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代表作
1、作者社会兼职有:九三学社江苏画院首届理事,昆山市十五届、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昆山市文联第七届、第八届副主席,苏州沧浪诗社第六届、第七届理事,昆山市书法家协会二届、三届主席。
2、孙惕表示,《顾炎武》作品在规划立项之初,就得到了江苏省文联、江苏省曲协、苏州市文广新局、苏州市文联、千灯镇d委政府等各方的关注,并在资金、技术、人力安排上都给予了充分的支持,让这个作品的成功有了一半的。
3、 内容简介:身处明清更迭的大动荡时代,顾炎武面对世变、学术之忧,毅然致力于“明道救世”的理想事业。经过对纷纭社会的深入考察和深度思索,他开辟了一条“以经学济理学之穷”的治学新门径,并尝试付诸实践。本讲将围绕礼义与廉耻、礼之功用、礼与法、《仪礼》学复兴等问题,来展示顾炎武的礼学旨趣、成就和时代意义。
4、令人遗憾的是,出于身体原因,盛小云将无法参加本次首演。即便如此,这一次的演出阵容依然豪华。盛小云透露,本次出演的大部分都是国家一级演员,可以说是全江苏省评弹界好的演员团队。团队在准备过程中群策群力,前期彩排和联排已经进行了好几轮,也请专家团队提出了许多意见。
5、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6、第一回 《梦碎》吴伟东 徐 震 莫桂英(顾炎武代表作)。
7、俞建良,昆山人。九三学社社员。美术学研究生学历。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澳门印社社员。现任昆山市昆仑堂美术馆馆长,昆山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8、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9、昆曲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艺术?对于顾炎武你又了解多少?小龙在这里首先简单科普下——
10、张名振(生卒?-1654),大明南京锦衣卫籍,封富平将军,于永历七年(1653)九月,在长江口大破清兵,进屯崇明(今属上海);永历八年(1654)正月,率“海舰数百”溯长江而上,直抵镇江,并登金山遥祭明孝陵。顾炎武为之欢忭鼓舞,作《诗集·金山》道:
11、江南反清势力日渐衰竭,顾炎武誓死“永不损节”,以“复社”作掩护,秘密组织“反清复明”;每逢端午,总是于门前悬挂一块红色蔓菁(芥蓝),里面塞上蒜青(蒜苗),并附悬“避青”二字白布一块,意思是“不直国朝恶而避之”。因此,人们称他为“避青先生”。他曾先后六次,往返数千里,不辞跋涉之苦,步行至南京明孝陵,哭祭明太祖;先后两次,至北京昌平长陵哭祭明太宗永乐皇帝;六次至北京明思陵哭吊崇祯皇帝。
12、顾炎武,明末清初的杰出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总书记将顾炎武列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之他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中国妇孺皆知。
13、 顺治十四年(1657年)秋,在其名著《天下郡国利病书》初稿已成情况下,顾炎武开始了后半生“北学于中国”的历程。
1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5、 顾炎武自己对科举考试也是心不在焉,崇祯年间与同乡同学归庄一起,积极参加复社的活动,常跟四方之士打交道,荒废了科举学业,虽屡次参加乡试,却每试皆败。当时,在农民起义军和清兵双重打击下,明王朝已然摇摇欲坠。炎武常读邸报,对于国内政治和军事形势大体了然,他深为国家命运担忧,又自觉经世乏术,愧疚难当!27岁乡试再次落第,他毅然决然放弃了科举,义无反顾投身到为国分忧的实学兴邦的事业中。
