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和黑格尔
1、今天有不少书,冠以“叔本华的人生智慧”、“叔本华的处世哲学”,被很多人当做“鸡汤”来读,这不得不说,带有某种讽刺的意味。(叔本华和黑格尔)。
2、在认识论上,黑格尔是从康德哲学出发的,他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理性认识对象是理性自身的思想,认为理性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自身。黑格尔说:“康德哲学的主要作用在于曾经唤醒了理性的意识,或思想的内在性……但它拒绝接受或容许任何具有外在性的东西,这却有重大的意义。自此以后,理性独立的原则,理性的自主性,便成为哲学上的普遍原则,也成为当时共信的见解。”虽然,黑格尔继承了康德的理性认识的对象是理性自身的思想,但他不同意康德对现象与自在之物的划分。黑格尔认为,理性不仅能认识现象,而且能认识自身,理性认识的结果不再是自在之物,康德眼中的那种不可知的自在之物是不存在的,它其实是“一个极端抽象”的东西,“不过只是思维的产物,只是空虚的自我或不断趋向纯粹抽象思维的产物”。既然自在之物是思维的产物,那么它就不可能是不可知的,甚至可以说“再没有比物自体更容易知道的东西了”。这样,黑格尔通过理性认识理性自身,克服了康德哲学中的不可知论,取消了康德关于现象和自在之物的划分。
3、叔本华认为康德没有发现,既然通过理性无法把握自在之物,那就说明了自在之物根本就不是理性认识的对象,而说明它是非理性的,虽然理性不能认识它,但并不是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把握它。这种把握的方式就主要的是一种伦理的直观,这种直觉是超然于充足理性律之外的自由,是对盲目情感冲动的否定,这种直觉超出了主客分立的认识方式,表现为一种物我两忘的神秘的精神状态。而折中直觉与理性无关,而是与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叔本华看来,理性只是为意志的工具,是作为工具为生命服务的认识意志的体现,就像一个恭敬的仆人永远不会起来反抗主人的统治,只有在激烈的情感之中,才能产生这种直觉。只有当人陷于激烈的情感状态只有又陷于必然带来的痛苦和无聊,才可能产生这种顿悟的直觉。于是摩耶之幕降了下来,世界的物自体—盲目欲求的意志就出现了。这种对人的非理性的意志、情感的强调直接影响了尼采,并通过尼采对后来的人本主义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海德格尔的“向死而在”、雅斯贝尔斯的“临界处境”等,都强调只有在强烈的情感的激发之下,才能使人摆脱异化的状况获得本真的存在。
4、其中黑格尔通过发展康德成为了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标志着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完成。
5、而叔本华在时间上几乎与黑格尔是同时代的人,然而,他的哲学是属于未来的。正是他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一个转折,为现代西方哲学的出场揭开了序幕。
6、叔本华和尼采,都是和现实充满矛盾的人,叔本华肯定悲观,却把生活过成一种乐观的典范,而尼采,肯定人生,生活却过得悲观无比,终疯癫在人生途中。
7、在叔本华看来,概念既是个别认识的普遍概括,其内容应少于个别认识,并且概念愈抽象、普遍,其内容愈少,据此,黑格尔哲学中那个高、一般的观念其内容应是“为空洞的和为贫乏的,后成了纯粹的外壳”。但黑格却将这个观念看作具有无限内容、包含一切、不受任何条件限制的,叔本华指出这样一个“不受条件限制的{}简直是不存在的怪物”,他嘲笑黑格尔主义者对于这样一个怪物的存在根本无法证明,他们只能像下面所说的那样,声嘶力竭地叫喊、虚张声势地吓人:“,该死的!它必须存在,否则一切都将不存在!”“是从哪里来的?‘多么愚蠢的问题!难道我没有告诉你它是吗’。”
8、黑格尔的辩证法逻辑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因为他用运动变化的辩证思维,解释了这个大自然、人类历史和人类认知的几乎所有领域,看似是一个的整体,但问题恰恰出在他们的基础逻辑上。(叔本华和黑格尔)。
9、不过对在德国如日中天的黑格尔来说,叔本华的名号只在他脑中一闪而过。看着眼前爆满,过道上也坐着人的教室,黑格尔只轻蔑地一笑,便将叔本华抛诸脑后。毕竟无需亲自查看,仅凭旁人的一点蜚语,就能想象出,仅有五个学生来听课的叔本华,在讲坛前是多么落寞。
