知道,这都是以一个孩子的眼睛来看的,鲜明地反映着孩子的喜好:喜打斗、爱热闹,要的就是两个字“好玩”!对自己的想法一点也不加掩饰,这就是孩子的率真和坦白。
28、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29、另外一个主题,也是鲁迅一直关心的,“什么什么什么什么以后会怎样”,比如那篇著名的“娜拉走后会怎样”,小说里后羿成为了英雄以后,却又过到了猎物赶尽杀绝,自己英雄末路,要为日常生活折磨的境地。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鲁迅当时生活的无奈。
30、说实话,你这个的确很难找,只找到了这些,希望对你有帮助《朝花夕拾》所收文章都是回忆性散文。散文是个人化的一种文体,作者写作时的心境相对轻松、闲静,因而笔触也相当自由:或兴致勃勃回忆童年往事,或谈家乡戏曲中的鬼,或深情忆人,或坦露内心深处深沉的痛苦~~~文风自然亲切,感染着你,你仿佛看见鲁迅先生记忆中的往事如一部深情的老电影,那些或美丽或伤感或诙谐的画面,--在你眼前闪过.要点2: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因而文章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心灵世界。
31、鲁迅的文学史思想极为丰富深刻,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熠熠光辉。他创造性地从事了文学史的编撰工作,留给后世两部文学史专著——《中国小说史略》和《汉文学史纲要》,为我国的文学史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2、小学六年级暑假,我在三姑夫家从韦子廉先生学。韦先生每天讲一篇桐城派古文,让我们写篇大字。韦先生是写魏碑的,曾临北碑各体,他叫我临的是《多宝塔》。《多宝塔》是颜字里写得清秀的,不像《大字麻姑仙坛》那样重浊。
33、 生活如花,姹紫嫣红;生活如歌,美妙动听;生活如酒,芳香清醇;生活如诗,意境深远,绚丽多彩。
34、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语言学家与生理学家都已经判定,没有发达的语言系统,是不可能有深刻缜密的思想的。恰恰是语言符号,激活思维与想象能力,取得融会贯通,大限度地调动精神资源,能够发展、延伸、突破已有的知识见解。
35、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但我坦然,欣然。
36、然而这希望又是那样的茫远。但是,如果人人都有这样的希望,是不是也会变成现实呢?鲁迅在文末用路来作比喻告诉我们答案。
37、 胸有成竹、牙牙学语、左右逢源、抱头鼠窜、寸草不生、得心应手、东跑西颠、峰上有峰、鸡犬不宁、尖声尖气、乱作一团、满身泥浆、你追我赶、奇峰耸立
38、《风波》这篇小说围绕“辫子”的有无展开情节,事件的起伏跌宕。人物的感情变化,在结构上完整地遵循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余波的程序演进,而且既突出主要人物,又“注彼而写此”,场面不大,个个人物鲜灵生动。小说后写“新近裹脚”的六斤一瘸一拐的样子,更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并且留下深长的余味,其精警深刻,发人深思。
39、全文还描写了时隐时现、贯穿全篇的“我”。这是一个线索人物,一个孤独而愤懑的探索者的形象。从表面看,处处写景,却处处有“我”,处处在描写“我”眼中的景,表达“我”的观感。在“我”的眼里,枣树是他印象深的景物,“一株是枣,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感觉如此单调,隐约反映他内心的孤独;夜的天空阴冷、阴险、阴毒,同时又虚张声势,色厉内荏。
40、《琐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情绪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41、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42、人生阅历的疏密、时代氛围的错落,造就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的思想。过多的“斗士”形象的渲染,让人过多的感受到鲁迅的“冷峻”,就像常见的那尊他的胸像。
43、《铸剑》中,引人注目的要数那三首奇怪的歌了。这三首歌可说是整篇小说的主旨和基调所在,反映了鲁迅复仇哲学的全部内涵。如果用白话翻译,前两首歌的显意是反抗强暴和复仇,第三首是堂皇的颂歌,但它们包涵的内容决不仅仅如此。鲁迅在给友人增田涉的信中提到:“在《铸剑》里,我以为没有什么难懂的地方。但要注意的,是那里面的歌,意思都不明显,因为是奇怪的人和头颅唱出来的歌,我们这种普通人是难以理解的。”所以我们与其去推敲那些看起来“实在”却无特别意义的字面,不如注重歌中能引发人联想的“有意味的形式”。
44、文章写父亲的背影,便是不加形容和修饰,用质朴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记写出来,给读者以身临目击之感。
45、庄电一:二十七年后,我与徐光春又续一段情——“送别光春”之二
46、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黑,黑,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绝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47、杨晓霭:“丝绸之路访唐诗”背后的“新文科”
48、后一句话,则是一种决心的表露:《野草》的生存就是为了灭亡,它的灭亡就是鲁迅所渴望的一种与旧世界的决绝!
49、诗集内容形式多样、想像丰富、构思奇特、语言形象,富有抒情性和音乐性,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集以独语式的抒情散文形式,诗性的想象与升华,深化了中国散文诗的艺术和思想意境。
50、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51、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小心地给他理发,还一直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谁知道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理发师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
52、校园欺凌、垃圾围城、夫妻共同债务……这些问题都将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