16、 《日知录》抄录文献占了十分之七作者自己的话不过占十分之二三。就此而论,说它是一部“札记”,似乎并不为过。但是深入地看,作者并非随意或机械地抄录别人的话,而是经过了一番“采铜于山”的精心筛选和提炼才录入其书,这些看似“不过储著作之资料”的“札记”,其实是作者“早夜诵读,反复寻究”得来的“采山之铜”。他之所以花这么大功夫,“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乃是为了在茫茫书海中挑选出切合于己意的别人的话,以便确切地借用他人之言来表达其本人的思想和见解。他之所以要采取这种独特的表述方式,主要是因其看到明末王学泛滥而流于禅释,乃至于“语德性而遗问学”,所以他要特别提倡“道问学”,并亲自以其《日知录》作出表率:其书大量地引用他人之言,恰在于显示其学问之广博,表明其“尊德性”而不离乎“道问学”;而其书不取章句体例,而是萃集他人之言来阐明一个一个貌似互相孤立而实则有内在关联的“含有意义”的问题,且往往在引用别人的话之后附以作者自己的评论以起画龙点睛之作用,抑或先亮出作者自己的观点而后引证他人之言,则在于显示其有“观其会通”的本领而绝非一般“章句之士”所可比。由是观之,《日知录》实是作者为倡导“尊德性”与“道问学”之统一而出示的典范之作。
17、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18、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顾炎武
19、 在顾炎武“修己治人之实学”思想体系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作为一个“治道”理念提出来的,其思想特质在于:一般儒家王道政治观是基于视天下为君主一人之天下的天下观,由此将天下系于君主一人,使君主独负天下兴亡之责;顾炎武的“治道”理念则是基于视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的天下观,由此将天下系于天下之人,使天下之人共同分担天下兴亡之责。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天下观,突破了传统儒家“君主独治天下”的专制主义王道政治观,具有了近世“天下人共治天下”的治理意识,这是顾炎武作为明清之际的一位伟大启蒙学者具政治启蒙意义的一个观念。
20、由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山当代昆剧院联合出品的原创昆剧《顾炎武》是“昆曲”和“顾炎武”两张文化金名片的叠加,旨在借由昆曲艺术向当代观众诠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内涵,无论是弘扬传统文化,还是敬仰先贤思想,都具有积极作用和时代意义。名家创作、青年传承,以老带新、以老促新,同步创排“名家版”“青年版”的做法,开昆曲演出史之先河。该剧将于2018年10月13日在第七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开幕式首演亮相。
21、 《日知录》是笔记形式的著作。顾炎武曾把其内容概括上、中、下三篇。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文。《四库全书提要》对其内容有进一步的分述:“大抵前七卷皆论经义,八卷至十二皆论政事,十三卷论世风,十四卷十五卷论礼制,十六卷十七卷论科举,十八卷至二十一卷皆论艺文,二十二卷至二十四卷杂论古义,二十五卷论古事真妄,二十六卷论史法,二十七卷论注书,二十八卷论杂事,二十九卷论兵及外国事,三十卷论天象术数,三十一卷论地理,三十二卷为杂考证”。潘未对此书评价很高:“意惟宋元名儒能为之,明三百年始未有也”。顾炎武的实学思想和基本观点在这部书中得到了系统的发挥。
22、在近代和现代可就有出现游阳明这在不自等级的哲和把如和家,可就有出现曹雪芹这在不自等级的小说家,可就有出现汤显祖这在不自等级的戏剧家,也可就有出现宋宗羲、顾炎武、游外是如和说这在不自等级的批评家。请注意,这而在不只是在与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郁闷的年代没都气数叫较。----余秋雨《中国文脉》
23、这两份名单你认识多少?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第二份名单:曹雪芹、胡雪岩、李渔、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哪份名单上你认识的人多一些?其实,前者全是清朝科举状元,而后者全是当时落第秀才。明天就要高考了,谨以此文宽解所有的考生以及父母们。人生,真正的考场其实从来就不在学校!
