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苏格拉底的生平简介【文案88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3-26 15:07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苏格拉底的生平简介

1、VIII. 《克利托芬篇》《理想国》、《蒂迈欧篇》、《克里底亚篇》

2、苏格拉底对他们说:“这块麦地里,到处都是麦穗,很难比较哪一株大,即使碰到了,也未必能准确判断。因此,见到颗粒饱满的麦穗,要不失时机地摘下它。追求大的是对的,但把眼前的大株麦穗拿在手中,这才实在。”

3、苏格拉底“理念论”的重点是指出“理念”与“意象”的不同之处,确立其普遍性,用理念的普遍和知识代替感觉。

4、20岁时,苏格拉底师从阿那克萨哥拉的弟子阿尔赫拉于斯,学习有关自然的知识。年轻的苏格拉底喜欢思考和探索,对许多自然问题都想弄个明白,如一个事物怎样创造出来,又怎样毁灭?人们所借以思想的元素是血,还是空气或水?地是平的,还是圆的?等等。对于这些问题,老师都有解答,但苏格拉底对答案并不满意,他试图自己来解释,又觉得无能为力。因此,苏格拉底决定放弃对自然的研究。

5、“分析的”的逻辑方法是求思维的一贯性与必然性,不承认矛盾命题合乎逻辑,把苏格拉底、柏拉图只存在于思想中的理念变为多种逻辑范畴,进而掌握“存在”的真理,在变化的“存在”中求出不变的本质规律,此是分析的方法,不是辩证的方法。

6、欧:我想我们不得不将这一行为放到正义一栏中。

7、古希腊哲学由早期的“自然”哲学转化为苏格拉底的“自我”哲学,“精神”这一实体终确立,此根本性的转折,向世人宣告了唯心主义哲学的成熟。这个学派的初形态是以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理念论”为基础的。

8、《哲学解释》(1981)与《反省人生》(1989)初版封面

9、他认为:社会意义上的大不正义乃“没有约束的权力”,而社会正义只能来自法律对人性和掌权者的约束。



10、拉斐尔所绘的雅典学院里,柏拉图的手指向天,象征了他对于“形式”理论的信念。

11、思想使人成熟,智慧使人流芳。苏格拉底对智慧终生不渝的探索,对学生有教无类的引导,对信仰矢志不移的坚守,对于今天从事教与学的我们,深有启示。

12、没有统治者甘于接受变动,安定与稳定才是当时的雅典所需要的,而对于这样一个伟人来说,他并没有做错任何的事情,他想用自己的方式改良这个世界,正因为是这样没有对错的斗争,才让整个事件变得更加悲剧。

13、苏格拉底、德谟克利特、巴门尼德、毕达哥拉斯

14、开篇,苏格拉底先是捧,让两位⾼兴起来,然后在由浅⼊深,有外到内。逻辑清晰。后对⽅不得不服。

15、如前所述,苏格拉底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著作,而是用他自己的一生实践了对真知和至善的执着追求。在后的申辩中,他说,自己就像雅典城的牛虻,“整天飞来飞去,到处叮人,唤醒、劝导、指责你们中的每一个人”。宁可得罪所有人,宁可被自己挚爱的城邦处死,他绝不能违背神谕,停止哲学思考和讨论。

16、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17、苏格拉底的门徒中,有不少人出身于贵族奴隶主家庭。苏格拉底认为,“与其自己去治人,不如训练能够治人的人更为有用”。在教授过程中,他既不直接地向学生传授他认为是真理的科学知识,也不直接地向学生讲述现成的科学原理和结论,而是用“问答法”进行教学,启发听众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他经常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做出回答。如果答案错了,也不立即给予纠正或指出错误所在,而是根据不正确的答案提出补充的问题,使对方的答案显出荒谬,或迫使对方承认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说自己像助产婆一样,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即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所以人们称这种方法为“苏格拉底法”,也叫“产婆术”。

