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
1、原来,我国古代建筑师迟在17世纪后期就已经发明了避雷针。(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
2、富兰克林是第一个提出用实验来证明天空中的闪电就是电的的科学家,那是在1750年。但是第一个付诸于实践的却是法国科学家——他像图中那样观察到了铁棒上的火花,不过没有用身体近距离去碰铁棒。
3、1729年,英国科学家格雷通过研究摩擦起电现象发现,琥珀上带的电可以传给金属棒甚至人体,却不能传给丝绸,这说明金属和丝绸是存在区别的。另一位科学家迪费则紧紧抓住这个问题关键,继续寻找各种摩擦带电之间的区别。通过大量实验探索,迪费认为用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和用树脂摩擦的琥珀带的电不同,电其实是由两种流质组成,同种电会相互排斥,异种电则相互吸引,两种流质一旦相遇则会发生中和,从而不带电。这种说话异曲同工地蕴含了中国古代的阴阳相克相生的哲学观点,显得十分自然。
4、这个人也不一般,与其说他是一位物理学家,倒不如说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及商人。他是《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曾出任美国驻法国大使,成功取得法国支持美国独立。
5、他先在自己家做实验:在屋顶高耸的烟囱上,安装一根3米长的尖顶细铁棒;在细铁棒的下端绑上金属线;沿着楼梯,把金属线引到底楼的一个小泵上(水泵与大地有接触);将经过房间的那段金属线分成两段,且将两股线相隔一段距离,各挂一个小铃。这样,如果雷电从细铁棒进人,经过金属线进入大地,那么,两股线受力,小铃就会晃荡,发出响声。
6、(风筝实验听起来疯狂无比,但是后人对于这个实验是否真正存在莫衷一是。)
7、 暗物质其实就是科学家YY出来的理想情人(2015-12-30)
8、1746年,英国伦敦一个叫柯林森的人,给他在美国的一位朋友寄送了一只莱顿瓶,并在信中向他介绍了使用方法。
9、1753年7月26日下午一点钟左右,北方升起了一大片雷电乌云。我和利赫曼正出席一个科学院的会议,于是匆匆告别,想赶回家去观察“雷电器”。
10、富兰克林曾经与雷电有亲密接触。据说他将一把铜钥匙,系在风筝线的末端。风筝升入雷雨云层,闪电在风筝附近闪烁,雷声隆隆。一道闪电掠过,风筝线上有一小段直立起来,像被一种看不见的力移动着。富兰克林突然觉得他的手有麻木的感觉,就把手指靠近铜钥匙,顷刻之间,铜钥匙上射出一串火花。富兰克林大叫一声,赶紧把手远离了钥匙。他喊到:“威廉!我受到电击了!现在可以证明,闪电就是电”。
11、尽管这种猜想并不符合现代科学的观点,但破除了人们对上天雷神的迷信,于是各种征服雷电的设施也就陆续出现了。
12、富兰克林或许有过风筝实验的想法,即便他真的做过这个实验,也只可能是被风筝上带的一些静电电到。如果被真的雷电电到的话,就不会是手被电麻了,很可能是当场暴毙。
13、年,富兰克林把他的这些想法,写成论文《论雷电与电气的一致性》。他将论文寄给他的朋友、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科林逊。可当科林逊将论文送交皇家学会讨论时,得到的是一阵嘲笑。许多科学家认为富兰克林的观点荒唐无比,“把科学当作儿童的幻想”。
14、 这里距离北京仅150公里,空气质量好到爆!(2015-12-21)
15、 实验结果,将富兰克林捧成了英雄:云端取得电,被保存在玻璃和金属制成的大瓶中(称做莱登瓶),然后在各项实验中,当成普遍的电力随意使用,这又再次证实了富兰克林的天才!