24、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空。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志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顾炎武《精卫》
25、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七廉耻》
26、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27、第二回 《起义》钱国华 王池良 陈 琰
28、顾炎武安葬继母王氏之后,时逢闰六月,明皇宗室唐王朱聿键于福州称帝,隆武。由大学士路振飞(河北曲周人,生卒1590-1655年)举荐,隆武帝遥授顾炎武为兵部职方司主事;但因“顾炎武嗣母新丧,一时难以赴任,只能梦在行朝执戟班”(见《诗集·延平使至》)。
29、 顾炎武出身名门望族,高祖、曾祖、祖父都被载入《明史·列传》。顾炎武刚出生,就被绍芾抱去,做了他的嗣孙。绍芾是炎武亲祖父绍芳之弟,曾参加科举考试,院试成绩差,靠捐纳进了国子监,后来以贡生身份多次参加乡试,但直到50岁也没能中举,终摒弃科举。他有个独生子同吉,18岁订婚,未到结婚,因病离世。按当时习俗,同吉未婚妻王氏本可另嫁他人,但王氏却认为,既然跟顾家订了婚约,就理应守约,不能毁约,于是不顾父母反对,毅然归顾家守贞。就这样,王氏成了炎武的嗣母。
30、 内容简介:在宋明理学向清代朴学转变的过程中,顾炎武努力倡导“读万卷书,行路”,以其引古筹今,综贯百家的经世理念,“采铜于山”,熔铸成文的原创意识,考文知音,重视证据的科学方法,实地考察,身体力行的实践精神,在明末清初的学术界独树一帜,成为清代朴学的先导。
31、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不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32、顾炎武的扮演者柯军老师,虽是从昆山走出去的昆曲名家,但在家乡的院团演绎家乡的先贤,是第一次。谈及对剧目的期许,他说:“《顾炎武》这部戏,能让昆山的每一名市民都看过才叫成功,能传一百年才叫成功。”而这种成功,需要青年一辈的昆曲人一起参与,用热情和时间一起达成。
33、 顾炎武在北方游历甚广,先后到过山东、北京、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份,但他在山东停留的时间长,特别是在他获得了章丘土豪谢长吉抵押给他的庄田之后,章丘俨然成了其游历活动的根据地。
34、 主讲人:林存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研究员)
35、永历十一年(1657)元旦(正月初一),顾炎武45岁时,再谒明孝陵,并先后用七年时间,多次往返昆山、南京、北京之间,将家产悉数变卖,掉首故乡,往返数载,凭吊先陵,以寄故国哀思。
36、陈忠康精品书法展在国家博物馆举办(全记录)
37、顾炎武,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五月二十八日生于昆山千灯镇。其曾祖顾章志为江东望族。顾炎武原为顾同应(早逝)之子,过继给堂伯顾同吉为嗣;嗣母(王逑之女)十六岁遗寡守节,白天纺织,晚上看书至二更休息,独立抚养顾炎武成人,教以岳飞、文天祥、方孝孺忠义之节。
38、曾获第2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11届文化部“文华表演奖”、第三届中国昆剧节“优秀表演奖”及“文化部优秀专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现为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主席、第十一届、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39、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
40、 主讲人:周文玖(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41、成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多年来流行一种说法,认为是顾炎武说的.但出自顾炎武的哪一本书.却从未有人点明.
42、纪永历三十二年(康熙十七年即1678年),康熙开博学鸿儒科,钦点顾炎武就科。而顾炎武三度致书叶方蔼(顺治十六年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表示“耿耿此心,终始不变”并以死拒就。次年清廷再开明史馆,顾炎武以“愿以一死谢公,下则逃至世外”回拒熊赐履(清朝武英殿大学士)之举。第三年(1680),顾炎武夫人病逝于昆山,哭妻于灵前作诗,有云:
43、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其弟子潘耒从其家取出书稿,再三校勘,删改了犯忌的字眼,把内容大体划为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等八类;
44、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今日人情有三反,曰弥谦弥伪,弥亲弥泛,弥奢弥吝。----顾炎武
45、永历十三年(1659),顾炎武至山海关,凭吊古战场;此后20多年间,孑然一身,游踪不定。其足迹遍及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往来曲折二三,所览书又得万余卷”并结识众多民族志士;晚年,始定居陕西华阴。永历二十二年(康熙七年即1668年)因莱州“黄培诗案”入狱,得友人李因笃等营救出狱。永历二十五年(康熙十年即1671年)顾炎武游走京师,隐于外甥(徐干学)家中。其好友熊赐履,应康熙之意,设宴款待并邀其修改《明史辑略》,被顾炎武断然拒绝,有说:“果真如此,那不仅是介之推(春秋时代晋国忠臣)出逃矣。即效仿屈原为楚而死矣!”
46、顾炎武曾把创作《日知录》比作“采铜于山”。他自言,这时代的人写书,就像这时代的人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作废铜铸钱。
47、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顾炎武《与友人书》
48、 作为儒家的忠实信徒,顾炎武是以弘扬儒家“仁道”为职志。关于“仁”,孔子有“仁者爱人”之说,《中庸》则有“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之说。顾炎武则兼取其说,将孔子“仁爱”说发展为“耻匹夫匹妇不被其泽”的“行己有耻”说,而将《中庸》“亲亲为大”说发展为“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的“人必有私”说,使“仁爱”和“私情”得以联系起来,在这种联系中,“私情”被理解为“仁爱”的必然体现,这是顾炎武对儒家“仁学”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其意义在于从儒学理论上达成了“仁”“私”统一。
49、关于写作此书的目的,顾炎武本人说得很明白,他说:“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