18、“除非我们能由哲学家担任国王进行统治、或是现在那些被称为国王的人真正适当地学习了哲学,使政治权力和哲学能完全相融合,并且将现在那些只从事政治而不钻研哲学、或只钻研哲学而不从事政治的家伙完全驱逐出去,否则,我们的城邦永远也不会获得安宁、人类也不会免于邪恶的灾难。”(《理想国》 473c-d)

19、但诺齐克为何从此离开政治哲学呢?据他后来解释,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他不想用一种防御性的态度对待别人的批评,但这往往极难避免。因为一个人愈受到别人的攻击,便愈想捍卫自己原有的立场,因此愈难看到自己的错处。更重要的是,他天性喜欢不断探索新的哲学问题,而不想毕生耗在写“无政府、国家及乌托邦的儿子”以及“儿子的什么的回归”之类。

20、雅典学院的细节。柏拉图手指向天,象征他认为品德来自于智慧的“形式”世界。而亚里斯多德则手指向地,象征他认为知识是透过经验观察所获得的概念。

21、柏拉图主义经常被分类为一种形而上学的二元论,有时候也被称为柏拉图实在论。依据这种解释,柏拉图的形而上学将世界切割为两个不同的区块:“形式的”智慧世界、以及我们所感觉到的世界。我们所感觉到的世界是从有智慧的形式或理想里所复制的,但这些复制版本并不。那些真正的形式是的而且无法改变的,而且只有使用智力加以理解才能实现之,这也表示了人的智力并不包含知觉能力或想像力。这种区分方式也可以在琐罗亚斯德的哲学里发现,他也将世界二分为智慧(Minu)和感觉(Giti)。另外琐罗亚斯德想像中的国家也与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述的模型类似。琐罗亚斯德对柏拉图的影响程度依然未知,虽然他比柏拉图还要早出现好几百年,但他的著作大多都已被窜改过。

22、苏格拉底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是真正通过自己学习,获取许多知识的人,他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深刻研究了荷马史诗,并且学习了父亲的雕刻手艺,在30岁的时候,他成为一个不收任何报酬的教师。苏格拉底对于自己的种种作为感到十分满意,他自封为神赐予整个雅典的礼物,对于苏格拉底来说,人生存在的意义就是与人讨论问题,他一辈子的生活几乎都是在室外生活的,在街上遇到人就探讨各种问题,他的涉猎十分广泛,不仅仅是在政治哲学上要学习,甚至是寻常人的生活技能上,他都不乏学习的兴趣。

23、那么,我们和外国打仗的时候,健康的⼈被征调当兵,战死沙场;⽽疾病的⼈免于打仗⽽活了下来。这时你说那个是好,那个是不好?”

24、(关键词)苏格拉底;伦理学;柏拉图早期对话

25、当时雅典哲学思想分成两派,一派研究自然现象,另一派探讨人间规则。虽然苏格拉底研究过自然科学,但是他曾说:“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树木,而是城内的居民。”这充分体现他对人类的重视远超过了自然。当时有人宣称“人是万物的尺度”。也就是说,“我”是判断事物的标准。没有了普遍真理,没有了道德的约束,人们恣意妄为,知识也就靠不住了。这显然是不正确的,苏格拉底坚决反对,他认为人不是万物的尺度,只有真理才是万物的尺度,只有不断寻求真理,按真理约束自己,才是正确的道路。

26、苏:如果他拿走这个敌人的财物或者用策略欺骗他,这些行为怎么样?

