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改编电影
1、(日瓦戈医生)改编自小说《日瓦戈医生》(1958帕斯捷尔纳克苏联)(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改编电影)。
2、 而那句著名的名言,“令她反感的,远不是世界的丑陋,而是这个世界所戴的漂亮面具。”也正是来自萨比娜对于这媚俗的世界的态度。(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改编电影)。
3、 而艾尔,在战争中毁了脸,他愤怒,打架,怒骂,他知道自己被毁了,但不确信是被谁或者被什么。他不断的和Birdy谈话,Birdy始终不开口。直到艾尔说出以下这些话:“birdy,我俩都完了。我们从未掌握过我们自己的生命……我觉得我们像没人要的狗,记得吗?……当炮弹打倒我脸上,我能闻到肉烧焦的味道,我不能触摸伤口,什么不知道自己的长相了,这些绷带下还是不是我,或者变成军队屠夫的长相……Shit!他们的世界有什么好!我们就呆在这不走了,你是对的,我们就藏在这不跟任何人说话,常常发疯,爬上墙!吐口水!拿屎丢他们!”
4、“生命对于我太沉重了,而对于你却是那么轻。我不能承受这生命之轻,我不够坚强。在布拉格,我只需要你的爱,在瑞士,我什么都得靠着你。如果你抛弃我,我该怎么办呢。”
5、特蕾莎在身边时,他常常感到沉重;一旦离去,瞬间嗅到了自由生活的甜美气息,心情为之轻松,可随即袭来的则是难以承受的忧郁和沉重。独身与成家,情人与妻子,背叛与忠诚,性与爱。总之,轻松与沉重,托马斯就像一个钟摆,在二者之间回荡。他没有固定的一端,因此也就无所依附,他的生存只能是苦苦体验性、爱之轻与重的悄然转换。
6、什么都能忘却,唯独不能忘却的是“自我”,这不能忘却的便是枷锁,枷锁便是沉重的源头。
7、情节剪切有不同:电影《布拉格之恋》中有的情节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都有,而小说中有的某些情节电影却被剪切去掉了。
8、接下来就是外部现实的出现,否定了尼采哲学。
9、在“布拉格之春”运动的前夕,Tomas写了一篇讽刺捷克斯洛伐克共产d的文章并被报社刊登,政府希望他签署一份撤回声明,以此来保住共产d的颜面。然而内政部的人在tomas这里吃了闭门羹,Tomas将撤回声明揉成纸团。
10、1989年年底,在天鹅绒革命胜利后的捷克斯洛伐克,到处都能听到披头士的名曲"嗨 裘德"(Hey Jude),令外国游客感觉很奇怪,为什么这首歌会在此刻,如此受捷克人的青睐?
11、《傲慢与偏见》(P&P)电视剧版,和(S&S)同样根据简·奥斯汀小说改编。
12、或许只是因为无条件的依赖吧,这个小姑娘因为一面之缘就只身来到布拉格,萍水相逢,她却将一生的幸福都压在了这个男人身上。与之相比,Sabina的前卫和洒脱、调侃式的玩世不恭都黯然失色了。
13、似乎就可以这么幸福下去了,似乎也应该就这么幸福下去了。
14、《芳芳》苏菲·玛索、樊尚佩雷主演。法国每年情人节电视台必放影片。
15、作为一个被政治边缘化的人物,特蕾莎向往的是回归,回归于大地深处,而萨比娜却在自我的苦苦追求中走向了自我毁灭。萨宾娜是一名流亡女性知识分子,她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回归与乡愁,这种根在的维系,在萨宾娜的生命中却成为了空白。当她背叛了亲人,国家,爱情,一无所有时,还有什么值得背叛呢。
16、描写了英俊潇洒放荡不拘的外科医生托马斯与特蕾莎和萨宾娜三人之间的感情生活。
17、“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会穿上金甲圣衣,脚踏七色云彩来娶我。”
18、 等看完了翻过头再看,就看出来了这两场的用途了。当时整个社会气氛,就像个一个大屠场,街上的孩子们像狗一样被围猎、被追逐、后被送去一批批的死掉,Birdy早本能的感受到这隐约的恐怖,因为他柔弱,也敏感。整个影片里,Birdy在越南战场只有一场戏,是以一个鸟的视角来的,先是低空飞行,越过尸体和战火,后高高的飞起来,把极端恐惧的Birdy扔在满是战火和尸体的人间地狱里。回忆到这里,Birdy哭了。
19、而当托马斯一次又一次的迷恋于别的女人的身体时,特蕾莎因身体感觉受到的伤害,让她产生了放纵自己的愿望,她和工程师无爱的交欢,让她终于再一次明白:“重”的命运,“灵肉合一”的命运是她所无法逃避的。肉身已不再沉重,是身体在现代之后的时代厄运,身体轻飘起来,灵魂就再也找不到自己的栖身之所。
