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
1、《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气温上升,中国南部雾气少,北部风沙消失,空气通透性好),因此得名。”
2、冬至(Winter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3、按卦气说,正月为《泰》卦,这个时候天气下降,自然应当为雨水。卦气二月为大壮,雷在天上轰鸣,惊醒万物,下面的节气自然应叫做惊蛰;先雨水和后惊蛰,如此排列,也很恰当。
4、 12月中的节气有大雪和冬至。进入大雪节气,天气越来越冷,伴随着降温的雨雪天气增多。顺便说一句,无论是“大雪”还是“小雪”,都不是天气预报中的大雪或小雪,它只是一个气候概念。有时,“大雪”节气中的雪还没有“小雪”节气中的大,在黄河中下游,有些年份雪量大时却在春季“雨水”节气期间。 冬至是白昼时间短、黑夜时间长的一天,之后,白昼开始逐渐变长。古人认为冬至是一年中阳气弱的一天。从这一天开始,直到大寒,是一年中冷的时期,身体虚弱的人要特别注意防病。冬至这一天,在北方有吃饺子、南方有吃汤圆的习俗,在华南地区,则有“冬至大似年”的说法,人们对其重视,把它看得和“岁首”同等重要。
5、(附)网上有不少记忆二十四节气的顺口溜,但我感到,那些顺口溜要么太短,要么太长。为便于记忆,本人也编了一个,算是抛砖引玉。
6、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7、“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春分也是植树造林的极好时机,古诗就有“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之句。在火热的农忙季节,要继续用我们的双手去绿化祖国山河,美化我们的环境。春分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农谚。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气温则继续回升,但一般不如雨水至春分这段时期上升得快。3月下旬平均气温华南北部多为13℃至15℃,华南南部多为15℃至16℃。高原大部分地区已经雪融冰消,旬平均气温约5℃至10℃。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等河谷地区气温高,平均已达18℃至20℃左右。南方除了边缘山区以外,平均十有八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2℃以上,有利于水稻、玉米等作物播种,植树造林也适宜。但是,春分前后华南常常有一次较强的冷空气入侵,气温显著下降,低气温可低至5℃以下。有时还有小股冷空气接踵而至,形成持续数天低温阴雨,对农业生产不利。根据这个特点,应充分利用天气预报,抓住冷尾暖头适时播种。
8、全的二十四节气的含义介绍——详解:立春是什么意思?(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
9、小满:四月十五前后(公历5月20-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初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
10、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L=闰年数,21世纪C=20世纪=
11、 四川盆地东部和凉山州南部,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盆地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为我省雷暴开始晚的地区。到了惊蛰,我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
12、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低的“三九”。
13、寒露:太阳直射点南移,气温下降,露水森森,将要结冰。
14、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15、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16、小满:小满是夏天的第二个节气。自小满以来,夏收作物如大麦、冬小麦已结果实,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故称小满。
17、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公历12月6-8日交节。
18、冬至:与夏至相反,北半球冬至时白昼短,日照物影长,黑夜长。过了冬至白昼就一天天地增长了。北方民间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说法。
19、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处在双子座),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日照时间长。在北京地区,白昼时数可长达15小时。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
20、每年的8月23日前后(8月22日~24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21、小寒:气候开始寒冷。公历1月5-7日交节。
22、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每年4月19日~21日时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同时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佳时节。“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气象专家表示,谷雨是春季后一个节气,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
23、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惊蛰,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
24、春分:春分的意思是相等的。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意思。
25、秋分(autumnalequinox),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一是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
26、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廿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7、天文专家称,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夏至后北半球白昼时数逐日减少。同时,夏至到来后,夜空星象也逐渐变成夏季星空。
28、“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更是干支历亥月的结束以及子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的12月7或8日,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
29、立秋:立秋是指从这一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的秋天。此后,气温从热时开始逐渐降低。
30、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31、全的二十四节气的含义介绍——雨水节气的由来及气候特点
32、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据考证,我国很早就以“秋分”作为耕种的标志了。汉末崔寔在《四民月令》中写到:“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后十日中美田。”秋分,正是收获的大好时节。农民朋友们要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免遭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还要适时早播冬作物,为来年丰产奠定基础。
33、雨水: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冰消雪化,气温回升,湿度增大,雨水渐多。
34、春雨贵如油。这个时节降水明显增加,更好地促进了农作物的生长。
35、方法/步骤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