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式的名言
1、人生都错位了那么久,腰骨错位也是可能的。《海边的卡夫卡》(卡夫卡式的名言)。
2、卡夫卡常依赖暗示和示意。修订《城堡》时,他删去了那些表现出K.知晓自我动机的句子。也就是说,卡夫卡起初的写法是K.认识到对抗城堡徒劳无用:“这样一来,我不是在跟别人斗争,而是在跟自己斗争。”然而当他回头再看草稿时,把这一句删掉了,让读者自己来得出这个结论——这就像现代主义文学中常见的做法,给读者安排了更为积极主动的角色。读者会经常看到,卡夫卡笔下的人物自己说的话让自己露出狐狸尾巴。《城堡》中的村长对K.解释说,虽然让他来做土地测量员(村里其实不需要),但是这可能是个误解,不过不可能弄错。城堡里的官僚体系组织得极好,不容许有出错的可能。当局有“管理部门”来监督他们的工作。
3、 (13):人要生活,就一定要有信仰。信仰什么?相信一切事和一切时刻的合理的内在联系,相信生活作为整体将永远继续下去,相信近的东西和远的东西。--卡夫卡《午夜的沉默》
4、一只手挡开笼罩着命运的绝望,同时,另一只手记下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
5、某种情况下,命运这东西类似不断改变前进方向的局部沙尘暴,你变换脚步力图避开提前,不料沙尘暴就像配合你似的同样变换脚步————如此无数次周而复始,恰如黎明前同死神一起跳不吉利的舞。
6、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托马斯彼得斯
7、当格里高萨姆莎从烦躁不安的梦中醒来时,发现他在床上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跳蚤。他的背成了钢甲式的硬壳,他略一抬头,看见了他的拱形的棕色的肚皮。肚皮僵硬,呈弓形,并被分割成许多连在一起的小块。肚皮的高阜之处形成了一种全方位的下滑趋势,被子几乎不能将它盖得严实。和它身体的其它部位相比,他的许多腿显得可怜的单薄、细小,这些细小的腿在他跟前,在他眼皮下无依无靠地发出闪烁的微光。
8、我给你光明,你还我黑暗。——那然(14字)
9、只有目的,没有道路。道路是种摇曳不定的东西。
10、我带着一个美丽的伤口来到这个世界,这便是我全部的陪嫁。
11、 (32):艺术向来都是要投入整个身心的事情,因此,艺术归根结底都是悲剧性的。--卡夫卡
12、到了我开始对自己的能力有些信心的时候,到了公众对我的进程发生兴趣,我的未来开始变得光明灿烂的时候,我就自己聘请老师,我把他们安置在五间相通的房间里,自己不间断地从这间跳到那间,同时接受他们的教诲。
13、 (81):无论我将转向何方,总有黑浪迎面打来.--卡夫卡
14、我相信所谓的命运不过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情感,性格等等因素所造成的一个人行动的终结果。我也始终相信这些因素都是人为可以改变的。——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15、我们都是失落的灵魂,没有一种拯救是纯洁完善的,重要的是,我们上路了。
16、儒夫在他未死之前,已身历多次死的恐怖了凯撒。
17、卡夫卡之所以对咒骂有这样深刻的思考,其根源便是他有一个经常咒骂别人的父亲。中国有句名言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容易影响人,没有几个人能出淤泥而不染,这需要超常的自制力,或者说巨大的距离来强迫性逃离。卡夫卡便是属于后者。可是卡夫卡丝毫没有沾满这种恶习,截然相反对任何事物的反应都很温和,尤其在家里几乎不说话,可以说患了失语症。