20、S和T这对老情人终于又见面了,与此同时,Teresa正计划拍些时下流行的裸女题材。她一直知道自己老公和Sabina的事情,所以她去找Sabina当自己的裸女模特。一是因为她在日内瓦也不认识别的什么人,二是因为她本能的觉得Sabina欠她的。
21、小说里介绍了俄狄浦斯的故事。一位牧羊人发现了被遗弃的婴儿,将他交给波里布斯王,把孩子抚养成人。俄狄浦斯长大之后,一次在山中小路上遇到一辆马车,车上坐着的那位陌生君王正在巡游。后来他们发生争执,俄狄浦斯杀掉了君王。
22、以上便是笔者粗浅地总结了的此书的十个命题,类似的命题书里还有很多,散见于各章之中。《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丰富的书,几乎涵盖了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这是他成为经典作品的原因。昆德拉认为小说的创作是保留住人类思想自由的重要手段,但同时这也是荒谬的,因为“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23、人生如同谱写乐章。米兰·昆德拉机智地把贝多芬的乐曲放入小说的结构中,面对抉择与命运,问:
24、单这么说太抽象,昆德拉打了个比方:当苏联的坦克开上布拉格的街头,那些炮口对着的人民和动物无异。他们生命的处置权由苏联人来决定。由此引出的,其实人类是怎么面对弱者的命题。无论在战争或是婚姻里,都有弱者。比如小说里的特蕾莎就是弱者,面对托马斯在外面的乱搞,她无能为力。她在小狗卡列宁那里找到了安慰,因为卡列宁忠诚于她,他们之间的感情没有任何条件,但这也是讽刺,因为卡列宁的名字来源于安娜·卡捷宁娜无能的丈夫。
25、 除了在生命选择的不同上,四个主人公所拥有的思想在不同的领域和角度又都各有其前进性和引领性,初次阅读时的我只是陷入那些哲理中无法自拔,再次阅读的时候,方才更深的感受到人物的魅力。
26、《肖申克的救赎》不仅在结尾提供了一个伟大的悬念,而且对人物的刻划、男性友谊的描绘,以及对希望永不磨灭的书写。史蒂芬.金说:“一切都很——我没像传说的在影片结束时嚎啕大哭,但眼眶确实有点潮。”
27、“他们彼此以对方为坐骑,奔向他们所向往的远方。他们都沉醉在令自己获得解放的背叛之中,弗兰茨骑着萨比娜背叛了他的妻子,而萨比娜骑着弗兰茨背叛了弗兰茨。”
28、这是老生常谈的命题,偶像剧和流行歌里已经有很多表达了。昆德拉的结论是:偶然性和比喻。
29、唯有牢靠的经济基础才能负担起生命之沉重。有多大的野心就有多大的舞台,在自己的舞台上创造梦想的价值,一切都不会晚。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着的义务。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真切实在的,解脱了负担,人变得比大陆还年轻,似真而非,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人生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能被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种媚俗。
30、因此,尽管该片有很多大C度的镜头,但并没有受到抵制,反而获得很多殊荣。
31、《杀死嫌一只知更诌鸟》改编的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
32、这个命题的提出胜过任何答案,没有答案的命题才是永恒的,笔者认为此命题也不会有答案。
33、不过这次回到布拉格,Tomas的护照被苏联士兵收走,这意味着他们以后哪儿都去不了了。
34、《布拉格之恋》根据捷克流亡作家米兰·昆德拉名作《不能承受生命之轻》改编,茱丽叶·比诺什、丹尼尔·戴·刘易斯主演。
35、The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
36、 而回到小说本身,昆德拉以男女之间的感情生活为出发点,由此阐述和引发了“生命的轻与重”,“灵魂与肉体是否分离”,“背叛与忠诚”,“媚俗与坚持自我”和“必然与巧合”等哲理问题的思考。也正是这些过于两极化的问题,引发了大家激烈的争辩与讨论,而又多亏这些讨论,使这个作品能不断地进入大众的视野,由此来引发出更多的思考。
