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日志网 > 个性资讯 >

为什么莫言获奖中国尴尬【文案62句】

来源:个性网名 发布时间:2023-03-14 12:45 | 编辑:个性资讯 | 热度:59

为什么莫言获奖中国尴尬

1、1927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来到中国,对鲁迅的文学成就有了较多的了解。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便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便通过鲁迅好友台静农探询鲁迅的意见。9月25日,鲁迅在写给台静农的信中这样说道:“诺贝尔奖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赏金的人,瑞典好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的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2、我想,这恐怕是与莫言出生于纯朴的农民家庭,对乡村现实具有丰厚的感性认识有关。对莫言来说,谦卑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或姿态。我发现,自觉的谦卑使他获得了一种观察现实和世界的方式。而且,他把这种谦卑意识渗透进了他的所有写作之中。

3、确实,看到这样的争议,其实也是国人的一种冷漠,因为诺贝尔长期被其他国家垄断,所以对于诺贝尔获奖的情况和自信就如同国足赢了世界杯一样觉得滑稽可笑,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侧面也可以反映出了国人一种崇洋媚外的心态,莫言的获奖确实是很迫切的,因为这需要改观我们国人的一些观念,也就是我们属于中国人的热血和民族自豪感,任何时候,就像鲁迅先生以前写的一些著作一般,国人并不是没有血性,更多时候只是麻木而已。

4、对莫言领奖的质疑,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专业水准不够上乘,作品价值有待掂量。

5、将魔幻与现实切换得如此隐秘又传神,又讽刺得如此淋漓尽致,这就是莫言的一贯风格。可能也正是这种稍显“国际化”的文风较易被西方国家所接受吧。而早年间西格弗里德·伦茨小说腰封上“莫言推崇的作家之一”几个大字,也恰恰验证了这一观点。(为什么莫言获奖中国尴尬)。

6、2012年,莫言成为斩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首位中国人。然而,奖杯伴随争议同行。各种口诛笔伐,也随时恭候着莫言。

7、  比较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应该把进化和退化两种因素都考虑到,看看整体上是进化多还是退化多。比如,不能说当代作家语言比现代作家“规范”,当代文学就超过了现代文学,文学语言的价值并不取决于“规范”与否。不规范或不够规范的现代文学语言比自以为规范的当代文学语言,词汇和语法都要丰富得多,准确得多。我常常怀疑所谓“规范”其实是语言“萎缩”的另一种说法。又比如,许多人认为当代作家叙事艺术已超过现代作家,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当代文学超过了现代文学,因为叙事文学的价值并不全取决于叙事艺术,否则博尔赫斯就可能要永远居于世界文学的群峰之巅了。现代文学的叙述方式偏向于单纯明亮的直线叙述,某些当代作家受到当代外国文学的影响,有意使其叙事趋向于复线和晦暗,二者是风格差异,不是高低不同。《许三观卖血记》对许三观的几次卖血描写得绘声绘色,叙述的充分性大大超过鲁迅写祥林嫂的接二连三的惨剧,但能否说余华的“详笔”超过了鲁迅的“省笔”呢?再比如,文学造诣在质不在量,当代作家的产量普遍高于现代作家,能否说当代作家的成就超过现代作家呢?

8、漏洞百出的言论,既不对个人负责,也不对文化负责,更不对常识负责。

9、这也许还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红高粱家族》开创了当代中国文学直接与西方“对话”的范例。当然,这一点当然也得益于张艺谋电影改编的推动,但如果没有莫言小说所创造的浓郁的“东方情境”,对民族传统文化在新语境下的张扬,也不会有一举成功的电影《红高粱》。某种意义上,当代西方人的“东方想象”,是从这部小说和由小说派生出来的电影开始的,它对中外文化与文学交流所产生的影响,无论如何高估也不过分。