16、这个莱顿瓶的收件人叫做本·杰明·富兰克林。
17、(1)TheLightningDischarge作者:MartinA.Uman
18、 富兰克林曾经与雷电有亲密接触。据说他将一把铜钥匙,系在风筝线的末端。风筝升入雷雨云层,闪电在风筝附近闪烁,雷声隆隆。一道闪电掠过,风筝线上有一小段直立起来,像被一种看不见的力移动着。富兰克林突然觉得他的手有麻木的感觉,就把手指靠近铜钥匙,顷刻之间,铜钥匙上射出一串火花。富兰克林大叫一声,赶紧把手远离了钥匙。他喊到:“威廉!我受到电击了!现在可以证明,闪电就是电”。
19、对于人士的嘲笑、奚落,富兰克林不予理睬,终于在做好各种准备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做了风筝实验。
20、释放风筝漂浮在空中,持续两回合,第一回合会致盲并降低敌人行动力,第二回合会造成大量伤害;
21、 在设计“风筝”实验时,富兰克林将闪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进行类比做出过这样的推测:既然人工产生的电能被吸收,那么闪电也能被吸收。而“风筝”实验的成功反过来又证实了他的推测。
22、富兰克林对电学的贡献还有许多,他正确地指出摩擦起电实际上是让电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而不是创造了新的电,这是电荷守恒定律的早期描述。并且他还发展迪费的学说,定义了正电荷和负电荷的概念,沿用至今。受到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的启发,1745年,狄维斯成功发明了避雷针——如果用金属放在建筑物高处,就可以把雷电引导到地面而不经过建筑导致破坏。如今,几乎所有高层建筑都要设置避雷针,体现了人类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富兰克林本人还是美国独立战争的伟大领袖,是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他的头像被印在了百元美钞上,永远被人民所敬仰和怀念。
23、 在高塔,装置一个大可容人的亭子和简单的电力站.在电力站中,架起一根铁杆,伸出亭外,高约20或30呎,削尖.如果亭子能够维持干爽,亭子里即可安置一人.当云层变低,隐隐有暴风雨前兆,此时云际充满丰沛的电力和火花,铁杆即可汲取电力,供亭内的人使用.
24、“这果然是电!”富兰克林对威廉喊道。他连忙把引绳上的钥匙和莱顿瓶连接起来,莱顿瓶上电火花闪烁。这说明莱顿瓶充电了。
25、避雷针的发明是早期电学研究中的第一个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技术成果。
26、风筝能否吸引电流,并且通过长长的风筝线传递到钥匙;
27、美国《流言终结者》节目曾经做过一个模拟实验,让一个假人放风筝,然后给风筝施加50万伏电压的假闪电,测出流过假人“心脏”的电流超过了6毫安,足以将真人电死。
28、这一场闹剧也算是避雷针应用史上一件趣闻吧!
29、突然,天空中掠过一道耀眼的闪电。富兰克林发现,风筝引绳上的纤维丝一下子竖立起来。这说明,雷电已通过风筝和引绳传导下来了。富兰克林高兴极了,他禁不住伸出左手,触碰一下引绳上的钥匙。“哧”的一声,一个小小的蓝火花跳了出来。
30、回到家里以后,富兰克林用雷电进行了各种电学实验,证明了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的确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由此他关于天上和人间的电是同一种东西的假说得到了证实。
31、 引文观点源自近年出版的文献,作者是中科院物理研究员,属于物理业内人士,不可能不知道“富兰克林风筝实验”这个广为人知的故事版本。所以至少说明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是存在争议的,而我则偏向于相信新近的业内专家的异说。
32、避雷针的问世,引起了教会的反对。他们认为:“装在屋顶的尖杆指向天空是对上帝的不敬。”“干涉上帝的事,对上帝指手划脚,是要受上帝惩罚的。”
33、该书由罗会仟、赵敏、姚晓春、陆继宗撰写,其中罗会仟完成书稿约50%。该书介绍了从公元前950年《竹书纪年》早记载北极光和公元前600年泰勒斯发现琥珀摩擦起电开始,物理学在力、热、光、电等方面的发展历程,直到2000年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开始运行。读者可以在字里行间和图片里寻找物理学史上的一个个重要足迹,在认识科学现象的同时,体验科学家们的发现历程和人生经历,从而激发对物理学的兴趣。
34、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有了“雷”及“电”的形声字。西周初期,在青铜器上就已经出现加雨字偏旁的“電”字。
35、7月的一天,终于盼来了费城一个大雷雨的天气,富兰克林带着儿子选了一块广阔的草地,按照设定引“天电”的方案,将一只特制的风筝徐徐放到阴雨密布的天空。
36、“莱顿瓶发出的轰鸣声,放出的电火花,不是和雷电一样吗?”富兰克林大胆地提出这个设想。经过反复思考,他推测雷电就是普通的电,并找出它们两者间的12条相同之处:都发亮光;光的颜色相同;闪电和电火花的路线都是曲折的;运动都极其迅速;都能被金属传导;都能发出爆炸声或噪声;都能在水或冰块中存在;通过物体时能使之破裂;都能杀死动物;都能熔化金属;都能使易燃物燃烧;都有硫磺气味。
37、 富兰克林找出的绝缘方法:蜡,那块铁环上的物质.他甚至设计出工作人员离开隔离亭的方法,所以富兰克林的确了解游走的雷电所带来的危险性,而警告人们必须保护自己.