27、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28、这种极端的怀疑主义遭到乌拉斯托斯为代表的学者的极力反驳。乌拉斯托斯通过对比柏拉图早期对话和中晚期的对话而发现不同的苏格拉底形象,将早期对话中的苏格拉底称为早期的苏格拉底(Socratesintheearlydialogues,简称Se),将中期对话中的苏格拉底称为中期的苏格拉底(Socratesinthemidtermdialogues,简称Sm),认为这两个不同时期的苏格拉底至少在十个方面有着明显差异。他提出这样的假设:柏拉图在早期对话中并不像色诺芬那样旨在描述的意义上还原苏格拉底的对话场景、再现苏格拉底的昔日风采,而是更多着意于呈现自己的早期哲学思想,因为柏拉图在其哲学思想的发展早期吸收了苏格拉底的哲学洞见;而中期的苏格拉底(Sm)则与早期的哲学发展路线发生断裂,这种断裂的大特征是柏拉图提出的独立而自存的形式理论(theoryofforms)。乌拉斯托斯认为,亚里士多德的看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与《尼各马可伦理学》的一些文本中,认为是柏拉图而非苏格拉底提出了普遍的形式与具体的个别事物相分离,而且所有有关形式的分离思想都是柏拉图提出的,而苏格拉底寻求的定义对象是针对普遍事物的,这可能对柏拉图的形式分离学说产生重要影响,但苏格拉底并没有将普遍性的东西与具体事物分离开来。早期苏格拉底的思想作为直接源自苏格拉底本人而进行报道,以至于柏拉图的早期对话好像理所当然是他认识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的可靠来源,而柏拉图的中期对话则更多是柏拉图借助苏格拉底的口讲述自己的理念哲学。早期柏拉图在对话中所展现出来的苏格拉底具有伦理热忱,是理智主义的德性观代表,其道德心理学使他否认意志薄弱(akrasia或译为不节制),并且宣称自己一无所知,使用诘问式来反驳那些自以为知道智慧是什么的人。而中期柏拉图对话中的苏格拉底却是另外一种形象,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口讲述自己的理念论、灵魂的三分学说和政治哲学。乌拉斯托斯认为,这种早期的柏拉图对话与中期的柏拉图对话在思想进路方面的改变或者断裂,所表达的并不是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方式的改变,而是柏拉图本人的哲学思想的发展轨迹的变化。

29、在古人的原始观察中,有个显著的经验事实:世界上有的东西是“死的”,有的东西是“活的”。而“灵魂”,源于动词“呼吸”,与古代各民族的观念一样,古希腊人也认为“活的”之所以“活”,是因为呼吸。在古希腊人心目中,生命在于呼吸,这样一种朴素的信念,在古人中持续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而且即使在有了新的观念的一个时期内,这个初的观念也还时常出现。“灵魂”和“躯体”的区别是前者是活的,后者是死的,这两者的对立,是“生”与“死”的对立。

30、20岁时成为苏格拉底的弟子,一生景仰其师的思想和人格。三十寡头执政期间,柏拉图的舅父查米德斯和表弟克里底亚均是寡头。

31、与人聊天时,他首先告诉对方他自己的想法,然后提出问题,向对方请教。例如他总是提醒别人,以前的知识都是别人说教的观念,不能只是被动接受,而是要主动去思考去反省这些观念。这种反问的方法使苏格拉底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得到了真正的智慧。与苏格拉底聊天,会使人变得迷惘、困惑,随之产生的就是不安和愤怒。不安和愤怒是由于自身从有知变成了无知。苏格拉底回应则是:“我也一样的无知和困惑啊!”如果不是看到了自身的无知,又怎会去认真思索生命的意义呢?人们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就是开始了自我的检讨与反省,那么也就离幸福和真理更近了。

32、现代对于“辩证法”通常是其主张对立统看事物是有其规律变化、发展的;与其相对立的则是看事物为不动的“形而上学”,是否认事物间矛盾的。

33、这可以说是苏格拉底人生的一次转折,他走出了父亲为他设计的圈子,走进了知识的世界。在那段时间里,苏格拉底向当时各种有学问的人求教,阅读了许多古代哲学家的著作,聆听当时的大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的讲学和智者学派的雄辩术。苏格拉底的爱好广泛,他还学习诗歌和音乐。多方面的学习使苏格拉底的学识有了极大的提高,他的人生观也有了极大的改变。