10、原本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对我们国家在此奖项无记录的刷新,这是一个可喜可贺的好事情,然而从奖项再到作品内容的评论来看,则出现了不小的分歧。包括一些知名学者、教授都发文批评,其中像李斌、陈桂婷就出了《莫言批判》,对莫言作品的“罪状”进行归纳和总结。

11、不过,在我的认识中,谦卑的莫言实际上是自信的,内心坚定的,外界的纷扰和强力一般都难以动摇他的内心独立。在文学上,植根于丰厚的民间使得他面对任何一位文学大师也不会产生自愧弗如的感觉。

12、马悦然对此行为深感愤怒,并表示如果认真读过莫言的作品就会发现,如今没有一个敢像莫言这样勇于揭露中国社会不公和黑暗的当代作家。

13、  中国文学倘若还有希望,希望就在于此吧。▲

14、对此,张清华有一番自己的解读:这是因为莫言“通灵”。因为这一天赋异禀,他与故乡才能骨肉相连,他才会有那么多“奇情异想”,他的作品中才会充满着“大地”的诗意,“你看他的相貌,初看极端质朴,和土地上所生长的事物没有任何区别,仔细看时,却是奇异而神秘的。”

15、除此之外一些看了作品而感受不到期待值的粉丝也加入到了嘲讽的圈子里,很多人都觉得莫言作品里面有丑化中国人的形象,不够真实,是暗箱操作。

16、然而,不知何故,瑞典现在终于“理我们”了,终于把“诺奖”给我们了。

17、莫言的作品内容颇多人性的阴暗面描写,这是莫言遭受很多非议的一个原因。自然也是他的作品难以成为主流的关键所在。2005年,在香港大学荣誉博士授予会上,莫言做了《我怎么成为作家》的演讲,毫不客气地表示,自己是讲真话的作家,里面还表明了自己的创作观:

18、  诺奖评委错过现代中国作家而看中当代中国作家,不知道他们是否觉得中国当代文学已经超过了中国现代文学?如果这样,他们对中国文学的整体认识还大可商榷。也不知道他们这次仅仅是因为欣赏莫言作品,还是冲着具有“诺奖情结”的中国和中国人而给莫言发奖?若是后者,文学奖的文学性或通常所谓含金量就要打点折扣了。

19、  我因为读了点鲁迅的书,对当代文学,总忘不了尝试用鲁迅的标准衡量一下,用鲁迅的眼光打量一番。评论界前辈程德培老师开玩笑说,你的评论不好玩,要么开头引鲁迅,要么结尾引鲁迅,总是鲁迅,“吃大弗消”。这种写法好不好玩我不知道,但积习难改,只好对德培老师以及有同感的朋友们道一声惭愧了。前几天遇见陈村,他说你这样写我倒没意见,只怕鲁迅不干,他老先生愿意跟我们排一块儿吗?我想这种担心应该是多余的。鲁迅固然说过“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子也不转过去”,但在现实的文学交往中他并不怕“破骨脚”的粪勺战术,也没有害洁癖到不肯沾上别人或被别人沾上。一部《鲁迅全集》与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主动或被动挤在鲁迅身边的作家还少吗?要不要跟鲁迅排一块儿,不是鲁迅而是别人需要考虑的。

20、这些可能与莫言经历过特殊年代有关,莫言以魔幻现实主义闻名,除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对其的影响外,其自述“想象力来自于饥饿和恐惧”。故为了写实批判,莫言坚决表示,“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不会因为读者就改变自己的写法,所以哪怕一些读者受到了刺激,甚至自己遭到了一些争议,莫言也认为,是由于自己触及了人类的灵魂深处,鞭挞了丑恶。这正是自己追求的。

21、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何国瑞则直接称《丰乳肥臀》是胡说八道,并对莫言的走红表示不能理解;更有甚者,李昌霆在一篇文章中,则把莫言的作品定义为“罪恶的汉奸文学”。