18、但在八岁,回顾和检视这段他长达5年的感情时,卡夫卡对引发他第二段更为炙烈疯狂的感情对象蜜伦娜作了结语:“我给她带来不幸的表现形式是:我在她身上(就她而言,假如我需要,她也许会牺牲自己)不能持续地寻找到快乐和安宁,不能坚定起来,不能具备结婚的心理条件,尽管我完全出于自愿,不断向她作出结婚的,尽管我有时爱她爱得要命,尽管我把结婚视为值得追求的目标。我给了她几乎五年之久的打击(或者,她也打击我,假如她想的话),幸亏她是不可摧毁的,她是普鲁士-犹太人的混合种,这是一种强大的、必胜的混合。而我则没有那么强大,当然她只需受罪,而我则又打击又受罪。”
19、 周希文说“我不是离不开过去,我只是没有看到未来,所以无法动身。”——的确不是离不开过去,因为他的过去和他的未来几乎一样的模糊,叙述者没有告诉我们他的过去,只有双亲亡故的空白(当然,对任何一个编剧来说,这样的安排足够偷懒省事)。这个空白更印证了他的存在看上去缺乏合理性——没有亲人对他的肯定,没有家庭这个社会关系中紧要的一环作为参照,他只好茫然游离在都市,如尘埃悬浮于真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隔阂甚至不比人与微生物要小。”交流困难和沟通障碍是周在生活里遭遇的大困境之一。超市中的顾客们是冷漠的生人,只会既麻木又眼疾手快地接过他找来的每一份13块(我们去超市购物又有几个人能记下收银员的模样),因此曾静的出现就显示出一点救世意味,但是这份拯救依然充满不确定,周的现在如同他的过去一样缺乏合理性的证明(此讨论见后文)。
20、合上书本,卡夫卡的童年创伤和痛苦在几十年的今天,我们会感同身受。我们变成了大甲虫,我们处在看似很近又很遥远的城堡外面,我们莫名其妙地被审判然后处以道德的死刑,我们在车水马龙的变成失踪的人。卡夫卡笔下的世界变成我们生活的真实,于是我们懂得了卡夫卡的创伤,也就是懂得我们当下的处境,通往救赎的路上会我们都会遇到卡夫卡。
21、家庭经济越来越困窘,父亲在银行里当了杂役,妹妹迫于生计做了忙忙碌碌的小售货员,得气喘病的母亲替人缝缝补补,家庭气氛沉重而悲哀,全体寡言,越来越疏忽照顾格里高尔了!新上门来干零杂工的老妈子,“这个老寡妇的结实精瘦的身体使她经受了漫长的一生中所有厉害的打击,她根本不怕格里高尔。”
22、卡夫卡的情感生活有另一个模式,那就是他对年轻女性具有吸引力,不过她们没有像菲莉斯和密伦娜那样,让卡夫卡把她们理想化到自感无助。卡夫卡1919年度假时与尤莉·沃律切克相识,但是关于她,人们所知甚少。就是因为父亲不同意他们俩的短暂婚约,才有了那封《致父亲的信》。可他一与密伦娜好上之后,马上就和尤莉分手了。这让尤莉难过:“你真的要丢下我吗?”卡夫卡与朵拉·笛亚芒的关系一度看起来前景很光明。现在人们也已经知道,笛亚芒跟菲莉斯和密伦娜一样优秀。卡夫卡1923年8月度假时结识了她,当时她二十五岁,比卡夫卡小十五岁,独自生活在柏林。她和卡夫卡一样,对犹太复国运动和犹太文化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兴趣;他们还计划移民巴勒斯坦,在那里开家餐馆,朵拉当厨师,他当服务员。两人的计划根本没有实现,不过她确实帮卡夫卡摆脱了他的家庭,离开了布拉格,在柏林度过了可能是他一生中快乐的时光,直至结核病终要了他的命。后来,朵拉成了著名演员,一名积极的共产主义者(像密伦娜那样)。她先是移民到苏联,后又去了英国,1952年在伦敦去世。
