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文案62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3-26 18:22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

1、哲学歌曲|哲学生僻字(西哲版),一起嗨起来!

2、柏拉图起初打算继承家族传统而从政,但后来情况发生变化。在与斯巴达的战争中,雅典民主制失利,随即“三十僭主”上台执政。“三十僭主”转而又被新的代议制政府取代。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开始游遍意大利、西西里岛、埃及、昔兰尼等地以寻求知识。

3、柏拉图: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讲究有一个 理念世界。认为在我们的感觉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永恒不变、独立的、真实存在的理念世界。

4、接着是对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逐一讨论。首先是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或政治哲学,廖先生用“苏格拉底为什么选择接受雅典人的死刑判决?”这样一个问题来引出讨论,通过苏格拉底的理由来折射他的政治哲学思想。拉尔修认为苏格拉底忠于民主,因为他在寡头制与民主制两者之间更反对寡头制,但他其实更倾向于贵族制,主张政治是一门“技艺”,要达到令公民心灵改良的目的。其次,他认为在一个城邦中生活,就表明一个人默契地承诺或同意接受法律的惩处这样一种约束,享受城邦所提供的公民待遇的同时承受一个公民必须承受的一切,包括法律的惩处:人们可以选择去异邦生活,但如果没有事先离开,就意味着要选择并接受由该城邦政体与法律产生的任何后果。他还认为,如果我们选择生活在一个不理想的政体之下而没有选择离开,也可以将罪名转移、陷害或者嫁祸,但苏格拉底选择了接受而不去做不正当的事,即如果一种与我们有关的不正义不可逃避的要发生,接受一种不正义的对待就好于去施行一种不正义,因此苏格拉底面对死刑选择留下并接受。

5、我们刚才举的那些例子,都是一对一对的,都有自己的对立面。在这些范畴纯粹的形式下,去考察它们的时候,就会发现有一种向对立面转化的本性、必然性,这是柏拉图所发现的。只有在一种纯粹理性的场合下,才能发现这种规律性。(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

6、柏拉图认为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

7、比如中国古代大思想家老子,他在《道德经》中提出很多玄妙的哲学问题,像道、德、自然;至于“道”是什么,“德”是什么,至今还是众说纷纭。

8、造物主是通过一种机械的必然性,把自然万物创造出来的。这些就是柏拉图对努斯的一个改造了,是一个补充。苏格拉底诉之于神的善意,但是没有指出来神是怎么创造这个世界的,那么柏拉图就把机械论引进来了。机械论和目的论结合在一起,创造了整个世界。造物主有善的意志,但是他的手段却是机械论的。这是第一次把机械论和目的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尝试,机械论是目的论的现实的手段。所以总的看来,他是削弱了善的道德色彩,而突出了它的生命色彩,突出了努斯精神的生命色彩。

9、柏拉图指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10、柏拉图,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柏拉图指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11、柏拉图提出的这种观点耐人寻味,蕴含深刻的宗教意义,它对于帮助我们理解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哲学理论至关重要。

12、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只要是存在着的事物,都具有自己的理念,也都是因为它们的理念而得以存在。但是它们在等级上是不同的,高等级的就是善的理念;其次就是精神的事物,精神的事物就是像美德、正义、勇敢、知识等等这些,都是在善之下的;再其次就是那些普遍的种,就是范畴,比如存在与非存在、动和静、同和异、质和量等等;再其次是数学的理念,比如圆、三角形、直线、1和2等等;再往后就是感性事物的理念,比如人和马,我们刚才讲的马的理念、还有石头等等,以及人工制品;低级的就是排泄物、泥、头发这些东西了,也有它们的理念。

13、柏拉图提出的本原论,是承接了前苏格拉底各学派对世界本原的思考。他接受苏格拉底的看法,认为努斯作为秩序安排者是不动的推动者,推动各质料元素有序地运动起来;努斯作为创造者与原因是善的,它要比质料原因更在先且更好;努斯所要创造的一切皆善,尽量没有恶。他也称努斯为“神”,这使得他的思想也常常被拉近与神学的关系。