22、一介勤勤恳恳的作家,一位为中国赢得国际声誉的笔者,终究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23、其实直到今天,我也没有看完莫言的全部作品。这不能全怪我,要读完莫言的小说,的确是一个体力活。我粗算过,他的作品总量至少有一千万字,仅是长篇小说,当时就已经有十几部。有几年间,往往是一本还没看完,莫言又出新书了。

24、然而,这突然到来的“恩典”,还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让人觉得困惑不解:“诺奖”评委们真的能读懂中国的文学作品吗?真的认为如此的中国作家的如此的作品值得给予如此的奖赏吗?2012年11月4日,小说家刘震云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莫言能获奖,表明中国至少有十个人,也可以获奖”,——他的肯定的陈述里,表达的显然是怀疑的态度。要知道,在群星灿烂、大师辈出的俄罗斯,也只有蒲宁(1933年)、帕斯捷尔纳克(1958年)、肖洛霍夫(1970年)、索尔仁尼琴(1974年)和布罗茨基(1987年)五位作家获奖,其中蒲宁是流亡作家,而布罗茨基则已加入了美国国籍,实质上应该算是美国作家的。

25、在长期的评奖过程中,诺贝尔文学奖的逐渐形成了以下几个评定标准:第要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第作品候选人的标准必须是在前一年有举世瞩目的工作成就;第不限定国籍;第必须在文学上有极其出色的贡献;第作品必须趋向于理想主义色彩。其奖项与国家无关,是授予得奖者本人的。诺贝尔奖不仅重视纯文学作品(诗歌、小说、剧本),文学领域其他类型的作品也可以获奖。

26、中国作品要进入到西方的视野,文学译介有其一半的功劳。文学翻译较为特殊,意译为主,直译为辅,在此基础上,还可尝试创造性翻译。

27、例如,《蛙》的主题是中国的“计划生育”问题。这无疑是一个新鲜的、重要的主题,也是很容易引起西方读者注意的一个主题。然而,莫言却无意从正面进入,无意通过对真实而丰富的生活细节的描写,来写出中国社会生活内里的样相,而是,将焦点放在封闭的人物的关系和矛盾冲突中,来将生活虚幻化,——这就将叙事的尖锐性钝化了,就将整体性的冲突性弱化为局部性的闹剧性场面。难怪这样一部题材敏感的作品,几乎毫无“敏感性”可言,绝不会让任何人觉得“不自在”。莫言小说叙事的平衡术实在太老练了。而真正的现实主义,就其内在的本质来看,是拒绝“平衡”的,而是倾向于选择一种犀利的、单刀直入的方式来介入现实。莫言抛弃了马尔克斯的“啄食社会腐肉”的“秃鹫”式的猛烈和凌厉,抛弃了拉美现实主义文学的那种充满阳刚之气的犀利和尖锐。

28、显然,诺奖的评委们对莫言的认同和奖赏,很大程度上,就只能建立在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误读上,———对莫言原著在语法上的错误,修辞上的疏拙,细节上的失实,逻辑上的混乱,趣味上的怪异,他们全然无从判断;同样,对于中国的文学成就,他们也无法准确而公正地评价。终的结果是,诺奖评委们错过了鲁迅,错过了张爱玲,错过了沈从文,错过了老舍,错过了巴金;他们看不到汪曾祺作品的俊逸和清雅,看不到北岛诗歌里的沉思和反诘,看不到史铁生作品里的忧悲与爱愿,看不到王小波“新国民性批判”的反讽与祈向,看不到韦君宜晚年写作的勇敢与犀利,看不到从维熙《走向混沌》的温情与尖锐,看不到陈忠实《白鹿原》的苍凉与怆怛,看不到路遥小说的崇高与诗意,看不到章诒和散文的风骨与韵致,看不到杨显惠小说的悲惨与凄苦,看不到蒋子龙《农民帝国》的深哀与巨痛。这就使得诺贝尔文学奖本质上只不过是一个西方文学奖,而不可能成为一个能够将中国文学包纳在内的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学奖。