23、弗兰茨·卡夫卡生平的基本情况比较平常,甚至毫无特色。他1883年7月3日出生于布拉格,其时他的父亲赫尔曼·卡夫卡、母亲尤莉·卡夫卡在布拉格开了爿小店,卖些新奇物品、伞之类的东西。卡夫卡兄妹六个,他排行老大,两个弟弟不幸幼年早夭,不过三个妹妹寿命都比他长。读大学时他修读法律,毕业后经过一年实习正式开始工作。他先就职于一家总部位于特里雅斯特的保险公司名下的地方分公司,一年后进入国立的工人事故保险事务所,工作职责包括处理工伤索赔事宜,还有察访工厂,进行设备和安全措施检查,以预防工伤事故的发生。空余时间里,他就写些散文随笔和故事在杂志上发表;以1912年的《沉思录》为开端,这些随笔和短篇小说还以小书的形式出版。
24、有信仰的人无法给信仰下定义,没有信仰的人下的定义则笼罩着被嫌弃的影子。
25、作企业要讲竞合环境。现在全世界的环境也是一个竞合的环境。得意不可忘形,失意不可丢失信念。杨宁
26、但即使被至亲冷眼相待,中田心里也并不甚难过,一来已经习惯一人独处,二来若有人搭理或热情相待,他反倒会心情紧张。对于一生积蓄被表弟挥霍一空他都没有生气,当然事情糟糕这点他是理解的,但并未怎么失望。度假山庄是怎样一个劳什子,“投资”又意味什么,中田无法理解,如此说来,就连“借款”这一行为的含义都稀里糊涂。中田生活在极其有限的语汇中——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27、 卡夫卡所谓的“杀手的行当”是指什么?从他前后文句意上,至少是指一个在精神探索上低于写作事业的行当,或许卑劣可鄙、违背本意。据说(小道消息而已)《隧道》原剧本的安排是曾静后被杀——这个安排如果当初被采用的话,就顺利衔接了卡夫卡在此说的“杀手行当”,但不可以用来做全然的实指(常见的卡夫卡风格是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的融合)。同时这个“被杀”的突转就更能贴合变形效果,制造出与日常经验相背离的陌生效果和随之而来的精神冲击。当然,不是只让读者惊诧就算作出彩,细节处理仍然重要,但想来这一安排的发挥余地,要比剧中后点起“星星之火”展望未来的俗套模式更值得尝试?
28、 (18):一个人有自由的意志,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他是自由的,因为他想要这个生命;现在他当然无法走回头路了,因为他已经不是当初想要这个生命时的那个人了,他所能做的只是继续执行他现在生活在其中的当初的意志。 第他是自由的,这体现在他能够选择这一生命的行走方式和道路。 第他是自由的,这体现在,他还将成为从前的那一个人,怀有这么个意志: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走完这一生,通过这个方式终回归自己,而这是通过一条虽然可以选择,但又是那么迷宫般的道路实现的,走在这条道路上,这个生命的任何角落都将被他踏遍。--卡夫卡《误入世界》
29、卡夫卡,又一个拿写作的爱,置换了对女人的爱的例子。他按预定步入了让他觉得有血亲的四作家之中的行列。(卡夫卡认为,格里尔帕策、陀思妥耶夫斯基、克莱斯特和福楼拜中,只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结了婚,也许只有克莱斯特由于内外危机的逼迫在万湖上开枪自杀,才从而找到了正确的出路。…这是生活和信仰的基本问题,从这点出发,指出那四个人的行为就是比较有意义的了。)
30、我的人生可以有把玩单调的时间,但没有忍受厌倦的余地
31、这里有个疑问,一个人被甲虫赋形,仍具有人的一切秉性与思想,我们怎么介定它?它算什么呢?