14、所以这个词语在哲学中通常被翻译为“反思”,有的翻译为“反映”,有的则翻译为“映射”,其实表明的都是一个意思。我们讲反思,要追溯它的根源,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洞喻说”。他认为只有当我们反思的时候,我们才能把握对象世界的本质。并且这个把握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并不是反思一次就够了,反思了一次,把握到了更高层次的本质,但是还需要反思,继续追溯光线的来源到底何在,因此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

15、  中国的道的思想是自身变易的,表现为一切事物的阴阳相对性质和阴与阳的超越互生上,从克莱因瓶的形象可以看到以阳入阴和阴中生阳的流变过程,从每一个局部看,阴阳是明显对立的,但从全体看,则没有阴阳的分别,而是合一的统一。所以中国思想的理念不是固化的美的形式,而是形式流变的自身,形式流变的的固化就是它的死亡,它是流变的美自身,因此太极图也不是美的形式,虽然从图形上看它也是美的,它蕴含的是变化的美,流动的美,是思想的美,因此也就是美的自身,在这个意义上美与善是自身的同一。中国的文化精神充满了自身的和谐统人与天是世间综合的阴阳事物,“天人合一”正是这样一种世间所有事物在自身的变易中超越统一的理念。阴阳之道不是对立的,中国思想也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自身生生不息的超越统一。

16、接着是苏格拉底的灵魂不朽观念,他认为灵魂不朽且轮回,保持人的健康良好是对下一周期的生命的关切,因为人死后灵魂不死,会带着善恶进入下一个生命体,对下一个生命的命运有极大影响。苏格拉底接受了毕达哥拉学派的灵魂不朽与轮回思想,并把对灵魂的关切上升到希望灵魂能够更真实地看到真实的高度。

17、感性经验虽然能够刺激引起这种回忆,但感性经验又是人的认识的严重障阻,只有清除了感觉的杂念人才能达到对真理的认识。

18、第吸收了“摹仿说”,并且提出了“分有说”来阐述两个世界之间的关系。所谓“分有说”就是指出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乃是因为它(或它们)有了理念的结果。

19、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20、接下来,首先应该注意柏拉图的苏格拉底“情结”与他对政治的看法。他对民主制的批评是对苏格拉底的一脉相承,对于柏拉图来说,处死苏格拉底是雅典民主制度的大劣迹,表明这种制度的平庸会扼杀高尚与德行;不仅如此,他还认为民主政体甚至是导向僭主制的一个环节,而他也是强烈反对僭主制与寡头制的。

21、当然,这种束缚在西方法理学中,还是要自由地接受的。每一个在自由社会、法治社会中生活的人,都自愿地受这种束缚,否则连起码的自由都没有了。为了起码的自由可以放弃一部分自由,这是西方法理学的一个原理,但是这个原理表明人的自由一旦追求到,对人就有一种束缚,这种束缚一旦达到就成为异化,即自由变成了不自由。

22、柏拉图把哲学家的灵魂视为高形式,因为真正哲学家的灵魂,总是尽力摆脱身体、欲念的干扰,让灵魂呈现为一种纯粹理性或智识的状态,所以哲学家的灵魂能够和真理直接见面。在柏拉图眼中,唯有哲学家的灵魂是神圣和纯粹的,因为它不沾染尘世之气,是灵魂的本来面目。

23、第是他的乌托邦,它是是一长串的乌托邦中早的一个;

24、苏格拉底始终关注伦理,整个世界怎么样构成起来,他讲得不多。但是苏格拉底表现出一种倾向,就是要通过这个世界变动不居的万事万物来寻求定义,而得到一些永恒的、不变的逻各斯。这个逻各斯至少在自己的领域里面,是与这个世界各种各样的事物不同的一个“一”。他所寻求到的这个定义,和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我们看到的世界是“多”,美德有各种各样的美德,但是美德本身只有一个,只有同一个,各种各样的美德都是因为这同一个美德才成为美德。他已经看出了这样一个区别,就是“多”和“一”的区别,而且把这个“一”看作是人的反思、人的认识所真正要寻求的另外一种认识对象。