34、作者简介:田书峰,(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讲师。

35、在苏格拉底之前,“灵魂”与“肉体”是互相区别的,是对立的,并且灵魂可脱离肉体而独自存在,但其却仍是一种极其特殊的“物质”。

36、在论及美德和知识的关系时;苏格拉底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美德即知识”。它揭示了教育和道德的关系,即教育的目的就是去挖掘、发展人的美德和善性。美德和善可通过教育、通过学习各种知识而获得。美德是善的,针对人来讲,善就是节制、勇敢、正义等。学习和掌握各种知识的过程就是美德的获得和完善的过程。不过,他所说的知识并非人类的全部知识,而是指一种理性的普遍的知识,即伦理道德方面的知识。

37、有许多人笑话他,笑他执迷不悟,笑他太过顽固,笑他不懂人心,笑他像一个傻子一样,可是,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称之为伟人,伟人和寻常人是不同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38、《苏格拉底的困惑》是当代著名哲学家诺齐克(RobertNozick,1938-2002)的一本论文集,收录了他之前出版的不同性质的论文,甚至有哲学小说,可说是相当奇特的一本著作。本文不拟在此详细介绍此书内容,而是尝试为诺齐克的哲学人生绘一速写,以让读者对他的思想发展有个较为整体的认识。

39、苏格拉底,这位站在西方哲学起点上的巨人,似乎用自己悲壮的人生预示了哲学的命运。对一切现实的毫不畏惧,正是因为心底对真理和至善的敬畏与执着。反思一切的精神或许永远为当代所不容,但用暴力压制思考和表达的结果,只能是使代表真理的声音亘古弥新。

40、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理念论”的初形式。苏格拉底还进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哲学只去寻求这种因果,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终原因。他认为事物的终原因是“善”,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他以目的论代替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为以后的哲学开辟了道路。

41、诺齐克的第三本书《反省的人生》(TheExaminedLife)在1989年出版。诺齐克从自己的人生经验出发,努力探求什么是构成我们人生有价值及有意义的东西。讨论题材包括死亡、父母与子女之爱、性,以至邪恶及二战时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等。在分析哲学传统里,极少哲学家会尝试触及这些问题。诺齐克却能以诚恳睿智而不说教的方式,从现象出发,逐步带领读者进行深入反思。

42、一个著名的例子是苏格拉底和一个青年欧提德莫斯讨论“正义”。欧提德莫斯自认为他知道什么是正义。苏格拉底说:让我们写下相反的两栏——正义的行为和不正义的行为。欧提德莫斯同意了。

43、苏格拉底的角色都出现在这些对话录中,他们也都被视为真正代表了历史角度上的苏格拉底;因此这些对话录也被称为苏格拉底对话录。它们大多都是由苏格拉底讨论一个主题的对话构成的,通常是和伦理有关,如友情、虔诚等,并且有一个人担任贸然挑战苏格拉底的角色。在经过一连串的对话后,苏格拉底会证明那些挑战者对于辩论主题本身根本一无所知。这些对话录将结局交于读者决定谁才正确,这使得这些对话录具有“间接”的教学功能。这段时期也包括了一部分与苏格拉底审判和死刑有关的情节。

44、两种世界观与哲学学说对立的真正标志,是苏格拉底树立的。如果考虑到这条唯心主义路线的确有它自己的孕育阶段,那么可以把苏格拉底哲学称为古代唯心主义哲学的建成哲学。