37、“在我们不断有新的可怕的杀人玩意儿补充原有的杀人玩意儿的新时代中,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如果竟然爆发的话,那么第一场这样的战争一定是一个自取灭亡的疯子按一下电钮所发动的。这样一场战争不会历时很久,也不会再有后继的战争。这种战争的结果不会有征服者也不会有征服,而只有烧成焦炭的尸骨堆在一个渺无人迹的星球上。”
38、影片一开始,脑科医生Tomas就对自己的美女助手说……
39、“假如捷克历史可以重演,每一回都尝试另一种可能性,比较不同的结果,这肯定是有益的。”
40、《基督山伯爵》电视剧版,杰拉尔·德帕迪约主演。
41、昆德拉在书中提出轻、重、灵、肉、媚俗、牧歌等一系列的暗码,展现了心灵与肉体的两重性。如若生命轻如鸿毛,那么随风而起的羽毛飘落下来,又怎么会有确定的轨迹?昆德拉不给人你确定的答案,答案在那里敞开。他给人们提供丰富性和可能性,提供可阐释的空间。
42、结合本书后面的章节,昆德拉认为人类在重大事件上所做的决定,往往轻率得可怕。比如因为某位领袖的好恶,几千万人会失去生命;某人因为冲动刺杀了一位政要,导致一次世界大战。生活当中的轻率更是比比皆是,我们经常听见有人因为随便了个专业便从事了一辈子,因为路过某个城市而选择定居,因为一个隐秘的细节决定和某个人结婚。因为只能活一次,我们无法比较做出的重大选择是否正确,当造成恶果时,只能原谅和接受。因此昆德拉写到:
43、1988年,由奥里马影业公司将昆德拉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布拉格之恋》在美公映,影片由菲利普·考夫曼执导,奥斯卡影帝丹尼尔·戴·刘易斯、女神朱利叶·比诺什主演。
44、虽然昆德拉在后并没有在所有的对立中偏向任何一面,可人生的道路不就是在不断地摇摆和争辩中前进着吗?而我始终感谢着这些抛出新的观点,发现新的角度,找到新的思考点,从而引领我们思索和争辩的人们。
45、可后来,当她在目睹巴黎的坑穴比波西米亚的深时,她却为一块石板惊恐(之前她并不惊恐)。原因是:如果坟墓被石封住,亡者将永远不得出来。萨比娜是敏感的。由于敏感,才产生恐惧。这种敏感,则源于现实的束缚,心的束缚。她自认为“永不停息的女人”,就不能被禁锢,而坟墓即是切实的禁锢,封坟墓的石板即是无法破解的“生死符”。而一切的一切,不能说不是当时的社会造成的,因为她(当然还有其他主人公托马斯,弗兰茨,特蕾莎,但又稍有不同)始终都不曾离开社会。
46、特蕾莎有过很多梦,这些梦承担了解释和说明特蕾莎在现实世界中所遭遇的种种不幸。特蕾莎掩藏于她深深迷恋的事物上,她对于书的迷恋,对垂死的乌鸦的拯救,她梦见卡列宁产下两只蜜蜂和一个羊角面包,以及她对情爱生活中灵肉一致性的认同等等。
47、迈克尔·翁达杰是一位以诗闻名的加拿大作家,但使他跻身国际知名作家行列的,还是那部获得布克奖的富有如梦如幻般魅力的小说《英国病人》。
48、在《小说的艺术》中,昆德拉归纳了自己处理历史的几项原则:“在历史背景中我只抓住那些能给我的人物创造一个有揭示意义的存在境况的历史背景”,“历史背景不应当为小说的人物创造一种新的存在境地,而且历史本身应当做为存在境况而被理解和分析”。
49、特蕾莎是昆德拉比较珍爱的一个女性人物形象。在昆德拉的男性视角下只有特蕾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女人,是拥有“女性气质”的女性,而脱离这一范围的女性便成了出离女人生存境界的中性人。在“灵肉观”的体认上,她认为是灵魂升华为爱欲,而不是爱欲升华为灵魂。在与托马斯的爱情生活中,她所渴求的是一个男性的身体所承载的重量带来的贴近大地的安全感。她在爱情中追求的是自己的的、不可取代的个体性特征。
50、(洛丽塔)改编自小说《洛丽塔》(1955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51、这部小说中,米兰·昆德拉围绕着几个人物的不同经历,通过他们对生命的选择,将小说引入哲学层面,对诸如回归、媚俗、遗忘、时间、偶然性与必然性等多个范畴进行了思考,作者对人生的命运与价值的关注是该书的主题。
52、一场大雨后的刹车失灵将这对饱经磨难的年轻夫妇送往了天堂。就在事故发生前的几分钟,Teresa还依偎在丈夫的怀里柔声问到,你在想什么?