25、这就是一般人所持有的“意见”。人们自认为自己获得了知识,但是在柏拉图看来,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像洞穴里面的奴隶一样,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一些影子。而且这些影子乃是那些模型反映到洞壁上,因此并非是真实的事物所造成的影子,而是影子的影子。因为那些模型本身就是影子,本身就是模仿外界事物如动物、植物的模型。

26、第基督教的神学和哲学,至少直迄十三世纪为止,始终更其是柏拉图式的而非亚里士多德式的。

27、第在理念和事物的关系问题上,他认为理念是惟一真实的存在,是事物的原因;而事物,只是理念的影子,是理念的产儿。人们日常感觉到的具体事物都是易变的、相对的、不真实的,而只有通过理性认识到的理念才是永恒不变的、的真实,进而根据两种不同的认识对象把世界分为“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

28、  柏拉图在这一方面做了很深的研究,一方面是借助于当时在希腊地区流行的奥尔弗斯教,这种宗教从东方吸收了一种灵魂转世的学说。一讲起灵魂转世或者轮回,就会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佛教。其实在当时的中东、埃及和希腊地区都有着这样一种灵魂转世的观念。柏拉图吸收了这种灵魂转世说,然后建立起了一种带有宗教色彩,也带有一定心理学色彩的先验的唯心主义认识论。这就是他的回忆说。

29、青年时代,着重音乐和旋律的教育,因为柏拉图相信音乐的和谐能使人体理性、情感和欲望趋于平衡协调。在音乐教育中也渗透数学、历史、科学等学科教育。

30、柏拉图的著作,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优美华丽,论证严密细致,内容丰富深刻。达到了哲学与文学、逻辑与修辞的高度统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31、在柏拉图看来,哲学的使命和意义,不仅仅在于帮助人们获取真理,同时哲学思考还是一种重要的提升、净化灵魂的方法。这种看法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没有出现过。

32、  我们前面多次提到反思,在西方,反思理论正是从柏拉图开始明确地确立起来的。所提出的标志就是“回忆说”,认为人的认识作为一种回忆或者回想。并不是说眼睛向外,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而是要回过来向自己的内心里面去追溯外界万事万物的根源,这就是柏拉图的回忆说。

33、柏拉图的思想极其丰富,在这里,选择一个核心来谈,即柏拉图的“理想国”。

34、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政治哲学思想对于西方的政治学甚至整个文化的发展,无疑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他认为,只有启蒙所形成的“开放洞穴”使政治成为可能,也使得“政治哲学”成为必要,进而使得哲学与政治,睿智的认识与实际的行动形成合力。哲学王思想是柏拉图政治哲学中核心的学说之一。在《理想国》中,他从“正义”出发构建了哲学王统治的城邦国家,通过洞喻故事把正义城邦何以可能的问题转化为囚徒解放问题。囚徒解放既涉及囚徒个人的解放,更重要的是囚徒群体的解放。前者的核心是困境中的某个囚徒走出洞外成为自由人,即哲学家的造就问题;后者是这个哲学家重返洞内去解救同伴,从而使自己转变为哲学王的问题。如何造就哲学王以及哲学王如何建构正义城邦是柏拉图政治哲学的主题。不过,柏拉图在论证这一主题时,其思想也在不断地发展与转变,并逐渐把教化与强制、统治与民主、正义与法治联系了起来,以构建他的正义城邦,作为对现实腐败的城邦政治的批判。

