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的启示
1、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2、刚刚上小学的时候,我妈总是嘱咐我:不懂的一定要赶快问老师,不然总攒着,不懂的越来越多,功课就落下了。于是小时候就总是跟在老师后头:老师,这是啥?老师,那是啥?(不耻下问的启示)。
3、卫国大夫孔圉(音yǔ)勤敏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不耻下问的启示)。
4、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多少对与错,本质上来说,只有理解与不理解。你看到的世界越大,你能理解的东西也越多,你也会更懂得换位思考。
5、推敲,一方面,让我们别急着给自己封什么“当代诗王”,认真些踏实些。
6、心理学发现,每个人在遇到别人反驳我们的时候,第一时间就会反驳,实际上,这种反驳对我们成长很不利。
7、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人请教地位比自己低的问题当成耻辱,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难道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吗?学习忌讳的事,没有超过满足于自己所学的知识的,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这才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你说得对。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作醒目的警戒。
8、我一直觉得不耻下问是一种美德,奈何有人觉得你太烦,搞得我像是第一天干这行。算了算了,不跟你计较,没那个美国时间!!!
9、今日话题:你会不耻下问吗?欢迎探讨与交流。
10、第三个阶段:诲人不倦。孔子作为老师当然可以诲人不倦,其他人其实也可以,费曼学习法说,好的学习方式就是讲述给别人听。前面说孔子述而不作,孔子也从记述中获得了庞大的学问,因为要查典籍,可能还要走访群众,拿的资料详实,自己学到的就多,我写《论语》相当于更深的又学了一遍《论语》;后面收了这么多弟子,在平时将自己的思想讲给别人听得时候可能又获得了一些启发,从前面《论语》中知道,颜回、子贡这些弟子都曾启发过孔子,举一反举一反十。平时我们在企业中,也可以去推行费曼学习法,让每个员工成为内训老师,比他被动受训提高速度要快的多。当然,这是我的理解,不是“述而不作”,孔子可能只是单纯的诲人不倦而已。
11、一次,孔子去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礼仪式时,他不时地向人询问。有人嘲笑他不懂礼仪,孔子听到这些后,毫不在意,并且说:“遇到不懂的事便问个明白,这才是要求知礼的表现啊!”当时卫国的大夫孔圉为人耿直,并且谦虚好学。
12、沉思 contemplation 美(ˌkɑːntəmˈpleɪʃn)
13、▲点击上方的绿色小喇叭,听大冰叔叔讲国学故事
14、曾国藩提出的读书的“三有”你是怎么理解的?曾国藩提出的读书“三有”: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了志向就不会甘心做一个地位微贱的人,有了见识就能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有了恒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要想有所成就,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15、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什么?三到:指的是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读到。心悟指思考,只有“悟”——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精义;眼要仔细看,才能全面准确地记住知识;嘴要读出声来,以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增强记忆,帮助理解。这三个“到”,概括准确,要言不烦,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准则。
1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俞樾曰:下问者,非必以贵下贱之谓;凡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皆是。----孔子《论语公冶长》我岂是一个帅字形容了得。我乃: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玉树临风、年少多金、神勇威武、天下、宇内第寂寞高手、刀枪不入、唯我独尊、玉面郎君、仁者、勇者无惧、金刚不坏、英明神武、侠义非凡、义薄云天、古往今来、无与伦比、谦虚好学、不耻下问、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待友热情、对敌冷酷、阴险狡诈、无所不为、心狠手辣、无恶不作,对友赴汤蹈火、再所不辞、两肋插刀、枪林弹雨、勇往直前、慷慨大方、头脑精明、仙福永享、寿与天齐、百折不饶、百打不死、侠中豪杰、人中龙凤、有情有义、有胆有色、举世无双、既酷又帅、人之表率、诚实可信、谈吐大方、风度翩翩、气势凌人、气质高贵、单身贵族、貌赛潘安、智胜孔明、勇比子龙、义超关羽、巧越鲁班、至尊至圣、至高无上、华丽绚烂、英
17、我国古籍中曾记载不少“一字师”的掌故,下面举几个例子。
18、不耻下问的启示:一个人要谦虚、好学,真诚地向别人提问请教。