53、这样一部又纯又欲的影片,每看一遍都会让人更喜欢一点。
54、对于都灵之马解说很多,有人说那匹马的意志让尼采发现超人哲学的局限,觉得是在批判尼采的超人哲学不具变通能力;有人说那匹马就像可怜而又倔强的尼采自己,觉得其实是在暗暗的支持同情尼采。
55、那时的刘易斯还不是奥奖三冠王,朱利叶也是菜鸟一個,但是二人在此片中的精彩演出,传神的再现了原著小说的精神內涵。
56、《蒂凡尼的早餐》改编的电影(蒂凡尼的早餐)
57、(东邪西毒)改编自小说《射雕英雄传》(金庸)
58、弗兰茨是一个忠诚而没有自我的人,母亲的强势使他从小便迷失了自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只是盲目地忠诚,隐藏在他强壮身体下的是虚弱与媚俗,而虚弱与媚俗正是美的对立面,因此他与萨比娜的爱情不会有结果。因爱情受挫,他选择去支援缅甸,在去的路途中,他爱上了戴眼镜的女大学生,临死的愿望是见一面戴眼镜的女大学生。他如此之快的忘记了来时的初衷——他自认为的神圣而伟大的爱情。他是不爱萨比娜吗?他是不爱他自己。
59、 本篇推送中的图片,标注出的ppp3皆来自拼贴画艺术家:在逃嫌疑人老师。本期也是和老师合作的一个主题,老师目前在小红书上发布自己的拼贴画作品,作品都充满了一定的哲理性和精妙的艺术性,欢迎大家前往关注哦。
60、她的画不单单是个人愿望的表述,放大开来却是两个世界呈现。里面有她认为的美(社会主义)与丑(共产主义)。可这种简单的呈现,背后却有着莫大的繁缛。无论是人之小理想还是国之大理想,在理想成为现实的过程中(表面成真相,底面也非谎言),有的也许就是挣扎。所以萨比娜挣扎。只是她将这种挣扎藏掖隐匿化了。正如她隐藏自己的爱情一样。(但她将隐藏爱情看作是理所当然,可爱情里同样会有挣扎。)
61、爱情,正是其中为耀眼的一束,影片正是通过这条线索,把两位主人公无法言说的“痛”寓于其中。
62、这段戏还是挺有张力的,Sabina在镜头下闪躲,又不得不按照Teresa的指令摆姿势。随后她拿过相机说,现在到我了。一个妻子,一个情人,一场无声的战争,一卷无需言语的动作影像。后来这俩个或仇人或伙伴又笑作一团,直到Franz到来。
63、在书的第一章,昆德拉引入了“永恒轮回”的概念,大意是人类的历史的不可靠,历史事件之所以成为历史事件,是因为它恰恰只发生了一次。
64、 追狗这一场,是艾尔和Birdy为了弄点钱,帮着一个混混追街上的狗,街上晃悠着的狗们被围捕后,全都被送到一个屠场电死,血淋淋的剥下皮,然后被砍碎卖掉。镜头很血腥。两个孩子又怕又惊又怒。初看之下觉得很怪,干嘛写这么一场十三不靠的戏,跟鸟也没关系,跟什么都没关系。紧接着这一个场,就是一只猫溜进屋子,差点把小鸟咬死了。
65、其实我们对这首歌并不陌生,在根据米兰·昆德拉小说改编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一片中,女主人公在广场上摄影的场面,背景音乐就是这首歌。
66、影片中间出现了一位买酒者,买酒者在对马夫宣扬了尼采哲学的同时却又否定了尼采哲学,他发现了超人哲学的局限性——不可抗拒的外部现实。
67、(广岛之恋)改编自脚本小说《广岛之恋》(1959玛格丽特·杜拉斯)
68、迈克尔·翁达杰是一位以诗闻名的加拿大作家,但使他跻身国际知名作家行列的,还是那部获得布克奖的富有如梦如幻般魅力的小说《英国病人》。
69、昆德拉对四个人有对称性安排,从性格上来说,托马斯和萨比娜属于倔强的类型,特蕾莎和弗兰茨则较为软弱。从爱的角度来说,托马斯和特蕾莎属于重,萨比娜和弗兰茨属于轻。