35、认为分有不是认识者与认识对象之间的“摹仿”关系。

36、遗传决定论:柏拉图认为上帝造人,分为金质、银质、铁质三等。金质的人,理性发达,应该成为统治者;银质的人,勇敢好斗,应该成为军人来保卫国家;铁质的人,富有感情和各种欲望,应该从事农业、手工业。柏拉图认为这三种人的遗传质是不能改变的。也就是在这里,柏拉图提出了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37、所谓的“理式”意思是不依存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那么理式的美也是抽象的,它被称作是“凝神观照”,“这时他凭临美的大海,凝神观照,心中起无限欣喜,于是孕育无量数的优美崇高的道理,得到丰富的哲学收获”如果说这样凭空产生在人心中抽象的美是第三张床艺术的美的来源,是不正确的,美的感受必须有依照的对象,但,美的感受的确是抽象的,并可以无限扩大,“孕育无量数的优美崇高的道理”。

38、火微粒是正四面体,气微粒是正八面体,水微粒是正二十面体,土微粒是立方体。第五种正多面体是由正五边形形成的十二面体,这是组成天上物质的第五种元素,叫做以太。整个宇宙是一个圆球,因为圆球是对称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点都是一样。

39、我们所品尝到的食物的甜美只不过是“甜美”的理所反射的阴影,而我们所见到的光辉四射的太阳也只不过是“光明”本身形式反射的残影。

40、*免责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本资料制作时间为2019年5月,本公司保留对其内容的修改权利,敬请留意新资料。

41、 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系统化的人,柏拉图的思想成为中古时代欧洲基督教神学以及近代形形色色的唯心论、经验论及英雄史观的重要源泉。 柏拉图的哲学在影响了西方的同时也影响了全世界。

42、任何一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柏拉图试图掌握有关个人和大自然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发展一种适合并从属于他的政治见解和神学见解的自然哲学。

43、柏拉图认为,人对真理的认识,不是源于人们的感觉,因为人的感觉瞬息万变,是梦幻泡影,无法获取真正的智慧和真理。真正的智慧存在于天上即神的世界。这就是柏拉图著名的理论观念:理念。柏拉图说,理念是客观之物,是世上万事万物的本源,是真正的知识,也是人类认识的目标即真理。

44、如雕塑作品中著名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庄重、崇高而优美的姿态,面部表情宁静而肃穆,给人以矜持而智慧的感觉。女神裸露着上身,但不失端庄典雅,她虽然残缺了双臂,却依然美丽。整个体形充满曲线美和高尚的精神美,体现着青春健美和旺盛的生命力。女神上半身袒露丰腴与下半身繁而有疏密节奏的衣裙,形成了单纯与复杂的对比和谐。

45、把人的努斯精神异化为理念世界、高级的逻各斯,在当时是必要的,因为由此理性就摆脱了所有感性的内容,而以一种纯粹理性的形式得到纯粹的考察。理性只有当它摆脱了任何感性的内容、清除了一切感性的渣滓,才能得到一种本身纯粹的考察。只有把纯粹理性抽出来考察,才能发现其中本质性的规律。

46、客观性。它客观地存在着,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想象。

47、廖先生在讲座中特别关注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两位古希腊伟大哲学家的思想来源、哲学构架与核心思想。

48、后探讨的是柏拉图重要的型式论,或称理念论。他在《蒂迈欧篇》中提到了创造者创造宇宙的步骤:首先有一个对照的永恒者的宇宙“模型”,根据这个模型制作出一个小模型,再将模型做成宇宙。在《斐利布篇》中又提到,原因努斯按照“尺度”或者“恰当”,参照美好的有比例的事物,将限定者与无限定者混合创造事物。“模型”就是创造者比照的原型,事物的原型是永恒不变的,称为型式或理念,是概念的、思想的对象,是分离于具体事物之外的,是一个事物之所以是那种事物的原因。其中,重要的两个理论是分离原因论与分有论。善型式(理念)是创造者的规定性,创造者尽可能向它并且按照美好的善的事物来创造,善的理念是高的。

