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简介资料
1、克鲁泡特金(1842—1921):俄国革命家、思想家、地理学家。著有《田野、工厂和工场》《互助论:进化的一种因素》《夺取面包》等。巴金曾引用他人的话赞美克鲁泡特金是“在人类中是优美的精神,在革命家中有伟大的良心”。
2、简析《寒夜》的艺术特点《寒夜》在艺术上达到了巴金所追求的无技巧的境界,风格朴素自然,是巴金优秀、成熟的现实主义杰作。抗战时重庆的典型环境和这环境中产生的普通的小人物悲剧性格和命运,揭示出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情节发展在日常生活琐事中推进;结构布局,一切象现实生活本身一样流动。人物平凡,具有复杂性格和复杂感情。大量的客观生活细节和日常生活琐事的描写支撑了小说的框架,这使得作品逼近生活,表现出一种与现实生活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巴金的简介资料)。
3、从树生的形象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笔下安娜·卡列尼娜以及福楼拜笔下包法利夫人和易卜生笔下的娜拉。树生和卡列尼娜一样充满活力和热情,为自己的幸福竭力追寻,又像包法利夫人般沾染享乐的风气,但她并未像包法利夫人一样纵欲无度。娜拉走后如何?易卜生未给出答案,而树生出走后选择回来,不过早已人去景换。曾树生的形象充满了矛盾,她爱自己的丈夫,却为了自己能够舒服一些而选择做“花瓶”;她眷恋着家,却又决然奔向兰州,到兰州后又割舍不下,写信问候丈夫。在她的心灵深处,灵与肉发生着碰撞与矛盾。树生不是革命的女战士,不是社会底层的劳苦人民,而是城市中的新派女性,处在时代浪潮的过渡中,是“五四”以来的女性形象群中独有的,具有独特的时代意义,同时也浸透着巴金对凡人小市民人性被异化和摧残的同情,极具悲剧含义。
4、 边吹手边急匆匆的回家,成为每年冬日里永不改变的印迹,口腔的温度在冰冷的手上停留了短暂的一瞬,便无情地被风卷走,张狂的空气早已没有原来的顺服,压抑的寒冷促使我加快脚步,只想好好的暖暖手。
5、以巴金具体作品分析新文学建设和传统文学间的关系。
6、 5月1日图片文献展将移至新华书店展出,主题书展在越秀图书馆大厅继续,5月30日结束。
7、如果你喜欢本文,请推荐给他人或在(朋友圈)转发
8、杨绛的《小癞子》初版印3000册,两年后已经一册难求了。在傅雷的建议下,平明社重新排版重印,于1953年10月出了重排一版,印4000册;1954年5月又印重排第二版,增印2000册。傅雷对杨氏姐妹的译笔很是推崇,也曾感叹自己的文字“太死板”,不如杨氏姐妹那么灵活:“这几日开始看服尔德的作品,他的故事性不强,全靠文章内若有若无的讽喻。我看了真是栗栗危惧,觉得没能力表达出来。那种风格好要必姨、钱伯母那一套。我的文字太死板太‘实’,不够俏皮,不够轻灵。”傅雷曾对杨绛说过“我的称赞是不容易的”。看来他是真心喜欢杨氏姐妹的译文。
9、傅雷对于精装本的质量有着自己的要求,“五四年十一月所印前五种巴尔扎克的精装本,成绩反不及平装本。”他不厌其烦地指出毛病,确定标准,等于是手把手在教出版社怎么印书:“精装书外面加的彩色包皮纸,折进书里的一段纸往往太狭,拿在手里容易脱出,不久就破碎。原来是为了节约纸张,但到读者手里用了几天就破碎,岂不因小节约而造成大浪费?这也是我说的‘只打小算盘,忘了大算盘’的一例。光从降低成本着想而不替读者用的时间长短着想,就是我说的‘只顾眼前’的一例,而且是极端片面的。真要节约,就干脆取消那张彩色包皮纸!”从文字中,能够看出他的焦虑乃至恼火:
10、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版了《随想录》之《病中集》、《无题集》等作品。