32、他觉得肚皮上有点痒,就躺着慢慢地蹭到床头边,看清了痒的地方覆盖着一些小白点,他不清楚这些小白点到底是什么,就试着用一只脚去碰碰,当他的脚刚一触到肚皮就浑身打了一个冷战,于是他马上把脚缩了回来。”
33、历史是由每一个毫不足道的瞬间的错误和英雄业绩构成的。历史大多由公务活动所构成。富人的奢侈生活以穷人的贫困为代价。
34、好不要对距离那样的东西期待太多。——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35、见习结束后,卡夫卡于1907年10月到布拉格的一家意大利保险公司任职,但没干多久,他便辞职不干了。原因之一是公司工作时间太长,使他难有较充裕的业余时间从事写作。此外,卡夫卡在1919年11月写的《致父亲的信》中,还谈到了他辞职的另一个原因:“我在那儿向经理提出辞呈,理由是他这样骂人我受不了,而其实这跟我根本没有直接关系,我这个理由并非完全是真情,不过却也并不完全是捏造;在这方面我是深有感触的,从在家里时起就有了。”显然,卡夫卡从公司经理身上看到了与父亲赫尔曼相似的“专制暴君式”的特征。
36、 更苛刻的卡夫卡读者式的指责是,周希文从一开始就没有用心对待他的写作——在序幕中,周希文上场,介绍自己在写小说。其中有句是“其实小说的结局跟故事原本的发展逻辑不对,但是我喜欢这个结局。”“如果不是她闯入我的生活,我根本不会写出这个结局。”从一开始就酝酿着背叛,为讨得一时麻醉,随时打算背弃自己的小说,随时为自欺做好预备。而更糟糕的是,他将写作事业的基点建立在曾静这个臆想出的形象上,将大厦建于沙堆之中,后果不言而喻。
37、Dieudit:Quelalumièresoit!Etlalumièrefut.
38、以死来鄙薄自己,出卖自己,否定自己的信仰,是世间大的刑罚,大的罪过。宁可受世间的痛苦和灾难,也千万不要走到这个地步。罗曼罗兰。
39、周又说:“在一条幽暗的隧道里,走1000米和100米是没有区别的。”这段仿佛帕斯卡尔的格言体,充满迷离的绝望神色又醉心于扮演预言家。走隧道是比走钢绳还要艰难的事情——钢绳虽险峻,却能清晰望见对岸,对起点的位置也能同样明辨;隧道幽暗,让人模糊记忆,不知行走了多远多久;隧道封闭,缺少生存所需的自然元素:光和空气、水和土壤,里头绝少生命迹象;隧道绵长,让人困乏焦躁,模糊了判断力,对尽头是否存在大大存疑,光芒亦真亦幻。而走钢绳就算绳上燃起火焰,也是成就斐然的历险,不难预见观者的掌声雷动。而隧道的行走,既说不上惊险动人,也无处寻觅观众,从来都只是一个人的表演。这教人太容易跌进虚无主义泥潭:走1000米或100米,是亦走也,无甚区别。
40、在取利过程中如果你是依法挣钱,依法纳税,这个取利的过程就是取义,只有取义才能取大利。比如说社会发展方向,股东分红员工要工资政府要纳税,这就是义,而且,往往只有你先接受义之后才能挣大钱。冯仑
41、 (78):Believinginprogressdoesnotmeanbelievingthatanyprogresshasyetbeenmade. 相信进步不等于相信某种进步已经达成。--弗兰兹·卡夫卡
42、理论上,有一种无疵的幸福可能存在:深信人内在的那种无可毁灭的成分,但并不锲而不舍的追求。
43、"叁會學坊”旨在积聚同道,于术业专攻中求会通,在切磋琢磨里观天下。
44、艺术是一面镜子,它和钟表一样,有时也会‘走快’。