10、叔本华倒不是只对黑格尔这样。他是德国另一个哲学家费希特的学生,后来对自己的老师也是一副不屑的表情。还有一个谢林,也是当时有名气的哲学家,叔本华同样看不上。对黑格尔、费希特和谢林,他都一言以蔽之地称之为“哲学的空谈家”。这种仇恨延续到他的晚年。 (罗素)
11、今天有不少书,冠以“叔本华的人生智慧”、“叔本华的处世哲学”,被很多人当做“鸡汤”来读,这不得不说,带有某种讽刺的意味。
12、这让我想起了在尼古拉斯·塔勒布的《反脆弱》这本书里面,作者说,我们往往认为“脆弱”对立面是“坚固”或者“坚强”,而忘记了,“脆弱”至少还有另外一面,那就是“反脆弱”;我们往往认为脆弱意味着风险和损失,而坚强意味着安全,但“反脆弱”恰恰意味着从风险中获益,事物并非矛盾对立的,非此即彼的,世界也并非完全合乎逻辑的,而是混乱和随机的。黑格尔用辩证法“精确地”介绍了这个世界,看起来,但往往看起来的,其实同时也意味着偏见、不全面或者忽视了细节,脱离了现实,把哲学变成了一种逻辑思辨的游戏。
13、也看到了幸福和痛苦、生和死的相对性,但从总体来看,叔本华这种唯意志论的人生观是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
14、他称柏拉图为神明般的,康德为奇迹般的,对这两人的思想相当崇敬。但不赞同后来费希特,黑格尔代表的思辨哲学。
15、“所以在这两重观点之下,每人自己就是这全世界,就是小宇宙,并看到这世界的两方面都完整无遗地皆备于我。”第“人生是痛苦”,“世界是无”叔本华重视人的问题。他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后部分说:
16、我想,不是这样,叔本华不是悲观,他只是在寻求一种真理,而表象和虚无,恰好走进了他的世界。
17、叔本华从唯意志论去考察人,特别是考察人的幸福和痛苦。认为意志和幸福是经常发生冲突的,意志受到阻抑就叫做痛苦。
18、当叔本华“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时候,长他十几岁的黑格尔已经是名满天下了,所以叔本华觉得,只有击败强者才能迅速成为强者(这是我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19、一个曾经积极入世经商的人,却开创了一种举世瞩目的悲观主义,“世界作为一种虚妄,而意志作为一种真实”,但如果你读过叔本华,你一定会发现,他的悲观主义是积极的。
20、甚至把这两人放在一起看,你会发现他们,一个积极乐观地谈论悲观,另一个却在阴暗悲观的生命底色中鼓吹生命的昂扬,前者是叔本华,后者是尼采。
21、英国哲学家罗素,毫不隐晦地直接说:黑格尔的哲学几乎都是错的。
22、“思辨的思维唯在于思维把握住矛盾并在矛盾中把握住自身。在于从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或者说乡在否定的东西中把握肯定的东西。”
23、早上8点钟,叔本华起床,洗了一个冷水澡,像往常一样独自吃早餐,一切都是好好的。一小时后,当佣人再次进来时,发现他已经倚靠在沙发一角,永远地睡着了。
24、其实说了半天还要说到他们的哲学理论上,黑格尔和叔本华的哲学都源于康德哲学但又截然不同,黑格尔从康德哲学的批判中发展了理性主义,叔本华则确立了非理性主义,黑格尔讲理,叔本华谈情。
25、他认为人的性欲是生命意志强烈表现,其目的是为自身保存和种族繁衍。
26、长期以来,有不少哲学家总是把时间、空间的有限与无限,世界的简单和复杂,必然和自由等等截然分割开来,视为毫无联系或水火不相容的东西。
27、由于黑格尔所主张的是以思维为基础的思维与存在的同叔本华为了肯定自在之物,批评这种同一学说的虚妄,深刻地揭露了包括黑格尔哲学在内的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本质,这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28、与此相反,意志达到它的目的则称之为满足、安乐、幸福。这就是说,某个人的欲望、意图落空了,就叫失望、痛苦;其欲望、意图达到了,就谓之快乐、幸福。
29、布鲁门巴赫与利希滕施泰因两人都告诉叔本华说,他们各自大学的教授将不会成为他设法获得职位的障碍,尽管事实上没有人熟知他的哲学。然而,布鲁门巴赫对他吸引听众的能力抱有怀疑。他感觉到哥廷根大学似乎并不需要更多的哲学讲座课程。哥廷根大学因为科策布被刺事件后的大学生骚乱而遭受了入学人数的急剧减少,其入学人数从大约一千三百名降低为六百五十八名。利希滕施泰因则更为乐观,写信说黑格尔在柏林重新激起了人们对哲学的兴趣。柏林大学有着人数要多得多的学生群体,学生人数约为一千一百名,叔本华决定前往柏林大学。