11、就这样,找到的“周姚”就是巴金的挚友索非。“周姚”也有其特殊“含义”:索非原姓“周”,他妻子姓“姚”,“周姚”就是两人姓氏合成的名字。实际上,这也是笔者初猜测“周姚”是索非的理由。遗憾的是,索非夫妇终分开了,巴金为此感到难过,但他忘不了与“非兄”、“馨嫂”在一起的日子,一直珍藏着两册《幸福的梦》,到晚年捐赠给了中国现代文学馆。
12、巴金说:“我平常爱看一般人不看的书,因此我也爱译一般人不愿译的书。”《狱中记》应当属于此类。作者亚历山大·柏克曼是著名的安那其主义者,巴金早年曾与他有过交往,他的重要经历在这本《狱中记》中有详细的描述。翻译这样的书,对于巴金来说,不仅仅是思想上的原因,而且,还能让他感受到一个纯洁的心灵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养成,能够感受到人类的基本精神价值的护持。巴金曾赞扬道:“14年的监狱生活都不能改变他的信仰,却反而使他写出叫远在英国的老加本特也惊叹赞扬的《人类心灵之记录》了。”《人类心灵之记录》便是这本《狱中记》。
13、回复“签到”,可查看往期考研复习签到内容;
14、他是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性格特点是专制。他用抓阄的方式决定了觉新一生的幸福并且认为可以不必通知,狠心斩断觉新和梅的爱情。高老太爷从不允许自己的受到任何挑战。他将少女鸣凤送给冯乐山做妾促成了她的死亡,而生命的消逝对他来讲并不具有任何意义,维护自己的决定并顺利执行才是关键。尽管高老太爷正面出场不多,但那种恐怖而压抑的黑影时时笼罩在“家”中每一个人的心头,他便是封建制度的代言人。巴金对这一形象的态度是决然的。
15、1957年7月,任《收获》主编。同年始编《巴金文集》14卷本,至1961年编定后出版。
16、杨绛在回忆杨必的文章中说:“傅雷曾请杨必教傅聪英文。傅雷鼓励她翻译。阿必就写信请教默存指导她翻一本比较短而容易翻的书,试试笔。默存尽老师之责,为她找了玛丽亚·埃杰窝斯的一本小说。建议她译为《剥削世家》。阿必很快译完,也很快就出版了。傅雷以翻译家的经验,劝杨必不要翻名家小说,该翻译大作家的名著。阿必又求教老师。默存想到了萨克雷名著的旧译本不够理想,建议她重译,题目改为《名利场》。阿必欣然准备翻译这部名作,随即和人民文学出版社订下合同。”杨绛补充的信息是,《剥削世家》《名利场》都是钱锺书帮忙选定的书目并且确定了书名。傅雷在给宋奇的信中补充的信息是,这书初译稿,钱锺书不满意,杨必重译了一稿:
17、尤利·巴基(1891—1967)匈牙利作家、演员,世界语运动的积极推动者和主要作家。巴金称他为“世界语文坛上的第作家”。尤利·巴基的作品常常带有浓厚的忧郁风格,但也闪耀着希望的光芒。他所塑造的一些人物形象,尽管社会地位卑下,生活悲惨痛苦,却仍保持着纯洁的灵魂。主要作品有《牺牲者》《秋天里的春天》《只是一个人》《遗产》等。
18、一九三五年我在日本东京想念祖国,感情激动、坐卧不安的时候,我翻译了屠格涅夫的散文诗《俄罗斯语言》。……我写《火》的时候,常常背诵这首诗,它是我当时‘的依靠和支持’。——巴金
19、女主人公曾树生是一个爱动、爱热闹、爱热情生活的新派女性。她不像旧式妇女那样严守妇道,也不同于资产阶级妇女放浪形骸,内心深处还是有着责任感与道德感。使树生内心矛盾的是她的家,一个一想到就会浑身发冷的家。婆媳关系已经极为严峻,婆婆讽刺她不过是一个姘头,而她则说可以找自己的丈夫。这样的话语显现出新旧思想的格格不入且不可调和。她有时也体恤婆婆,可婆婆咄咄逼人的言语和挑拨离间的行为让她再也无法忍受。在银行她并不甘愿做“花瓶”,她有苦衷,家庭的经济压力使她不得已而为之。她与陈主任出入酒馆,甚至搭伙作囤积投机生意,一半是为了自我享受,一半是为了家庭。树生的这种人生态度和赚钱方法说明了资产阶级思想正染袭着她。善良而患病的丈夫,自私而顽固的婆婆,争吵与仇视,寂寞与贫穷,树生在战争的时代里消耗着青春……她是不得已决定了去兰州,而并非因陈主任的吸引。她深爱她的丈夫,即使到了兰州还是会给文宣写信寄钱,时时询问文宣的病情。因两个月未曾收到文宣回信,她匆匆回到重庆,而留给她的却是无尽的哀愁与迷茫。