38、普利斯特里写这本书的时候,富兰克林在伦敦,他应该是采访了富兰克林,而且有迹象表明富兰克林审了稿。所以普利斯特里的说法就成为了富兰克林风筝实验的原始资料,后人介绍、描绘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追根溯源都是来自于它。但是他的说法仍然让人疑惑。富兰克林并不是害羞的人,怎么会因为担心实验失败不敢找人见证?即使有这样的担心,在实验成功之后,为什么不在有人见证的情况下再重复一下实验?按他本人的说法,这个实验是很容易做的,不难重复。
39、富兰克林的这一风筝实验,彻底地击碎了闪电是“上帝之火”、“煤气爆炸”等流行的说法,使人们真正认识到雷电的本质。因此,人们说:“富兰克林把上帝与闪电分了家。”
40、本杰明·富兰克林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是作家、政治家、外交家、发明家、出版商、新闻人……还是科学家,在电学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著名的科学研究,当然是冒着雷击的危险用风筝把雷电引下来,证明了闪电是一种放电现象。这个大胆的实验引发了无数人的崇敬,富兰克林甚至因此被赞誉为“现代普罗米修斯”。有些人也大胆地去模仿,结果毫不意外地导致了遭到雷击身亡的悲剧。富兰克林本人有必要冒险做这个实验吗?
41、如果按照故事中的情节,风筝被雷电击中,雷电电流顺着风筝线一直到钥匙,富兰克林的手指与钥匙之间距离很近,而且之间产生了明亮火花。富兰克林这样直接被雷击击中,绝不可能安然无恙。
42、100美元的钞票上印着富兰克林的头像|pxhere
43、本栏目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介绍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脉络,认识到数学并不是孤立的学科,而是联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另外,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日期,算变形24点,提高学生的心算能力。
44、初,英国人广泛采用了富兰克林的尖头避雷针。但是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1783年)爆发后,富兰克林积极参加独立运动,并且是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于是富兰克林发明的尖头避雷针在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眼中似乎成了将要诞生的美国的象征。据说乔治三世在盛怒之下,召来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约翰·普林格尔,向他施加压力,要他公开宣布圆头避雷针比尖头的更安全,要求要全英国的避雷针都改成球状。
45、一天,电闪雷鸣,暴风雨就要来了。在雷声、雨声的“伴奏”下,守候在房间小铃旁的富兰克林,听到了小铃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他高兴地笑了。
46、 这根针的目的,不只是用来引雷电而已,它能防患雷击于未然.这根针可以不停地汲取天空中的雷量,在它的强度大到足以形成雷电之前,即把电导引入地下,如同富兰克林的形容:“在云间电量积蓄到释放之际,便将雷电之火平静地消弭于无形.”
47、实验者模仿18世纪时使用的材料制作了一个大风筝和木板棚架。把风筝在天气晴朗的海滩上放飞,在飘扬的海风中,虽然完全没有电闪雷鸣,但空气中的电荷和风筝和风筝线与空气之间的摩擦产生的电荷已经可以使风筝明显地带上静电,风筝线上挂着的钥匙在吱吱响。第一件事很容易地验证了。
48、这些相似性指向一个结论:这两种现象是同一种物理现象。
49、从此以后,富兰克林成了世界上“帅”的人之一。
50、其实没什么必要。富兰克林是在1746年开始研究电学的,做了一系列实验,提出了新的电学理论,他发明的一些术语沿用至今,例如“正极”“负极”“电池”。当时北美还是英国的殖民地,世界科学的中心在欧洲,富兰克林只能是把他的研究成果写信告诉朋友、英国王家学会会员彼得·克里森,再由克里森报告给王家学会。1749年11月,富兰克林通过比较静电放电和闪电的相似性,得出结论说闪电是一种放电现象。这个结论并非富兰克林的,在此之前已经有欧洲的科学家提出过了。富兰克林的独创之处,是提出了验证这个假说的实验设想。
51、为了探明真相,著名实验帝《流言终结者》在第4季第5集里复制了这个流言他们试图证明三件事:
52、在数学上,他创造了8次和16次幻方,这两个幻方性质特殊,变化复杂,至今仍为学者称道。
53、 富兰克林由两根木棍架成的十字,撑起了一大块丝缎的布面,这就是富兰克林传说中不朽的风筝!在风筝上端,系上尖细的铁丝,铁丝末端绑上一只金属钥匙.富兰克林操控风筝的部分,捆上秘密的绝缘体—丝缎带;在暴风雨即将来临之时,这个实验者和他的儿子,走入一片空旷的空地,搭起一个暂时性的挡雨棚,在风筝升起了相当的一段时间后,一朵雷云才渐渐逼近.以下是普里斯莱的叙述:
54、父子俩躲在草棚的屋檐下,手中紧握着没有被雨水淋湿的绸带,目不转睛地观察着风筝的动静。
55、富兰克林使用莱顿瓶进行了许多科学实验,在实验中他看到了电火花,由此突然联想到了“上帝之火”――雷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