45、公元前399年6月,苏格拉底这位杰出的学者、伟大的教育家、热诚的爱国者,被雅典极端民主政府判处死刑,其罪名是:第不信雅典的神,崇奉新神;第蛊惑青年。

46、苏格拉底在不断的探寻思考中得到了真正的答案,那就是雅典人的骄傲自大,沉溺于世俗的物质享受,而忘记了真实存在于心灵深处的高尚需要。

47、“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48、关于历史上的苏格拉底问题,极端的怀疑论与支持论的争论至今仍在进行着,并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被亚里士多德称为“Σωκρατικο λóγοι”的作品多少带有某种想象的文学成分,而非旨在重构历史上的苏格拉底之真像和思想,就连柏拉图的早期对话录能否作为重构历史上的苏格拉底的为可靠的资料来源都受到很多质疑。因而,要实现重构历史上的苏格拉底之真像希望渺茫。在这种研究困境中,乌拉斯托斯力排众议,始终坚信基于早期的柏拉图对话录与中期的柏拉图对话录中的苏格拉底十个方面的明显差异或者巨大转变,就能推测出早期的柏拉图对话表述的是苏格拉底本人的哲学思想,而中期的柏拉图对话是柏拉图本人的哲学思想之发挥。尽管这种推测或假设遭到很多学者的反驳,因为他仍然不能证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PlatonicSocrates)就是历史上的苏格拉底(historicalSocrates),但他仍然不愧为继迈耶尔(1913)之后又一位以重构历史上的苏格拉底之真像为研究旨趣的学者,是对苏格拉底哲学思想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开创者。

49、分类柏拉图著作的传统方法之一是古希腊的四联剧分类法,这种方式被古希腊学者第欧根尼·拉尔修以及提庇留所指派的占星家所采用。

50、苏格拉底反诘法(或作苏格拉底法)是一种质问的辩证法,广泛地用在验证主要道德观念上。

51、但柏拉图不满与寡头们的暴力镇压手段,对寡头们企图假借苏格拉底之手害人的行径更感厌恶,因此拒绝参与寡头政治。

52、出于仰慕,近去希腊首都雅典,我特地去寻访雅典学院(AcademyofAthens)主楼外的苏格拉底大理石坐像。苏格拉底右手支着下颚,仿佛在思考(见图1)。雅典学院是希腊的国家科学院,在那里安放一个“高高在上”的苏格拉底的雕像,蕴含着继承先贤智慧的寓意。

53、苏格拉底生前“述而不作”。他的生平和学说,主要来自门人弟子的记载。下面摘录两个故事:

54、施莱尔马赫通过对色诺芬的批判,否定了他对苏格拉底记述的可靠性,认为要理解历史上的苏格拉底,可靠的途径是叩问苏格拉底应该是怎么样的人,苏格拉底的真实历史形象应该远超色诺芬的描述。虽然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中掺杂很多个人想象,尤其是为苏格拉底进行个人辩护的动机明显,但这不能否定这部作品对理解历史上的苏格拉底的价值,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在某些性格特点和行动规则上与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并不冲突。虽然色诺芬是苏格拉底的非正式学徒(只在很短的时间内跟随苏格拉底),对苏格拉底的认识也大多源自柏拉图的对话录,但他对苏格拉底的描述和回忆,不能排除其运用当时公众对苏格拉底的普遍评价或流行看法的可能性。

55、柏拉图对话录写成的确切时间依然未知,而且它们在日后是否曾被人编修窜改也无法确定。不过,依据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对话录里潜藏的语言资讯已经足以列出一个大略的年代表。这些对话录通常被分类为三个明显不同的时期,少数作品则被视为是在过渡期写成的,另外有一些则难以分类。将柏拉图著作翻译为德文的神学家弗里德里希·施莱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可能是第一个将柏拉图著作区分为三个时期的人,不过,他当时提出的排列顺序与现代学者提出的相当不同,且较倾向于以哲学理论而非年代分类,他宣称这样分类更符合柏拉图一生中的哲学思想发展。施莱马赫将对话录区分为:

56、对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在哲学学说上的关系,我们的基本看法是:苏格拉底的主要学说观点,都在柏拉图的著作中。柏拉图的思想是苏格拉底思想的继承与延伸。他们的思想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区分。而这种区分的依据,同样在柏拉图的著作中。