20、《樱花时节》是诗歌、小说和随笔合集。毛一波在“后记”中仅说“只有《旧痕》一首,出之于我底爱弟农海的手笔”,并未说到巴金“送”文。事实上,《列宁进天堂的故事》确是巴金编译,只是未“用PK的笔名发表在《开明》上”,而是署名 “巴金”与毛一波的短篇《失业》、随笔《日本之秋》同时发表于1931年3月星洲日报社出版的《星洲日报二周年纪念刊》。
21、如此看来,“周姚”应与索非和巴金有关。但据“前记”由“我”写成,笔者推测“周姚”系索非的化名。
22、斯托姆的作品被誉为“德语诗文之明珠”。诗与青春是作者吟咏的永恒主题,怀念往昔是作品忧郁的情调,这些感情在各篇作品中回旋盘桓,让读者读后也千肠百转。译者巴金说,“对一些劳瘁的心灵,这清丽的文笔,简单的结构,纯真的感情也许可以给少许安慰罢”。
23、这是一套“小书”,每本图书文字量在10万上下,封面采用大地纸烫金的装帧,雅致便携。同时在编辑中精选了与选目有关的论述文字,作为附录编排于书后,为读者提供延伸阅读。书前附珍贵图片资料。
24、《索桥的故事》是巴金先生描写四川都江堰安澜桥的一篇散文,被收入北京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中。
25、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一家人从上海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总管理处当一个管校对的小职员,曾树生在一个商业银行任职,名为行员,实则是“花瓶”。母亲在家料理家务,儿子小宣在一所“贵族学校”读书。因为物价飞涨,法币贬值,以文宣微薄的收入难以维持四口之家,要靠树生补贴家用。又因为树生与母亲不和,婆媳之间争吵不休,使得文宣无论在工作、生活和精神上都备受煎熬,以至得了肺病,被公司辞退。而树生对这个家也心灰意冷,明白善良软弱的丈夫无法给自己幸福,他们的共同理想成了泡影。
26、《马尔特和她的钟》:我在求学的后几年寄宿在马尔特小姐的家中,马尔特的兄弟姐妹都不在这,她的父母也都已经去世,只留下她这个未嫁的年老的女儿,靠租金度日。马尔特在她的孤独的生活中并不感到无聊,在父母去世后也很少同人来往,只在家里与家具交谈。这个钟就是她会讲话的伴侣。这个钟也有自己的思想,拒绝她出去过圣诞、让她想起母亲去世的夜晚,唤起她的哀愁也唤起她的快乐……
27、不久,毛一波结婚,巴金曾约人去他家“饮酒祝贺”。他也到宝光里14号巴金和索非住处,一起“吃鸭子馄饨”。巴金把《列宁进天堂的故事》“送”给他编入《樱花时节》,显然是出于他俩的友情,《樱花时节》就是他俩的友情纪念物。
28、“家”中觉慧的出走离开代表着新思想的激进与不愿与封建黑暗同流的毅然,他是“五四”时期个人解放与思想启蒙的体现,觉慧富有广大青年的朝气与渴望“新建”的热情。觉慧的出走无疑是对高老太爷的莫大挑战,这一致命冲击进一步加速了“家”的解构。
29、2003年11月,中国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称号。
30、以小见大,多维多向(“家”是历史的特写镜头,历史是“家”的广角镜头);将叙事、描写、抒情、议论综合运用同时,把梦境、幻觉、回忆交叉其中,增强作品艺术感染力,也增强人物形象性。作者也依靠梦境与幻觉把人物的心理活动与叙事自然结合。
31、一九三一年,巴金仅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就译完了该作品。巴金说:“如果叫我用这题材写一部小说,我一定不会像巴基那样写。然而我读着巴基的小说的时候,我的眼睛竟几次被泪水润湿了。这是感动的眼泪,这正如那个老卖艺人巴达查尔师傅所说,是灌溉心灵的春天的微雨。”学者、出版家陈原说,巴金的这个译本,让他在少年时代“一看就迷上了”,并且“眷恋了半个世纪”。
32、莫言:我们怀念的那种年,现在的孩子感兴趣吗?
