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战争惨烈的诗句
1、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国都沦陷,山河依旧,人事全非。
2、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3、 第二个看点是陈更。这位研究生才女是三朝元老了,而且每一季都有出色的表现,在国人心中树立了真正的诗词才女形象。陈更上场时大家都十分看好,队友大呼“陈更陈更,战无不胜”!甚至连蝉蝉联三届擂主彭敏都十分推崇她。可想不到的是竟然被一个’“扬州鹤”踢翻在地,仅过五关,而且有一题得了0分,终以36分遗憾地退出竞争。
4、 所谓的当年指的是清军攻陷扬州之时,“折戟沉沙”化用了杜牧《赤壁》名句,暗含“认前朝”之意。抗清名将史可法的衣冠冢所在梅花岭,而今碧草青青。战争早已消弭,人们悠闲地骑着马来此游玩,安享太平。明王朝被李自成推翻时,王士禛不过虚龄11岁。相比于明遗民诗人,他对清朝具有较强的认同度。但在清初浓厚的民族情绪氛围下,他对父祖世代仕宦的明朝又怀有一些依恋和哀挽。因此,在此诗中,他将战争轻描淡写,重点强调了历史兴亡的幻灭感与失落感。与前述的所有战争诗不同,此诗写作环境已经距离战争比较遥远,“铁炮压城开”不过是诗人的想象。全诗节奏舒缓,从首句的惨烈沉痛,到后一句的悠闲适意,诗人刻意冲淡战争与历史的沉重感,隐晦地表达对抗清英雄的赞美,着意粉饰太平,这表明了其作为清朝官员的立场顾忌,也意味着随着时代的变迁,士人心态发生了转变,战争诗风也有了明显的转向。
5、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杜甫《羌村三首·其三》(形容战争惨烈的诗句)。
6、于盛景中寻找衰景,于衰景中寄托愁思,是王、庾二人对北朝本土悲郁健野审美趣味的自觉迎合,尤其庾信诗中不时流露惯于欣赏衰景、并能发现其中蕴蓄的美与力量,如“赖有南园菊,残花足解愁”(《秋日》)所云,正是这一审美追求的体现。王夫之《古诗评选》云:“凡杜(杜甫)之所为,超新而僻、尚健而野、过清而寒,务纵横而莽者,皆在此(庾信)出。”明确指出杜诗“新僻”“健野”“清寒”的格调与庾信写景风格的渊源关系。隋代诗歌虽未在枯寒意象群方面持续发展,但描写清瑟萧条的景象已成趋势。无论是杨素、薛道衡、卢思道、孙万寿、李德林、元行恭、尹式等北方文人还是王胄、虞世基等南来文士,其写景诗中都体现出这一相似倾向。
7、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张蠙《吊万人冢》
8、《木兰诗》是中国诗史上罕有的杰作,诗中塑造了一位替父从军的不朽的女英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9、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10、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1、不难察见,两首诗均以连番的比喻及多方设喻的手法刻画雨的千姿百态,也是对南朝咏物诗随物赋形、尽风景之变写景方式的自觉临摹。在意象的组织和雕饰方面,文名相埒的魏收和邢邵是其中突出的代表。魏收诗歌写景擅长渲染意象的明丽色彩美。比如他比较注重意象的并置,如其“雪溜添春浦,花水足新流”(《櫂歌行》)、“春风宛转入曲房,兼送小苑百花香”(《挟琴歌》)、“树静归烟合,帘疏返照通”(《后园宴乐》)三联景句,便是以“雪溜”与“春浦”、“春风”与“花香”、“树”“帘”与“烟”“月”构成的意象互衬的画面美取胜。
12、《雁门太守行》可以说是李贺经典的诗作之以奇异斑驳的色彩表现边塞战争场面,苍凉悲壮,极富感染力和冲击力。而这首诗中前六句描写战争的诗句都是通过写景写天气气象变化来渲染战争场面。
13、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14、兼有同时辈,相送告别离。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
15、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16、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
17、 明清世变,兵戈满地,烽烟四起,民生多艰,社会生活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隆武元年(1645),在福州称帝的唐王朱聿键刺谕道:“狂彝污我宗庙,害我子民,淫掠剃头,如在水火。”战争对社会的破坏是全方位的,从士人的诗文里感受到的乱世之痛,往往更甚于史书上的记录。
18、杀人亦有限,列(一作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19、出自一首北朝民歌《木兰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
20、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21、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22、在《从军行》中,既写将士的英勇出征,又写了思妇闺怨,既有“长安飞将出祁连”“白马金羁侠少年”的奔放、雄健,又有“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的清丽、哀怨,南北的风格在卢思道的《从军行》里得到了较和谐的统一。
23、 他一出场,队友们便发出了“海为海为,平地惊雷”的喊声,他的成功确实是平地一声惊雷。他自己的出场诗是的“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因为在前一场,他已经成为挑战者,只是壮志未酬而已。他所面临的八道题,止步于第七题苏东坡的“黄耳”,可答对的六题已得了118的高分,无可置疑地成为这一场挑战的成功者,与百人团中的第一名张战锋进行短兵相接的搏击,争夺攻擂资格。
24、从“从金伐鼓下榆关”到‘力尽关山未解围’十二句,具体描写了战斗的整个过程。这里有逶迤不断的行军阵容,有萧条凄凉的边塞景色,还有对敌人的猛烈进攻和战士的血洒疆场的细致描摹等等。
25、细落疑含雾,斜飞觉带风。湿槐仍足绿,沾桃更上红。(刘逖《对雨》)
26、北齐、北周及隋代诗歌在写景风格上基本循着北魏诗歌所奠定的清寒悲瑟基调。比如王褒、庾信受其入北后“寂寞灰心尽,摧残生意余”(王褒《和殷廷尉岁暮诗》)、“虽残生而犹死”(庾信《拟连珠》二十七)落寞心境的影响,尤擅写萧瑟冷峭的景物。王褒诗中无论是狩猎场面、别离时分还是置身山间、郊野,都极尽“华露霏霏冷,轻飚飒飒凉”(《九日从驾》)、“滴沥寒泉溜,叫啸秋猿啼”(《和从弟祐山家诗二首》其二)之类的萧条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