57、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学者初并没有接触柏拉图著作的管道,也很少懂得原著的希腊文。柏拉图的原始著作在西方文明遗失了上千年,直到它们在君士坦丁堡沦陷前一世纪被人从城里带出为止。中世纪学者透过拉丁文的翻译版本研读柏拉图的著作,当时那些拉丁文译本还是译自阿拉伯学者从希腊文翻译至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的二手翻译。阿拉伯学者不只翻译古希腊的著作,同时也撰写了许多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原著的评论和解释(如阿维森纳、亚维侯),这时亚里士多德的名声开始超过了柏拉图。

58、奠基期:《吕西斯篇》、《普罗泰戈拉篇》、《拉凯斯篇》、《卡尔米德篇》、《游叙弗伦篇》、《巴曼尼得斯篇》

59、苏格拉底相信,通过辩证法的问答,就可以引导人们得出真理,这种对话的作用就像思想的助产士。从认识论上来讲,应该说他主要站在理性主义一边,认为人的内在理性,而不是外在生活是认识真理的基础。他提出了“灵魂”的概念,而他所谓的“灵魂”基本等同于理智、性格的能力和人格的结构。当然,苏格拉底也不否认有观察事实这个层面上的知识,但他将对特殊事物的观察与对一般和普遍概念的分析区分开来。至于在此基础上提出普遍概念是实在的存在的理念论,虽然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出于苏格拉底之口,但一般认为是他的弟子柏拉图的代表思想。

60、当今大多学者都同意苏格拉底是承认德性是可教的,关键是在于对它的理解。在他看来,其可教性在于“美德即为知识”,如果德性并非知识,那么就不可教了,但在智者看来,德性不是知识,其对自身的德性也无知,在他们的学说中,德性不可教。

61、苏格拉底不仅宣传有德行的生活,而且身体力行。他热爱自己的祖国,曾先后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他在作战中表现英勇,数次冒死求助同伴,把受伤的同伴背下战场,尽到了保卫祖国的职责。

62、统治的(统治者或卫国者)—那些聪明的、理性的、具有自制能力的、爱好智慧的,适合替共同体进行决策的工作。这些工作与灵魂里的“理性”部分相符合,符合此一条件的人数极少。

63、到了1998年,诺齐克被哈佛大学委任为“大学教授”(UniversityProfessor)。这是哈佛的高荣誉,当时全校只有十七人享此殊荣。2001年10月诺齐克出版了他后的一本书《不变性:客观世界的基本结构》。这是一本深具野心之作,诺齐克意图另辟蹊径,对哲学中争议不休却无定论的一些根本问题,提出自己一套解释。这些问题包括:什么是真理?真理和客观性的关系如何?如何回应相对主义的挑战?意识(consciousness)和伦理的功能是什么?诺齐克运用了生物、物理、博弈论等各方面的知识,试图从宇宙进化论的角度,解释科学及伦理世界的客观性。

64、苏格拉底一直被认为是希腊乃至世界哲学史上的分水岭。事实上,他发明了一种论证的方法,从基于简单经验的无可争辩的陈述开始,利用某些清晰而合乎逻辑的规则,建立起复杂的陈述。其结果是,在利用(由柏拉图发展起来的)苏格拉底的规则去探寻自然世界时,倾向于采取种种来自人类需求的抽象的、理论性的形式,而不是通过细致地研究事物本身并由此导出给予解释的假说。这种逻辑方法-对于数学来说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的传播使得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工作经常被认为是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确实,直到16世纪时,西方科学才从这种方法中解脱出来,另外一种基于观测、假说、预测和实验的方法发展了起来。

65、参考资料:《柏拉图选集》,《克堤拉斯篇》,《智士篇》

66、1994年诺齐克被诊断出身患胃癌,医生甚至估计他多只有半年寿命。但诺齐克对生命始终保持乐观幽默的态度,一边接受调节,一边继续著书教学,对生命没有任何抱怨。正如他说:“我五十五岁的寿命,已较人类历史上大部分的人长命了。……在我余生中,我没有任何强烈渴求去改变我的生活。我没有心怀跑去大溪地的秘密欲望,或想变成一个剧院歌星,又或想成为一个赛车手或院长。我只想一如以往地,爱护我的妻子和孩子,和他们玩乐,并且做我平日一样做的事情:思考、教学和写作。”