33、简介:《狱中记》是一部“人类心灵之记录”。1892年,无政府主义者柏克曼在一次政治刺杀活动中失败,为此他被判以谋杀未遂罪,并被判处22年有期徒刑。1906年5月18日,柏克曼在狱中服刑14年后获释,随后他根据自己的监狱经历写下了监狱文学的经典之作——《狱中记》。
34、关于巴金和金仲华友谊的开始,从巴金的弟弟李济深的《忆金仲华二三事》(2007年8月13日新民晚报)中看出“他与金仲华相识较早,该是因开明书店的关系吧”。又“新中国成立后,两人皆是无d无派的知名人士,交往逐渐多了起来,彼此了解加深,友谊也就日益增厚了”。其实金仲华和巴金的交往不只是新中国成立后,作家徐开垒的《巴金传》中写到:早在一九四七年前,“巴金与在新闻界工作的夏衍、金仲华、柯灵、唐弢、黄裳等人的友谊是深厚的。”
35、简析《寒夜》中汪文宣的性格《寒夜》的主人公汪文宣是个为了生活在图书公司整天埋首做校对工作的小公务员。菲薄的工资、贫困的生活,、庸俗势力的社会、仰人鼻息的环境,使汪文宣曾树生年轻有为的性格发生扭曲。汪文宣善良而懦弱无能,虽勤劳做事但仍受歧视,因正派不善巴结而心情郁结。家庭少有欢乐,婆媳经常不和吵架,使得他左右为难。在单位受气,在家又两面受气,终于肺病发作死亡。
36、1977年,任1983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37、简介:《秋天里的春天》是匈牙利作家尤利·巴基创作的一部世界语中篇小说。小说以中学生亚当·拉伯采为主人公,叙述了老卖艺人巴达查尔师傅带领的杂耍队在一个小镇停留时,杂耍队中的小女孩夏娃与亚当·拉伯采的爱情故事。
38、《秋天里的春天》,一九二九年创作于布达佩斯,主人公夏娃与亚当•拉伯采是两个被拾得的孩子,生活艰苦,被中学数学教员所收养。拉伯采在偶然邂逅了杂技队长大的夏娃后,彼此产生了爱慕之情,但两人又不得不分离。在那个冷酷的社会里,亚当•拉伯采与夏娃相遇,使他们看到了“秋天里的春天”,更加热爱生活。
39、他的平和谦虚和对后人的呵护是给后人留下的另一笔财富。 ——王蒙
40、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任《救亡日报》编委,与茅盾共同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杂志。
41、他的主要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火》以及小说《寒夜》、《憩园》,散文《随想录》等。译作有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
42、我喜欢施托姆的文笔。对于劳瘁的心灵,这清丽的文字,纯真的感情也许可以给少许安慰吧——巴金
43、2018中文考研||武大华师中文专业课集训营报名须知
44、而在台湾的索非,一直念念不忘留在大陆的发妻和一双儿女,70岁所作《家乘前言》中还留下一句“鞠馨何辜”?!故纸中的“周姚”以及鞠馨、鞠馨女士等名字,从而成了他俩曾经的美好时光好的纪念。
45、曹禺:“我怀念北平的三道门,你住的简陋的房子。那时,我仅仅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无名大学生,是你在那里读了《雷雨》的稿件,放在抽屉里近一年的稿子,是你看见这个青年还有可为,促使发表了这个剧本。你把我介绍进了文艺界,以后每部稿子,都由你看稿、发表,这件事我说了多少遍,然而我说不完,还要说。因为识马不容易,识人更难。”
46、与闷热的夏日不同,冬日的寒风是真真实实地扎进血肉的,呼啸的疾风狂躁地卷着冰冷而来,冬天这个季节,如一把叛逆的利剑,透支着少的可怜的温暖,使放荡不羁的寒冷汹涌而来。
47、《阿尔希普爷爷和廖恩卡》,因农村的破产沦为乞丐的阿尔希普祖孙二人,孤苦伶仃,贫病交加,流落异乡。他们预感到了自己的可怕命运,因而痛骂旧世界是一只吃人的“野兽”。果然他们很快就被这只野兽“一口吞下”了——一场暴风雨之后,祖孙俩都惨死在草原上。