29、这是他接连获得重大国际奖项——包括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法国骑士勋章等——的一个原因。

30、当然,还是会有一些志同道合者对莫言先生表示支持。诺贝尔文学奖评委、著名汉学家马悦然先生便是一位。马悦然认为,那些批评莫言的人,大多都是没看过莫言作品的人,这对他很不公平。

31、他们中有的人认为给莫言如此高的赞誉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情感,换句话说就是他们认为莫言根本不配代表中国人获得诺奖,至于到底是什么原因,他们也说不出来个所以然。

32、  莫言获奖的遭遇就是好的说明,时直今日,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诺贝尔文学奖给他的颁奖词全文。

33、“哈哈,那时候还算年轻,经常会很狂妄地下点类似的断语。”他说,“不过,因为那几年跟国外很多搞汉学的、搞翻译的常有交流,知道那个时候国外对中国作家了解多的,就是莫言和余华。这是主要的依据。你在国内影响大,在国际上没有人知道,你得不了诺奖,这不是基于你个人爱好,咱说了也不算。”

34、文学边缘化,文化人也不再高高在上。诗歌已死,文学已死,早不是什么新观念,起码二三十年了吧。进入新世纪以来,就没有看到什么能让人记得住的诗歌,就没有看到什么能让人捧起来一口气读完的小说。而文学创作者,有一个有影响力新人吗?

35、  很多人误以为莫言是凭借《蛙》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其实莫言获得的是终身成就奖,表彰的是莫言的终身成就。

36、我一直保持低姿态,尤其是在写作时,我会注意到读者和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关系,至少是平等的。独特的民间色彩和写作风格赢得了许多人的赞赏。同时,在品石先生看来,莫言之所以被授予奖项,是因为他经常将历史与当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我们前面提到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中,他通过孩子的视角描绘了现实,后暴露并批评它以表达自己的观点。那孩子是谁?这是本书前面的每个读者。

37、那么莫言写了什么?为何读者对莫言的蔑视和批评在这么多年之后就不会消失?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莫言获得承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诺贝尔文学奖的甄选机构是瑞典文学院,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通过魔术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坦率地说,它更扎实了,也可以说是为老百姓写书的作家。从这个角度看,它会给人们一种莫名其妙的亲密感,包括莫言,他一再在公开场合自称为“民间讲故事者”。

38、2020年,莫言新作《晚熟的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发布。

39、这不是一个寻常的数目。一个伟大作家重要的特征,就是他是否在其庞大的“作品家族”之上,建立起一个属于他自己独特的“作品世界”。在当代作家中,莫言具有持续的创作能力。与大多数同代的作家相比,当别人已从一个抛物线的高点逐渐降落的时候,他依然保持着足够飞行高度,而且呈现出惊险的高难度动作。

40、同声翻译之所以尴尬,因为委员会的评价,准确地揭示了莫言文学的本质。莫言文学是“揭疮疤文学”,揭制度的疮疤,揭社会的疮疤,揭人性的疮疤。它的方式是只讲故事,讲各种各样惊心动魄的故事,但不做结论,结论由读者去做。在东方文化里,这种方式是很讨巧的,读得懂的人,会心一笑,他们断不会说破莫言的心事;而在官方,只要你不说破,只要你不涉及那几个敏感词,大家便相安无事。何况,能真正读懂的并不多。

41、在莫言的小说中,可以很容易发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有意识流小说的内心独白、心理分析、感觉印象、幻觉梦境、时空颠倒等;有魔幻现实主义的隐喻、象征、预言、神秘、魔幻;

