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关于和谐的名言
1、⊙免责声明:本图文(或视频)来源于网络,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如涉及版权请直接联系我们!
2、庄子曰:必服恭检,拔出公忠之属而无阿私,民孰敢不辑!”《庄子•天地》)
3、(译文)庄子说:“所以只要有过人的德性,形体上的残缺就会被人遗忘。人们如果不遗忘所应当遗忘的(形体),而遗忘所不应遗忘的(德性),这才是真正的遗忘。”
4、家人间相处也要糊涂一点,世上事从不是非黑即白那样分明。
5、(译文)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古人关于和谐的名言)。
6、(译文)老子说:“虽能深通大道而不自以为贤智聪明,是高明和值得推崇的。如果不通晓大道却自以为是,就愚蠢而令人厌恶了。”
7、宋 秦醇 《谭意歌传》:"意治闺门,深有礼法,处亲族皆有恩意,内外和睦,家道已成。"
8、(解读) 高地变成山谷,深谷变成山陵。据科学推测,喜马拉雅山这个地方在七千万年以前还是一片大海,沧海变桑田,比喻世事多变。也比喻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总是向它相反的方面转化。
9、译文: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可惜我却不在场。
10、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1、10行乎无名者,唯庸有光;志乎期费者,唯贾人也,人见其跂,犹之魁然。(《庄子外篇•庚桑楚》)
12、(译文)孔子说:“死生是一件极大的事,却不会使他(此指鲁国断脚之人王骀)随之变化,就是天覆地坠,他也不会随着遗落毁灭。他处于无所待的境界而不受外物变迁的影响,主宰事物的变化而执守事物的枢纽。”
13、(译文)智谋之士没有思虑的变换就不会快乐,口辩之士没有议论的程序就不会快乐,好察之士没有明辨的事端就不会快乐,他们都受外在所局限。
14、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
15、庶出的徐渭自小缺少父母疼爱,不到十岁便与亲生母亲分离。虽生活在自己家中,但常有寄人篱下之感。
16、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西周周文王姬昌《易经·系辞上》
17、1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18、(译文)颜回说:“不着意自己的肢体,不摆弄自己的聪明,超脱形体的拘执、免于智巧的束缚,和大道融通为这就是坐忘。”
19、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
20、(译文)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用朋友来帮助我怕培养仁德。”
21、亡羊补牢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未雨绸缪的寓言却是悉知甚少。
22、1《庄子》:势为天子而不以贵骄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财戏人。(《庄子杂篇•盗跖》)
23、1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庄子杂篇•渔父》)
24、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25、庄子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庄子•大宗师》)
26、」子贡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7、贵尔六尺身,勿为名所驱。——柳宗元《读书》
28、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家庭生活中,不要只看到别人的不足,要懂得体谅。
29、(解读) 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骨,气血尚未定型,在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到了壮年时期,身强力不亏,精力旺盛,要警戒无原则的纠纷和争斗;到了老年,体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贪得无厌。这句话对于青少年来说,提出了早恋会影响身心健康的问题。在今天看来,孔子的“戒色、戒斗、戒得”的说法,对我们仍有教育意义。
30、一个人品德高尚,自然会受到人们得敬重;一个人才能出众,自然能令人信服。
31、(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与实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32、(译文)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谋事。”
33、1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34、(译文)是曲是直,听任自然;观照四方,随着时序而变化。或是或非,执守你的环中;独自完成你自己的本意,和道共游。
35、(译文)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恶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36、庄子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庄子•逍遥游》)
37、(译文)自己的祖国和故乡,看到心里就舒畅;即使是丘陵草木杂芜,掩蔽了十分之心里仍觉得舒畅。
38、完成对理性使用范围的重新划界后,荀子又将人的主体性引入天人关系思维中,形成天人相参思维。这一过程又分为两步:首先,在界定天人之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界定出天地人之分:“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指出天有四时变化,地有万物出产,人能治理社会,三者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补充。其次,突显人的主体性:“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这就在分清天地人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人可以与天、地相参,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人要合理利用理性来处理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荀子论述的天人相参向上将理性原则注入到神圣之天中,使神圣之天与义理之天重新握手;向下将理性原则转换成礼义之统,注入到人的主体性觉醒中,从而使人的主体活动在把握好自我界限的基础上,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天地人和谐互动,共同发展。
39、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40、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41、生命里总有一个故事,想讲述却难以开口,就这样在心底,渐渐谱成了曲。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永远向往,失去了的,才会觉到珍贵。所谓的,得失、情缘、风景、驿站,都在时光的尘烟中,慢慢淡散。虽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难,但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究会走远。
42、(译文)孔子说:“坚定地相信我们的道,努力学习它,誓死保全它。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祸乱的国家。天下太平,就出来工作;不太平,就隐居。”
43、(译文)“通达生命实情的,不追求生命所不必要的东西;通达命运实况的,不追求命运所无可奈何的事故。”
44、富也罢,穷也罢,幸福不靠金钱架。豪华恬淡各千秋,富者辉煌,穷也清雅 。
45、点评:心和气平,就是心平气和,心态好,心里总是欢喜的、平和的、和谐的,不会心浮气躁,不会着急发火。这种人将来必然是子孙荣贵,家庭兴旺,因为身教大于言教,有这样的家长以身作则,孩子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46、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自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7、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礼记·表记》
48、(译文)要宁静就要平气,要全神就要顺心,有所为要得当,就要寄托于不得已。
49、庄子曰:“藏金于山,沈珠于渊,不利货财,不近富贵,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愧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庄子•在宥》)
50、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论语·公冶长》
51、吾人生于天地之间,只思量做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余事都没要紧。
52、(译文)本真乃是精诚的。不精不诚,就不能感动人。
53、在吵架过程中,彼此控制不住情绪恶语相向,这都会给感情带来裂痕。
54、(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55、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庄子•秋水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