67、世间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68、可以说,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的一个分水岭。苏格拉底扩大了哲学研究的范围,他将哲学引到对人心灵的关注上来。他引用德菲尔阿波罗神庙所镌刻的那句神谕来呼吁世人:“认识自己”,旨在希望人们能通过对心灵的思考来追求德行。

69、此书出版后,诺齐克很快就被公认为放任自由主义(libertarianism)的主要代表,复活了古典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在学理上对左翼自由主义(liberalism)、效益主义(utilitarianism)及马克思主义等提出了有力挑战。而在现实政治及公众层面,则为八十年代兴起的里根及撒切尔夫人的保守主义(或新右派)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正如英国《电讯报》所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历经从罗斯福新政到肯尼迪、约翰逊及卡特的国家福利主义世代后,诺齐克较任何人更能体现了新放任自由主义的精神,并将其领进里根及布什的年代。”

70、苏格拉底认为,人在获得新知识新思想的时候是十分痛苦的,如果一位孕妇在生孩子的时候,没有人帮助的话,那么极有可能遇到危险,这和人们获得新知识是一样的,如果他们在产生新思想的时候没有被人正确的进行引导,那么他容易在某个时间段导致自己的精神死亡,而精神死亡的外在表现就是走上了一条邪路,他把自己比喻成助产士,这也就是说他要引导所有的青少年们产生正确的思想,即使这一个过程会让青少年们十分痛苦。

71、作为事物的范畴,并不是当时的流行用语,但也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它是一个科学著作中的术语,而苏格拉底的工作正是对此术语作哲学上的思考,使其成为哲学的核心部分,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

72、苏格拉底勤奋好学,尤其喜爱哲学研究。当时雅典是希腊文化的中心,古典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大多在这里展开。许多学者在公共场合发表演讲,在公民大会上展开辩论,对辩论术、语法和修辞学等都有研究,从而出现所谓的“诡辩派”。他们四处游历,广收门徒,培养有志于学习他们知识的人。苏格拉底青年时就师从于诡辩派学者,后来逐步形成自己完整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成为当时雅典有名的哲学家之不少有名望的人都拜他为师。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和雅典专制主义执政者克里提阿斯都是他的学生。

73、《阿克西俄库篇》《德谟多库篇》《厄庇美尼德篇》《厄律克西亚篇》《西绪福篇》《弥冬篇》《阿尔孔篇》《弗阿凯人篇》《凯利冬篇》《赫伯多米篇》(2)

74、他是一个哲学家,哲学的本质在于辩论,在他死亡之后的那么多年,还有人为他的思想进行着辩论与探讨,可以说他为后世的哲学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的种种行为、种种语言都不是由自己所记录的,是由他的学生柏拉图记载下来并流传于世的,或许正是出于这样的一个原因,苏格拉底的行动和思想是在学术界具有讨论价值的一个研究课题。

75、柏拉图(古希腊语:Πλάτων,转写:Plátōn,国际音标:(plátɔːn),公元前429年-前347年)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雅典人,他的著作大多以对话录形式纪录,并创办了著名的学院。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三人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史称“西方三圣贤”或“希腊三哲”。

76、大约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不敬国家所奉的神,并且宣传其他的新神,败坏青年”的罪名被判有死罪。在收监期间,他的朋友买通了狱卒,劝他逃走,但他决心服从国家的法律,拒不逃走。后来在狱中服毒受死终年70岁。扩展资料据亚里士多德记载,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定义。他反对智者们的相对主义,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