30、要回答黑格尔与叔本华哲学思想的本质区别,则需要从他们的哲学思想源头——康德哲学体系出发。
31、作为哲学史上为重要的人物之黑格尔不仅在他自己所处的时代就成为了耀眼的哲学明星,在后来的一代代哲学家中,黑格尔仍旧一直是哲学讨论的焦点人物,颇多借鉴、批评、争议,甚至轶闻,都由他引发。
32、不过我喜欢黑格尔,虽然黑格尔不喜欢中华文化。但是我觉得这完全是因为黑格尔误解了中华文化。黑格尔的逻辑学论述感觉是从老子那里偷来的,黑格尔却说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太玄了。所以黑格尔自己说引用了佛经的思想,特别说用自己的理解来写就不算是抄袭,感觉有点象孔乙己。窃书不算偷。
33、在黑格尔看来,如果一个陈述为真,另一个就必然为假,那么这两个陈述就是矛盾的,反之亦然。但两个相反的陈述完全可能均为假,尽管它们不可能都为真。比如好人和坏人是二元对立的,但几乎所有人,都并非好人,也并非坏人,也就是说,除了好人和坏人之外,大部分人并非这两种的对立,而是不好不坏的人,或者不坏也不好的人。
34、其实稍微了解黑格尔哲学都能看到,黑格尔哲学里面“3”这个数字重要,一切事物似乎都以“3”出现,比如黑格尔把“精神”自我发展分成3个大阶段: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逻辑阶段又分为三个阶段: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等等。为什么黑格尔这么注重“3”呢而仅仅因为辩证法包含正题、反题、合题的3个阶段。于是,但凡需要对事物进行划分,黑格尔都会把它分为3份。比如他的历史论述就只承认东方世界、希腊罗马世界和日耳曼人的世界,其余似乎根本不重要。罗素说,为了对称,这样做当然也行,但作为一种历史研究方法,似乎就没有说服力了。
35、除去早年短暂的经商经历,叔本华一生都在和哲学打交道,都在寻求高的自在之物。
36、他谈人生的智慧,可是自己的生活可以说是一团糟。
37、他以“善”和“良心”的关系说明了这一点。“善”就是被实现了的自由,世界的终目的,“良心”是作为个体的人在内心对善的把握和判断,但是判断良心是不是真正的善,不能以“主观自我确信”为标准,仅仅是建立在主观自我确信基础之上的善,有时候很可能就是善的反面——恶。“我们仅仅谈到抽象的善而已,良心还不具有这种客观内容,它只是无限的自我确信。”“良心如果仅仅是形式的主观性,那简直就是处于转向作恶的待发点上的东西。”
38、他活着的时候,输给了时代,他死了之后,时代慢悠悠地承认了他。
39、康德哲学有两个区别他之前的哲学的突出特点,一个是对理性认识中的主体自身的能动性的发挥,和对主体自身的反思的考察,这是康德的批判用的方法;一个是由这种考察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对理性的范围的划界,和对理性能力和权利的限制,从而保留了物自体,以捍卫人的自由、尊严。黑格尔和叔本华可以看作是分别继承了和发展了康德的哲学中的一个方面,批判了另一个方面,正是这两种对待康德哲学的不同的继承的态度决定了传统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分野,并对后来的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叔本华对康德哲学所进行的批判历来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40、黑格尔对于康德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尤其是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思想表示特别的赞许。
41、虽然他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看到理性在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作用。但从整体来看,他贬低、抹煞理性的作用,夸大主观的直观、意志的作用,建立一种唯意志论的反理性的哲体系,其具体内容和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世界是我的表象”在叔本华看来世界有两面:一面是表象;一面是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