49、但是的美就是理念本身,那就是它们的本体了,是万物的本体。整个世界、整个宇宙从本体上看,都是由于分有理念而构成的。此外,理念还是万物的目的,万物都要摹仿它,万物都在摹仿它的过程中处在不同的阶段,处在不同的层次上面。所以理念既是万物的目的,同时又是万物的共相和类型。美的理念不光是母马,不光是一朵美丽的花,也不光是一位漂亮的小姐,是所有这些东西所共同具有的共相,一种类型,一种型相。所以有些人建议把理念译为“型相”,具有一种类型的“相”。

50、认为分有不是被思想所把握的概念与概念的关系。

51、“分有”原义指“具有一部分”的意思,柏拉图用它说明存在的每一个事物是因为该事物有其所在的类型而得以存在。“一个东西之所以能够存在,只是由于‘分有’它所‘分有’的那个实体,别无其他办法”。个别事物与理念的关系就是‘分有’与‘被分有’的关系。“一件东西之所以美,是由于美本身出现在它上面,或者为它所分有”。

52、第一张是“理式”的床,这张床是人类未有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柏拉图称之为“床的真实性”,这是关于床的高真理。

53、后是领导和统治前两个阶级的哲学王;这种人拥有理性,在国家中具有的。

54、这就是柏拉图的“洞喻”,在这个比喻中有一个关键词语——“转过身来”或者“转身”、“回头”。他多次使用了这个词,比如说“转身”看到了模型,“转身”看到了洞外的万事万物,然后从地上“转过头”来发现了天上的太阳。这个转身意味着不断地转向,实际上表明了一种反思精神。所谓反思(reflection),从词的表面意思上来看,本来就表明“光线折射”,它是一个光学术语,通常被译作“反射”,表明从光线入射的角度反过去追寻光源。柏拉图在此借助这个词语,是要表明我们在思维中借助感性对象,以反过来追溯它之所以产生出来的根源。

55、这在《理想国》中也有所体现。《理想国》中的核心比喻是“洞穴比喻”,全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在回应着它的隐喻。在《理想国》全书希腊文原本的第一个词是“下降”。

56、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也被流放,他游遍意大利、西西里岛、埃及、昔兰尼等地以寻求更好的政治制度。约40岁时,柏拉图返回雅典,并在雅典城外西北角的Akademy创立了自己的学校——柏拉图学院,这所学院成为西方文明早的有完整组织的高等学府之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Academy)也因此而得名。亚里士多德是其中有名的学生。

57、那么,如何建成这样一个理想国度呢?柏拉图的设想如下:

58、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的思想观主要展现为六个方面:洞穴比喻,公民思想,理念论,灵魂论,回忆论,正义观念。就如柏拉图在书中说的那样:我们一直寻找的,却是自己原本早已拥有的;我们总是东张西望,唯独漏了自己想要的,这就是我们至今难以如愿以偿的原因。

59、柏拉图的《理想国》还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

60、这样的经历,促使柏拉图开始思考治理国家的人以及他们的习俗和法律。既然人的品性堕落是政治败坏的根源,所以柏拉图认为,要改造现实的不良政治就必须从改造人的品性入手,而且只有哲学家才能承担这个使命,只有哲学家获得政权或政治家成为哲学家并对个人和城邦进行改造,才能使个人和国家达到善。另外,柏拉图在自己的亲身游历中,结识了塔仑它木城邦的政治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人阿启泰,塔仑它木的民主政体和阿启泰的为人、学识都给柏拉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启泰成也为柏拉图日后追求的哲学家与政治家相结合的“哲学王”的雏形。

61、这种四阶段的划分——想象、信念、理智和理性——在一条线段里面呈现出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一个线性的上升过程,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我们可以将这条线段看成是一条垂直的线段,有低层次也有高层次。人的认识,就是沿着这条线段从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攀升的过程。这个攀升的过程要费力,要承担痛苦,但是人们甘愿承担痛苦,人的理性甘愿承担此种痛苦,因为它要追求自由。越是到达高的层次,人就越自由,所以柏拉图将这种认识过程比作爱情和生殖力,是一种内在的冲动。但是却不像爱情和生殖力一样是来自本能,而是来自理性,乃是一种理性的冲动。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