42、莫言的作品,经过翻译,才漂洋过海。英文处理后的版本,取原著之精华,弃原著之糟粕,再与西方读者见面。

43、我就照搬了这句话去跟我身边的朋友们说。那些只是从张艺谋电影中知道莫言的人,连连摇头。“仲伟志说莫言会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甚至被人拿来当做一个笑料。这件事,我当时的同事黄一琨可以给我作证。但是黄一琨不知道,这话其实是我从张清华那里学来的。

44、对莫言人格侮损、攻击,没完没了、不休不止,很多已脱离文本研究的意义,转向所谓“大是大非”的结论定义之中,令人鄙夷、不齿。

45、莫言将拉美作家的“魔幻现实主义”割裂为两半。他拿来了应变无方的“魔幻”,却丢弃了带着血丝的“现实主义”。

46、  我听到消息,第一反应也是替莫言和中国文学感到高兴。这是人之常情。一听到别人获诺奖,马上联想起托尔斯泰曾经被错过,甚至联想到海明威、川端康成的结局,这种不可救药的悲观病态的人毕竟还不多。但我高兴的理由很简单,就是获奖作为一个事件,多少总能在短时间里激发中外读者略微关注一下中国当代文学,此外就谈不上别的什么特别值得高兴的事了。

47、张清华对各种文类有着驳杂的爱好。他的心中装着一部中国诗歌地理,同时,他长期阅读和研究先锋作家和新潮小说作家,主要包括莫言、余华、苏童、格非、王朔、张炜、王安忆、贾平凹等等。这是风云际会的一代人,他们赶上了历史的大变动,这对文学创作来说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机遇。张清华与他们基本是同一代人,共同的阅历、共同的知识构造、共同的趣味,让他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他们。

48、短篇小说、报告文学:3000-8000字;

49、陕西四位茅奖得主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陈彦的授奖辞和获奖感言

50、不管是我们的五千年文化,还是西方的一些文学作品,其实都有表达当时社会的问题,比如《飘》中有美国的南北战争、种族歧视问题等,如果一概要从歌颂的角度出发,那么文学作品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和价值。

51、所以,我们应该选择的态度就是:说大人,则藐之;说诺奖,则藐之,——“藐”也者,当然不是一种傲慢自大的态度,不是目空一切的心理,而是说我们要有自信心和自尊心,就是别仰着脖子看花了眼,把很轻的东西看得很重,把很小的东西看得很大,把很丑的东西看得很美。面对“诺贝尔文学奖”,我们需要的,就是鲁迅的那种不卑不亢的高贵态度和谦光自抑的自知之明。

52、  这涉及评委内幕,本来不值得去猜测,问题是还真有一些容易激动的人士扬言,莫言获奖的意义在于证明中国综合国力上去了,西方不敢再小瞧我们,也不敢再小瞧我们的文学,国际大奖不把正在崛起或已经崛起的中国人考虑进去,没有中国人参与其中,就要跌价。这种说法的逻辑很单纯,就是认为中国文学价值的高下取决于中国政府和人民口袋的鼓瘪,中国文学一旦搭上中国经济的快车就鸡犬升天,今非昔比,达到世界水准,获得了世界承认。因为国家和人种的关系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又因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虚荣心膨胀,这不正是鲁迅当年怕看到的吗?

53、法国作家萨特,对莫言的评价,还算得公允、严谨。莫言笔下的民间故事,让他一个外国人啧啧称奇。莫言既十分熟悉底层社会,又将文学想象发挥到了。

54、旧话重提,我问张清华,你当年怎么那么笃定莫言就能获奖?