77、这意味着什么呢?社会正义关心的是在一个政治社群中,谁应该得到什么的问题。诺齐克认为,只要我们能够,每个人的财产持有(propertyholdings),都符合初占有和转让的正义原则,那么整个社会便是公正的。如果政府根据某些模式化(pattern)或非历史性的正义原则,例如平等原则或需要原则,透过征税将我的财产强行转移给别人,那便严重侵犯了我的权利,剥夺了我的自由。私有产权应得到保障,因为它构成了人身权不可分的一部分。道理很简单,如果我有权完全拥有自己,当然包括可以自由支配正当得来的财产,并通过我的聪明才智赚取更多财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不违反上述两条原则,那么后出现的财富不均,也是无可置疑的。

78、苏格拉底的五官堪堪算是端正,嘴唇十分肥厚,眼睛也很突出,整体的身材矮小,可是在这样毫不出色、甚至说有些丑陋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一颗神圣的心。

79、苏格拉底看清了时代的危机,他知道自己的使命便是“追求真理”,他认为“没有经过反省与检讨的人生,是不值得的”。

80、哲学知识的日趋成熟,也明确了自己的方式特点。哲学终于有了自己的方法——辩证法。

81、事实上,早期希腊哲学是以唯物主义精神解决基本的哲学问题,即第一性原则,虽然它的形式相当原始。我们在研究这一阶段的哲学时曾说过,在脱离原始神话后,古希腊哲学的第一形态是唯物主义,此种万物主义精神基本贯穿了整个前苏格拉底时期。

82、苏格拉底曾说,人们的内心深处有一个精灵,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它都在观望着,每当我们想做坏事的时候,良知的精灵就会跳出来阻止我们,对我们说“不可以”。但若这是一件该做的事情,精灵则不会做出任何举动。良心的谴责,会让我们对错的行为不安和不忍。

83、自从那时开始,许多西方哲学家也将他们的理论根基于柏拉图的著作之上。柏拉图的影响在数学界和科学界特别大,尤其是戈特洛布·弗雷格以及他的学生如库尔特·哥德尔和阿隆佐·邱奇等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也采用了柏拉图所提出的有着永恒不变的现实存在的主张,反对尼尔斯·玻尔提出的物理宇宙以及他对量子力学的解释。相反的,那些脱离了本体论理论模型以及道德理想的哲学家,则通常会以其他各种观点批评柏拉图主义。例如尼采便攻击柏拉图把世界分割成两个的作法,马丁·海德格尔则批评柏拉图模糊化了人类生命的本质,而卡尔·波普尔则在他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一书中批评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所提议的政府形式是个典型的极权主义政权。列奥·施特劳斯被一些人视为是恢复柏拉图在道德哲学上的影响力的主要哲学家,他采取的是较少形而上学的形式。不过,由于受到尼采和海德格尔的影响,施特劳斯并不认同他们对于柏拉图的谴责,而是专注于在对话录里寻找柏拉图面对批评所提出的可能解答。

84、在后,苏格拉底终于知道了为什么神说没人比他更加聪明,因为苏格拉底至少自己知道自己的“无知”,而其他人却连自己“无知”都不知道。

85、在柏拉图的对话中,着重谈了“存在”的是《智者》篇,这是一篇富有哲理性的深刻对话,但在这篇对话中,苏格拉底只是个听众。由此可见,柏拉图此时的思想已超过苏格拉底主要哲学思想范围了。

86、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家公司门前摆放着多个名人雕像。其中苏格拉底雕像位于中间。雕像底座上刻有苏格拉底的生平简介,可是生卒年却为公元前169年至公元前399年。也就是说,逝世的年份比出生的年份要早,很显然不符合逻辑。

87、“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的哲学原则。古希腊人心存疑问时,会前往德尔菲阿波罗神庙传达神谕的地方提问。有一次,苏格拉底的朋友凯勒丰去那里提问:“有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呢?”得到的回答是:“没有。”然而,苏格拉底却常说自己一无所知,要“认识自己”。苏格拉底解释说:“承认自己无知,是智慧的起点。该回答并非认为我聪明,而是提醒大家去寻找比我更聪明的人。”他指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无知是我们的所有——“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因此,我从无知开始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上一篇:苏格拉底全部名言名句【文案33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