19、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章学诚
20、虽然解决了问题,学到了方法,但那个思考的过程,始终是缺失的,以后再遇到类似这样需要“剑走偏锋”的问题,你还是一样不会解决。
21、高的则是气度。要求作者心里怀着山河,这时规则格律已经绊不住他了,只要将心里的思绪落笔成诗就可以。李白飞逸飘然,李贺思绪诡奇,杜甫则心中满是悲悯,这都是第的。
22、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23、再上去是意境,这也是苦吟派纠结的地方了。他们讲究诗的意味,比如推敲,是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展现的是完全不同的意味,一个寂静而有归来感,一个有声却更显孤寂。这个境界已经高了,要对文学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懂得在格律的限制里寻求解法,才有资格“纠结”。
24、这篇课文通过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不懂就问的态度和勇气,启发我们遇到不懂的问题要敢于去问。
25、不耻下问给我们的启示: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
26、但你自己都不去尝试着解决一下,你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呢?思维方式需要锻炼,你总是依赖别人的思考,如果有一天,你必须得一个人去面对问题呢?没人能帮得了你的时候,你怎么办呢?
27、第一个阶段:默而识之。遇到一些事一些道理,可能懂,也可能不懂。不管怎么样,如果这个事给你造成了很深的印象,记下来,这个事悟透了可能你的学问就更高一层,悟不透拿出来反复把玩也是一种乐趣。
28、人只有做到了这一点,那这个人才能进步,才能成熟起来,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
29、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长疾瘤。(清)袁牧
30、其实你本来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得到问题的答案,所以,不要总是不动脑子、习惯性的把问题丢给别人解决,还美其名曰“不耻下问”。
31、孔子教过我们:“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孔文子也是人,是人就有缺点和不足。所以我们只把眼光盯在他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上吧。
32、反义词好为人师骄傲自满居功自傲不耻下问造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习,不仅要做到虚怀若谷,还要做到不耻下问。
33、到了中学,上课走神没听懂,就不敢去问老师了,怕老师责备我上课不好好听讲。回家骗我妈说,问问题的同学太多了,我没排上号。于是我妈又教导我:你还可以去问那些学习好的同学啊。
34、孔圉又称孔文子,是卫国的大夫。他聪明好学,又谦虚,因而死后,被授予文公的谥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35、一个人过于在乎面子,往往活在自己小世界中,他们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不允许人批评自己。
36、理解 understand 美(ˌʌndərˈstænd)
37、文章中,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学生读书比作唱歌,形象地写出了学生读书的状态。从同学们的表现可以看出大家是怕先生的。这与孙中山的行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出孙中山不懂九问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38、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孙中山读书认真,功课完成得很好。有一天,他因为不懂书里的意思就站起来请求先生讲解。
39、面子提醒我们自尊的重要,但是我们不要被面子背后的情绪所冲击,而是释放自己的情绪,不要认为别人反驳我们就认为自己不行,而是把别人的辩论当作对事情真实的挖掘,我们就能掌握更多的真知。
40、后来学了《论语》,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指"天资聪明却好学习,并且不以向别人请教他们认为很低端、很简单的问题为耻"这种难能可贵的学习精神。
41、译文:王生好学,但没有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对此感到)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一无所得,学习重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火,不对李生的话做任何应答,转身就跑了。
42、读书当将破万卷;求知不叫一疑存。《对联集锦》
43、孩子教育、夫妻关系、婆媳矛盾,请听(家风故事)
44、(示例):阁下既~,弟先须请教宗旨何如?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回
45、可当我自己在网上查询的时候,我突然想:他们为什么不能自己查?我也不是天生就会,我也得自己去查、去看。
46、这里只谈到了孔文子勤学好问,其他的也有不光彩的事却只字未提。这也是子贡发问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