55、莫言的作品,没有被客观对待。多数人抱着看热闹的心理,随意给莫言泼脏水,反正是法不责众。

56、他用西方人熟悉的叙事方式,来叙写人物的符合西方人想象的行为和心理。例如,在《天堂蒜薹之歌》里,莫言这样写高马向金菊表白爱情前的心理活动:“今天晚上,我一定要抓住她的手!高马激动地想着,身上泛起一阵阵幸福的凉意。他侧目直视着离他三步远的地方,那里站着四婶的女儿金菊。我一定要抓住她的手,就像于连·索黑尔在那个乘凉的夜晚里,等待着教堂的钟声,等钟声敲过九响,就大胆地、不顾死活地抓住市长夫人的手一样。等张扣的琴声一响,等张扣唱出第一句歌词时,我就要抓住她的手,要狠狠地抓住,狠狠地捏住,把她的每一个手指头都捏遍!她的脸,圆圆的,像葵花盘子一样圆圆的脸上涂着一层葵花瓣儿般动人的金黄。她身材不高,身材健壮,活像一头小牛犊子。她已经二十岁了。我该行动了。她身上的热量已经辐射到我的身上。张扣咳嗽了一声。高马向金菊的方向移动了一步。他悄悄地移动,他的眼与众人的眼一样,紧盯着张扣。但张扣唱的什么词儿他却一个字也听不到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对司汤达《红与黑》的拙劣模仿,对人物心理的简单而虚假的描写,其中,像“她身材不高,身材健壮,活像一头小牛犊子”这种属于人物心理活动范畴的话语,根本不是人物可能有的想象和判断,而是作者自己的腔调和话语;至于“她身上的热量已经辐射到我的身上”的描写,则是纯粹的文艺腔,读来给人一种夸张而肉麻的感觉。

57、谈起当代诗歌,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致橡树》,是《远和近》、《一代人》,当代诗歌进入新世纪后几乎想不起什么。小说也是,传统小说早无市场,出书常常要自掏腰包,受欢迎的书又都是成功学、育儿经、高考冲刺,中国人平均一年阅读量不过三四本,很多人几年都未必认认真真读完一本。倒是网络小说的电子阅读,热闹。网络小说作者大神辈出,红过很多当代名家。

58、莫言拿得出手的就是他的作品,他的作品让他成为文学界高奖项的得主,而他本人也因为自己的作品,而不受国人的待见。就拿《丰乳肥臀》来说,尽管里面的文字被人批判低俗下流,可是依旧有人观看,甚至还有人专门去解析。人们一边谩骂这作者本人,一边读者他的作品,或许是每个人对于这本书的看法不同,因此所收获的解释也不同。

59、然而,莫言的写作似乎缺乏一种稳定的价值基础,缺乏博大而深刻的意义世界。在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泛滥的语境里,他无力建构一个批判性的叙事世界和积极的价值体系。他接受相对主义,认为面对吊诡的历史,“很难分出谁是谁非”,而文学叙事面对“历史现实”,也必然是无能为力的,所以,“把小说中的历史与真实的历史进行比较的批评,是类似于唐·吉诃德对着风车作战的行为,批评者自以为神圣无比,旁观者却在一边窃笑”(《高密东北乡散记——〈丰乳肥臀〉日文版后记》)事实上,小说作为一种还原真相和建构意义的行为,本身就是对所谓“真实历史”的“比较的批评”,是对它的严肃的矫正和唐·吉诃德式的“作战”。

60、可以说,正是由于莫言和他的几个同代作家的存在,中国当代文学才保持了其精神的屋脊和应有的高度。

61、引人注目的,是那种莫名其妙的愤怒与轻蔑。别的国家民族,一旦有作家获诺奖,是要举国狂欢的。不仅是那些蕞尔小国或者“第三世界”国家。据我所知,中国人对于莫言获奖并没有怎样狂热,民间甚至漠不关心,远远不如当年女排五连冠。可是就有怕热之人跑出来大叫“冷静!”“冷静!”并且告诉大家,诺奖作品“有百分之四十是评错了的”,“如果莫言的作品真是那百分之那我们怎么办?”在表扬“莫言本人很冷静”的同时批评众人“范进中举”,告诫大家“我们当前需要的,不是‘诺奖’,不是文学上的‘魔幻’,而是哲学上的理性,在一个事情上的群体理性。”

上一篇:用疲惫不堪造句子【文案38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