45、 (48):笼子里放进了一只年轻的美洲豹子。即使是感觉迟钝的人,看到这只野兽在闲置长久的笼子里活蹦乱跳时,他也会觉得这是一种舒服的休息。这只豹子什么也不缺,可口的食物看守人员无须长时间考虑就会送来。失去自由对它似乎都无所谓,这个高贵的躯体应有尽有,不仅带着利爪,而且连自由好像也带在身边,自由似乎就藏在它利齿的某个地方。它生命的欢乐总是同它大口里发出的强烈吼叫而一起到来。观众从它的欢乐中很难享受到轻松,可是他们克制住自己,挤在笼子周围,丝毫不肯离去。--卡夫卡《变形记》
46、卡夫卡有句名言:“人只因承担责任才是自由的。这是生活的真谛。”卡夫卡与佩索阿,与其说他们柔软地屈从了狭窄的环境,不如说是深深领悟了生活中的辨证,比如自由,比如痛苦……
47、周希文所在的超市可以理解做现代意义的社会机构。周因为工作的形式而在那里成为规训的产物(但是还有一丝自由的希望则保留在他卧房的小说稿中)。出版社可以是这样的机构。它穷尽一切招数让一个为灵魂写作的青年人转而去为销量写作、为大众审美的勒令写作。
48、卡夫卡名列布拉格的那一代重要德语作家之中,这一代作家还包括他的朋友布罗德和魏菲尔,以及年龄稍长的莱纳·玛利亚·里尔克。他们是奥匈帝国的公民,但是他们感兴趣的文化中心不是维也纳,而是柏林和出版重镇莱比锡。里尔克于1897年迁居柏林,因为他觉得奥地利是一潭死水。魏菲尔于1912年25卡夫卡是谁迁居莱比锡。布罗德的第一部小说《诺尼皮格城堡》(1908)在莱比锡出版,为他在柏林的先锋派作家中带来了很高的声誉(放在现在会有点难以理解)。卡夫卡的第一本书《沉思录》(1912)由出版商恩斯特·罗沃尔特在莱比锡出版。罗沃尔特的出版社当时由库尔特·沃尔夫接手掌管,他年轻有干劲,专门推广先锋派作家,尤其是那些来自布拉格的先锋派作家。卡夫卡一生出版了七本小书:《沉思录》、《司炉》、《判决》、《变形记》、《流放地见闻》、《乡村医生:小故事集》和《绝食表演者:故事四则》。这些书当时给他带来的名声并不大。罗伯特·穆齐尔,就是后来以《没有个性的人》(1930—1943)而闻名的那位,刚当上《新评论》编辑后不久写了篇文章赏析、评点《沉思录》和《司炉》。他还向卡夫卡约稿,不过卡夫卡因为交不出合适的作品,只好婉言谢绝了稿约。1915年,声望很高的冯塔纳奖的小说奖授予卡尔·施特恩海姆(现在人们记得多的是他的热闹喜剧1911年的《短裤》)。施特恩海姆当时已是百万富翁,很欣赏卡夫卡的作品,因而不经人家三劝两劝就把奖让给了卡夫卡。作者在大众场合下朗读自己的作品,来为自己的作品做些宣传,这是常有的事。可是卡夫卡似乎只朗读过两次:一次是1912年12月4日为布拉格的一个文学协会朗读《判决》,另一次是1916年11月10日在慕尼黑的戈尔茨美术馆朗读《流放地见闻》。其中后一次里尔克去听了,他后来对卡夫卡大加赞赏。因此,卡夫卡生前也绝非无名之辈。不过,20世纪20年代他去世之后就出版的小说也没有从根本上让他的名气大起来。常人都以为他的书在1933年曾遭纳粹焚毁,但是我没有找到任何证据可以证明他们曾特别注意到卡夫卡。
49、如果我们并不害怕死亡,我相信永生的思想绝不会产生。-------(英)罗素《我的信仰》
50、“我们这儿新来了一位律师,他是布采法卢斯博士。从他的外表几乎看不出他做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战马时的样子。当然,了解情况的人会发现一两个地方。几天前,在前院的台阶上,我亲眼目睹一个很平凡的法院门房以定期看赛马的人才会有的专业眼神,满心佩服地注视着那个律师高抬脚步拾级而上,脚踩得大理石台阶噔噔作响。
51、因为人的心理容易受到不幸经验的影响,这种经验虽然不能给人带来快感,但是对那些爱思考的人有一种致命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