48、主要内容 写的是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小说写了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写了几对年轻人——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之间的恋爱、婚姻纠葛,写了他们不同的遭遇;写了学生请愿,觉慧被关禁闭,兵变惊乱,鸣凤、梅芬、瑞珏相继惨死,觉民逃婚,觉慧出走。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49、兹为服尔德《查第格》及巴尔扎克《于絮尔·弥罗埃》二稿事奉渎。自胜利以后,所有书稿前后校对,均亲自负责对底,因对于出版格式,可随时批改,力求美观,合理;对内容文字,多看一遍,即可多发现毛病,多修改一次。故一九五三年十月,适夷兄来沪商谈为将由平明转移人文,并约定以后专为人文翻译时,弟即提出均在上海发排,以便亲自照顾,免京沪间寄递校样,耽误时日。
50、 “书之爱——巴金与书图片展”共展出56块展板,分为“读书之乐”和“藏书之趣”。“读书之乐”回顾了巴金先生受书籍的启蒙和影响,向心目中各位导师学习,在书中找到了奋斗的信仰,并不断激励自己走过黑暗岁月的历程。 “藏书之趣”展出巴金先生的藏书清单、购书单和买书经历,并在他汗牛充栋的藏书中选出代表性的书籍供观众赏鉴。
51、在艺术构思上,《寒夜》有独到之处。整个作品紧扣“寒夜”,开始写文宣寒夜中寻找树生,结尾是树生在寒夜中回到旧居。首尾贯穿,意境悲凉,使“寒夜”具有了象征性。同时,作者有意将文宣的死安排在锣鼓喧天的欢声中,就像将林黛玉的死安排在贾宝玉和薛宝钗成亲之夜,秦可卿之死安排在庆祝贾敬生日之时,同一时的两种生命状态的对比,更觉人生之繁华落寞无常,人间百态辛酸。结尾处的处理也留下了空白,树生面对物是人非的眼前景该如何?是去是留,容读者思考。
52、巴金,本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我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巴金”是发表《灭亡》时的笔名,另外还有佩竿、余王文慧等笔名。1940年11月25日,巴金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年幼的巴金受到封建大家庭的排挤,使他对封建专制产生了强烈的憎恨。因而对旧的传统的封建制度的批判与暴露贯穿了巴金几乎所有作品。
53、显而易见,限于条件,平明社的精装本也很难做到尽善尽美,但是,平明社的工作作风却给傅雷留下深刻印象,以致他对人文社的领导说:“将来倘重印《约翰·克利斯朵夫》而印精装本的话,希望注意一点:就是在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我们国营的出版社成绩,决不能低于几年以前的私营出版社。这是有关原则性的问题,务盼赐予注意为幸。”他对重印《约翰·克利斯朵夫》直接提出硬性要求,第一条就是要保留平明社印本的“旧样式”:“封面装帧、题字、排印字体、书脊题字式样、各册颜色,希望全部维持原样,只改动出版社名称一项理由:倘没有充分理由肯定旧样式不美观,即无改头换面之必要;同时也可节约人力物力。”他甚至放出狠话,倘若达不到要求,宁可不印精装本,“希望郑重考虑承装工厂的技术水平;希望不要花了钱得不到效果,我们更不能忘了原来是私营出版社做过的工作,国营机构不能做得比他们差。倘无适当技术水平的装订,宁可不印精装本,以求节约。”
54、它(《吿青年》)像亲密的朋友一般给我们说明了一切,它的话是我们可以了解的。……读了它,我们就觉得一线光明把我们的头脑完全照亮了。”——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