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表示气象的谚语
1、“云交云,雨淋淋”、“逆风行云天要变”,说明大气高低层风向不一致,易引起空气上下对流,产生雷雨等对流性天气。
2、 预示两种天气:阴雨天之后,低云变高云,形成高积云说明天气转好。晴天之后,高云变低云,云量增多,由无云形成鱼鳞云,则预示着阴雨天。
3、月亮生毛,大雨滔滔 “月亮生毛”系指月晕。春季,若看到明显的月晕现象,意味着滂沱大雨行将而至。
4、江淮地区,一年四季分明,进入秋季以后天气凉爽,随着雨水的一次次光顾,气温也会不断降低,民间有“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的说法,这是因为进入秋季以后,太阳直射点往赤道以南移动,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冷空气活动也变得更加频繁,伴随着一次次的冷空气南侵,出现的天气现象有大风、降水、降温等等,冷空气活动频率一般5-7天一次,所以如果观察到十次左右降水即表示已经是秋后两个多月的时间,也就是深尽冬初了,所以说“十场秋雨穿上棉”。
5、“西南雷轰隆,大雨往下冲”,指西南方位起雷暴,来得慢,雨势猛,时间长。“西北雷声响,霎时雨滴滴”,西北方雷雨来得快,风力大,有红云时还会降冰雹。
6、“春寒有雨夏寒晴。”早上起来如果感觉冷,在冬天要下雨或雪,在夏天则是要晴的象征。
7、惊蛰春雷一声响,农民伯伯闲转忙到了“惊蛰”节气,天气转暖,渐有春雷, 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惊蛰”后,农民也由冬闲正式转入春耕生产的大忙时节。
8、缸穿裙,大雨淋;盐出水,铁出汗,雨水不少见。
9、乌云拦东,不下雨也有风。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小。
10、 “头伏萝卜二伏菜。”山里人素有“小菜半边粮”的说法,进入夏至后第三个庚进伏,也就是热三伏天,一伏10天,也有二伏20天的。正是大挖洋芋薅包谷草的季节,薅草过后要先点萝卜后点白菜。
11、民间群众常根据雷声预测天气,“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这条谚语指的是未下雨之前就雷声隆隆,表明这次下雨是局部地区受热不均匀等热力原因形成的,又叫热雷雨,雨量不大,时间很短,局地性强,常出现“夏雨隔条河,这边下雨,那边晒日头”的现象。
12、 虽然民间“天气晴雨表”气象谚语有局限性,但它仍然是宝贵的财富,若我们能熟识这份来自民间的“天气晴雨表”,并结合现代的科学的天气气象预报,就能够更好的顺应自然界四时不同季节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