70、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塌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可是在每一个时代的爱情诗篇里,女人总是渴望压在男人的身躯之下。也许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重,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71、《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作品,后被搬上荧幕。生命对于男人之重和女人之轻是整部影片探讨的主题。我也在想,既然生命对于二人的分量如此不可调和,Tomas为什么不选择爱他并给他自由的艺术家Sabina为伴,偏偏甘愿追寻Teresa的脚步一次次压抑自己呢?
72、当时看到这段批判的话语的时候,对于正在求学路上的我来说,总感觉因为过于真实而感到悲凉和讽刺。
73、萨宾娜探寻自我存在的方式就是背叛,从小到大她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背叛的过程,投身未知对她来说是一件美妙不过的事了。她就像在旷野中不停奔跑的人,脚步越疾越轻,她离世界也就越远。当她像局外人站立在这个世界边缘时,她才发现终的一切是虚无。
74、 该书的写作背景是“布拉格之春”时期,也就是一九六八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
75、Teresa的隐忍终于爆发,在一个深夜哭着跑出家门。时逢捷克斯洛伐克共产d名为"布拉格之春"的政治体制改革,其实这是在建立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但在牛逼哄哄的苏联老大哥看来,此举有脱离苏联控制的倾向。满载着苏联士兵的坦克驶进了布拉格,Teresa在惊恐中被Tomas揽进怀中。这场政治争斗算是挽回了他们濒临崩溃的婚姻,在苏联共产d虎视眈眈的监视下,两人战战兢兢的相依为命。
76、 就是这个结尾的好。它指出Birdy没疯,也没偏执狂,他始终很清醒。人人都以为他疯了,艾尔也差不多认为,连我都差不多认为他疯了。但导演在后一个镜头交待清楚,他很正常。但如果他很清醒,那他一直神叨叨的做鸟状,算是怎么回事呢?再明显不过了,就是一个本能的反抗。
77、《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改编的电影(布拉格之恋)
78、 有意思的是,虽然托马斯一直认为生命中的轻是应该远远大于重的,可后压倒托马斯的,正是不可承受的重,在之后一次次的选择中,托马斯始终坚持着他心中生命的意义,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偏向特蕾莎。
79、 接下来有两场戏,至关重要,一场是他们在街头追狗,一场是小黄鸟差点被猫吃了。
80、电影(挪威的森林)改编自小说《挪威的森林》(1987村上春树)。
81、 小说开头便引用了尼采的“永恒轮回”学说,在永恒轮回的世界中,一切都将再现,并且无限的重复下去。我们转瞬间所做的一切都将会成为永恒,因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负担。昆德拉通过这一沉重的负担,引出了重的对立面——轻,可就像小说中所写:
82、(香水)改编自小说《香水》(帕特里克·聚斯金德德国)
83、在国内度过了艰难的7年,同时也沉寂了7年。1975年,昆德拉携妻子流亡法国并定居,后来加入法国国籍。1984年,昆德拉在法国发表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小说的叙述背景,定位在1968年,捷克“布拉格之春”革命失败前后,正是昆德拉在祖国被禁言被迫害的艰难的时期。
84、(乱世佳人)改编自小说《飘》(1936玛格丽特·米歇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